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五年四月初二。癸酉。【西元110年5月10日】
史正志抬头看着绵延不尽的山峦,身子却感受着一股股寒意透过裹在身上的袍服渗入体内。山下已是暮春,天气甚至有些燥热,但此时的横山深处却是春寒料峭,背阴的地方甚至还有一堆堆积雪尚未融化。
‘当真是‘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啊,这诗句说得真是一点不差。’他暗自感慨着,出身于南方平原,深入山中的经历寥寥可数,却是第一次见识到山岭高度对季节变化的影响。
“排副!?”跟在史正志身后的士兵,看到他们的领队突然停住脚,不解的问道。
史正志回过神来,也没说什么,便策马继续向前。十八岁的少年现在要帮忙管着三十多个老兵,这个任务并不算轻松。当然不能让麾下的士兵们知道他们的排副有容易走神的毛病。
就在十天前,史正志和姚飞男还在长安府的镇抚司衙门里实习打杂,但他们的顶头上司知道两人都想着去前线建功立业,也便成全了他们。抽了个空,安排他们下了部队。不过姚飞男被分派到延安,加入了南线的宣翼三军,而史正志他却来到靖安军团之中,成了岳飞帐下的一名走卒。现在则领着为大军侦查开路的任务,向着北方前进。
山路曲折,盘旋升降于山腰和河谷之间。道路的一侧是绿草茵茵山花盛开的山岭,另一侧则是奔腾汹涌的白马川。行走于不过三四人宽的小道上,听着耳边隆隆的水声,胆小一点的大概会肝胆欲裂,而胆大的说不定会直接欣赏起道路两侧的风景来。不过史正志一行,现在却是什么感觉都没有。半天来的翻山越岭,已经让他们累得够呛。而且最要命的一点,他们并不是一直都走在主道上,而是必须不断走进更为狭窄崎岖的岔道,深入横山山中,查探主道周围谷地中有无敌军埋伏。
阳光此时已从正南方直射过来,史正志估摸着自清早出营后已经走了有三个时辰,绕过一个弯道,没有了山体阻隔,出现在他们前方的山坳中,竟有一处村寨。现下午时仍不见村中有炊烟,史正志猜测应该是被横山蕃中的哪个部落所废弃的村落。
“走得差不多了!”史正志向手下的士兵们说着,“去前面寨子里休息一下,吃了午饭再上路。”
听到进了寨子就能休息,侦查小队的行进速度顿时快了许多,很快便到了寨门前。但透过破损的厚木寨门,看向寨中,众人便一齐愣住了。这一处寨子不是一处被原主人所抛弃的寨子,而是因为被举族屠戮后,才没有了人烟。
寨中的屋舍式样是标准的蕃部土屋,高大的木篱寨墙围起来的屋舍有上百间,从规模上来看,这个寨子在横山也算是个大部落了。但这个大部落的寨子中,却遍地是人类的骸骨。从尸体的白骨化的程度来算,这应是去年陕西驻军清理横山蕃部时的战果之一。
整个横山地区,部族数百。在去年的清理行动中。幸存的横山蕃,大半都逃向了西夏,史正志听说至少有二十万之多。在逃难路上,一般只有最健壮的人才能活下来。以此来推算,这二十万里里面少说也有三分之一能上阵。虏酋乾顺肯定舍不得这么多战力,但如果他想招揽这些兵源,第一件事就是要保证所有来投蕃部的粮食供给。这对于这两年粮食消耗远大于收获的党项人来说,实在是个难以下咽的苦果。何况如今还是青黄不接的时候,任何保证军粮供应。却更会让西夏君臣头痛。
