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了这样的事儿,该如何去处置?其实说难不难,只不过需要一些经验。
在公家的单位呆久了,这种事情其实并不罕见。
甚至可以说,在还有“福利房”的年代,上述的事儿,其实每个单位都是存在的。
报社的老总跟“钟家小儿”关系好,对上述的事儿,也只是睁一眼闭一眼的。毕竟报社内部也有挺多的人士,是夫妻双方,各自都在自己单位“集资”购房。
但“钟家小儿”夫妻为求“不留把柄”给人,居然在“钟家小儿”购买集资房的前夕,就“突击”离婚了。
等到报社的“集资房”买下来了,也交房成功了,房产证办妥,钟家小儿才又跟“前妻”复婚了。
如此一弄,就完全站得住脚了。谁也不能说他家要两套福利房有问题。因为那是在“离异”期间要的另外一套房。
都“离异”了,没有房住,难道不让人家再购买一套“集资房”,让人“无家可归”吗?
当然,后来人家又“复婚”了,那是人家夫妻双方都“丢不下”孩子嘛。为了让年幼的孩子以后有个更良好的成长空间,因此,“钟家小儿”夫妻选择了“复婚”——这也是许多家庭有过的情况。不值得大惊小怪的。
只要做事不留下“把柄”,好看不好看,“钟家小儿”就顾不得那么多了。
如此一来,“钟家小儿”夫妻只需要投资55万,即可在“二线城市”拥有2套房产了。一套面积为60平方,投资30万。一套面积为130平方,投资25万。
总共投资55万,像“钟家小儿”夫妻都不是什么节约过日子的人士。加上结婚以后,三年要了2个孩子(一男一女),家庭的开销一下子增长了N倍,几乎是每个月还完了2套房的“按揭”,再杂七杂八开销一些家里必不可少的支出(包括热衷于“网购”的女护士每月固定要购买的东东),两个人一个月的收入,也就没有剩下的。
甚至有些月份实在没钱花了,两个“呗”的钱,“钟家小儿”夫妻也没少用。
总之,小儿子夫妻因为购买了两宗房产,导致家庭近期开销严重缺乏,这种情况下,钟任尽管一边要负担“车祸后”住院“流水般花钱”的大儿子的大部分费用,一方面也在尽量替小儿子“减负”。
当时因为大儿子的事儿,导致钟任夫妻的积蓄也“告磬”,这时候他其实没有“闲钱”帮小儿子一把。
但钟总编“战斗力”还是异常强大的,没积蓄,那他就存下多少钱,就每月能挣到多少钱,扣掉自己两个老夫妻必须的生活开销,能存下一万两万的,就替小儿子存起来。
大约存够10万的数目了,就交给小儿子,让他提前“还掉”银行的部分贷款。
每次提前还贷,“钟家小儿”夫妻每月的“月供”,就可以直接节省下一截。
比如之前他俩夫妻办的是25年的“按揭”贷款。正常情况下,每个月的还款额,是要还差不多3千的幅度。但一下子提前还掉10万的“贷款”后,每个月的“按揭”直接就少还500左右了。
这点钱,在高收入的人群,似乎也并不算太多。但在没有负债的情况下,多开销500很简单。如果在家庭开销已经到达了“极限”的情况下,再多增加几百的开销,压力就是“倍增”的感觉了。
当时钟任经济压力也是超大,没办法直接掏出大宗的金钱来支持小儿子偿还“房贷”,只能凑够10万8万的,就又“资助”他一回。
不得不说,父亲钟任“挣钱”的能耐,就是比两个儿子强。强大太多。
并且钟任赚钱,还把握了一个原则,那就是赚的都是经得起“查”的钱,经不起他,他也不会去碰。
总之,说钟任经营着一个效益达到数亿的“子报”,就可能通过不光彩的手段,中饱私囊,这种事儿绝对没有。钟任采用的各种手段,完全经过得考验。
