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也许您应该再考虑一下,我们到现在为止还没有证明,牛痘是否对天花有预防作用,也不清楚它是否对人体有害。再我看来,您应该推迟接种牛痘的实验,直到我们能证明它足够安全。”
邓玉函在做好了接种的准备之后,忧心忡忡的再次对崇祯进行了劝谏。
他倒不是担心崇祯接种牛痘之后,会出现什么不良反应。他是担心当崇祯出现不良反应之后,那些一向敌视他们这些天主教传教人士的士大夫们,会不会有什么过激的反应。
毕竟当初这些士大夫们仅仅以一个谣言就制造了南京教案,把天主教的传教士们都赶到了澳门去。
但是在太医院的太医们拒绝为皇帝接种牛痘之后,大明皇帝让他来替自己接种牛痘,这无疑是一个成为皇帝亲信近臣的好机会。
只要牛痘接种成功,那么代表着西洋传教士找到了一条如何接近皇帝的途径,他们将不需要再通过徐光启等中国士大夫们,去间接施加对于皇帝的影响。
但是信心满满的邓玉函,现在却显得犹豫不决,完全是因为房间外面,那一阵阵的反对皇帝接种牛痘的声音。
太医院的太医们都跪在了太医院内,对着几名锦衣卫守卫的,门扇紧闭的房间,涕泪交织的大声阻止着。
朱由检侧耳静听了一会,就对着邓玉函说道:“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虽然大明开国不过200多年,但是我们日常的行为礼仪和道德标准,却是来自于2000多年前一位贤人建立的学说。
就好像你们认为的古希腊文明深深的影响了你们的生活一样,这位叫孔子的贤人推崇的伦理道德,现在依然掌控着大明的道德标准和伦理秩序。
想要在这样庞大而古老的文明国家之中推行一样新事物,重要的不是同那些反对者辩论,而是要用事实去证明,新事物是有益的。
邓先生,牛痘的接种技术同你热爱的解剖学一样,只有让民众先了解了它们的好处,才能消除他们对于新事物的恐惧。”
朱由检努力说服邓玉函的时候,连善祥同王承恩正紧张的监视着这个一脸大胡子的西洋番人的举动,唯恐他会做出有害于皇帝的举动。
邓玉函纠结了一会,终于还是忍不住对于接种牛痘的好奇心,同想要获得这位异教徒皇帝的好感,他努力使得自己接受了崇祯对于他的说服。
当黄立极带着内阁成员及九卿重臣匆忙到太医院的时候,正好看到皇帝从房间内走了出来。
黄立极有些气急败坏,他今日正召集群臣讨论公推入阁的人选。结果会开到一半,突然就传来这几天安分的待在宫内的皇帝,居然跑去太医院接种牛痘了。
这让内阁及九卿大吃一惊,更为让人惊讶的是,皇帝几天前就通知了太医院,而这些迂腐的太医院的医官们,只顾着讨论皇帝接种牛痘有没有危险,居然没有一个人想着要先同内阁汇报一声。
看着崇祯从房间内走出来,黄立极顿时迎了上去,他匆匆带着群臣对着皇帝行礼之后,就赶紧带着希望说道:“陛下,您现在应该没有接种什么牛痘吧?”
崇祯一边招呼着院子内的太医们起身,一边对着首辅满不在乎的回答道:“朕已经接种完成了,黄先生,你可能不知道,接种牛痘原来是件很简单的事。如果这样就能预防天花的话,那么大明的百姓今后将不必再担忧天花恶疾的传播了。”
黄立极顿时头有点晕,他有些顾不上君臣的礼仪,对着崇祯提高了声音责怪道:“陛下如何能如此轻佻,这牛痘尚没有证明对天花是否有效,也没人知道它是否对人有坏处。
要是陛下的龙体出了什么问题,将置大明社稷于何地?来人,把那个蛊惑陛下行事的西洋妖人拿下,还有这些太医院的医官们,劝阻皇帝不力,都先收押起来。”
黄立极愤怒之下,顿时把矛头对准了,替崇祯接种牛痘的邓玉函和这些医官身上去了。然而院子内的锦衣侍卫们却对于首辅的命令充耳不闻,几名侍卫武官都紧紧的关注着崇祯的指令。
“黄先生真是太爱说笑了,这接种牛痘是朕的意思,怎么能怪到旁人身上去。不管如何,朕现在都已经接种了,黄先生你再发火,时间也不能倒退啊?
朕倒是觉得,接下来几天朕小心观察自己的身体会不会不适就可以了,没必要兴师动众。现在京畿连续发生了两次变乱,正是宜静不宜动。
如果黄先生在太医院掀起大案,京中要是有人借此妖言惑众,那岂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了吗?朕看,这件事就到此为止,黄先生还是和众卿回去办自己的事,这边让太医院继续研究牛痘的事,你看如何?”
