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包括孙承宗在内的参谋官员们,依然不是很认可同林丹汗发生正面冲突,但是能够借助作战的名义,压制大同边镇的边将势力,快刀斩乱麻的重建一只完全听命于总参谋部的山西边军,这显然是一件趁势利便的好事。
虽然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学员只有几个月的学期,但是却已经同这里的大多数参谋建立了师生关系,这个时代除了父子关系之外,世人最为重视的还有师生关系,甚至还要超过宗族关系之上。
虽然出身文官的参谋们,对于武人还存在着固有的偏见,但是对于出自自己门下的学生,感情上却又颇为微妙。
在以往,不管是地方督抚还是朝廷,对于地方边军的将领都缺乏一种私人关系上的联系。这也使得,朝中官员们都不希望边军变得过于强大,对于战功卓著的边将更是猜忌不已。
现在有机会以自己的学生取代边军中的将门,建立一支完全被朝廷掌控的军队,对这些官员来说实在是彻底消灭武人藩镇割据隐患的好机会。
同以往只能牵制、监控几位边军中的主要将领不同,以陆军军官学校学员为骨干打造的野战军,即便有一两名将领起了异心,也无法策动全军叛变。
在这种利益的诱惑下,总参谋部最终还是赞成了崇祯的主张,但是孙承宗也坚持,这场战争不宜扩大化,在挫败了林丹汗对右翼蒙古部落吞并的野心后,战争就应当及时结束。
孙承宗的主张同崇祯不谋而合,他原本的目的也不是要同林丹汗决一胜负。
确定了要阻止林丹汗吞并右翼蒙古部落这个目的之后,参谋会议很快就总结出了三个作战目标。
一、整顿和建立大同边镇,并抽调人员组建一只野战军;
二、收拢安置被林丹汗击散的蒙古各部部众,并择地进行安置;
三、对林丹汗以政治攻势为主,战争手段为辅。挫败了林丹汗吞并右翼蒙古的企图之后,就要说服双方坐下来谈判解决问题。
除了抽调辽东、蓟州一部分军队,陆军军官学校的学员,崇祯还提议调拨训练营及京营的一部分军官,吴怀训练的骑兵部队参与战事,汲取下这种大型会战的经验。
确定了作战目标之后,崇祯便让其他人退出去拟定野战军的组建计划、后勤供应及抽调部队的行军计划等,但是他留下了孙承宗,要同他单独进行商讨一些事。
待到其他人退出之后,朱由检便直言不讳的向孙承宗说道:“这次作战,朕希望孙先生亲自前往大同主持,除了借助先生的威望,压制参与这次作战的主客军或许会出现的矛盾之外。
朕还希望趁这个机会检验一下,现在建立的参谋部体系,在真实的作战中,究竟有那些缺陷,需要进行改进。”
孙承宗有些犹豫了一会,他思考了一会才开口说道:“陛下,老臣虽然有心为陛下效力,但是毕竟已经年老体迈,精神上有所不济。
若是在陛下身边查漏补缺,老臣还可以勉励应付。但是让老臣再去负责主持这么大的一场军事行动,臣担心自己到时会精神不济,而误了陛下的大事。
臣以为,趁着这个时刻,不如让年轻一些人物来主持大局,老臣从旁协助,也许更为适合。”
朱由检愣了一下,才若有所思的询问道:“依先生看,谁来主持这场战事的大局比较合适呢?”
孙承宗不假思索的说道:“以臣看来,参谋部中,唯袁自如可当此任,且自如在辽东有独挡一面的经历,只要陛下再给他机会多加历练,未尝不是大明未来的中流砥柱。”
看着自己说完之后,皇帝一直沉默不语,孙承宗心里也咯噔了一下,他犹豫了一下说道:“陛下对于袁自如为何总是心存戒备,袁自如虽然性格上有些不足,但是在处理军中事务上,一直是无可挑剔的。
其入京营三月,就已经把总参谋部制定的各项条例和制度全部推行了下去,而营中官兵也毫无不满之意,他的才能由此可见一斑。”
看到孙承宗如此推荐自己的学生和老部下,朱由检也不得不直言不讳的对着他说道:“袁自如能力虽然不错,但是朕以为他不太适合这种主持全局的工作。”
“陛下为何如此确定?”孙承宗不由皱起了眉头问道。
朱由检沉默了一会,才搪塞着说道:“他为人过于自大了些,让他负责一般的行政事务尚可,但是让他单独主持这场作战,恐怕未必会得到一个好的结果。”
崇祯对于袁崇焕的偏见,让孙承宗也有些无可奈何,看到孙承宗的模样,朱由检才继续说道:“这样吧,孙先生你前往大同总揽全局,然后按照你的要求挑选人员组建前敌指挥部。关于这场战争,朕将会完全彻底的交给先生,你看如何?”