比如说吧,像替“报社”拉广告可以有丰厚的“提成”的。这无论对内部员工,还是对外边帮拉广告的人士,完全都是“一视同仁”。在这个规定之下,能拉到大量的广告,赚取高额的“提成”,那算是你自己的本事。没有人会认为你这钱来得不干净。
钟任面临着家庭成员带给他的巨大的“经济压力”,他当时“赚钱”的方式,也称得上“比较的单一”了。没办法啊,他最擅长的,除了“写稿”,就是通过多年累积的“人脉”去拉广告.赞助了。
平常时,每个月拉上10版8版的广告,钟任就可以过得较为滋润。
然而,当大儿子出事,小儿子又背负起“房贷”之后,单纯的每月就拉那10版8版的广告,就这些广告的“提成”,似乎已经不足以支撑起家里的“巨额开销”了。
这种情况下,钟任也是终于“憋”出了一个“大招”来了——那就是在自己主导的“子报”中,搞个系列主题的“广告专刊”。
当然,明面上不能直接叫“广告专刊”,这种叫法让人感觉有点太过“跌份”。
但实质上,你们单位出钱,我弄个“专刊”来替你宣传成绩,那骨子里其实就是个“广告专刊”嘛。
钟任也是精明着呢,没打算在报社的“本报”那边做“广告专刊”。因为“本报”那边的广告费太过高昂,就算钟任在各单位的“熟人”愿意出钱打广告,也吃不消“本报”的高额广告费用。
那可是1个版面就敢收你10万块钱的“本报”啊。尽管真正自发“订阅”的人数少得可怜,每个月下来刊登的广告也少得可怜,但人家身为“大报”嘛,“架子”一直都不倒!
所以老实说,在“本报”刊登一版广告就得10万(就算打折扣也不可能优惠太多),那需要多少版面才能弄出一期“专刊”啊?!
钟任认识的“人脉”,其中有不少是某一单位的负责人了。正常的帮人家单位“宣传”一下工作及成绩,当然受欢迎。但要人家拔出太过高昂的经费,那就太难为人了!
人家也是宁可不“刊登宣传广告”得了。毕竟在某些方面的支出太不寻常,也是犯大忌的!容易启人疑窦。
钟任也是世故洞明,擅于从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因此,他觉得可以拉相熟的“人脉”在“子报”上搞个“专刊”。
这“子报”的版面本来就没有“本报”那么大,大约只有“本报”的一半版面的大小。而且“子报”的版面广告定价比较合理。如果按照“本报”的广告收费标准,这“子报”1个版面只有“本报”半个版面大,那么“子报”1个版面的广告费,就应该定在5万块。
但“子报”平常时替各大商家刊登广告,1版的广告费,也就是3万块左右的定价。
正是这样子“薄利多销”,使得“子报”每天的广告版面,都多达20到30个版面。少的时候,也不会少于10个版面的广告收入。
算个中间的数据吧,就按照每天能拉到20版的“广告”,每版广告的费用3万,那一天的广告收入平均可以达到60万。
1天60万广告收入,1年360天啊,这就有2亿1千多万的广告收入了。
而且还有“子报”的“中缝广告”是承包出去的,那也有上千万的“承包费”收入。
再说了,这“刊登广告”,“子报”方面的成本其实非常低。假若说,一件商品(比如像一袋大米吧),售价是100块钱。那这袋大米从种植到收获,还有运输的“运费”,方方面面的成本,差不多占了100块钱中的70块以上了。你卖掉一袋大米的“利润”,或者也只有20来块钱。
但这广告刊登,登1个版面就3万,多出1个版面的印刷成本,又能高到哪里去?就算再加上人员的“人力成本”,相对于“广告费”的数据,那也是相对很小的。
像报社的年度广告费“稳定”在2亿2千万左右,这里面真正的成本,其实也就是几千万而已。因此,利润率之同,令人咋舌。
