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灿没刘华那么多心思,他见麾下最有才干的五位谋士都同意诸葛亮的意见,在加上他自己也诸葛亮也充满了信心,也就点头道:“孔明这办法听起来大有可为,准了。还有两个字灌、技何解?”
诸葛亮见自己的见解得到了认可,面上露出欢快的神情,继续说道:“灌,指灌溉田地,修建水渠。粮食乃国强的象征,有粮食才能够养大军;有粮食才能征战各地。只有粮食才可以让百姓安居乐业,尤其是在乱世之中粮食极其珍贵,若非必要诸侯绝不会让过多粮食外流。因此,一个诸侯国,如果不能够自给自足,那么这个诸侯国将永远受到他国的牵制。我观主公领地之富饶,远在其他诸侯之上,自给自足并不成问题,但这一切全是因为主公占据宝地和时运的原因。换句话说就是主公可以做的更好,却没有去做。”
粮食的重要孙灿焉能不知,而他对耕种也非常的重视,对田农的政策也非常的到位,没有一点松懈之处,因此,他管辖内的农民应该是最幸福的,收成也非常可观,如果不是连年的战争,自己根本就不会出现粮食短缺的现象,对于诸葛亮的指责心中略微有些不快,沉声道:“难道我军的制度出现了什么问题?”
诸葛亮道:“非也!主公所颁布的政策,放眼天下,无任何一诸侯可以与之相比。尤其是文若先生的雇农耕作制度,属下望尘莫及,哪敢出言评论。
属下刚来军中对军中的大小事物一概不知,但可以出言断定主公每年的粮食产量上下幅度都比较大,粮税也是一样。”
孙灿在案桌上找到近年来的记载,查阅了一番,发现得到的结果正如诸葛亮预料的差不多,有时收入非常可观,有时却不太如意,奇怪问道:“怎会如此?”
荀彧出声解释:“天有不测风云,天气的好坏直接会影响粮食的收成,近年来我军没有遇到大的灾祸,但一些小的灾难还是有的。比如说两年前淮水爆涨,数日内,淮河两岸的千顷农田几乎全部淹没,纵有元叹及时抢救,挽回了不少损失,但也令淮南的粮食年产量比之往年少了一半。”
孙灿也不禁为诸葛亮的判断力感到惊呀,对他道:“这是天意,为之奈何!虽然我相信人定胜天,但天灾令人防不胜防,一些损失也是必然的。”
“确实如此!”诸葛亮竟点头同意孙灿的观点,不过,他随后又道:“但我们可以预防,可以事先做好准备。主公可知麾下土地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
“水?”孙灿疑问道?
“没错!”诸葛亮斩钉截铁的道:“就是水,主公主要经济来源始于中原,但粮食来源却在南方。主要是在淮南及荆北和长江两岸,现在还要算上江东,这些地方都是沃野千里的宝地,各处都有大小河流灌溉,所以并不会缺水,因此,这些地方数百年来未有过旱灾的记录,唯一担心的就是水患。若能将这些地方的河流重新整理,断绝不必要存在的河流,并将其引入需要灌溉的区域,另外可以在一些经常发生水患的河流建造堤坝,挖掘支流,通向需要水的地方,如此不但可以有利于减少水患的发生,还可以灌溉各地,使得荒野变为沃土,而我们还可以在这沃土上种植食物,即便不种,不出几年这些沃土上也会长满青草,供给我军战马食用,长年累月,也可节省一打比的开支。”
“小气,抠门!”孙灿的脑中出现了这四个字,连这些小事都算计再内,他实在不知用什么词来形容诸葛亮,暂且就是廉洁吧。
“这个建议我准了,此功在当朝,利在千秋之事,确实不可疏忽!”孙灿分析了会,又问了问众人,一致通过。
“还有最后的技,孔明快快说来。”诸葛亮的前两个提议都是针对军队的不足之处,对孙灿军日后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因素,对这第三个也就充满了期待。
诸葛亮笑道:“这技是技术,也指技巧。各地都有各地的风俗特点,大的有南船北马。其原因是南方气候湿润,河流纵横,河网密布,因此为适应船舶运输便。而北方多干旱,草场广布,马其耐力好、速度快而被北方人民驯化为代步工具,这就是南方和北地的特点。而小地方也有小地方的特色。比如说:长沙的油;桂阳的水果;新野的棉花等等这些都是当地的特色,如果主公加强这些特色发展,所得的成果绝对要强于现在任由他们随意耕种。人力有限,但经验技术无价,重视特色发展,对我军百利而无一害。”
