返回
首页

大文学移动版

m.dwxdwx.com

第十三节 远行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此时高乐想的是马明的去向,徐进已经到了西域,那马明的去留就在皇帝的取舍之间。对于这个皇太孙,高乐也不好判断。历史不是高乐的强项,能记得也就是课本上的那点东西。虽然记忆很清晰,但是太简略了,好像好多地方也不太对劲。比如“靖难”,民间并不忌讳这个话题,还有的平民百姓大谈特谈,甚至士子出身的王大人也认为是一场正义的战争,感觉上并非虚言。

对于去西域,能为大明巩固疆土、百姓少遭罪、为后代留一份稳定的土地资源尽一份力量,高乐深感荣耀。只是皇位更迭,一朝君子一朝臣,落下张居正那样的后果是高乐不想看到的,也是尽量避免的。可现如今上了船,何时才能急流勇退呢?

赵萱身体恢复得很好,可是她和孩子绝对受不了一路万里的风霜,而且那里也还不太安定。到时候家里就剩下她和大姐还有两个孩子,外加三个小妹,想起来就难受。大姐夫被派去漠北两年,那里确实需要很多熟悉草原的老将领军,好在没有什么危险。

高乐拜访了徐大人,恳请徐大人帮忙照顾,徐德勇欣然同意。徐夫人坚决要将他们接入府中,也热闹一些。最后徐大人建议就在徐府边上弄个院子,方便照顾,高乐推辞不过,只好同意了。

“世侄,你不用客气,也别担心。徐进的孩子也在,他们正好就伴儿。你们和徐进在那边多注意,我也老了,不会离开天津卫,等你们回来他们也都大点儿了。父一辈子一辈的交情,也是难得。”

“我只是担心伯母太疼他们。”高乐笑着说,“如今形式皇上必定定都北京,这里是东大门,沿海的清宁和繁荣皇上还指望你呢。”

“四虎的船队此次功劳甚大,与郑大人下西洋有一比。”

高乐恭恭敬敬地说:“那是无法比的,郑大人下西洋扬我国威,四夷咸服。四虎的船队只是开中法的应用。皇上英明,深谋远虑,这支船队才有今天的成就,而且今后也可就近运些货物,继续为北地支援粮草和人员。现在想来,对当初皇上的决定深感钦佩。”

“我们走后,炼丹坊那边无人照顾,很多病人又需要这丹药,宫里的也不能断了,我等希望宫里能派人接手生产。您看呢?”

有高乐去西域,徐德勇真的很放心徐进。

永乐17年元旦过得并不轻松,张四虎和邢增辉忙着交待船队事宜。炼丹坊那边也要清理,教授几个太监丹药制法。小院自然要留着,这是他们的根,有些东西也要收拾好了。

三个小妹妹死活要和他们一起走,最后没法,大家只能同意。女孩家的心事赵萱自然看得出来,这事儿只能顺其自然。不能随夫君西进,赵萱的心情无法用言语表达,不过也是没办法的事。作为妻子能为船队尽些力,算是一些安慰,不过这些日子也是十分痴缠。

清点家产,还真不少。宝钞十万余贯,黄金一万三千两,存粮也有不少,手里还有大量的盐引。如此大量的资金是不可能带到西域的,亏了张四虎这次航行得到的银子全换成人了。

高乐真希望能办家银号,搞汇兑业务,可是那会和大明宝钞冲突。说实在的,大明的金融体系确实是有问题,宝钞的发行问题更多。采用银本位可能会简单些,可铜钱数量太少,还大量流出,到时候可能更糟糕。他们真正的硬通货是盐引,黄金也能带点。

养船队和贸易根本用不了那么多银子,最后大家商议结果就是办蒙学,继续扩大海河书院,免除困难学生的学费,对军户子弟降低收费标准,尽量招收孤儿,提高教员的待遇。赵萱和邢增辉的目标是打造一支稳定的船队,在此基础上尽可能的投入海河书院,培养人才。

二月初,徐府边上的院子已经整理好了,三间正房,四间厢房的小院子,十分幽静。侧面开了个小门,可直通徐府。高乐夫妇和大姐带着孩子搬了进去。眼见出发在即,大家给他们更多的相聚时间,尽量不去打搅他们。而从北京传来马明的消息让高乐静下心来,和妻子孩子渡过难得的一段时光。

今天中午四虎和增辉来蹭饭,高乐下厨,炒了几个菜。邢增辉帮厨,他的刀功非常好,开饭馆时也是他掌勺,只是觉得在菜品搭配和创意上总有很多像高乐学的地方。小院的这些人没有请下人的习惯,家务从来都是大家一起做。

大姐过来也是帮着小两口照看一下孩子,她的儿子快三岁了,虎头虎脑,招人喜欢,跟这些叔叔姑姑们好极了。现在更是天天缠着高乐,小嘴说个不停,时不时还去逗逗小弟弟,一本正经教他说话。今天看见高乐做饭,早早的就坐在他的小桌边等着,难得有那么好的耐性,看得他妈直偷笑。

