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二十七日,柏葰等人被绑至菜市口,明正典刑——这是清朝开国以来首度将一国宰辅之职的大员当众问斩,从早上辰时起,就有百姓围拢到菜市口,都想找着一个位置最好的地点,用以观刑。
不知道从哪里传出来的消息称,十一月二十五的晚上,皇上微服到了刑部大牢,亲自探视柏葰,君臣两个泣不成声,之后皇帝善心发作,将柏葰的死刑改判了流刑,发往乌鲁木齐军前效力;也有人说,死刑没有免,只不过改为赐帛了,在狱中行刑;还有人说,皇后凤驾亲临皇上的寝宫,为柏葰求情,仿效咸丰七年为光武军第二营将士乞命的前例。谣言种种,不一而足。
到了巳时,一辆蓝呢后挡车逐渐驶来,京中百姓见这样的事情多了,知道是监斩官到了。果然,马车停稳,听差打开车帘,郑亲王端华、怡亲王,御前大臣,军机大臣载垣在后,分别从车上下来,进到监斩台旁边搭好的席棚中。有听差伺候着奉上茶点,二王似乎也没有什么心情,脸色阴郁不开,摆手挥退了下人,各自沉默着坐在那里。
又过了片刻,囚车一辆辆驶近,为首的一辆车上,正是柏葰!后面分别载着浦安、李鹤龄、平龄、罗洪思、靳祥、谢森樨、程炳彩、潘祖同、李旦华、陈晶彦,胡升等共计十一个人,
这一次问斩的十二个人大多地位尊崇,虽然不用畏惧有劫法场之类的恶性事件,但一旦有百姓聚众扰攘,耽误了正事,是任何人也吃罪不起的。故此顺天府、大兴、宛平二县也做好了万全准备,三班六房全部出动,更有富廉调派的九城兵马司的吏员到场,负责弹压秩序。所以围观的百姓虽然极多,但现场却居然非常安静,听不到什么嘈杂之声。
把囚车停好,刑部差役两人架一个,提到另外一侧的席棚中,等候驾贴的到来。
过了一会儿,八匹顶马开路,一辆后挡车碌碌驶来,有人以为是驾贴到了,低声说道,"快看,快看,这就要开刀了!"
另外有人懂得朝章故事,看看天色,不屑的撇撇嘴,哪有刚刚过了辰时就赍旨而至的?这一定是有人前来为此次的犯官奠别来了。
果然,车辆停好,奕、曾国藩在前,翁心存在后,从车上下来,径直进到监斩官所在的席棚中,也不知道和端华两个说了句什么,端华点点头,向外一指。
刑部司员到了另外一边的席棚中,单独提出了柏葰,并且把他身上的绳索解开,容他活动了一番手脚,领着他到了东面的台前,"犯官..."
只说了两个字,奕就先一步抢了上来,扶住了柏葰,"涛公!您...别这样。"一句话出口,年轻人的眼圈也红了,"来,请里面坐,里面坐。"
"犯官不敢。"柏葰倒是不以生死大劫就在眼前而有茫茫无依之态,由奕搀扶着自己,到了一边落座,低头看看自己身上的一袭青衣,忍不住说道,"今日一别,再要相会,只待来生了。多谢列位王爷,多谢二铭兄,多谢涤生兄送行之德。"
曾国藩叹了口气,进入十一月以来,军机处的几个人几番商议,旁人不提,总要保住柏葰的一条老命才是的,不料二十三日上朝之前,听昨天晚上值宿的许庚身和徐桐说了一番陪皇上到刑部大牢探视柏葰的经过之后,奕用力一跺脚:"终于还是救不得了!"
众人自然明白,皇帝这样一番做作,全然把大家将欲出口的话堵了回去,若是这时候推翻决议,旁的人一定会以为皇帝的话不值钱,都到监狱探视过柏葰,并且金口玉言的说出要杀他的话,居然为几个臣子所阻挠,那还成什么了?
不过虽然免死不得、显戮难逃,奕总还是要尽一些人事,他特意把刑部秋审司并提牢厅各级主事找来,告诉他们,虽然圣命不可违,但行事操作之间却是大有关窍。他的要求只有一个,就是一定要保证柏葰不至于落个身首异处的下场!所以要提牢厅中最最顶尖儿的人才'伺候';老中堂上路。
刑部自然一诺无辞,下去把八名刽子手找来,问他们谁能'伺候';这趟差事?八个人都有点傻了眼,从来没有这样的规矩,历来出红差,都是这几个人大发财源的日子,但即便是犯人家属肯使钱,也只是在一些诸如上绑、私藏人头、或者是凌迟处死的时候那些好处——没有人敢保证一刀下去之后,能够颈断皮连的。
提牢司的主事自然不干,"我可告诉你们哥几个,这份差事是应也得应,不应也得应!恭亲王交代下来的话,哪一个敢打半点回票?少废话,自己想办法去!"
