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大文学移动版

m.dwxdwx.com

第十六章、善善恶恶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是将张皇后比拟项羽,将皇太子李豫或者李适,比拟刘邦。

其实“项伯舞剑,意在留侯”,于其基本阵营而言,也并无变动。

关键就在于,无论项伯还是留侯张良,其实都不算刘邦的死党,而只是盟友——张良当时以复韩为己任,乃是韩王之相,而非沛公部属。

所以说,项伯若舞剑指向张良,那就是要刘邦速定取舍,二辅只能存一——你是要我继续在项羽麾下为你做间啊,还是要张良给你出谋献策哪?最终结果,刘邦放弃了张良……

因为政治斗争和刑事案件相同,除非激情犯罪,否则必有人能够从中取利,那么只要揪出事后得利最大的那一个,距离幕后凶手也就不远了。

康谦一案,最终的结果,同时也是对朝局影响最大的,并非严庄被贬,而是刘晏去位,则接替刘晏掌管国家财计的元载,嫌疑就很难洗得清了。只是元载此前终究是外官,且身在外地,他不可能有那么大的能量影响朝局,故而李汲一直没往这个方向去想。

然而元载竟然和李辅国之妻联了宗,那就说明他希望成为老阉的死党,或者早就已经是老阉的死党啦!元公辅背后,站着的是李辅国,老阉完全有能力,也惯使种种阴谋手段,对付不肯党附自己之人。

如今的李辅国,虽然权倾内外,终究论地位不到人臣之极——李亨坚决不肯让他入政事堂啊——仍可能受到宰相们,乃至各部尚书、侍郎的掣肘,不可能诸事都任其肆意妄为。

——即便当年的曹操进位丞相之时,不也有个孔融在旁边儿说怪话吗?虽说孔融也就只能说说怪话而已了……

如今宰相之中,不肯向李辅国屈膝的,只有萧华,李汲听得传言,那老阉已经多次指使御史,上奏弹劾萧华了,只是萧华资历又深,行事又谨慎,暂时还未能被他撼动而已。

各部尚书、侍郎之中,则以刘晏与李辅国最为疏离。刘士安掌管国家财政,只手擎天,他确实有资格对老阉敬而远之;而老阉若不能间接掌控财计事,他的权柄便缺失了很重要的一角。李辅国嫉恨刘晏之事,李汲也稍稍有所耳闻。

于是,老阉就趁着康氏一案发作的机会,可能是利用,也可能直接指使严庄,伸手将刘晏扳下了台,而易之以自家党羽、老婆的同宗元载……

这么一想,李适那八个字就说得通了,“项伯”是指李辅国,如今正与太子党暗中勾结,互为臂助;“留侯”是指刘晏,他本人应该是倾向于李豫的——起码没听说跟皇后党有什么瓜葛——继续主掌国家财计,对太子党有利,但对李辅国不利。

因而李辅国便可以继续同盟为要挟,迫使李豫父子放弃刘晏。那么李适在这件事里究竟扮演了什么角色呢?他是真如同跟自己说的那样,并不插手,只坐壁上观呢,还是……严庄狠咬刘晏,固然是痛恨刘晏抄了自己家,但更大的可能性,是他直接跟李辅国达成了某种交易。

再进一步想,会不会是李适给了严庄什么承诺,命他相助李辅国呢?

李汲越想,就越是对路,同时也越发的浑身发冷——政治斗争这种浑水,自己真的不习惯,也不适合掺和啊。倘若严庄是局外之人,以那厮的狡诡,恐怕第一时间就能看穿了吧,自己却后知后觉,虽得李适提醒,仍须一两个月以后,方才明戏。

当日下值之后,李汲写了一张字条,命老门子传于李适,上书:“狐假虎威,异日或亦将有害于虎。”

李辅国就任兵部尚书,虽然尚未能真正插手军事——他对兵权的把控,暂时还不如鱼朝恩呢——却已然有所征兆,野心毕露了;如今再通过元载,将财政大权也捏到了手中……倘若当真军、政、财三权归一,李适你们将来还能制得住他么?

本来想写“养虎贻患”的,但那老阉贼又算什么“虎”了,只是假借皇权,操弄国柄的一只狡猾的狐狸而已!

李适接到字条以后,当晚便来会见李汲。他对李汲解释道:“形势迫人,李辅国乃趁机有所请,即便知道后患无穷,亦不得不暂允啊——长卫,你是不知道孤的肩上,实压千钧重担。”

李汲不由得轻叹一声:“内忧外患不绝,圣人却又……李辅国也是混账,他想抓财计,却不知若用非得人,大厦将倾么?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又想抓军权,但如今兵骄将悍渐生端倪,就老阉那两把刷子,如何控御得住?”

