秣陵城内。
孙策独自一人呆呆的站在城墙上看着南方,心中特别的烦闷,感觉有一股气憋在胸口,特别的难受。想自己纵横江东所向无敌,不由一阵感慨,自己还是小瞧了天下豪杰。
“主公……”庞统不知道何时出现在孙策的身后。
孙策淡淡的说道:“士元,你甘心吗?”
“不……”庞统大声叫了出来,“此战我们虽然败了,但这并不代表什么?没有到山穷水尽的时候,我绝对不会认输。”
“我们也一样。”一直在远处静静守侯孙策的将士,听到了庞统大喊,也不约而同的站了出来。
周泰厉声道:“孙灿势大不假,但我们江东儿郎又其是贪生怕死之辈!对方若来一个,我周泰就杀一个,若来一双我周泰就杀一双。想要伤害主公,那他们就必须从我周泰的尸体上踩过去。”
孙策感动的拍着周泰的肩膀,默然良久,对众将道:“此战我军失了长江防线,全是孙策一人之过。孙策年少孟浪,凭借一点小小功绩,就自诩不凡,导致此败。此刻,策以决定痛改前非,他朝定要一雪今日之耻,还望众位将军助我。”
众人轰然应诺。
庞统惭愧说道:“庞统才疏学浅,误中对方诡计。主公不但不罚,反而多番维护,这等心胸实在令臣下汗颜。”诚然,孙策的性格未必是位明主,但他的心胸却足以傲视群雄。
孙策摇头道:“若非军师,孙策恐怕此刻还在柴桑忍受孙灿的袭扰,焉有今日局面?过去是事情休要在提,如何面对眼前之敌,才是目前最重要的关键。”
接着,孙策又道:“诸位可随策前往仪式厅,商议今后打算。”
“是!”众人再次应诺。
不久,江东文武诸臣齐聚议事厅内。
孙策对众人说道:“如今形势危机,诸公可有妙法对之?”
谋士张昭率先站出来,说道:“敌强我弱,我军不可正面于之对抗。以属下之见,我军因当将兵力聚集一处,放弃柴桑、宛陵。然后死守丹扬秣陵,先将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然后在寻求战机破敌。”
“子布先生此法甚好!”张纮点头同意,续道:“曹操与我军 共盟,我们也可谴舌辩之士,陈说厉害,让其出兵攻打孙灿以此减少我军压力。”
孙策微微的点了点头,然后将目光看向庞统。
庞统也赞同说道:“庞统同意两位先生的意见,但是还要补充一点。当是曹操还略微不够,还必须说服袁绍。孙灿好强,所带士兵不多,中原重地由有重兵把守,曹操其意在凉州、益州,必然不会全力襄助,其最多只能起到牵制作用。孙灿留下的兵马足以让曹操铩羽而归。倘若能说服袁绍,那万事皆定。”
孙策眼中闪过一丝希望,随后叹息道:“只要袁绍愿意出兵,那么孙灿后方必然不稳固。可是,袁绍小儿早被孙灿杀寒了胆,哪里还敢南下?”
庞统笑道:“主公有所不知,袁绍极好颜面,曾被孙灿生擒,令其颜面全失。因此,他对孙灿恨之入骨,纵然将孙灿千刀万寡,恐也难消他心头之恨。如今,孙灿不在中原,正是报仇血恨的大好机会,只要告诉他曹操已经和我们结盟,孙灿已经陷入三面皆敌的地步,袁绍定会禁不住诱惑,发兵南下。而孙灿深入我军腹地于我军决战,必不能久战,待他粮草、军士皆疲之时,我等在行出击,届时孙灿三面受敌,纵然不能胜,也可保我江东无恙。”
孙策眉头舒展,面露笑容。
建安九年,十一月十六日。
孙策下令我军撤回秣陵严守,浴溪口守将程普及柴桑守将朱治分别撤出两地,回到秣陵。
同月二十日,孙灿麾下大将文聘接手柴桑,被孙灿命为柴桑太守。
同日,刘华也率军渡过长江,他利用对方撤退之机会,令赵云、黄忠为前锋以神速行军,趁机一路攻克宛陵、泾县、陵阳、芜湖、栗阳等城镇。赵云、黄忠两路军队势不可挡,一直杀到秣陵城下,与孙灿本部军马会师。
建安九年,十二月八日。江东文士阚泽出使长安,劝说曹操出兵援助。曹操口头答应全力支援,却以内部不稳为由,仅派爱将夏侯渊、曹仁领三万大军南下宛城。
建安九年,十二月十三日。江东大夫张纮出使邺城,以三寸不烂之舌,说服袁绍南下。袁绍本不敢在于孙灿争风,死活不愿答应。
