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夜,章台寝宫!
嬴政正埋首于案头,孜孜不倦的批阅着群臣所上的奏疏!
群臣所奏之言,俱是些陈词滥调,毫无新意可言!
儒学博士只会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跟自己讲一些不切实际的大道理,劝自己罢兵,近来与儒家眉来眼去的左丞相王绾则是主和派的代表人物!
王绾认为,秋收在即,农事乃国之根本,应暂且罢兵,与民休息,令士兵回家与家人团聚,行秋收之事,待来年春耕之后,再行发兵亦不迟!
秦国军队的组成与大夏截然不同,大夏军队是由数十万名正规职业军人所组成,而秦国军队的组成则比较复杂,有职业军人,有临时征召的戍卒,除此之外,还有刑徒!
抛开职业军人与刑徒不谈,单说戍卒,秦军此战共计发兵六十五万,其中至少有戍卒三十万,这就是三十万个壮劳力,除此之外,还有配合前线大军行动的后勤保障部队,民夫六十万,老话说的好,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军队作战,后勤乃重中之重!
此战,秦国至少征发了一百二十余万个劳动力,一百二十万个劳动力就这么被耗在了前线,单是这一百二十万人的吃喝拉撒,就够秦国喝一壶的了,目前,大秦帝国已然在负重前行,帝国的马车正在超负荷的行驶在前进的路上,稍有不慎,便会人仰马翻,酿成车毁人亡的人间惨剧!
虽说秦国家大业大,但再大的家业也禁不住这么个败法!
正因为此,王绾才不得不直言进谏,这是身为大秦左丞相的职责所在!
相比于比较有职业操守的王绾来说,右丞相李斯就稍微差了点意思,秦以右位尊,是以,李斯比王绾位尊,但李斯却毫无节操可言,他善于揣度皇帝心意,然后,唯皇帝之命是从!
李斯乃文官之首,可他却是一名坚定的主战派,真真是唯皇帝马首是瞻!
李斯亦有一番大道理,秦国倾全国之力,征发劳力一百二十余万,哪能说退便退,这是灭国战争,不是过家家,怎可因一时之败而罢兵休战?
李斯与王绾素来不和,二人亦因此事而吵得不可开交!
对此,皇帝却是乐见其成的,在嬴政看来,你们吵的越凶,朕便睡的越安稳,嬴政绝不会允许左右丞相亲如一家的情况出现!
“还是李斯识时务!”
皇帝喜欢李斯识时务,喜欢李斯的唯命是从,有才之人多如牛毛,可李斯这等既有才又听话的却寥寥无几,夜深人静独处时,想到狗腿子李斯,嬴政觉得自己还是比较幸运的!
这一世的嬴政狂妄,但并不自大,因为这一世的他并不是横扫六合的秦始皇,他只是诸多诸侯中的一员,仅此而已!
前线诸将亦有奏疏传回,看罢白起的奏疏之后,嬴政长长舒口气,道:“有武安君在,朕无忧矣!”
白起乃秦国武将之首,武安君之名可止小儿夜啼,乃是天下闻名之大将军!
民间有言,名为的老者评天下大将军,白起乃天下大将军之首,韩信次之,王翦,木华黎,李孝诚,李世民,徐达等,皆在其列!
君主并未参与评选,因为君主不是将,李世民之所以入选,是因为他登基之前便已位列其中,李孝诚乃大将军王,入选倒也正常,与其他几人略有不同的是,李孝诚是踩着十三太保的肩膀入选的,十三太保被这哥们踩的死死地!
十三太保初显峥嵘,暂未列其中,但方今天下已乱,各国之间,战事不断,其中,灭国之战,比比皆是,夏灭唐,秦蒙决战,明国倾举国之兵伐魏,双方正围绕着大江,寻求决战之机,相信此次大战结束之后,世人定会重排天下大将军之名,届时,十三太保定可名列其中!
嬴政尤其看重白起的意见,天下大将军之名,皆是实打实打出来的,他们的脚下踩着成千上万人的尸体,他们才是真正的一将功成万骨枯!
白起所奏皆中肯之言,其中有这样一句话,白起未战,何来败哉?
白起尚未出战,何来战败一说?这话说的还是非常霸气的,白起的言外之意是,吾乃天下大将军之首,吾领大军三十万与铁木真对峙于神木县,未分胜负之前,秦国便没有败!
以一己之力,带领大秦负重前行,这便是被世人奉为人屠的天下大将军白起!
蒙骜,蒙恬,蒙毅,李信等人亦纷纷上书陈奏,其意不言自明,武人好战,他们均是主战派!
嬴政揉了揉有些干涩的双眼,将蒙骜等人的奏疏放到一边,见几近空空如也的御案之上,只剩下最后一封尚未批阅的奏疏,长长舒口气,又伸了一个大大的懒腰,道了一声:“今日之事今日毕!”,说完便拾起奏疏继续批阅起来!
秦国有着十分明确的规章制度,政务必须当日完成,不得拖到第二日,违者严惩,或罚甲(罚钱),或城旦!
嬴政以身作则,下吏莫敢不从!
拾起奏疏,见是王博的奏疏,嬴政强打起精神,对于将王翦棺椁护送回咸阳的王博的意见,嬴政还是十分感兴趣的!
王博所言之事与朝中武将并无不同,他亦是主战派,但王博亦兑现了自己对木华黎的承诺,他将木华黎之言书于奏疏末端,传于皇帝!
看罢奏疏,嬴政重重的冷哼一声,道:“痴心妄想!”
木华黎之言看似合情合理,但却又不太现实,大夏正在多线作战,是以对秦国毫无威胁可言,汉国倒是个不小的麻烦,但嬴政已在秦汉边境驻有大军,随时监视着汉国的一举一动,所以,汉国亦不敢轻举妄动!
这就是战争帝国的底蕴所在,征发一百二十万劳力伐蒙之余,亦有余力来防备汉国!
嬴政是好战分子,更是一名坚定的主战派,所以,他绝不会接受木华黎的提议,更不会向任何人妥协,他要用自己的方式来向世人证明,那些敢于向秦国发起挑战的人,都将付出沉重的代价,秦锋所指,无不披靡,日月所照,无不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