拥有足够的战斗力,但降叛不定的横山蕃部,对洪武朝来说是个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爆炸的炸药包,不可能留在身后。倒是驱赶到党项人那里,反而能派上点用场。从战略上讲,陕西镇抚司这么做无可厚非。可在史正志接受的教育中,只有最残暴的军队才会残害妇孺。
行走在村寨中,史正志看到许多死于刺刀和铅弹的尸骸。这村子里的居民,无分男女老幼,都是一股脑的被屠光杀尽。看着村中这一具具死状惨烈的尸骨,史正志心中隐隐的有些不忍。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看着被宰鸡屠狗一般残杀的村民,他前几日加入前线部队时兴奋心情,如今却一步步的沉重起来。
就在一处屋门外,有一具双臂张开的尸骸。看衣着,是女子的服饰,在她的身下还有着两具更小的尸骨。看着他们的姿势,明显是母亲在遭劫时护住两名子女的动作,但到了最后,母子三人仍都被一体屠杀。史正志盯着他们的遗骸,脸色有些泛白,扭过头去,不想再看这幕惨剧。
史正志这时突然想起他在士官学校学习时,一名教授历史的博士私下里曾经说过,战争就是杀人放火,官军做的事与盗匪没有多少区别。不过一个被朝廷通缉,天下海捕,一个却受万人景仰,享受荣光。当时就有同学反驳,因为盗匪是为自己逞私欲,而官军则是为大宋护万民。可醉了酒的教官却嘿嘿的冷笑着,不发一语。
那个教官很快就被调走,如今也不知去了何处。但他当时说的话,还有那时的笑容,却留在了史正志的心中。虽然随着时间,已经渐渐淡忘。但现在看到村寨中的这一幕,旧时的记忆仿佛从河底翻腾上来的淤泥,将河水染作深黑。
黄昏时,史正志一行人已经回到洪德寨中,靖安第一军第三营的五千人马便驻扎在此处。靖安军团的进军速度算得上是飞快。自二十天前长安府的军议后,各条战线主将回到军中便立刻吹响了攻击的号角。岳飞和他的靖安军团所在的中线环庆路,在过去的百年间也是宋夏两军厮杀最为惨烈的地区之一。如今军团主力已经自庆州北上抵达环州,而打头阵的第三营便进驻了洪德寨。
洪德寨位于环州之北,是环州的门户。大军自环州北上,想翻过横山入西夏本土,一走归德川河谷过青冈峡,一走白马川河谷,攻清远军城。归德川和白马川这两条河都是马岭水的支流,自横山深处流出,便是在洪德寨处汇为一支,是为马岭水。环州和庆州就都建立在马岭水河畔,而马岭水往下便是泾水——也即是‘泾渭分明’这句成语中的泾河。
洪德寨设在半山腰,拦道而立,向下望去,便能见到两条支流在山下汇聚。此时正是春汛,河水翻涌,白马川和归德川的河水在交汇点撞击在一起,旋起了一个巨大的漩涡。不过水流随时紊乱,但这里的河水是令人惊异的清澈,全然不像陕西的其他河流那般浑浊不堪。
就在营帐中,史正志向着自己的上司——排正吴文——禀报了今天的行军情况。吴文听说史正志此行并没有发现敌军的屯兵,开心的笑道:“没有伏兵那就方便多了。总之要快一点。以地理论,在五条路线中,以环庆路最为接近兴庆府。环州离党项人的都城,直线距离也只有四百里……”
史正志摇头失笑:“在地图上用尺子量的确只有四百里,但实际走走可就不止了!望山跑死马,往北走要翻得山可不少!”
