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检没有立刻表态,而是再次看了看时间,才说道:“朕已经了解了户部的大致想法了,朕需要考虑一些时间,笪郎中你先退下吧。”
虽然没有得到皇帝的直接赞成,但是皇帝也没有断然否定的意思,郭允厚同笪继良心里都不由多了一些期待。
随着笪继良离去,内阁阁臣们开始鱼贯而入。9名阁臣,崇祯自己,王承恩及姚士恒,共计12人。
对姚士恒来说,这个场面让他有些紧张,毕竟在座的几人以往都不是他可以这么接近的大人物。
“朕说过,节后的第一次内阁会议会讨论关于内阁阁臣的本年度工作计划,不知道各位已经想好了吗?”
黄立极等人的神情颇有些不自然,他们原本以为皇帝只是说说而已,早就把这个莫名其妙的要求抛之脑后了。
于是乎众人期期艾艾的说了一通,他们往日习以为常的事务。在朱由检听来,他们不过是把自己的日常事务复述了一遍罢了。
耐心听完了阁臣们发言之后,朱由检沉默了片刻之后,才开口说道:“各位说的都很不错,但是缺乏主动性。朕想问问,诸位阁臣认为我们应当把大明最终要建设成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换言之诸位进入内阁后,本届内阁的最高理想是什么?”
黄立极看了看左右的同僚后,有些不确定的询问道:“陛下,这最高理想是什么意思?”
朱由检思索了下,便说道:“比方说,愚公的理想就是移走门前的山,那么各位组成的这个内阁理想是什么?”
“陛下莫非说的是,修身治国平天下之类的说法吗?”施鳯来不由揣测着崇祯的心思说道。
“大致就是这个意思,但你说的是是个人的理想,而朕要的是内阁的理想。”朱由检说道。
黄立极有些不确定的说道:“陛下莫非说的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黄立极说的是,孔子在《礼记·礼运》中描述的理想社会形态。这也是众多能人志士孜孜以求的想要成就的社会。
朱由检只是稍稍思索了片刻,就确定了一件事。在这个时代,想要聚拢人心,没有比大同社会更好的号召口号了,就如同后世的号召最终建成共产主义社会一样。
“就是这个,朕以为内阁第一件事,就是确立一个最高目标,把大明建设成为大同社会。”朱由检毫不犹豫的肯定道。
朱由检的话让几位阁臣面面相窥,黄立极不想让自己成为朝野舆论的笑料。
他有些尴尬的说道:“陛下,大同社会是圣人的理想,臣等何德何能,敢夸口建立连圣人都实现不了的大同社会呢?更何况臣等任期不过两届十年,要在十年内建成大同社会,这传出去,不是徒惹人笑吗?”
其他阁臣们对于黄立极的说法也同样深有同感,认为崇祯似乎把国政过于儿戏了。
张瑞图也小心翼翼的说道:“这圣人所说的大同社会,只要是读书之人就人尽皆知,我们实在没有必要再复述一遍…”
朱由检打断了他说道:“读书人都知道有这个理想,大明百姓知道有几个官员为这个理想努力过吗?”
几位阁臣原本轻松的神情顿时不见了,对于崇祯的质问,他们颇有些不安的感觉。
别人可以沉默,但是首辅黄立极却不得不出声答复崇祯,他略有些心虚的回答道:“臣以为大部分官员还是为此努力过的。”
朱由检并没有反驳黄立极,反而顺着他的话说道:“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能昭告天下,大明的读书人做官就是为了建成圣人所说的大同社会?
朕从来没有要求你们,在什么时候建成这个大同社会,朕只是要求你们保证,你们现在做的一切决定,是为了将来实现这个目标而已。
借用愚公的一句话,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大同社会又不会跑路,它就在那里。只要我们每天前进一步,一步步走下去,总有一天会达成这个目标。但是如果我们连说出目标的勇气都没有的话,谁会认为我们为之努力过呢?
