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任何一位皇帝来说,往后宫填充美人都是不可避免之事。毕竟夫子都说过:食色性也。贤明如帝舜,尚且不免有娥皇女英在侧。当然,在历史的洪流之中,也偶然会有那么一两个特立独行的皇帝,比如大明的孝宗皇帝。
在位18年,享年36岁。庙号孝宗的朱佑樘,就是大明历代皇帝,不,是有历史记录以来,唯一一个提倡一夫一妻制,且身体力行之的皇帝。他一生只娶了一位张皇后,从不纳宫女,也不封贵妃、美人,更没有龙阳只好,每天只与皇后同起同居,过着平常百姓一样的夫妻生活,实在是大明皇帝中难得一见的人物。
就算是身体内住着一个后世灵魂的朱由检,虽然从内心是赞成一夫一妻制的,但他却也没有打算实践这一理念。除了潜邸内的一妃两妾,登基之后又陆续纳了六,七人,只不过真正有着封号的妃子不过五人罢了。
虽然不能和孝宗皇帝的专情相比,但是和其他皇帝相比,已经算是难得的克己了。只不过崇祯这种在美色上的克制,对于外朝的文官来说并不欣赏。
对于这些文臣来说,崇祯皇帝显然比起父、兄来说过于能干了,对于外朝的控制也强过了神宗皇帝,这显然是皇帝的精力过剩,宫内美人过于不足的缘故。更令这些文官们感到纠结的,就是内廷的太监虽然开始收敛了干涉外朝的行动,但是宫中干涉外务的事件却并没有少去。
只不过这一次出头的,不再是代表皇帝的太监们,而是后宫的嫔妃们。她们干涉外务的方式也很巧妙,只插手医疗、公共卫生、赈灾和保护妇女儿童权益等事务。这些在朝廷眼中本是吃力不讨好,要往里面不断浪费钱财的事务,原本并没有多少文官去抵制。反而有些官员觉得,能够借此消耗内库的一部分财力,未曾不是一件好事。
但是这些看起来只会白白浪费银两的公共事务,却正日益在民众心中为皇室竖立起一个正面的形象,使得民众们正日益把朝廷和皇室分成两个独立的形象来看待,在许多民众心中已经形成了这样一个观点,大明之所以会有连年的天灾人祸,主要还是文官和士绅老爷们控制的朝廷和地方官府无能且贪污腐败。
如果他们能够像皇帝身边的娘娘们那么仁慈而有善心,把目光关注到最为底层的民众身上,国事又怎么会变得如此糟糕呢?当然,民众的这种心理也并不是全然自发形成的。
社会调查部及大明时报对于民众的心理引导,也是花了不少功夫的。而这些引导民众心理变化发展的经验,又是来自于社会调查部在日本实施的大型社会心理实验。至少在一部分大明官员心里已经开始信服,任何一种新式学问的出现,都是从社会活动中归纳整合出理论,最终再指导人类用于社会实践的。
不过对于后宫的几位嫔妃来说,她们倒是不用去研究这么高深拗口的理论,只要拿过这种理论来使用就可以了。只是人和人之间还是有着差别的,在这些嫔妃之中最能够理解皇帝用意的,大约也就只有皇后、淳妃、庄妃三人。
只是除了淳妃之外,皇后和庄妃两人却并没有把心思放在这些事务上。周玉凤是因为限于自己的形象,不愿逾越皇后的传统权力范围。而海兰珠则是受限于蒙古族的身份,知道自己过于活跃只会引来外朝文官们的忌惮。
于是对于掌握这些宫外事务的权柄,基本也就是在袁照容和田秀英之间竞争了。可当公共卫生和赈灾事务开始引起民众们的好感时,特别是当两者还牵涉到大量的金钱时,周玉凤自然不能再对这些事务的管理权力视而不见了,她更不能容忍这些权力落到田秀英手里。因此,原本颇为安宁的后宫,现在也渐渐开始有了一些斜风细雨。
只不过渐渐起了一些矛盾的后宫妃嫔们,却因为崇祯十五年元宵后皇帝颁布的一件事迅速的团结了起来,到崇祯这边来求情说项来了。
朱由检还是第一次看到,后宫的女子们这么团结的出现在自己面前。往日即便参加什么不重要的庆典,这些女人们还要为谁站在自己身边吵的不可开交呢。
在这些嫔妃们的吵闹声中,朱由检总算知道为什么不能和自己的女人讲道理了,而一个女子相当于500只鸭子的典故是怎么得出来的了。
当头痛欲裂的朱由检不得不动用了身为皇帝的权力,将除了皇后之外的嫔妃们都强行送出了西苑精舍之后,他的办公室内方才算是安静了下来。
喝了一大口茶水润了润嗓子,先解了自己的口干舌燥之后,朱由检才颇有些气急败坏的向周玉凤质问道:“朕不过是让两个孩子去上军校,究竟刺激到她们什么了,一个个都跑过来和我吵架。你执掌六宫之权,不拦着她们干蠢事,还跟着她们一起过来和我抗议,你到底在想什么啊?”