钟任夹带着“子报”这等巨大影响力及声势,去替自己相熟的“人脉”搞什么“宣传专刊”,只要费用不是高得吓人,“人脉”们还是会给他这个面子的。
钟任最先游说的是教育方面的“人脉”。对方恰恰便是年轻有为的这个“二线城市”的教育方面的主管啊。
钟任计划给对方提供15个版面来做“专题宣传”。这15个版面中,其中有10个版面是要对方出钱的,1个版面需要3万块的广告费,10个版面那就是30万块钱。
还有5个“子报”的版面,也是刊登一些有关于教育方面的成绩的主题文章。
等于让对方出个30万,就替对方刊登15个版面的“宣传广告”吧。有非常大的实惠奉送啊。
然而“人脉”想是想宣传本部门的“成就”的。但30万额外的花费(刊登广告的名义如果“如实反映”,那绝对是会被批胡乱花钱的),教育方面的那“人脉”,也未必能走“财.政”方面的渠道,拿出这样一笔经费。
但钟任这方面的脑筋就是转得快。
教育系统方面的这“人脉”刚透了自己这“难处”,钟任就想到了一个“好招数”,替对方出谋划策该如何采取正当途径,凑足这30万的广告费?!
钟任给出的“招数”,实用又简单易行。
教育系统的人员,都由各级的财.政.部门来拔款发放工资的。因此哪怕就算是本教育系统的负责人,也没有太多的经营建个“小金库”的。那么,教育系统各单位没钱,是真的。但它有个别的单位难以比拟的“优势”,那就是教育系统下辖着不计基数的学校啊。
上到大学,下到小学幼儿园,“二线城市”底下的学校,少说也有几千家之数。
这种情况下,钟任建议教育系统的“人脉”,可以发个公.文下到各级的学校,让他们想要“宣传”自己学校成绩的,就缴纳多少多少广告费(具体看你的宣传稿件的字数,占“子报”版面的大小。占得多就多认广告费,占得少版面就少缴广告费)。
如此一来,等于把教育系统要出的那30万广告费,分摊给下边想要打广告、宣传成绩的学校去了。
而那些学校的校长,也是看在钟任在教育系统的“人脉”的面子。钟任在教育系统那“人脉”,就相当于许多学校校长的“顶头上司”啊。
上级有行文下来,叫大伙积极在“子报”准备出版的某期“教育方面的专题宣传”中刊登文章,那当然会有不少学校积极的予以响应的。
有了一部分的学校“兜底”,其实那30万广告费用,就由下边许多学校来分散承担了。各个学校都没觉得有太吃力。而钟任在教育系统的“人脉”,就比较轻松的完成了对钟任的帮助。也算是还上了钟任一个大大的“人情”了。
而钟任呢?他相当于弄那么一期所谓的“专题广告”出来,就直接替“子报”拉了30万的广告了。
按照报社的广告提成规定,这30万中,大约能有百分之十的提成,那就是有3万块可以“名正言顺”的落入到钟任的口袋之中。那也是他按照规定能拿到手的。
再加上当月的其它就收入,钟任多的时候,一个月就能有5万左右的收入了。
这样的收入,要存起一笔可观的钱,无论用来资助“康复中花销巨大的大儿子”,或者资助背负巨额“房贷”的小儿子,都可以的。
钟任也是看当时哪个儿子更急于用钱,那就先“资助”谁。
因此,钟任赚正经钱的能耐,真是比两个儿子强太多了。
可以说,两个儿子赚钱方面的能力加起来,也没他们的老爸强大。
这一点,钟家的两个儿子都完全没有“异议”。尤其是在接受了父亲一次又一次的“资助”后,两个儿子的“经济压力”顿时大大得到缓解了,两个儿子就更对父亲的“赚钱”能力佩服得五体投地了。
压根就没有什么不服气了!
大大的服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