至于各位惧怕人笑,朕到觉得这是好事。古人云:知耻而后勇,想必为了不让人笑,各位也总要做些事情出来的。”
钱谦益这才发觉,论起宣扬道德口号来,这位少年皇帝并不比东林党人差多少。
黄立极则感觉有些头疼,崇祯把这么一顶高帽带在内阁头上,要是内阁出了点什么差错,岂不成了众矢之的。
也许大明朝的读书人当中,的确会有一些想要达成圣人理想的人。但是大明朝的官员,绝大多数追求的不过是荣华富贵和耀眼的权势罢了。
就算是内阁中的这9人,有谁能做的到天下为公呢。但是他们谁也不会站出来告诉皇帝,他们入阁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建设什么大同社会。真有人这么做的话,估计要被言官清流弹劾到死了。
于是,虽然内阁阁臣们对于皇帝的说法嗤之以鼻,但是把大明建设成为大同社会,作为大明内阁的最高理想,在内阁全体赞成的状况下通过了。
朱由检看着举起右手同意的各位阁臣,满意的放下了自己的右手说道:“大家都表示赞成,可见我们对于建立一个美好社会,还是有着共同的意愿的。今后各位决定内阁重要事情时,可以举手表决,少数服从多数,朕觉得这样挺好,当然首辅拥有一票否决权。”
黄立极有些迷茫的问道:“一票否决权是什么?”
“就是,只要某件事首辅投了反对票,哪怕其他人都赞成,都不能通过。”
“那臣要是赞成,其他人都反对呢?”黄立极下意识的问道。
“那还是没通过。”朱由检毫不犹豫的说道。
黄立极才发觉,自己似乎问了一个愚蠢的问题,他顿时闭上嘴。
当各位阁臣还在纠结于,要如何去建设这个大同社会的时候,朱由检再次开口说道。
“把大明建设成为大同社会,这是我们的最高理想,不是一年两年就能建成的,甚至于数代人之后,我们也未必能达成这个最高理想。
总而言之,我们在座的各位都是看不到这个目标实现的,因为这个目标太过遥远了。所以我们要把这个最高目标划分为几个阶段,先制定出一个我们能做得到的最低目标。”
不管是黄立极还是钱谦益等阁臣,心里终于松了口气,在他们看来,皇帝总算是恢复了理智,不再把虚无缥缈的圣人理想挂在嘴边了。
虽然大明的官员都非常愿意用圣人的道德言论去约束皇帝的行为,但是不代表他们愿意被皇帝用同样的方式对待自己。
“臣以为,这个最低目标可以设定为国泰民安。”张瑞图赶紧主张道,他深怕皇帝再说出一个让内阁无法做到的目标。
朱由检只是看了看他,便否决道:“这个目标还是太高,也太过空洞。我们要设定的低一些,也要更具体一些,好让朝廷官员和百姓一听就明白过来。”
“那么陛下的意思是?”黄立极不得不出声询问道。
“解决大明百姓的温饱问题。朕以为凡是大明治下的百姓,都应当能够满足,吃的饱穿的暖,这个作为人最低的基本物资需求。”
崇祯提出的这个最低目标的确不高,但是对于内阁阁臣们来说,这个目标比刚刚他们提出的国泰民安还要难以完成。
在这些官僚的思想里,国泰民安不过是意味着,边疆不发生战争,国内不发生民变的一个状态,这种状态努力一下还是可以勉强做到的。
但是要解决每个大明百姓的温饱问题,就算是“吏称其职,政得其平,纲纪修明,仓庾充羡,闾阎安乐,岁不能灾”的仁宣盛世,也不能保证边远地区的大明百姓能够解决温饱问题。
在座的阁臣中,除了钱谦益等少数几人出身江南缙绅之家,对于这个问题没有太大的触动感。黄立极、徐光启、郭允厚等几人不是出身小地主,就是见过大明底层百姓的生活状态,他们很清楚的知道,皇帝提出了一个根本无法完成的目标。
作为崇祯的支持者,徐光启虽然认为这个最低目标看起来很难完成,但却同样是他个人的政治理想,和皇帝早就沟通过的他,第一个出声支持了皇帝的意见。
钱谦益和施鳯来立刻跟上了徐光启的步伐,他们心里想的是,只有和皇帝保持一致,才能让他们在内阁不被边缘化。
有了三名阁臣的支持,黄立极等阁臣终于放弃了给皇帝泼冷水的念头,他们略显迟疑的向后表态支持了崇祯制定的这个最低目标。
建设大明的最高目标和最低目标,获得了内阁的全体支持之后,朱由检终于松了口气,果然想要决定什么事,缩小决策的人数才是王道。
说服9名内阁成员接受自己的想法,比在朝会上说服数百名文武官员们,要简单快捷的多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