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出头的夏允彝眉毛浓厚,国字脸庞,他的样貌虽不符合南方士子所中意的柔弱俊俏模样,但也是相貌堂堂的人物。
被众人称为云间名士的夏允彝,不仅在治学上非常严谨,在性格上也非常执拗。
他是一直坚信,天不变道也不变的人。不过在京城呆了半年多时间后,一向有着对自己的道坚定不移信念的他,也不仅有所动摇了起来。
夏家世代书香门第,又是松江华亭的大地主,夏允彝自懂事起就一直潜心治学,对于市井之事从来就不曾关心过。
换在上京之前,对于面前餐桌上这琳琅满目的佳肴,虽然他也许会觉得有些奢侈,但也并不会觉得自己这些人承担不了。
除了那只青龙之外,其他菜肴即便是在自己家中,他也时常见到,并不觉得有什么贵重之处。
不过自从上京以来,他同一班同仁因为不忿新学,常往燕京大学同那些新学士子作义利之辨后,此时的他终于对现在的小民生活有了些许了解。
夏允彝虽然性格执拗,但在士子中毕竟还算是一个年轻人,他还没有成为那种闭上眼鼻耳目,对任何新事物都大加排斥的理学卫道士。
同推崇新学的士子们争辩的越久,他便开始觉的圣人的言辞道理,总有些隔靴挠痒的意味。
孔孟二圣生活的时代毕竟同今日相隔数千年了,某些圣人言辞已经不太适合当下了。而今日大明出现的众多问题,显然在圣人的时代从来没有出现过,因此根本无法从经书中寻求解决之道。
而最后一位诠释儒家经学,建立了现在儒学标准体系的,还是南宋时的朱熹圣人,距今日也相隔两朝,逾500余年了。
虽然经过了元、明两代,在无数儒家学者的潜心修补下,发源于朱熹的理学,已经成为了一个非常严密的儒学体系,也被官方视为儒家正统。
就连朱熹本人,也被抬到了:宗孔嗣孟,集诸儒之大成者也。的崇高地位上。但是随着明代工商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江南一带大规模手工业的出现,束缚人心强调社会等级贵贱的理学,便成了新兴的工商业者的攻击对象。
倡导绝假还真,主张抒发真情实感的泰州学派,对于揭露道学家们的伪善面目犹为深刻,他们批判道学家,“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被服儒雅,行若狗彘。”又或是“口谈道德而心存高官,志在巨富”等等。
但是泰州学派长于攻说而短于建设自己的思想体系,虽然动摇了理学体系的根基,却并没有建立一个新的完整的社会价值观。
推崇李贽之学的士子们,没有学到李贽遍阅百家经典的深厚学识,反而拿着李贽讲学中的只言片语,奉为典论。
特别是把李贽主张的个性解放,思想自由。变成了追求奇服异装,标榜自己的与众不同之处上。又把追求名妓和混乱的男女关系作为了名士派头,直接把刚刚兴旺起来的反理*流带到了坑中去了。
虽然江南的官僚地主阶层,因为投资手工业而获利良多,因此对于严格区分社会等级的理学颇为抵触。
但是他们也没有开放到,纵容自家子弟纵情于声色犬马之中,社会上全无长幼贵贱之分的混乱局面。
因此在泰州学派的短暂兴旺之后,江南的士绅官僚又开始追求起,安定人心稳固阶层的古人之学起来了。这也是张溥、张采、夏允彝等主张复古的士子们,能够在家乡声名鹊起的缘由。
当这些士子们来到京城,听说了原先的太学内新近流行的新学时,顿时大不以为然,认为这不过是在江南玩剩下的泰州学派的变种而已。
但是当他们兴致冲冲的跑去燕京大学,试图用自己的学问折服这些堕入邪魔外道的士子时,才发觉京城的新学同泰州学派相差实在太多。
研究新学之人,也许没有泰州学派那么许多出色的名儒学者,也没有什么显赫的传承,甚至也没有通过攻击道学家的方式,来宣扬自己的理念。
但是新学有一点远远强于泰州学派的便是,它从一开始的目的就非常明确,它不是为了推翻儒家学说建立的社会而出现的,而是为了让普通人正确认识这个世界的真实而发展的。
不管儒家学说的体系有多么完善,这个体系所讲述的世界,依然只是孔孟二圣构建的那个世界,除了极少数的大儒之外,谁也想象不出这个世界是否真的存在。
不管是普通人还是一般的士子,只能通过儒家的经典和大儒的注释,才能看到这个先贤所描述的完美社会有多么的美妙。
但是儒家的理论再怎么完善,遵循这个理论体系建立的现实社会,总是变得荒诞走板。
在孔孟二圣的经典中,饱读诗书的儒者们,只要遵守了经义去指导自己的生活,便可以出现:“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么一个完美的社会。