“不管怎么说,除了北线以外,我们这条路应该是最好走的一条。有着这么好的地理条件,我们总得第一个赶到。攻克西虏都城的功劳,可不能让其他几路抢了去。”
史正志点了点头,他也想做第一个攻进兴庆府的战士。好胜之心,十八岁的少年总不会缺少。少年的心情也是如夏日的天空,变幻不定。就算方才还因横山蕃部的遗迹而阴郁,现在却又想起立功受赏时的荣光。
身处环庆路上,总不能比走南线的姚翼卿还要慢。正如吴文所说,环庆路的中线在几条线路中还算是好走的。而从延安府出发的南线就不同了。从延安出来北上的道路便已经分作两条,东侧的一条走绥德军,西侧的一条则走保安军——二十年前的臧底河之战便爆发在此处——这两条路无论哪一条,都要比环庆路远上一倍的路程,山势也更为崎岖。
也不知道哪一条线会被安排走偏师,哪一条才是主攻方向。以史正志的想法,他希望南线主力走保安军一线,虽然那里的道路比不上绥德线那般通畅,但与中线便能联络起来,说不定还可以互相支援。但若是走东侧的绥德,在南线和中线之间的防线,就有了近五百里的缺口。不过也说不定丁参谋长想两条路线齐头并进。靖安第一军团几经扩张,现在已是两万人的主力军团,而丁涛手上则有两个两万人的满编军团,兵力是岳飞的两倍。分兵同时攻打,也不是不可能。
军中人人都知道,丁涛和岳飞两人曾经搭档过,还是将伪帝赵构生擒的功臣。但现在两人之间,却有着暗流汹涌。据说再过几年,如今高踞在军方最高位的三位大将军都要就封之国。而他们空出的位置,有不少将军正摩拳擦掌的等着。
其中征西将军陆贾是理所当然的第一人选,以他的功劳和资历之所以没能在进一步,仅仅是因为大将军就只有三个名额。而陆贾之下,却是七八个将军在竞争,但其中以丁涛和岳飞两人呼声最高。丁、岳两人都是洪武朝军方年轻一辈的佼佼者,免不了有着竞争之心,都想着在最后的决战中,压上对手一头。
洪武新朝立国才五年。北方塞外便已经接近平定,中土更是和平安宁,这是过往任何一个朝代都比不了的。汉高祖得天下后,平定异姓诸王花了近十年,光武登位后,也用了十年时间才一统。隋唐立国后,对突厥战事也从无一岁止歇。而大宋自太祖立国,到赵光义时方将北汉平定,至于对上契丹,则一直拖到澶渊之盟后,才勉强求来了和平。
论武功,过往诸帝无一人可比。而论治国,能依三代之制而进行分封,却是不逊于古之圣王。合理的制度,在青史留名的渴望,还有对天子的崇拜,让如今的大宋朝的每一个将士都想着建功立业。而军中教育的普及,让指点江山的特权,也不仅仅局限于将领和幕僚们。
“党项人现在已经收缩兵力!还是坚壁清野的老招数。不过我们粮道要翻越横山却是有些困难!那时第一个要对付我们的,肯定是意欲复仇横山蕃骑。”
“那是死剩下的货色,哪天碰上了,便送他们见家人好了!”吴文不在意的说着,“好好休息罢,明天还要上工呢!”
………………
三天后。
吴文和史正志终于走到了白马川的尽头。横山山巅处的雪水融化后形成的一条条细小山溪,从山头跌宕而出,最后汇入山涧之中。河川的源头流水潺潺,绿意盎然宛如江南。
史正志低头看了看地图,抬头指着眼前的山峰中的一条穿山小道:“翻过这座山,对面便是灵州川的源头了。”
吴文问道:“顺着灵州川走,就能直通灵州了?”
“没错!”虽然吴文问的是废话,但史正志仍是认认真真的回道,“灵州川因灵州而得名,正是一条路!”
“但这座山可真高!”士兵们仰起脖子,感觉头盔都向下坠着。这座白马川的源头山峰比周围群峰高出近半,如屏障一般挡在前路上。不过既然是白马川和灵州川的河川之源,高一点也不奇怪。但从这里走的道路却是有些狭窄。
史正志向侧方俯视着下方二十丈处的山间小道,这条通向山口的道路只能用九曲羊肠来形容。今次出征,主要要靠独轮车和骆驼来运送粮食,再轻巧的两轮小车,也无法在崎岖的山道上顺利的运转,而这条小道。甚至连马匹也难以通过。
“这条路大军辛苦点倒是翻越过去,但作为粮道却完全不合格。真要保证粮道畅通,还是要向东走青冈峡的橐驼口。那里山势平坦,道路也宽上一些——当然,也只是相对而言!”
