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大文学移动版

m.dwxdwx.com

第213章 天下开矿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万历二十四年六月二十四日,京师。

虽说京城的百姓们还是过着比较平静的生活,但在朝中,却是发生了一件大事,如同一声始料未及的巨雷般,炸响了整个北京城,使京师内本来就炎热的天气更燥动起来,这就是万历帝下诏开矿之事。

从万历二十年十一月起,自从万历帝第一次接见黄来福来,他就谋划着天下开矿之事。经过种种权衡后,也反复询问过黄来福的相关事宜后,在万历二十四年六月二十四日这天,终于在皇帝朱翊钧的暗示下,府军前卫副千户仲春上疏内阁,请求开畿内银矿,以助重建坤宁、干清两宫大工。仲春的奏疏到后,万历帝马上同意批红,降旨命户部和锦衣卫各派一人同仲春一起开采。从这天起,也标志着终万历之世,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的开矿之事开始。

七月初二日,锦衣卫百户陆松、鸿胪寺随堂官许龙、顺天府教授冯时行、经历赵凤华等人揣摩上意,各言上疏开矿助大工。詹事府录事曾长庆更请在山西夏县开矿,万历帝皆予于允准。

七月二十日,承运库太监王虎带领户部郎中戴绍科和锦衣卫佥书张懋忠在畿内上述各府州兴工开采。

七月二十五日,大明矿务总局成立,矿监四出,纷纷赴畿内真定、保定、蓟州、易州、永平等地探矿……

万历帝的一道道旨意,一个个行动,让百官们目瞪口呆,一下子反应不过来。而与原来的历史相比,此次开矿,多了个矿务总局,统领全国的开矿之事。这是黄来福吸取了历史上的教训,所采取的措施。历史上的开矿榷税,矿监们贪得无厌,真正从事找矿开矿活动很少,大多以开矿为借口,勒索民财,甚至辱及妇女,以致各地骚动。

最重要的是,在历史上,从万历二十五年到万历三十三年的八年中,矿监税使们上交内府的矿税银总共为三百万两,仅为他们征收总数的十分之一,这些矿税之利,大略入于内帑者一,克于中使者二,瓜分于参随者三,指骗于土棍者四。

黄来福认为,这是很不妥当的,矿监们可以分得一些红利,但收入内帑者,不该少于六成。有了矿务总局,统领监督全国的开矿之事后,可以有效地避免矿利被随便侵吞。除了这些,矿务局还可以规划各类矿事,进行系统的地质勘探活动,到时全国有些什么矿,要如何开采,都可以进行整体的布局。

大明矿务总局虽是以司礼监秉笔太监陈矩担任监丞,各要害部门也另有所人,表面上黄来福与矿务总局毫无关联,没有担任什么职务,但黄来福对该局的影响力却是无可置疑的。该局的成立,是黄来福一力促成的结果。很多局内的行事与规划,陈矩都要向黄来福亲自请教。

七月中时,万历帝又向黄来福征询开矿之事时,黄来福提议设立大明矿务总局,他道:“矿务之事,纷繁复杂,如全国开矿,矿监们远在万里,又如何监察矿务矿利之事呢?且如农事一般,大明也需要自己的矿点文册,因此设立矿务总局,提调全大明的矿务之事,势在必行。”

在黄来福的规划中,大明矿务总局设立在京师,各省各府各县都设有分局及转运局,一些次要的煤铁等矿产,可以鼓励商人领取执照,但要交纳足额的课税。至于重要的金,银,铜等矿产,凡官办、官收的各种矿砂需要运出销售的,概交转运局收存,由分总局统一销售,对私人运销矿砂则一律严禁。

在行政执行中,各省都有矿务局,有局总办、会办、提调等人,还有专门独立的书记员。层层联办,改变了历史中矿监们一手遮天的情形,最大限度避免了矿利被侵吞的情况。

黄来福的提议做法,自然让万历帝非常欣赏,一一依从,心想怪不得他在五寨堡等地的矿产如此赚钱,他提议的一切,都是切中利弊。只可惜黄来福身为山西镇总兵,只能兼职参谋矿务之事。否则的话,将矿务总局交给他,自己就放心了。