他虽在京中,对于地方上的变故也大略都能打听得到,深觉经过多年的动乱、征剿,唐朝官吏尤其是军队的习气,逐渐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恶劣迹象,就此逐一向李适点明——

“各镇节度,地方刺史,或不配位,将兵乃恃其力而欺凌之;或能得众心,而故生割据之志……”

至于事例,看江淮就成啊。

江淮地区,原本是唐朝的重要粮仓,数年间千里运粮,以资供河南、关中地区的战事所需,乃至于国家连续三任财政大臣,都是从江淮转运使晋升上来的——先是第五琦,然后刘晏,第三个是元载。

然而从上元元年开始,这一地区却也发生了叛乱,导致北上的粮运断绝——京师仓空粮尽,百物腾贵,不能不说是直接受到了江淮之乱的影响。

叛乱乃淮西节度副使刘展发起的。

其实刘展也是被逼反的。据说他刚强凌上,遂为节度使王仲升所恶,通过监军宦官邢延恩上奏李亨,说时有谶谣云“手执金刀起东方”,则刘展“姓名应谶,请除之以免后患。”

——真是天晓得啊,普天下姓刘之人千千万万,即便那谶谣真的灵验,怎么就该应在刘展身上呢?

并且邢延恩还给出馊主意,说:“恐刘展为乱,宜当以计除之,不如除其江淮都统,以代李峘,待其释兵赴镇,则可中道擒之。”于是李亨便下制书,拜刘展为都统淮南东、江南西、浙西三道节度使。

可是刘展也不傻,他心说我并没有什么显赫的功劳,也不是宗室亲贵、皇帝幸臣,怎么那么大顶帽子毫无来由地就能落我头上呢?乃向前来传旨的邢延恩请求,说为了表明朝廷并无他意,都统的印信能先给我吗?

邢延恩担心谋划败露,还真把印给他了……于是刘展手持印信,率领七千兵马南下往赴广陵。那李峘当然不可能将错就错,把都统之位拱手相让啦,即与淮南东道节度使邓景山联兵抵御。

这便是李汲所说的“能得众心,而故生割据之志”了。很难令人相信,刘展麾下七千兵马全都是受了蛊惑,以为大义在自己一方,朝廷是支持自己的,则事实上这支军队,已经可以算是刘展的私兵了。

就此军队私有的状况不仅仅出现在东北三镇,也逐渐蔓延到了帝国其他地区。

拉回来说,刘展善能将兵,很快便击败了邓景山,李峘落荒而逃,临行前将军权都交给都统副使李藏用。然而李藏用虽有雄心壮志,却无良将强兵,最终只收拢了两千残兵迎敌,因而连战连败,不但退过了长江,抑且一直退守杭州……

李峘慌了,便请求还在山东与叛军作战的平卢兵马使田神功南下相助,并“许以淮南金帛子女为赂”。田神功本是降将,脱离朝廷掌控,独自开辟战线已久,则他的军队自然也是私兵了。于是两支私兵就此对撞,所过劫掠,江淮租庸为之一空——然而朝廷事后却并没有责罚田神功。

——对比起来,李汲觉得崔光远还真是冤啊……没办法,谁叫他手下并非私兵呢,朝廷还勉强能够掌控得住。

最终在田神功、邓景山、李藏用的夹击之下,刘展终于败死,其部星散。随即朝命崔圆为江淮都统,以代李峘,崔圆乃署李藏用为楚州刺史。李藏用部将高干与主官有怨,派人前往广陵,诬告李藏用谋反,并且不等旨意下达,先期发兵偷袭,斩杀了李藏用。

这就是李汲所说的“各镇节度,地方刺史,或不配位,将兵乃恃其力而欺凌之”了。

然而崔圆又是怎么处理这个问题的?他不但不责高干,反而逮捕李藏用麾下将吏,强要获取谋反的口供。将吏们害怕遭受牵连,无不从命,只有一个叫孙待封的不肯,还大义凛然地说:

“吾始从刘大夫(刘展),奉诏书赴镇,人却道吾反;李公起兵灭刘大夫,却又以李公为反。如此,则谁不是反贼啊?哪还有止歇的一日!”