张纮使出激将之法,耻笑袁绍“听孙变色”,并暗中在邺城口编歌谣,让孩童四处传唱,有言:“汉袁氏,四世资,家底丰厚无人及;傻二袁,不自力,丢盔弃甲败家底;一袁死,一袁乞,荆州孙氏无人比,无人比。”
此歌谣传遍邺城。
意思传开,袁绍更是成为人人口中的笑料。
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千传万……
纵然有心人想要制止也无法快过流言的速度,最终还是传到袁绍的耳中。
袁绍听后怒极,当场吐血晕了过去,醒来后不顾众臣反对,再次聚集兵力南下。
建安九年,十二月十八日,曹操、袁绍起兵的消息传到了许昌。
许昌议事厅。
“汉袁氏,四世资,家底丰厚无人及;傻二袁,不自力,丢盔弃甲败家底;一袁死,一袁乞,荆州孙郎无人比,无人比。”
荀彧在厅中来回渡步,口中念着张纮在邺城编的歌谣,轻轻叹了口气,露出一丝无奈的微笑,张纮这一手真够损的,本来袁绍与主公就势如水火,被他这么一搅合,袁绍再不发狂那都出鬼了。
不过想想着歌谣也到贴切,袁氏乃大汉最大的世族,自曾祖父起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少折节下士,知名当世。门客故吏遍步天下,成千上万,家底也确实无人可比。无论袁绍还是袁术都不自量力的来攻打 主公,结果一个送命,一个被擒,苟且偷生。至于那最后一句话,显然是为了加深袁绍被自己主公的仇视,同时也将主公推向浪尖。
荀彧微微一笑,主公如今以是天下第一诸侯,实力以无人可比,何况,此刻还占据中原这大汉经济文化的中心,早已是众矢之的,就算张纮不将主公推向浪尖,主公依旧站在浪尖。既然是浪尖,那也无所谓这浪尖是小还是大。
他快步走到案几,挥笔直书:汉袁氏,四世资,家底丰厚无人及;傻二袁,不自力,丢盔弃甲败家底;一袁死,一袁乞,荆州孙郎无人比;待民善,对国忠,文武双全扬美名。
他在上面加了句话后,便将信装进一个锦囊内,对外道:“来人,将这锦囊交给城西的王掌柜,让他将这话传出去。”
他看着侍卫远去的身影,暗道:“主公的声望越大,就得到百姓的支持。只要百姓归心,离大汉复兴的日子就不远了。”
这时,屋外传来徐晃求见的消息。
荀彧微笑的快步走出迎接。
两人步入议事厅。
徐晃开门见山的说道:“文若先生,今日你召在下前来,想必是为了袁、曹来攻一事。先生有何任务交于徐晃,直说无妨。”
荀彧双眼露出睿智的利芒,不及不缓的说道:“将军休要着急,袁、曹两军不过是土鸡瓦犬,中看不中打,在下请将军来是另有打算。”
徐晃恭敬的说道:“请先生吩咐。”
荀彧笑道:“将军可知主公为何让你镇守兖州?”
徐晃答道:“为防袁绍来攻。”
“此其一也!”荀彧笑吟吟的看着徐晃,伸出一个指头。
徐晃愣了半响,道:“兖州原是曹操治下,民心尽附。主公调我至兖州,为安民心?”
“公明,军纪严明,麾下将士为令必从,绝不会出现仗势欺民之事,算是其二。”荀彧再次伸出了一个指头。
徐晃惭愧道:“在下愚顿,实在猜不透主公的深意。”
荀彧笑道:“主公可有让你时刻注意青州动向?”
徐晃点了点头,“确有此事。”
“那么此刻让你挥军攻打青州,你有几分把握拿下青州?”荀彧语破天惊的说道。
徐晃自信的说道:“青州有兵七万,皆是善战之辈。不过,此刻袁潭此人乃无谋之辈,攻取青州并非难事。何况,现在袁潭并不在青州,青州大部分士兵也被调至邺城。但是如此如今袁、曹趁主公不在,挥师来攻,正是抵御外敌之时,怎能在攻青州?”
荀彧微笑的解释道:“袁绍小儿,不通时势意图垮河来攻,主公早已防在这点,特地留下精兵二十万备用。除去将军出征的士兵外,足以守住中原。反之,袁绍重聚大军南下,劳民伤财不说,才导致后方空虚。此刻不取青州,更待何时?”
徐晃顿悟。
建安九年,十二月十八日,荀彧让陈到镇守延津、李通镇守白马,在调荆州徐庶镇 守宛城,自己亲自坐镇官渡指挥,并让徐晃出人意料的偷袭青州。(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