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大文学移动版

m.dwxdwx.com

第568章 苏长青的名声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刑部尚书袁可立在国是会议上的表态完全出乎于东林党人的意料,会议结束之后,便有几位官员想要上前拦住他,询问他刚刚在会议上的表态究竟是什么意思。

然而会议一结束,袁可立便匆匆离去了,根本没有给这些官员机会询问他。回到刑部的他更是对刑部的门房下了命令,除了本部官员因公事的求见之外,其他人一概不见。

袁可立的命令果然有先见之明,有一、二位官员就跟在他后面来到了刑部想要求见他,但是在门房的坚拒下,几位官员磨蹭了半个多小时之后,终于还是悻悻而去了。

不过袁可立这天奇怪的举动,在数个月后便被人揭发了出来。盐引案结束之后,两淮盐场仿效长芦盐场改为股份公司制,袁可立的亲族和其交好的河南乡党,都在这间公司内入了股份。

事后这些河南士绅还振振有词的为自己的行为辩解道:“当初朝廷在河南查办乱民案时,江南士绅却趁机在河南收购土地,这些土地大多都在河南将要修建的铁路线附近,这不一样是乘火打劫么?他们现在不过是一报还一报而已。”

这些事后争执,不过也就是让一些御史借机弹劾了刑部尚书一把,刷了刷自己的名望,并不能让这些河南士绅们把吞下去的盐业公司股份再吐出来。虽然到了近世,士农工商的界限已经不如国初那么泾渭分明了,但是士绅亲自操持贱业,依然还是一个忌讳。

因此即便是现在朝中的官员有不少人出自商户,他们从小到大也是绝不会去沾染家中生意,以避免被人拿住把柄攻击,证明他们没有踏入仕途的资格。至于家中的产业,不是挂在兄弟、族人名下,便是让家奴、妻族去经营。

盐业的利润丰厚,大明朝上下人等都很清楚。但即便是宗室、勋贵,尚且不敢明目张胆的经营食盐生意,那些江南士绅自然也需要通过盐商转一转手,来为自己牟取利益。两淮盐商3千万资本,一年9百万的利润,明面上看起来这些利益皆归于盐商了。

但是以每年盐商获得的净利500万计算,每10年就是5000万的利益,两淮盐业的兴起,是从1百多年前开中法废止开始的,扬州经营食盐生意的最久的盐商家族,也已经历经4、5代人了。

即便是当初这些盐商家族拿出1万两银子做本钱,以每10年翻一番的增长率计算,到了今天他们的资产也应该超过500万两了。毕竟直到现在,两淮盐业的产出依然没能满足市场上的需求。理论上只要资本不断投入进去,就能不断得到回报,直到市场需求被满足为止。

但事实上,扬州盐商虽然家资富饶,超过百万两家产的商人也就那么七、八人,倒是50-100万两之间的盐商数量超过了20余人。而百多年前,在两淮经营盐业生意的商人,规模超过10万两的,也差不多有10多人。

由此可见,这百年以来,两淮盐业净利的一半以上,是流入到了盐商背后的宗室、勋贵和江南士绅手中的。但是在天下人看来,这盐利却都被盐商们给吞下了,这便是两淮盐业的现实。

而河南士绅虽然在本省人口占据的比例较其他地区为大,但是出了河南之后,就没有什么影响力了,且河南一向少有经商的传统,是以两淮盐业虽然利润丰厚,但是却同河南士绅一向没什么关系。

现在借着两淮盐引案的爆发,对两淮盐业重新洗牌,得到可以入股两淮盐业股份承诺的河南士绅们,自然立刻忘记了之前被皇帝教训的苦痛。

建立在封建庄园经济上的大明士绅阶层,从来就不是一个可以团结一致的阶层。毕竟封建庄园的实质,便是一个个独立小王国。地主士绅在自己的小王国内,掌握着对底层百姓的生杀予夺的权力,但是他们之间一样存在着弱肉强食的社会法则。

朝廷此次借着查办河南乱民案,对河南各县的士绅豪强进行了一次敲打,剥夺了不少士绅的土地,并直接流放他们去了海外荒岛。除了刚开始时,一些在地方上横行惯了的土豪劣绅,一度用武力对抗了朝廷的官兵。

但是当他们意识到,那些被他们召集来的庄丁,只能在平日里欺负一下乡间交不上田租的老实百姓,对上朝廷的官兵只是去送死,且还会激怒现在的皇帝之后,这些河南士绅便立刻选择了向朝廷屈服,然后帮助朝廷甄别,本县有那几家地主一向不遵从于朝廷号令,他们可以被没收的土地大概有多少。

虽然朝廷最后会没收这些田地的大头,但是这些士绅也能借此瓜分剩下的田地,并且还能保住自己的土地和财产。可以说,大明的士绅地主从来就没有具备过坚韧抵抗和团结一致的精神。哪怕邻居家着了火,只要火还没有烧到自己家,就算是借给救火着一个木桶,也是需要计算金钱的。

先不说这次朝廷给了他们一个进入两淮盐业的机会,就单单提一提那些江南士绅进入河南大肆购买土地,就已经先触动了河南士绅的利益。有了这么好一个借口,他们又怎么肯把两淮盐业公司的股份交出来。

而因为河南乱民案和两淮盐引案两件案子引发的风波,终于让原本立场稍稍倾向于东林党人的河南士绅,完全倒向了皇帝这一边。大部分的江南士绅和河南士绅之间,也因此变成了互相敌视的关系。