但事实上,按照孔孟之道治国的大明,却是一个:选豺狼与虎豹,背信不和。人独亲其亲,独子其子。老无所终,壮无所用,幼无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无所养。的现实社会。
埋头于故纸堆中的士子们,总是在几本经书典论中寻找解决之道,试图要弄明白,为什么明明按照孔孟之道而行的社会,却偏偏获得了一个相反的结果。
大多数士子在经典中寻求无解之后,便会认为这是小人充斥了朝堂,而正人君子流落于四野,所以正道不行导致的结果。
想要拨乱反正,重昌正道,改变自己身边丑恶的现实,就必须应该让正人君子上台,秉国持政。
夏允彝便是这样一个,深深怀抱着改变现实理学的年轻人。他对于自己所坚持的大道,也从未怀疑过。
直到他在燕京大学内,遇到了那些脚踏实地,讲求实证来证明自己的认知是正确的新学士子之后,才隐隐感觉有些不安。
正如这些崇尚新学的士子们所言,若是想要改变世界,首先就需要先认识这个世界究竟是如何的。
就算是种地的农人,想要栽培一种新植物,也要先认识植物的生长习惯,才能移植培养这种新的作物。
不明白自身所处的世界如何,却把圣人的微言大义放在嘴边,就想要妄图改变这个世界。不过是缘木求鱼、刻舟求剑的愚者罢了。
基本是孔孟二圣在世之时,他们可曾以自己的言论改变了当时的社会?二位圣人在世的时候,尚且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建立一个没有纷争的大同世界。
而今你们这些儒者把自己局限于经书之中,不敢对这个世界睁开眼睛,却妄想用二圣留下的只言片语,去达成他们的理想,岂不是殊为可笑。
越是同这些新学士子们辩驳,夏允彝便越是窥见了,这些新学士子所想要研究认识的新世界,是多么的瑰丽庞大。
同已经基本成熟稳固的儒家学说相比,新学就像是一颗刚刚冒出头来的新芽,虽然看起来柔弱稚嫩,但是却是充满了生气。
研究六经,就像是在一个已经矿脉枯竭的矿洞内采集矿石,也许终其一生,也未必能找到一块。
但是对于研究新学的士子们,就像是在冬天的湖面上敲冰钓鱼,你还没有准备好,湖底的鱼儿已经迫不及待的跳跃到你的怀里来了。
在这短短半年多的时间,夏允彝亲眼见证了,新学是如何从一个粗陋而浅薄的工匠之学,迅速发展成为了一个越来越严谨深奥的知识体系。
这种变化带给他的感觉,就如同他研读史书,几天功夫就看着一个朝代从兴起到衰亡的感觉一般。如果要让他对这段在京城的生活下个评语,那便是恍如隔世。
在听到了张溥的询问之后,夏允彝摇了摇头,面色平稳如水的说道:“不过是一场辩论,余又怎会往心中去。只不过对于云生兄的盛情相待,余有些愧不敢受罢了。
那些新学的士子们虽然狂悖无礼,但是有句话说的倒也不差,不知小民疾苦,谈何为民请命。
吃着十多两一席的酒宴,却说朝廷盘剥过甚,罔顾民生,终究还是有些不妥。
朝廷税收,取有余而补不足,方才是治国安民之策。不顾各地实际,或是盲目反对,或是妄加科税,终究不过是假仁假义罢了。
我等既然声称要匡扶正道,理朝政之浊,解小民之疾苦,是不是应当以身作则,不再如此挥霍浪费呢?”
夏允彝的言语顿时让在座的不少士子大感扫兴,李雯也有些面露不渝之色。
张溥注视了下在座士子的面色,突然呵呵一笑,打着圆场说道:“云生兄不过是一番好意,彝中兄说的也颇有道理,但是已经叫上了席的酒菜,也无法再退回去了不是。
余看不如这样,我燕*下次聚会时,不管谁做东,花费也不许超过8两,咱们来个下不为例,如何?”
朱薇顿时附和道:“西铭兄说的不错,还是下不为例好。今天就不要浪费了云生兄一片好意了。再说了,既然陛下把这锦绣龙虾放出宫来,不就是给大家吃的么,想来陛下是不会觉得食用此物是过于奢靡了…”
夏允彝顿时皱着眉头看了朱薇一眼,语气有些生硬的说道:“就算陛下是这么想,难道我等就可以这么心安理得的享用了?自从陕西、京畿、江浙受灾之后,陛下便下令宫内减膳。
现在陛下自己不过中午一菜一汤,晚上二菜一汤,每三日中有两日以粗粮为食,并拒食牛羊之肉。
诸位看着眼前这美酒佳肴,不觉心中有愧么?吾今日身体不适,便不奉陪各位了。”
夏允彝对着众人拱了拱手,便掉头不顾张溥的挽留,快步走出了这个房间。
身为今日东道主的李雯自然是脸色黑沉,便是张溥脸上也有些不好看。
一边的周钟正想转圜,跟夏允彝交好的两名士子互相看了看对方,也起身找了一个借口离席而去了。
看着这两名士子离开,李雯心中顿时冒出了一丝怒火说道:“走了也罢,难不成天下就他夏彝中才是正人不成…”
剩下的几名士子虽然没走,但是在李雯说了负气之言后,这场酒宴的气氛显然就荡然无存了,众人喝了几杯残酒之后,便陆续告辞了,全无往日兴尽而返的趣味。(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