上命下派,几个刽子手没有办法,只好自己想解决之道,最后给他们想到了一个办法,可着中堂大人的脖颈厚度,在刀上焊了一根横条,切刀入颈的时候,有横条阻挡,刀锋不可再进,也就可以保证不至于入得太深了。
这样的事情奕自然不会去过问,今天叫起,皇帝的脸色也很不好看,草草议了几件事,便即罢了。奕几个人退下来之后,载垣自去办差,这几个人收拾一下,乘车到了菜市口。
又过了片刻,奕提前派出去的听差回来了,带着一个大大的食盒,在棚中打开来,取出几样小菜,诸如冬瓜燕窝、蛎黄乌鱼蛋羹之类,还准备了一角酒。
柏葰估量着时间有限,倒也不和众人客套,据案大嚼了一番,用热热的手巾把擦擦嘴角的汁水,拱手一笑,"多谢王爷赐食之德!列位王爷,大人,老夫先走一程了!"说罢转身出棚,自己双臂后剪,示意重新上绑。
奕摇摇头,"不必上绑。"
*******************************
圆明园中,皇帝绕室蹀躞,跪在地上的刑左郑敦谨一句话也不敢说,甚至连头也不敢抬起来,只是一双眼睛跟着皇帝的脚步来回打转。
御案上放着的是一本明黄缎面封皮的上谕,内中写明了此次科场大案中要处置的人犯名单、所犯罪行,只要皇帝拿起笔来,批一句知道了,然后用玺,就可以赍旨到菜市口,传喻开刀——因为是要刑部右侍郎会同京畿道御史两个人骑马赍旨而至,所以叫驾贴。
事到临头,皇帝真正是不忍落笔,对地上跪着的两个人看也不看,来回走了几步,"六福,现在是什么时辰了?"
"回皇上话,离午时还有一刻钟。"
皇帝用力点了一下头,心中不再犹豫,走到御案前,拿起朱笔,批了几个字,随即用上了玺印,向下一递。
郑敦谨双手捧过,躬身退了几步,到外面方才转身,出殿门的一瞬间,六福分明听见他呜咽了一声!
一路到了菜市口,监斩官验过驾贴,当众登台,宣读上谕,"...科场为抡才大典,交通舞弊,定例簒严,自来典试,大小诸臣从无敢以身试法,轻犯刑章者,不意柏葰以一品大员,乃辜恩藐法,至于如是。柏葰身任大学士,在内廷行走有年,曾任内务府大臣,军机大臣,且系科甲出身,岂不知科场定例?竟以家人求请,辄即更换试卷,情有可原,法难宽宥。言及至此,不禁垂泣。"
"...柏葰着照王、大臣所拟,即行处斩,派郑亲王端华、怡亲王载垣前赴市曹,监视行刑。已革左都副御史程庭桂、已革工部候选郎中程炳彩、编修浦安、已革举人罗洪思、已革主事李鹤龄、已革贡生李旦华、已革兵部候补郎中陈晶彦、已革庶吉士潘祖同、已革生员谢森樨、已革生员王景林、已革生员熊元培、已革生员平龄,柏葰府中下人靳祥、陈晶彦府中下人胡升、等十四人,均照例斩决,以昭炯戒。"
"...嗣后科场大典,秉衡文者,皆当洁己虚怀,杜绝干请。应试士子,亦各立品自爱,毋蹈夤缘覆辙,正为上体维持风气,尔在廷诸臣,当能默喻朕衷也,钦此!"
驾贴念完,连柏葰在内的十四个人倒有十三个碰头谢恩,只有一个程炳彩,呜呜咽咽哭声不绝,连一句最简单的,"罪臣领旨谢恩。"的话也说不出来了。
程庭桂给押得距离儿子远远的,听着儿子的哭声,心中如刀割一般!原来,他父子二人另有一件伤心事:程炳彩是他的儿子不假,却并非是眼前这个陪同赴死的孩子——而是他的长子程炳厚!
程炳彩是他的次子,人很年轻,做事更加毛躁,接了李旦华假借其父李清凤递上来的条子之后,交予老父,等到事情发作开来,程庭桂深怕程炳彩在刑部大堂上说错了话,便嘱托长子程炳厚代替弟弟到堂上奏答,不料皇帝对这件事的态度如此激烈——若是在堂上反悔,不但父子三个一个也跑不掉,弄不好还会有家门之祸!故而一直隐忍到了现在。
端华却等得不耐烦了,合上上谕,望着程炳彩,"犯官程炳彩,还不谢恩吗?"