※※※

万历帝雷霆行动,大明矿务总局的快速成立,矿监们四出,百官们在目瞪口呆后,终于反应过来。

御史杨程第一个上疏谏阻,他道:“臣观国朝旧时,肃皇帝曾于嘉靖二十七年七月命采矿,自是年十月至三十六年十二月的十年间,先后委官四十余人,派防兵一千一百八十人,俸粮、器械、铅、炭所费计银三万余两,而开矿所得只有银二万八千五百余两,得不偿失。此次开矿,天下骚然,行将重蹈覆辙,臣请治仲春等人开矿诱利之罪……”

万历帝不理,接着,礼部郎中何乔远,科道赵完璧、王德完、逯中立、徐观澜、顾龙、陈维芝、唐一鹏等纷纷上疏,请罢矿事,一时声势浩大,不过万历帝仍是不理。

到了八月初,户部尚书杨俊民忍不住了,他也是上疏反对,他道:“真定、保定、蓟州、易州、永平开矿,恐妨天寿山龙脉。请令封闭,并治锦衣卫百户陆松,千户仲春等人争言矿利之罪。”

万历帝回道:“真定等五府距离祖陵远,而且皇祖时曾有开采,无妨……”

……

如果说前面上疏的人选都是小兵兵的话,那户部尚书杨俊民上疏,就是重量级的人物了。不过连他上疏都没用,可见此次万历帝开矿的决心。这更是引起了许多人的忧虑,眼下只是畿内开矿,但己经损害了许多官员的利益,如果推行到全国,那该怎么办呢?

京城内官员们是议论纷纷,许多人大骂陆松,仲春,骂他们与民争利,奸贼害国。许多人追根溯源,更是骂到了黄来福头上。要不是他在神池堡等地开矿大赚,皇上又怎么会心动开矿?此次上书开矿的人中,虽然没有黄来福在,矿务局的人选官员中,也没有黄来福,但许多人都隐隐知道黄来福才是背后挑起此次开矿的源头人选。一时间,许多官员私下对黄来福大骂。

当然了,对这些话,黄来福也略有耳闻,不过历史上的矿监税使高潮还没有来临,现在反应还为时过早,不过他己经在心中谋算,回到五寨堡后,如何吩咐《五寨堡新闻报》进行反击了。

……

从去年秋起,大明的内阁,又经过了一番调整,礼部尚书罗万化荣休,换成了张位,并参与机务。除了各部尚书外,是时内阁辅臣计有四人:赵志皋、张位、沈一贯、陈于陛,皆同年生。

八月初五日这天,参与机务、文渊阁大学士、太子太保陈于陛从内阁出来,路过六科廊的值房旁,只见这里人头涌涌,一干官吏言官们正兴致勃勃地谈论着。

“……皇上果真下旨开矿,如此天下骚然,国势濒危。”

“那个矿务总局是什么东西,里面尽是些中官,我等饱读圣贤书,却被排除在外,真是天理何在?”

“矿监四出,到处抽税,与民争利,有违祖宗之法。不是说了吗?肃皇帝时,国朝也曾开矿,不过却是得不偿失,这么明白的道理,皇上为何不听?”

“我曾听人言,这都是因为山西镇总兵黄来福开矿,获取厚利之因,皇上看了心动,才诏令开矿的。”

“那黄来福只是区区一武夫,本因专心武事,为国守边,却尽做些细技末节之事,这居心何在?”

“都是那黄来福造成的结果,吾观这什么的矿务总局等事,没有那黄来福的谋划,凭那些太监,是万万做不出的。”

“事情到了现在,又有什么办法,连户部杨尚书上疏反对,皇上都不听,我等又有何办法?