你瞧,连小吏都懂的道理,偏偏曾为宰相的重臣崔圆不懂……

此外还有四个事例,才刚得到消息不久。

其一,朝廷召来瑱返回京师,来瑱却不肯听命,还指使所部将吏联名上表挽留。荆南节度使吕諲和淮西节度使王仲升(又是这混蛋)乃对往来中使密语,说来瑱“曲收众心,久恐难制”。于是李亨下制,将商、金、均、房四州别置观察使,命商州刺史李栖筠就任,使得来瑱的实领地盘只剩下了六个州。

可是直接处罚甚至于讨伐来瑱?就算朝廷有这个胆量,也没有这个兵力啊……

其二,王思礼担任河东节度使的时候,积攒了不少粮草,上奏请求供输五十万斛给京师,然而尚未成行,王思礼就病死了。管崇嗣继任之后,大手大脚的,又过于信任左右,遂至不过数月,余粮发散殆尽。于是李亨便命剿灭刘展的功臣邓景山接任,邓景山拷掠将吏,引发兵乱,遂为乱军所杀。

可是事后,李亨不但不惩罚造乱之人,反倒遣使抚慰……

其三,朔方等诸道行营都统李国贞(本名李若幽,赐名国贞)镇在绛州,军中无粮,上奏朝廷,朝廷却也拿不出来,遂至将兵皆怨。部将王元振趁机假传军令,说:“来日修缮都统宅邸,各部都当备好畚锸,于门前待命。”士卒咸怒,说:“我朔方健儿难道是修宅力夫么?!”王元振就此聚众作乱,杀死了李国贞。

其四,镇西、北庭行营屯扎在翼城,也作乱杀死了节度使荔非元礼,并推裨将白孝德为节度使,而唐廷竟然——允准了!

李汲一桩桩,一件件,向李适剖析那些军中恶行,最后说:“朝廷平叛的粮饷,主要来自蜀中、江淮,而欲彻底平灭史朝义,河东为直指范阳的前线要冲。然今蜀中有段子璋之乱,江淮有刘展之乱,两地残破,粮运绝矣!且河东兵又屡屡哗变,擅杀大将,如此骄兵悍卒,能够寄予平贼之厚望么?恐怕贼平之日,彼等亦便摇身一变,复化为贼了!

“当此危难之际,圣人虽在长安,据某看来,形势比乾元年间更为凶险。李辅国实掌兵部,鱼朝恩为诸道观军容宣慰处置使,他们都做了些什么?难道还以为阉宦可信吗?”

李适阴沉着脸,良久不语,好一会儿才反问道:“若使长卫执政,可能平息各处祸乱么?”李汲摇摇头:“即便殿下……皇太子殿下即刻正位天子,我也不可能执政,又何必设此问?”顿了一顿,又道:“除非是将家兄召还朝来,或者还有救吧。”

李适苦笑道:“圣人虽然甚是挂念长源先生,在孤看来,却绝无召还之意……譬如李太白。”

自从上回李汲献上从魏颢处得来的李白的诗稿之后,李亨就时常在李适等人面前提起那位“谪仙人”,但却始终不对召还李白做丝毫的暗示——明示当然更没有啦。就在不久前,当涂令李阳冰上奏,说他的族侄李白已然辞世了,享年六十二岁。据说李亨甚感哀伤,为之罢了一餐的荤食……

李汲不由得一撇嘴:“圣人是郭氏么?”

东汉桓谭曾作《新论》二十九篇,虽已亡佚,但是留下来一句名言,叫“善善而不能用,恶恶而不能去”。

他是假托管子,向齐桓公说明上古诸侯郭氏灭亡的缘由,因为——“彼善人知其贵己而不用,则怨之,恶人见其贱己而不好,则仇之。夫与善人为怨,恶人为仇,欲毋亡,得乎?”

然而李汲觉得,李亨对此只占了前半句而已,至于“恶恶”,那混蛋皇帝知道李辅国、鱼朝恩都是奸邪小人么?

李适苦笑道:“善善恶恶么?”随即透露:“朝中方有议论,当使郭子仪复领朔方等军,或可平定河东兵乱……”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热门小说
反叛的大魔王你老婆掉了奸夫是皇帝盖世双谐玄尘道途终末忍界绝对一番我只有两千五百岁信息全知者五胡之血时代
相邻小说
仙魔编辑器我有一座无敌城睡龙无限残说恶毒妖怪只想种田[快穿]战国修罗传(御宅烟魔)在影视世界里降妖除魔武道神皇神尊皇妃在异世万火神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