程炳彩呜咽着向老父投去求助的一瞥,程庭桂赶忙摇头,示意他万万不敢吐露实情啊!没奈何,程炳彩带着哭腔,碰头谢恩。
端华重又回到棚中,和载垣商议了几句,断定不会再有后命到来了,这才呼喝一声,"时辰已到,犯官行刑!"
日正当午,刽子手各自站到要施刑的犯官的身后,用力一拍,刀锋横着推进去,用力一拖,抬脚就踢,同时嗓子中暴雷般的叱喝了一声,"嘿!"
八名刽子手齐齐上阵,犯官却有十五个人,难免有先有后,一刀之后,还剩下柏葰、程炳彩、浦安、罗洪思、李鹤龄、李旦华、陈晶彦等七个人未及行刑,刽子手不做任何停顿,到了各自的身后,负责'伺候';柏葰的是一个身材壮硕的汉子,从听差手中取过特殊制造的大刀,到柏葰身边,先单膝落地,行了个礼,"请大人升天。"
柏葰颔首微笑,"多劳、多劳!"
这边正待动手,突然听见一声凄厉到极点的呼喝,"冤枉啊!"围得满坑满谷的菜市口顿时一阵大乱!
台口边监斩的端华吓得魂飞天外!转头看过去,奕、翁心存、曾国藩几个脸上也变了颜色,"怎么了?怎么了?"
原来,程炳厚怜惜幼弟之心终究抵不过求生之望,眼见老父被杀,心中失了忌讳,更兼着刽子手到了自己身前,眼看着就要自己身首异处,终于忍不住高声喊冤了。
临场喊冤,是这种时刻最大的忌讳!朝廷有制度,派监斩大臣也就是为了防止类似的情景出现——一旦出现,喊冤之人是一定要暂缓行刑的,随即押回刑部,重新审理,不论有无冤情,原本的刑克都要再加一等,以示惩戒——如程炳彩这样的,一旦事后发现他是胡乱叫喊,只为拖延几天活头,等待着的就将是凌迟处死!
端华冷静了片刻,望望台下的奕几个,这些人是来为柏葰做奠别的,不是监斩官员你,自然也不能上台观刑,出了这样大的特殊情况,也只在台下干着急,使不上力气。
端华上前几步,到了程炳彩身前,"是你喊冤吗?"
"是,犯官有天大的委屈,要面奏皇上。"
端华恨得咬牙切齿,大清立国以来,从来不曾有临刑的犯人当场喊冤的,偏偏就让自己赶上了?他瞪着程炳彩,"你也是朝廷命官,虽然并不曾任职刑部,规矩总是懂得的,嗯?"
"是,犯官懂得的。"
"好,你懂得就好。"端华一摆手,"来人,把他带下去,听候处置!"同时大喝一声,"你们还等什么?"
柏葰叹了口气,微微闭上双眸,只感觉身边的大汉起身后撤,随即肩膀为了拍了一记,身体不由自主的往上一长,紧接着凉意从后颈袭来,接下来的事情,就什么也不知道了。
******************************
处死了十四名官员,各有家属成殓尸体,有的人家甚至还提前找来了皮匠,将一刀两分的头颅重新缝在尸体上。只有一个柏葰,算是留下了全尸,由常华带着府里的下人装到事先预备下的棺材里,拉回家中治丧——这也不必细表。
端华和载垣一溜烟的冲下斩台,到了西面的席棚中,"程炳彩,本王还要回园子向皇上复旨,现在问你,你有什么冤屈?"
"回王爷的话,犯官不是程炳彩,犯官叫程炳厚,程炳彩是我弟弟。"
端华大吃一惊,随即不相信的摇摇头,"混账,我看你是自己找倒霉!想尝尝凌迟之苦的味道!你不是程炳彩?那程炳彩现在何处?你说你不是程炳彩,难道他是从小养在罐子中的吗?身为礼部郎中,就没有同僚认得清你二人的分别?任由你兄弟两个李代桃僵的彼此替换身份?"
端华难得的聪明了一次,曾国藩在一边听着,暗暗点头,问得一一在理!那个程炳厚却不慌乱,闻言答说,"犯官确实是程炳厚,不是程炳彩,只不过我家兄弟和我有七分相像,再加以先父...从旁调理,方始至今。"
端华聪明了一会儿,又变得懵懵懂懂了,求助的望向奕,"王爷,你看这怎么办呢?"