“哼,上疏一次不行就上疏两次,甚至到五十次,一百次!一人上疏不成就十人,百人,如果整个内阁大臣们都一起上疏劝谏,皇上总会听从的……”

“唉,我等虽然希望皇上亟图更始,兴修百业,无奈皇上一再拒谏,上下隔绝,就算上疏,皇上俱不采纳,我等也是无可奈何啊。”

……

那些官吏们正说得高兴,忽见陈于陛过来,立时忽拉拉的涌过来一大帮的人头,七嘴八舌的都是向陈于陛囔囔。

“陈大学士,中官四出,天怒人怨。现今国朝危难,您身为内阁辅臣,岂可坐视不理?连户部尚书杨俊民大人都上疏劝谏了,您德高望重,最是忧国忧民,希望您老带领大家一起上疏向皇上劝谏。”

余者众人纷纷称是,陈于陛颇重礼法,见众人这样围着自己,斥道:“上疏之事,内阁各位大臣自会商议,你等如此围着老夫,却是礼法何在?”

听他这样说,众人忙散开,陈于陛叹了口气,道:“诸位放心,皇上开矿之事,老夫会上疏劝谏。”

他出了六科廊,从皇极门出来,外面是店肆林立的街市,这里颇多的茶楼酒肆,各样人流川流不息。万历帝开矿之事己经传遍京畿各地,这些茶楼中,闲客们也大多在高谈阔论此事,不时有赞同或是反对的声音传入陈于陛的口中。

他坐在桥中,却是在沉思着,对于万历帝开矿之事,许多官吏们纷纷反对,这时候,内阁诸大臣的态度就很重要。在内阁中,内阁首辅赵志皋虽然不赞同皇帝开矿之事,但他摆明是不会公然站出来表态的。还有工部尚书曾同亨与兵部尚书石星,也是态度暧昧,可能不会上疏劝谏。此外,就是两位辅臣张位与沈一贯的态度,张位此人,喜欢争权,一向对自己看不过眼。还有沈一贯,辅政己有十年,陈于陛认为他虽爱好清议,然则暗地里却是结党营私,排斥异己,他的态度,也是难明……

不过不管怎么说,对于户部尚书杨俊民,陈于陛心下佩服,他以诗书传家,也向来为官清正。万历初时,他为官少司空,督修京城,在施工中他精打细算,计划周密,堵塞漏洞,保质保量提前竣工,并节约五万余金,受到皇帝的奖赏,再次晋升为左司马总督漕运,巡抚凤阳。

在任时,他整顿漕政,保证运河畅通,成绩甚大,个人应得例金十三万,但他却将钱一半救济贫生,一半送给养济院,所以声望颇隆,被引为德高望重之辈。在历史中,陈于陛官高位显,经手钱粮逾亿万,但却一尘不染,死后清理遗产,仅有八两纹银,不抵一个小户人家,以至于在埋葬陈于陛时,他的儿子出不起丧葬费用,在朋友的资助下,才草草埋葬。

不过如他这种人,最是传统,对于矿务商事等,皆视为国之末本,也认为君主只要重视农桑皆可,对于万历帝的开矿之事,他是深恶痛疾。最后陈于陛做出决定,仿效杨俊民,独自上疏劝谏。

不知不觉中,车桥停在了自己的府邸前,陈于陛下了桥,家人迎了上来,他年轻的弟弟陈于阶也向他拱手作揖道:“大哥回来了?”

陈于陛点了点头,他治家严谨,对其弟陈于阶执教甚严,在弟弟进京的这些时间里,每天早晚,都要求弟弟到自己房前问候。历史中,陈于阶同样及第,最后官至怀隆兵备,颇负有盛名,当时有“一门双进士”“弟兄二难”之称。

进入府内,陈于陛直接走到内宅书房中,没有他的许可,家人一概不许到他的书房来。

他望着窗外,沉思良久,取出笔墨纸砚,凝神一会后,便下笔如飞,很快,一份《请罢矿税公疏》便成了:“……为保全宗社事,臣等伏见:皇上开矿抽税,为一切聚财之事,然中使纵横,小民剥肤椎髓,困苦流离,而皇上不恤。诸臣连章累牍,苦口极谏,而皇上不从,未见有转圜之期。税驾之所,事势至此,人皆知其必乱,特未知其起于何方,发于何日耳?一旦土崩,四方鼎沸,逮之则不可胜逮,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识此时皇上将何如处也。……故臣今日不暇条陈他事,亦不更分剖矿税之利害,与闾阎之疾苦,而特以宗社二字万恳皇上珍重爱惜即,霈然停罢矿税,召还中官,庶几人心犹可收拾,而乱犹可及止也!”

