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濮阳城下的几天时间里,徐荣已经对兵马进行了整编,所有的受伤士卒都被他安排返回白马城,与他们一同返回的还有两万曹操军俘虏中的伤员,至于曹操军的其他俘虏,将会被徐荣用于攻城最初的填河和打通攻城通道。
至于白马城和白马港的守兵也都被调换前来濮阳城大营之内,防御两处的兵马交给了受伤的近万士卒。
加上司州调来的两万大军和白马调来的一万守军,徐荣将其合适的士卒将几校战兵全部补充完毕,其他士卒也都全部整编成为了几部。
十五日,徐荣开始安排曹操军俘虏填河,打通到濮阳城下的攻城通道。
与此同时,独孤兄弟的五千掘子军开始工作,从濮阳城北五里处的一个树林当中开始挖掘攻城地道,五千掘子军,被独孤兄弟分成了十队,每队配备五百俘虏运送挖掘出来的泥土,同时向濮阳城中挖掘十条通道。
按独孤雄三兄弟商议的结果,从城外五里开始挖掘,需要四到五天的时间才能将五条地道全部挖通,最难的位置却是护城河到城墙下面的一段距离,所以为此徐荣也准备在五到六天的时间里攻下濮阳。
虽然有地道在准备,但是徐荣的进攻依然步步紧逼,让城内的曹军根本就没有时间顾及其他。
第一天的时间里,徐荣命令战俘不计伤亡的填河,打通攻城通道,仅用了不到一天的时间,徐荣便以死伤俘虏两千人的代价将濮阳城的护城河再次填上,准备出来了近三十条攻城通道,这已经是濮阳城在不到一年时间里第三次护城河被填上了。
一夜无话之后,第二天的进攻正式开始,虽然看上去徐荣的进攻总是那么不温不火,但是他对于进攻的节奏却把握得相当准备,往往是前一轮的进攻士卒还在撤退的路上,但是下一轮进攻的士卒就已经开始出发。
如此以往,一天下来几轮进攻结束,虽然杀伤曹操军士卒的数量有限,却对城头始终保持着压力。
不仅如此,每一轮的进攻并不是都用普通士卒,而是在某一轮的进攻当中,可以混杂有数成的战兵营士卒,如此一来,让城头的曹操军士卒苦不堪言,一天下来,基本上都不敢有丝毫的放松。
徐荣的指挥再次让众人都惊叹不已,是夜,皇甫超博大营中,军中将领都对攻下濮阳信心十足。
而在濮阳城内,曹操军中却是哀声一遍,曹操嘴巴上虽然不愿意承认,但是心里却知道,自己已经连续在徐荣手中战败了两次,而且不出意外的话,马上就会有第三次了。
曹操心中顾及军心士气和自己的脸面,但是夏侯惇却不考虑这么多,有些事情曹操不能做,但是他却必须去做。
濮阳城内,县衙之中,曹操也在招集众将议事,待曹操说完之后,夏侯惇起身道:“将军,依未将之见,我等必须考虑撤军之事了。我军新败,士气低落,五万大军逃回城内的不到两万人,加上城内的五千守军也才有两万余,而城外的司州军士气挟大胜之余威,前来攻打,从今日的战事来看,徐荣此人,非是易与之辈,与其在濮阳城内和司州军死战,还不如领着这两万精锐突围,保存实力,到时再与司州军决战。”
“是呀,主公,这可是经历了真正的大战之后的精锐,有了他们,我们就能够顺利编练更多强兵。”乐进在一旁说道;
“濮阳城坚固,司州军这开始攻城,我们怎么就可以如此轻易的放弃,野外作战我们不如司州军,难道据城而守也不行吗?”曹昂马上反驳道;
曹安民也站了出来:“不错,即便我们要撤退,也要从皇甫超博身上撕下几块肉来才行,否则此次出战真的是无功而返了。”
几位老将都颇为谨慎,特别是夏侯惇,他与曹操一起,在徐荣手中吃了几次亏,几年之前差点连曹操就折在他手中,还是皇甫超博出手相救,如今几年之后,却没有想到徐荣竟然成为了皇甫超博的属下。
在白马城外看到徐荣之时,夏侯惇还生出一报当年一箭之仇的想法,但是几天前的一场大战再一次将他拉回了现实之中,徐荣一出手便将自己打得几乎没有还手之力。
今天战事,夏侯惇明显感觉得到,徐荣并没有尽全力,却依然让自己大军有些左拙右支,所以到了晚上的议事,他便毫不犹豫的提出突围。
在他看来,五万大军已经只剩下一万五千精锐,其余近万士卒,就作为大军突围的掩护。有了这一万五千大战余生的精锐,只需要数月时间就能够重新补充成军。
但是两个小将却依然不服气,自己大军野战虽然失败,但是守城难道还守不住吗?
依曹操内心所想,其实他也想马上领兵撤退,可是面对自己的长子和侄儿,曹操却不想如此轻易就认输,要知道,这可是他们的初战,如果大军守城败像未显就突围而去的话,对于他们以后的领军却是很不利的。
想到这里,曹操将目光看向自己身旁的两名军师,司马懿太过年轻,看到曹操朝自己看来,马上提出不如此轻易放弃。
程昱却在一旁抚胡沉默不语,看到曹操朝自己看来,他并没有马上答话,反而站在地图前面沉思不语。
良久,程昱才向曹操问道:“主公可曾收到曹洪太守的消息?”
曹操一愣,道:“子廉前日曾派人传来消息,他已经攻下雍丘,按行程,今日应该抵达了陈留城下,仲德之意。。。”
“不错,既然我们迟早要撤离,那么,拖得一天是一天,我们只需要保证最精锐士卒的战力即可,拖得时间越长,就可以为子廉将军争取更长的时间。”
“不错,”夏侯惇拍手赞道:“不愧是程先生,既然我们守不住濮阳,那么就为子廉争取更多的时间也好。。。”(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