"将程炳厚暂时押回刑部,然后先到园子中复旨再说。"
"哦,是,是。"端华如梦初醒,让郑敦谨带着人,押解着程炳厚回刑部大牢,自己和载垣乘轿,赶回到园子中,递牌子请起复旨。
皇帝还不知道刑场上会有这样奇峰突起的一幕哩,眼看着时间一点点过去,几次想提笔写一份赦诏,着人赍旨到场,心中又实在不愿就此放过,等到看看时间,柏葰已经被处斩了,只觉得心中好不是滋味,连午膳也没有用,斜斜的倚在明黄色的靠枕上,精神萎靡到了极致。
便在这个时候,端华两个人回来了,进殿碰头之后,端华先说道,"奴才办事不力,请皇上治罪。"
皇帝一愣,坐直了身子,"怎么了?可是有什么意外吗?"
"是。"端华把程炳厚临刑喊冤,并在席棚中草草问供的事情说了一遍,皇帝突然想起来了,这件事自己在后世的笔记记载中也曾经见到过,只不过当时随手翻过,并未在意,这一次又是为柏葰之事暗中伤神,将程庭桂命长子顶替的事情忘得一干二净,倒不想程炳厚有畏死之心,临刑喊冤,把此事又提了出来。
皇帝一开始大怒,转而心中大喜!最最舍不得杀的柏葰都杀了,剩下那些舍得的,还有什么下不去手的吗?冷冷的吩咐一声,"六福,到前面去看看,军机处和内阁都有谁在,都传到殿中来。"
六福答应一声,快步跑了出去,过了不大一会儿的时间,奕等军机大臣、许乃钊等内阁大学士纷纷到了殿中,行礼以毕,皇帝问道,"今儿个刑场上所经所见的事情,都听说了吧?"
奕不提,许乃钊几个也知道了,闻言碰头,"是,臣等略有耳闻。"
"真奇怪,难道这程氏兄弟都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千金大小姐吗?还是京中各部官员都是瞎子、聋子、瘫子?朕在这深宫之中不知道,难逃失察,旁的人呢?难道也不知道程炳彩和程炳厚不是同一个人?抑或是拿了程家的好处,不愿揭露实情?"
皇帝突然提高了嗓音,问道,"袁甲三,你是左都御史,程庭桂任职柏台,又是你的副手,他府中子嗣到底有几个,哪个是哪个,你也不知道吗?"
袁甲三心中叫苦不迭。程庭桂是左都副御史,公务往来,政事闲暇,经常见面,若是说不知道,实在是骗不过去,实际上,他也确实是不知道。
科场案发之后,柏葰不提,程庭桂和朱光标即刻给罢职拿问了,之后愈演愈烈,程庭桂、程炳彩父子双双下狱,他是知道的,但并不知道有冒名顶替一节。只是现在,让他怎么说呢?
琢磨了片刻,只好避重就轻的选一些能够出口的奏答了,"回皇上话,臣知道,程庭桂有三子两女,长子炳厚、次子炳彩、三子炳霭。除三子尚在童稚,未及入仕之外,其余二子,均在朝为官,其中程炳彩是工部候选郎中,并未正式入职,故而识者不多。"
"那程炳厚呢?他是翰林院侍讲学士,难道也没有人认识他吗?从案发到今天,已经有近一月之期,多日不到部任职,难道上司、同僚连问也不会问一声吗?"
他不等有人奏答,自顾自的又说道,"由此可见,京中这种疲滑隐秘、互相遮掩的风气是何等酷烈!军机处?"
"在。"
"即刻拟旨,刑部六堂,奉旨办差,居然连犯官正身都不能分辨清楚,可知赵光、郑敦谨等人何等粗心大意。以溺职疏忽罪,一律降三级使用!"他说道,"程炳厚冒名顶替一事,要彻查清楚,任何人若是有事先知道,却并不做奏闻的,朕给他们两天期限,到本部堂官处自首呈报,朕当视情节轻重,予以处置——若是心存侥幸,以为能够蒙蔽过关,等到查了出来,一概拔翎夺顶,下狱待堪!"
"是,臣弟都记下了。"
"还有,周祖培、翁心存、端华、载垣,身为科场大案办理王、大臣,遇事马虎,不肯做多方调查,同样降三级使用,各罚俸一年。"皇帝的手指在御案上敲击了几下,又说道,"还有,程炳彩正身现在不论隐匿在何处,都要尽快查明,尽快归案!着九门提督、顺天府两处认真查找,若是再出了这样顶凶的案子,朕断断不能轻饶!"
奕叹了口气,科场大案弄得人心惶惶,好不容易有了河清见石的一天,谁知道又出了这样的岔子?看起来,又一场政海波澜即将上演,只是不知道,皇帝到底要借此处置多少人方才满意呢?(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idian.)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