……

第二日,陈于陛将疏投入,又继户部尚书杨俊民后,引起了一片大震动,引得了大小官员们一片叫好。不过疏入后,万历帝却是沉默,矿务之事,仍在继续。

※※※

在大明为了开矿之事纷纷鼓噪,闹得不可开交时,此时在东边的日本国,却是剑拔弩张,充满了火药味。

大明对日封贡使团,在李宗城被扣拿,以杨方亨接替正使,沈惟敬为副使后,继续出访日本。在七月渡海后,到达了日本。对于大明使团的来访,丰臣秀吉十分高兴,他安排了盛大的欢迎仪式,在当时日本最繁华的城市大阪招待了大明的使者。

九月三日这天,丰臣秀吉领着日本国所有的王公大臣,大小诸侯,连德川家康等人,都全部出席了会见大会。为了显示自己对大明的尊重,丰臣秀吉亲自穿上了大明送去的衣冠服装,并强迫大臣们全部换上明服相陪。

起初,气氛良好,沈惟敬等人呈上万历帝诏书和赠与的金印时,丰臣秀吉欣然接受,并设宴款待明使。后丰臣秀吉召出一位懂汉语的僧人为其用日语宣读明朝的册封诏书。

诏书如下:“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圣仁广运,凡天覆地载,莫不尊亲帝命。溥将暨海隅日出,罔不率俾。昔我皇祖,诞育多方 。龟纽龙章,远赐扶桑之域。贞珉大篆,荣施镇国之山。 嗣以海波之扬,偶致风占之隔。当茲盛际,宜讃彜章,咨尔丰臣平秀吉,崛起海邦,知尊中国。西驰一介之使,欣慕來同。北叩萬里之关,肯求内附。情既坚于恭順,恩可靳于柔怀。兹特封尔为日本国王,赐之诰命。于戏龙贲芝函,袭冠裳于海表,风行卉服,固藩卫于天朝,尔其念臣职之当修。恪循要束,感皇恩之已渥。无替款诚,祗服纶言,永尊声教。钦哉!”

诏书的口气俨然一副中央大国皇帝对蕞尔小邦降恩封赏的口气。当丰臣秀吉听到“兹特封尔为日本国王”一句时,他惊呆了,最后他反应过来,是暴跳如雷,摔诏书于地说:“不是明帝乞和封我为大明皇帝吗?日本国,我欲王则王,何待明虏之封?”

事情的发展不可收拾,丰臣秀吉除了要将小西行长治罪外,还立即将大明使团驱逐出境。就这样,历时两年的议和闹剧,彻底破裂了。

同时间,丰臣秀吉还发布总动员令,又组成侵朝八军:第一军:指挥官加藤清正,一万人。第二军:指挥官小西行长,一万四千人。第三军:指挥官黑田长政,一万人。第四军:锅岛植茂,一万两千人。第五军:岛津义弘,一万人。第六军:长宗我部元津,一万三千人。第七军:蜂须贺家政,一万一千人。第八军:毛利秀元,四万人。人数共十二万,加上驻守釜山军队,日军总兵力约为十四万人。战争的阴云,又将笼罩朝鲜大地……

当然,日本国离大明还是太远,等消息传到大明,还要数个月之久。

※※※

大明对日封贡使团正使以杨方亨,莫名其妙被日本人赶出来,最后他明白了是怎么回事,想抓捕时沈惟敬时,却发现这位老兄己经不知所踪了。他只好领着使团的成员,怒气冲天地回国了。(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www.qidian.co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未完待续)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热门小说
信息全知者反叛的大魔王五胡之血时代盖世双谐终末忍界绝对一番我只有两千五百岁你老婆掉了玄尘道途奸夫是皇帝
相邻小说
我体内有个黑洞科技帝国从高分子材料开始奋斗在八零年代奋斗在民国明末南海一千户混迹二次元的阴阳师著我旧时裳神魔大唐之无敌召唤一拳正义他夏了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