皇后很是委屈的看了朱由检一眼后说道:“陛下,慈烺为什么是两人之一?他比慈照还小两岁呢。就算陛下不待见慈烺,也没道理让他去军中受苦啊。我皇明自开国以来,有那一代皇帝会把幼子送去军中受苦的,这也不成体统啊。”
朱由检的目光注视了周玉凤好久,方才冷静的回道:“朕是让他们去上军校,不是去军中受苦…”
周玉凤却毫不避让皇帝的视线,冷冷回道:“陛下能够担保,让孩子上完军校不去军队吗?再说了,现在的军校规矩森严,勋臣贵戚的家眷来宫内探望臣妾时,哪次不是为自家子侄抱屈军校的规矩太过严厉的。臣妾至今还记得,陛下您亲自出手惩罚被陆军军官学校强行退学的黔国公世子,连教鞭都打折了。
陛下之铁石心肠,臣妾岂能不知。就算陛下要让慈烺转去军校上学,那也得等他长到和慈照一般大的年纪再去,否则臣妾死活都不会答应的。”
朱由检一时语塞,他轻轻咳嗽了一声后说道:“在军校里学习些规矩,并不是什么坏事。而且他们上完了军校,再去军队去转一转,也是理所应当之举。
作为朕的儿子,他们自小就受到了太多的保护,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对于这个世界的真实一无所知。朕原本早就该让他们远离宫内,学一学规矩了,只是一直心有不忍。不过…”
说到这里,朱由检却住了嘴,冷笑了两声后便转移话题说道:“你虽身为大明皇后,自小也是受过民间疾苦的,这些年宫外的百姓究竟是怎么生活的,朕也一直没有瞒过你。
光是从哪些赈灾救济人员的口中,你也应当知道,前两年饥荒最为严重的时候,灾区就有母食子,夫食妻等人伦惨剧…”
“陛下。”皇后急急的打断了崇祯的话语,朱由检抬头望去,看到周玉凤脸上一片惨白,显然是不愿意再一次听到这些过于悲惨的故事了。
朱由检于是起身走到了皇后面前,一边轻轻拍着她的背部,一边拿起了自己的杯子送到皇后面前安抚道:“喝点水,把恶心的感觉压下去就不难受了…”
从自己的手掌中感觉到原本不停颤抖的身体开始稳定下来之后,朱由检方才压低声音,在皇后耳边温柔的说道:“慈烺、慈照也是我儿子,难道我这个父亲还会害他们不成。相信我,让他们去军校学习,对于他们是有好处的。不管他们今后要做什么,起码也得先学会如何同其他人相处,军中的同胞,总比那些读书人可靠一些。”
依偎在崇祯的怀里,周玉凤的神色终于比刚刚好了不少,虽然心里并不满意崇祯的说法,但她也不想破坏现在和皇帝相处的氛围,于是便含含糊糊的说道:“陛下为何如此鄙视读书人,须知道为陛下效力的朝中大臣们,可都是读书人出身。就算是被陛下视为未来首辅的夏允彝,可也是读书人啊。”
朱由检却不以为然的说道:“皇后岂不知: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他们忠诚的从来不是我,而是坐在龙椅上的皇帝。今日我在其位,他们能够为我所用。他日有人取我而代之,又有几人还会效忠于我?
皇帝者,非因名分而贵,乃因权力而贵。不是每个人坐在龙椅上,就能成为真正的皇帝的。朕看过这么一个故事,说当日太祖皇帝清理开国诸功臣,太子朱标曾经为那些功臣们求情,太祖将长满刺的棘仗丢在太子面前,令其拾起,而太子不敢拾起。太祖于是对太子说道:这些功臣就是棘仗上的刺,刺可伤人,也能伤己,你既然害怕这些刺伤到自己,那就由我将这些刺去除,安稳的接过权力不好吗?
这个故事是否属实,朕难以断定。不过故事里有一句话,朕倒是深以为然。皇权就是长满了刺的棘仗,不仅要鞭笞你的敌人,同样要伤害到自己。没有敢于握住棘仗的心志,就不要去奢望权力。
如果慈烺、慈照连上个军校都感到有负担的话,朕恐怕也只能让他们今后出宫去做个普通人了…”
在崇祯的安抚、哄骗和一点点的威慑下,周玉凤终于放弃了和崇祯顶撞倒底,把儿子留在自己身边的打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