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祖宗设京营,乃是为了卫护神京,震慑地方不臣之心,以重御轻之意。国事败坏到如此地步,诸君还不思振作,犹汲汲于调用京营军士劳于工役,这是嫌京营还不够衰败吗?
且京营大军及上26卫,都是朕统治大明之基础,今日居然有人敢视之为自家之奴仆、工匠,对之呼来喝去,这是想做什么?”朱由检毫不客气的反驳道。
吴淳夫默默不语,虽然崇祯突然向他发火,不过在他看来,这怒火更像是,少年皇帝因为之前被朝臣们攻击他派出的锦衣卫,而报复出气的反击。
对于崇祯提出的事,朝臣们也没有人出头反对。禁止驱使军士服工役的上疏已经不止一回,从世宗开始就不断的派出专人清理军士服劳役勾当的事务,但是每次消停了不久就开始反复,而且之后调用军士劳作的规模变得更大了。
出现这样的状况,主要是因为皇帝修缮宫殿、山陵的工程浩大,为了节约资金和时间,往往就开始驱使免费的军士服劳役。毕竟京营军士名册上不下30万人,而京畿附近承平日久,这些军士在皇帝看来就是一群吃白饭的,不拿来用用实在太浪费了。
皇帝有这个想法,手下的大臣们,除了少数有见识的,基本上也和皇帝的想法类似了。
最重要的就是,这个时代并没有专业的建筑公司,修建宫殿、山陵、城墙、道路、兴修水利等大工程,不是征发附近民众的徭役,就是驱使这些看起来无所事事的军士们。
对朝廷的大臣来说,这是一个很简单的判断题,是让缴纳税收的百姓耽误了农时去服徭役,还是让一群无所事事的军士去服劳役,只要是正常人都能下这个决定。
待到崇祯把怒火发泄的差不多了,吴淳夫才为难的说道:“可是陛下,京城左近百姓因为要负担辽东军粮运输,及运河漕运的徭役,当地百姓已经无能力再负担山陵修建的徭役了,没有足够的劳役人手,恐怕山陵修筑会有违时日啊。”
朱由检并没有直接回答吴淳夫的问题,而是转向了坐在一边的英国公问道:“戎政府统管京城三大营,英国公又是总督京营戎政,不知道英国公对此有什么想法吗?”
英国公张维贤年老体衰,入冬后又因为天气剧变而卧床不起。他按照天启的遗命,扶持崇祯登基之后,就想着要淡出权力斗争的中心,保全英国公一脉在朝堂上的超然地位。
而且张维贤也以为,天启陛下去世之后,失去了皇帝信任的阉党,一定不会是东林党人的对手。而且这些年一到冬季,他的身体就病情缠绵不去,张维贤知道他大限之期也不远了。
离死亡不远的他,实在没有这个精力和勇气,再站到崇祯身边去对抗东林党日趋兴旺的势力。此时的他,只想好好保存英国公能延续下去。
但是随后朝堂上的争斗发展,却出乎了张维贤的预料,朝中看似气势如虹的东林党人,居然没能奈何了魏忠贤去位之后,松散一团的阉党余孽们。
原本在他眼中年少而不历世事的崇祯皇帝,登基之后居然无师自通的学会了平衡朝政的方式。这也令的张维贤更为谨慎了起来,让英国公门下行事更为低调。
昨日崇祯巡视五军都督府,因为五军都督府内属官脱离岗位,兼军士被克扣军饷冬衣一事大发雷霆。虽然事后崇祯轻轻发落了此事,但是五军都督府的警卫和军饷发放事宜却落入了崇祯的手中。
当这个消息传入英国公耳中时,张维贤顿时大吃一惊,他立刻询问了整件事的前因后果。
当知道之前朝会上阳武侯等人纠集朝官弹劾了,皇帝亲自推动的营州卫所改制事宜的主持者之后。张维贤立刻明白了,这是崇祯对于勋贵们的警告。
所以张维贤才拖着未愈的病体,不顾世子张之极的劝阻,强撑着病体参加了朝会。
他来的目的就是要在朝会上压制勋贵们,不要继续参合这件事。
虽然戎政府统管京城三大营,但是这些军士的粮饷却依旧是五军都督府各自发放。
崇祯监管五军都督府发放军饷的行动,无疑就是卡住了京城三大营的命脉,戎政府本就被文官夺取的所剩无几的权力,现在就更剩不下什么了。
对于这些勋贵,张维贤很清楚的知道,除了丰城侯李承祚还有几分能力之外,不是酒色之徒就是蝇营狗苟一心聚敛财富的守财奴,而新登基的崇祯皇帝却是一只乳虎。