孙灿听后大笑,“孔明金玉良言,字字珠玑,果真是难得一见的奇才,当世萧何,当之无愧。”
孙灿大势称赞了诸葛亮一番,随后正色道:“孔明今日我为我军提的三点,可以算是对我军的一次经济改革,成败之关键,关乎我军以后的经济发展。因此,这对施行者将的一个艰难的任务,只许成功,不能失败。在座诸位皆为孙某心腹,若有适合人选,无论对方职位如何,都可以推荐。”
刘华出班道:“灿儿,亚父向你推荐一人,此人忠謇方直,动不为己,以严见惮乃推广盐法的决佳之选。”
孙灿笑道:“亚父推荐之人,可是江东名士张子纲?孩儿先前也觉得他是最佳人选,但盐法一事至关重要,关系我军大部分的税收。张纮此人,对孙策忠心耿耿,若不是因为家族缘故,此人未必会投入我军,是否忠心值得猜疑,因此,略有犹豫。”
刘华摇头道:“张子纲为人亚父知晓,在其位,谋其事,不会有二心。纵然对灿儿心有不满,但也不会做出任何有损他名声的事情,何况张子纲决非斤斤计较的小人。灿儿用他,即是对他的信任,他不会辜负这信任。”
这时,郭嘉也站出来向孙灿推荐了一个人此人复姓诸葛,当名一个瑾,是郭嘉在随从孙灿南定东吴时,在俘虏营里结识的一位精于计算,正直认真的人才,正是治水,通渠的不二人选。
当说道诸葛瑾,诸葛亮脸上一阵激动,众人这才知道诸葛瑾原来是诸葛亮的哥哥,当然,这个众人不包括刘华。
孙灿没有犹豫,直接宣召张纮、诸葛瑾,详细的向他们说明任务,同时也下令各地州府鼓励百姓生产地区特色。
张纮、诸葛瑾本是孙策的人,新降之臣,得孙灿不顾前嫌的重用,纷纷表示忠臣,许诺一定完成任务。
随后,众人商议了一些不太重要的政务及军事琐事,值得一提的是诸葛亮无论是军事还是政务都有一番惊人的学识,每每提议都直点全局要害,在加上他口才超绝,一个提议可举十例证明,令荀彧、郭嘉、贾诩等人刮目相看。
显然,诸葛亮的才华已经得到了众人的认可。
孙灿心里也高兴万分,今日的目的不但达到,还在厅中这五位心腹的帮助下,处理了所有残留下来的事物,并且发现了自己军中的不足之处,让军中的政策更加的完善。
不过,最主要的还是诸葛亮的出色发挥,能在荀彧、郭嘉、贾诩这些脑袋比别人多根筋的人面前发挥的如此出色,足以表明他并非夸夸其谈的无能之辈,而是真正的有才之士。
接着,一个烦恼尾随而来,令孙灿好生头痛。
按理来说,孙灿身旁有刘华、荀彧、郭嘉、贾诩、诸葛亮这庞大的阵容,天下没有事情可以难的到他,可这事情偏偏就出现了。
这事情的罪魁祸首就是刘华、荀彧。
荀彧道:“诸葛先生身怀治世之才,因当予以重任,可封太中大夫,于微臣一起辅佐主公。”
太中大夫秩比千石,掌议论官阶很高,以处理政务为主,但不受荀彧管制,只听孙灿一人之命行事。
荀彧此举无疑是放下自己众臣之首的地位于诸葛亮平起平坐。
诸葛亮正想拒绝,就听刘华说道:“那可不行,孔明精通兵法韬略,尤其善于治军,岂能从文事,理当和……”本来刘华也想和诸葛亮这位流传千古的名相平起平坐,但最后还是改口。他的身份乃是孙灿的父亲,地位比孙灿还高,孙灿平时见他也要行礼称亚父,更别说荀彧、郭嘉等臣子了。如果诸葛亮和刘华平起平坐,那还不乱了套了,因此改口道:“以协助老夫,训练士兵为主。”
荀彧并不赞同,他还不知道诸葛亮的治军之能,但他的治世之才可是他亲眼所见假不了,当即反驳道:“诸葛先生所提出的三个方针,对我军日后影响极大,不可出任何差错。方针是他所提,由他亲自督处,自是事半功倍。”
刘华也不愿放弃,沉声道:“我军将士勇悍,名扬天下,冲锋陷阵,寻常士兵难以抗衡,可称为天下精锐,但有一致命弱点。一但冲锋,非常容易造成阵行混乱,各自为战,被他人所乘。因此,我需要孔明胸中的那百万甲兵。若以阵法来言,放眼天下,无一人可以于孔明相比,若在我军士兵勇悍的基础上加以罕见的阵法,试问日后我大军所到之处,谁能于之抗衡。”
荀彧并不信刘华的“夸大其词”,再次要求让诸葛亮从文事。
同时,刘华也不松口。
一人一言,就在堂上争论了起来。
至今毫无名望的诸葛亮,摇身一变,竟成了香喷喷的抢手货。(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CMFU.,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