两人配合熟练,一会儿饭菜就上桌了。刘天祥这个小家伙吃饭很安静。张四虎也是闷头吃饭顾不上说话,邢增辉到很有点美食家的意思,细细品味。高乐曾经说过,男人偶尔下厨房是一种乐趣,尤其是临时兴起,根据家中现有的材料,即兴搞出几个可口的菜来,那是一种享受。所以这些人经常搞这种突然袭击,以满足大家的口舌之欲。

饭后不久,把两个孩子都安顿睡了,几人坐下来说话儿。“十哥,这两天我和九哥商量,打算在城里城外购置些地产,你看怎么样?”

“说说原因?”高乐点头。

邢增辉看到张四虎示意他说,就接着道:“听说四哥的铁路试验通过了。我们寻思着肯定会修通东北和西北方向的,那两处是新地,运输问题大,那东西用铁又多,恐怕朝廷会先紧着这两处修建。那样天津卫的恐怕更加繁忙,城里和三岔河口一带一热闹,地皮肯定值钱。”

“还有呢?”

张四虎接口说:“即便不修铁路,北边和西边现在都需要支持,海运漕运肯定会更加繁忙,天津卫更加繁盛是一定的。而且我琢磨着阻力再大,皇上也会干,要不打下来守不住不是白瞎了。”

“会有什么阻力?”高乐笑着问。

看到邢增辉有些**,张四虎笑道:“又考我,如今安定了,先修北边、西边,就是先紧着北边发展,自然有人不乐意。”

高乐等了一会儿,对邢增辉说:“你的眼光不错,城里地方小,也没有书院,可以考虑买下地先建几个书院分院,让学子就近上学。城外你看着办,不过别着急,动静也别太大。那几个混儿皮现在也有人模样了,还有几家关系不错的,适当的时候通个气儿,有钱大家赚。”

大姐听了说道:“想起那几个家伙我就来气,你还照应着他们。”

“大姐,还气什么,都是讨生活,那几个家伙不是早就服了吗。”赵萱赶忙劝了一句。

“这事儿我明白。小辉,和这帮家伙打交道要小心。以后就你一个人在外面忙活儿,一切要小心。”刘巧儿确实不大放心。

“姐,知道了。我以后每天都会来这儿打一晃,大姐三姐多提醒我。”

四虎喝了一口茶,“实际上都一样,商场官场更凶险,只不过侧重点不一样或者有精细粗糙之分。”

看到邢增辉虚心受教的样子,高乐有些好笑,“行了,行了,怎么有三娘教子的感觉。小辉放手做,别担心。”

送走哥俩,仨人围着桌边喝茶,说起马明。马明在年前修了一段路基,铺上砂石、枕木、铁轨,用骡马拉着几车厢货物做了一下演示,速度和载重量比履带拖车还好,而且总体算下来比较省铁,也好维护。皇上看了很高兴,派他一直向西考察线路,以决定是否适合在那边修一条铁路。

要说这种东西在矿山用的不少,马明把它改进后摆到地上让朝廷众人十分惊讶。也就是大明现在钢铁年产量达到了2千万万斤,而且还有能力继续提高,马明的时机选择也很好,否则这东西根本不可能被考虑。

高乐估计马明想去西域,并且在那边完成蒸汽机车。赵萱考虑的则是西域的铁路什么时候能通,那时不管高乐回来还是她们娘俩去都方便些。

刘巧儿静静看着这对夫妻想心事,偶尔有一丝念头从心头闪过,赶紧低头喝了一口茶。

拍门声打断了屋里三人的沉思,原来是周齐来了。

马明确实想去西域和兄弟们在一起,铁路计划他有一个时间表,从冯俊武的信中得知皇太孙想把他们都招到那边,马明决定提前启动这个计划。结果他走得比高乐他们还早,如今已经出发了。

大明永乐17年春,是激扬的一个春天,军户十万户、流民八万户屯垦西域。高乐众人在移民的大潮中好似一朵小浪花,自古以来丝绸之路从未如此人流如织,大漠之中也毫无荒凉之意。如此浩繁的动作,即便这几年大明全境多数地区风调雨顺,国力也是不堪重负。然而明皇朱棣却未停止他前进的脚步,“摊丁入亩”强力推行,又有多少官员人头落地,掀起了靖难之后的又一轮官绅大清洗。太子守南京,监督重新清丈土地造册,筹运粮草,安抚百官,颇为辛劳。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热门小说
反叛的大魔王你老婆掉了奸夫是皇帝盖世双谐玄尘道途终末忍界绝对一番我只有两千五百岁信息全知者五胡之血时代
相邻小说
重生之我的宦官生活宦官之上我开创了一个神系盛唐纨绔进击的大唐驸马爷聊斋之长生皇道金丹最佳姑爷我不想当姑爷造化大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