吴文道:“看起来走这里的也只能是偏师了?”
史正志摇摇头:“除了青冈峡,翻越横山的其他几条道路都要放上兵力,虽不指望几条线能互相支援,但也要让西虏无法利用这些道路来包抄我军后方。”
“既然如此,就向青冈峡方向走走,顺便看看。”
吴文要带兵继续向东查探,不过倒也没有人加以抱怨。他们身上的装备都是最适合长途行军的式样。皮甲虽是轻薄,但也足以抵挡箭矢的侵袭。而双肩的牛皮背包,有一条皮带来出来可以束住腰间。不会累到腰背,还可以护住背后,走上几十里山路,也不觉得多累。
“不过比演习时要辛苦多了。”史正志边拉着坐骑走着,边笑着对吴文说道。
战斗总在不经意中爆发。横山番骑深悉地理,当宋军深入横山之后,军营和队列受到的骚扰性攻击从未一日停歇。虽然大多数时候都是一个宋军也没伤到,便被枪弹打回了山林中,留下许多尸骸。但他们与大宋之间只有用鲜血才能洗清的深仇大恨,让番骑们不顾生死,始终不肯停止这种无谋的攻击。
一支箭从天而降,一下扎进队列旁的树干上,让吴文要说的话吞进了肚子里。而下一刻箭矢纷落如雨,在空气中嗖嗖作响,直落向队列之中。
有着多年临阵经验的排正吴文大声呼喊,意图整顿队列。他在箭雨中不避不让,他相信他的衣甲足以抵挡任何箭矢。可一支利箭从颈项中穿过,在瞬间夺走了他的生命。
“排正!”
史正志惊叫着冲上前扶住吴文倒下的身躯,却也只能看着他眼中的神采渐渐消失。
“俺想趁着如今的大战多赚点军功和赏赐,日后置办块田地,也好回乡娶媳妇。”史正志这些天曾多次听吴文这么说着。对于才十八岁,军衔就已经与自己平起平坐的史正志,吴排正没有任何嫉妒之心。反倒是乐呵呵的悉心教导,让只有书本经验的史正志,学会怎么领兵、如何处事。两人相处虽不到一个月,但史正志已经将吴文当亲兄长来看待。
史正志的眼睛红了,如被激怒的野兽。
“二队、三队开枪掩护,一队随我杀上去!”
也许一开始史正志对横山蕃部还有些同情心,但随着走在身边的战友同袍,因他们而受伤甚至战死,他的心肠变得冰冷,甚至于无情。
来袭的敌军只有一股血勇,甚至没有回去的念头,只想着趁乱再收割几条汉人的性命,以报血海深仇。但组织起来的宋军却不是能靠勇气就征服的敌人,史正志领头的反击,将站在山上的二十多横山蕃兵一下扫平。
站在最后一个敌人面前,看着一侧的小腿被子弹打断的敌人,史正志毫不犹豫的挥下了军刀。这是他心爱的花纹钢刀,用得是从天竺进口来的精铁,由名工精心打造。这把刀是他身为哦士官学校的前十名的证据,虽然比不上皇宋军学的武进士们,但也足以骄傲。
数日后,史正志领着已经属于的侦查排走到了横山的另一侧。数日间,他的模样一下成熟了不少。
站在山巅之上,俯望无尽的北方大地。举目无垠的荒原上有着刚刚长出的嫩草,乍一看去像是草原,但在融融绿意之下,还是死寂的灰黄。那里也被称为瀚海,经过十天的行军,史正志他终于踏入了西夏本土。
“自此而下,是清远军城,再后是萌井和傅乐城,顺着灵州川向北,渡过……”
“说那么多废话作甚!”史正志不耐烦的打断下属的话,“一句话,兴庆府……已近在眼前!”(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