当日皇帝在会议上当众抛出的君、民、社稷一体论的观点,第二天便上了大明时报的头版,成为了京城百姓和读书人之间最为热门的话题。

一直以来,皇帝、朝廷、官员这些名词,对于普通百姓来说,都是值得敬畏的,还带有神秘色彩的词语。拜有明一代较前代更高的识字率,明代的小说、话本在市井中流传的最为广泛。而在这些小说中,皇帝永远是高高在上,且很少犯错的存在。即便是皇帝犯了错误,那也是被奸臣引诱的结果。

是以在这些小说之中,皇帝就是百姓最后的指望,是一位明辨是非的圣人。但就是在最荒诞的小说里,皇帝也不会和普通百姓扯上关系。一个称孤道寡的君王,除了收税之外,他同百姓之间不可能有什么联系。

所谓皇帝,都是受天命眷顾的星君下凡,可不是什么普通人。就像百姓喜欢把读书人叫做文曲星似的,皇帝就是紫薇帝星。天上的星君,难道还会在乎普通百姓的生活么?能够承认民为贵,君为轻。道理的皇帝,已经是百姓眼中难得的好皇帝了。

三位一体论,把皇帝当做百姓利益代表的言论,很快就收到了不少理学家们的反对意见。他们认为,这种言论不但有损于大明皇帝所继承的天命。

皇帝非常人,乃是真龙天子,天上的神仙下凡,这种说法已经完全深入人心了。现在崇祯一时口快,把天子和最底层的百姓联系在了一起,就能于是放弃了朝廷的威严和对于天下野心勃勃之辈的心理震慑。

如果大家都是两个鼻孔,两只眼睛,一张嘴的凡夫俗子。那么,为什么皇位只能由朱家的血脉来传承呢?人人如果都想要做皇帝,便是让这个国家变得混乱而无序起来。这显然不是理学家和读书人所愿意看到的。

因此,虽然大明时报极力鼓吹皇帝的这篇文章,但是在天下士林之间,对于这篇文章却始终反应不大。

不过京畿几所大学内的学生们,对于皇帝主张的君王、百姓、社稷三位一体的言论倒是很感兴趣。特别是去年因为得到皇帝称赞品德高洁,而在京城士人中名声大噪的夏允彝。

从去年大明时报创刊时,发表的为大明百姓服务等宣传仁义治国的文章起,到今年刑部颁发的民事通则总论中,关于人的基本权利的论述。

以燕京大学学子为代表的北方士人,开始从四书五经中讲述的孔孟之道中抬起了自己的头颅,观察起自己身边这个真实的社会来了。

孔孟之道所讲述的治国之策,完全是从上位者的观点出发,要求帝王以仁心爱护百姓,让百姓安居乐业,从而造就一个上下和谐的大同世界。

在这样的大同世界内,每个人都要求尽到自己的职责,君王有君王的责任,臣子有臣子的责任,父母有父母的责任,儿女有儿女的责任…当所有人都按部就班的履行了自己的职责之后,大同世界就出现了。

但是,在圣贤描绘的这个世界内,从来没有告诉过你,每个所拥有的权利是什么?似乎,大同世界只是一个众人不断付出义务,而没有任何权利的社会。

这样的社会听起来固然很美好,但显然是一个无法实现的桃源之乡。在这样的社会里面,必须保证每个人都是舍己为人的圣贤,但凡有这么一二个自私自利之人,整个大同世界就不复存在了。

而从去年开始,大明时报鼓吹的仁义治国的文章中,开始吧义务和权利联系了起来。这些文章一番以往明君贤臣的治国模式,而是提出了关于大明百姓应当履行的义务,和同时拥有什么样的个人权利的讨论。

在这些文章中,那位叫做苏长青的作者,不断反复提及了一个观点。就是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不在于上位者颁发了多少条保护民众的政策,也不在于这个国家出了多少清官,而是应当看一看这个国家的民众,是否知道自己对国家应尽的义务,和他个人所具有的权利。

一个国家的全体民众如果清楚了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并愿意为之保护自己的权利,和履行他对于国家应尽的义务。那么不管是君王和官吏都无法超越法律赋予他们的权力,去侵害民众的利益,则国家之强盛可以预期。

因此大同世界并非出自上位者的恩赐,而是来源于普通民众为捍卫自己权利的抗争。

这些文章深深的打动了夏允彝,甚至于让他拒绝了返回江南,参与复社的成立。如夏允彝这样的年轻学子,在燕京大学内还有许多。

当刊登了三位一体论的大明时报出现在燕京大学之后,顿时成为了这些士子们热议的重点。而夏允彝也从此前的一君之下万民平等的支持者,迅速转到了支持:君民一体论,君王应当是百姓利益看护者的观点上来了。

大明时报的特约评论员苏长青这个名字,终于开始被京城士人常常挂在嘴边了。(未完待续)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热门小说
你老婆掉了五胡之血时代奸夫是皇帝盖世双谐绝对一番我只有两千五百岁信息全知者终末忍界玄尘道途反叛的大魔王
相邻小说
超英的小团子[综英美]海贼之海军剑豪大县令小仵作红男绿女我真不想吃软饭崛起从挽明开始我要大宝箱老婆请安分重生于康熙末年离魂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