张维贤并不想京城勋贵成为这只乳虎展现獠牙的第一个对象,自土木堡事变之后,勋贵集团已经被文官集团打压的不敢过问政事了。
而现在这群勋贵居然为了区区田地,就敢涉入到朝堂的政治斗争之中去,想要置身事外的张维贤,不得不再次站上了朝会。
听到崇祯的问题后,张维贤思量了几次,终于对着皇帝回复道:“老臣体弱多病,老而昏聩,实在是想不出什么方法,既能解决京营军士操练的问题,又能满足修建山陵的劳役问题。老臣想来,自己也该到了退位让贤的时候了。请陛下恩准,准许老臣回家养病。”
朱由检只是对着英国公点了点头,然后温和的说道:“英国公年老多病,也的确是该回府享受天伦之乐了。戎政府统管京城三大营,琐事繁忙,自当要找个精力旺盛的年轻人来主持。英国公荣养之后的加恩事宜,就让礼部协议决定吧。”
轻描淡写,没有一丝挽留的准许了英国公的辞职,朱由检口气终于温和的再次开口说道:“既然你们都没有想法,那么朕就说说自己的想法。
三大营名册之上人数虽然有30万之众,但是不仅缺额严重,而且不堪上阵者也为数不少。朕的意见是,除挑选尚可一用的壮勇之士外,其余部队全部集体退役,转为建筑公…是专业的出卖劳力的公司。
今后宫殿、山陵、城墙、道路修建的工程,制定预算之后,发包给这些公司。工部今后只负责检查工程质量,和监管工程施工队伍是否有资格承揽工程,不再涉及具体的工程营建事务。
至于原工部内的各负责营造法式的工匠们,也从工部剥离出来,成为受工部监管的设计营造法式的设计院,从此军民分离,非突发性灾难事件,不得调动军队充任工匠劳役。”
改革三大营,让大部分京营军队转业,这无疑让那些把持着京营官职的勋贵们感到有所不满。
隆平侯张拱日不甘心的上前一步劝谏道:“陛下,京城三大营虽然有所缺额,但是一下裁减如此多的官兵,恐怕会引起京营底层军士的骚动。
而且三大营之中的军官都为世袭,陛下一口气裁撤了如许多的士兵,那么这些军官们又要如何安置呢?臣以为不如徐徐图之,方为上策。”
对于裁撤三大营的军士,朝中的文官分成了两种意见,工部、户部、兵部这些能够过手士兵钱粮的部门,都有官员站出来附和隆平侯的意见,反对崇祯过于急躁的改革。
而六部中的其他各部,则觉得消减京营,可以省下一笔费用,到也并非毫无益处的。
就算是户部内部,官员意见也没有统一,提出反对的经手军士钱粮的官员,但是对于和工部争夺山陵修筑费用的户部官员来说,崇祯的建议又是对他们有利的。
看着两边争执不下,左副都御使李夔龙站出来上奏道:“京营官兵积弱已久,和这些京营军官的管理无能同样分不开。如今既然连整只军队都已经被裁撤掉了,朝廷为什么还要养这些无能的军官呢?应当一体裁撤才是。”
李夔龙负责清理科道的工作之后,以往疏远他的属下,现在又重新聚集到了他门下,随着他出声之后,20多名御史也纷纷站出来,支持着重组京城三大营的主张。
随着这些言官的加入,支持崇祯改革的声音在朝堂上就占据了上风。
不过东林党人随即看到有机可趁,于是以韩爌为首的东林大臣,推荐让孙承宗担任协理京营戎政事务,总管京城三大营改组事务。
不过户部员外郎王守履立刻出来劝诫道:“祖宗法度,这京营主管向来和外军将领不可兼任,孙尚书既然已经担任了新军统领一职,那么就不应该再担任协理京营戎政的职务…”
韩爌、袁崇焕等人有些愕然,他们没有预料到,第一个站出来反对的居然也会是东林党内部的人。
而王守履等人更推荐兵部主事钱元悫协理京营戎政,韩爌顿时以资历不足为由反驳了王守履等人的推荐,转手推出了同样是兵部主事的袁崇焕,以袁崇焕虽然刚刚起复,但是其有在辽东经营兵事的经验,比起没有出过京的钱元悫更为适合。
同样不甘心把京营大权让给东林党人的,朝中非东林党官员和部分勋贵们,则推出了让丰城侯李承祚总督京营戎政的主张。(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