孙承宗想了想,便试探的问道:“那么老臣如果让袁崇焕担任副手协助,陛下也准许吗?”
朱由检的脸色变了变,才回道:“既然孙先生认为有这个必要,朕不会阻止先生。关于这场战争的一切事务,全由先生来决断,朕负责为先生保障好后勤供给。”
孙承宗考虑了许久,才点了点头说道:“既然如此,那么老臣愿意勉力一试。”
接受了皇帝命令的孙承宗,走出武英殿后就召集了袁崇焕、茅元仪、孙元化等人,开始商议组建大同前敌指挥部的各项事宜。
而抽调军队、军备及运输车辆、驼队的指令,开始一份份的从这个新成立的总参谋部的机构内分发了下去。
比起以往任命出征部队的主将后,需要主将自己去兵部、户部沟通,调拨军械、军饷、钱粮相比,总参谋部从一开始就显示了极高的效率。
孙承宗离开武英殿一个小时之后,一份调拨辽东3000骑兵部队的指令就下发了,指令中注明了让曹文昭担任这只骑兵部队的统帅。
又过了一个小时,另一份调拨蓟州军一个车营的指令也出了京城。
接下来总参谋部调回了正在野外训练骑兵行军的吴怀所部,还有正在石景山训练的夜不收部队等等。
当孙承宗等人忙碌于调动军队,制定同林丹汗作战计划的时候,崇祯也急急召见了柳敬亭、冯铨二人。
冯铨的心情非常不错,接手大明时报之后,凭借着他在河北士绅中的影响,大明时报终于有了一个极大的发展,成为了河北、山东地区颇有影响力的舆论喉舌。
而冯铨也借着这种方式,重新回归了大明的政治中心,虽然不少官员还在私下对他口诛笔伐,但是凭借着报纸这种新式的舆论工具,冯铨很快就已经为自己洗白了过往的一些污点。
毕竟,这些对他有意见的官员,只能在私下聚会上批评他。关于他的不利传闻,传播的速度显然不如,每三天一期的大明时报来的快,也来的广。
冯铨还很快学会了,如何在报纸上刊登一些似是而非的消息,再加上一篇评论文章,直接把政敌的名声搞臭,让这些人的话语无法再让人相信。
当柳敬亭、冯铨进入武英殿崇祯的办公室内,两人还在猜测皇帝传召他们想要做什么的时候,崇祯已经直接了当的吩咐了下来。
“朕召见两位,其实主要是有两件事需要两位去做。第一件,大明很快就要同察哈尔部的林丹汗作战了,朕需要两位做一些舆论上的鼓动工作。”
崇祯说出的话语让两人非常的意外,毕竟来之前他们两人都以为,这次召见大约是和陕西、京畿地区的旱灾有关。
冯铨沉默不语,只是小心的观察着皇帝的表情,柳敬亭却毫无顾忌的开口劝谏道:“陛下,现在这个时候同蒙古人开战,是不是太不妥当了?今年陕西、京畿旱情已经很明显了。
京畿地区还好,仰仗着年初开始兴修的水利工程,多少减缓了旱情的严重程度,但是陕西那边,据说入春以来就没有下雨过,从陕西来到京城的官员和商人,都对今年陕西的收成担忧不已。
这种时刻,难道不应该先谋划赈济灾民,而同蒙古人讲和吗?”
崇祯对于柳敬亭的激动并未感觉不快,他耐心向柳敬亭解释道:“朕也不愿意打这场仗,但是战争的主导权力并不在我们手上…”
听完崇祯的解释后,柳敬亭显得有些忧心忡忡,而冯铨却明白了皇帝的心思,他立刻义愤填膺的说道:“这林丹汗真是狼子野心,枉费了之前我大明给他如此多的赏赐。
他不在辽东帮助我大明抵御建奴,却跑到西面来扰乱了同我大明交好数十年的右翼蒙古诸部,还偏偏是在陕西受灾的时节,这不是摆明了趁火打劫吗?就这样,他也好意思向我们索要市赏?简直是不可理喻。
臣以为,我们不但不应该答应他的无礼要求,就连他原来的那份市赏,也应该在他回到辽东之后,再发给他。”(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