在崇祯始终冷静的劝说下,黄立极终于带着内阁和九卿离去了。朱由检这才对着太医院的院使、院判吩咐道:“如果三天后,朕的身体没有异常,就先对救济院的儿童接种牛痘。
让内医局派出几名女医官协助并学习接种牛痘的技术,准备对宫内人员进行接种牛痘。”
看着几名医官连连点头之后,朱由检又继续说道:“天花这类恶疾一定不会凭空出现。朕看过的书中,有人说但凡瘟疫之类的恶疾,都是因为居住环境恶劣和食物、饮水不洁净所导致。
因此,连善祥你从巡警局抽调一些人手,协助胡院判的卫生防疫署,对京城百姓倡导消灭害虫运动,现在可以消灭‘老鼠、蟑螂、臭虫’三种害虫。
等到天气转暖之后,加上‘苍蝇、蚊子’两类,特别是注意外城那些人口稠密的平民区的卫生环境。
城内每个坊区都要设置一个环保处,对坊内的垃圾及五谷轮回之事管理起来,对于坊内脏乱差的街道环境进行整治,比如填平死水潭,搬走堆积在城内的垃圾山等等。
顺便通知顺天府,让他们同工部合作,设计一个涉及整个京城的地下排污系统,同原先京城的地面排水系统分离…”
对太医院的医官们吩咐完关于卫生防疫的安排之后,崇祯便带着侍从离开太医院返回了宫内。
过了三大殿,就要走入乾清门进入内廷的时候,朱由检突然停下了脚步,转身对着身后的王承恩等人说道:“朕要去慈宁宫看看宣懿太妃,先不回乾清宫了。”
宣懿太妃是神宗皇帝的后妃刘昭妃,因为无子且性格敦厚,因此深受天启皇帝的信任,掌管着太后之宝。
当然在皇宫内她并不是声望最卓著的先帝后妃,比她名望高的还有两位先帝后妃。一个是同三大案梃击案有关联的神宗皇帝后妃郑贵妃,另一位则是同移宫案有关系的光宗皇帝的后妃李选侍。
同刘昭妃相比,这两位都是有政治野心的女性,前者是福王之母,而后者是差点成了皇后的女性。
但是在东林党人的打压下,这两人终于还是失去了对朝政的影响力。
而天启皇帝出于警惕和厌恶两人喜欢擅权的性格,因此一直没有给两人上封号及管理后宫的权力。反倒是给了刘昭妃加封皇太妃的封号,并掌管太后之宝。
崇祯继位之后,对于后宫的格局一直没有进行变动,依旧是让宣懿太妃掌管着名义上的后宫管理之权,即执掌太后之宝。
而后宫的具体事务,则还是皇兄熹宗张皇后负责处理,周后从旁协助。
不过武清侯事件时,某些人想用孝定太后的名义来打击崇祯的名誉,以此来攻击崇祯变革旧制的合法性问题。
虽然朱由检毫不留情的进行了反击,让武清侯自己退缩了,但是瑞安大长公主对他的支持,也替他消除了不少不利的传闻。
这个时候,朱由检才发觉,皇族之中拉拢一部分人支持自己进行改革,无疑可以让他减少不少阻力。
而接下去,他要面对的则是大明最难对付的一个团体,虽然他们看起来本身并没有什么力量,但是只要借用他们的名义,那些反对自己的力量就能够团结起来威胁到自己。
这个团体就是大明的各地藩王及宗室成员,想要对付宗室自然最好有一位宗室的长辈出来支持自己。
这个时候瑞安大长公主的地位就有些不够看了,毕竟嫁出去的女儿就等于泼出去的水,是这个时代人们根深蒂固的观念。
而性格敦厚的宣懿太妃显然是不够资格踏这趟浑水的,最最适合的人选,自然是福王之母郑贵妃了。
当然在下这个决心之前,朱由检还是希望能同这位名义上的祖母好好谈一谈。
宣懿太妃同郑贵妃都住在慈宁宫内,但是因为宣懿太妃有皇太妃的封号,因此反而高了郑贵妃一头。
神宗皇帝去世之后,一向在后宫内专权独断的郑贵妃终于认清了现实。但是并不代表她会愿意向原本地位低于自己的刘昭妃低头。因此两人虽然同住在慈宁宫内,但是却极少碰面。
同宣懿太妃叙话了半个时辰之后,朱由检便起身告退离去了。在王承恩的安排下,他带着几名贴身近侍来到了郑贵妃居住的院子外。(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