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19452004、火烤老母鸡网友,也感谢所有点击、收藏、推荐本书的网友,在此致以深深的谢意】
与会的科研工作者们都急于开展工作,巴不得第一个配齐所有试验设备,以实验室为单位相互之间争得不可开交。为了证明自己研究工作的重要性,一些熟悉的老朋友也吵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
但在郭逸铭表示公司因应市场需要,下一步打算研发一款磁记录介质及相应的读写设备以后,其他实验室也只好偃旗息鼓,同意首先为磁性材料研究室配备相关实验设备。
通过这次争论,这些还习惯于按照科学重要性排列科研顺序,向上级申请研究资金的科研人员,这才对企业研究机构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
他们明白到,对于企业研究来说,能够尽快创造经济价值的项目,才是好项目!
从来是在科学殿堂内不食人间烟火,目光始终对准国际高精尖领域,以获得科学奖项为思考方向的科研人员,也第一次开始思考,他们的研究领域如何与现代科技产品产生交集,从而获得研究所更多的资金支持。
这也就是郭逸铭召开这次大会的目的所在。
他想借此为这些兴奋的研究员们,敲一个警钟,让他们把头脑冷静下来。
他不希望这些研究人员们,把中美电子研究所当作了国家科研单位的一个分支机构,整天将精力花在那些缥缈不定、遥不可攀的科学研究上。私人企业首先是一个盈利性机构,是科技实践的前沿科学研究机构,基础科研不是他们的目标。如果不能正确地把握这个度,大量浪费研究资金却不能产生效益,那这些研究人员也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企业科研人员。
中美电子研究所,就是一家彻彻底底的实用科学研究所!
磁性材料实验室成为第一个受益的部门,一下子鸟枪换炮,增添了大批实验器材设备。除了隧道式电子显微镜等通用设备,还有相关的专业设备,例如精密阻抗分析仪、姆斯堡尔谱仪、X射线衍射仪、真空紫外荧光光谱仪等等,全都配备到位。
其装备之全、设备精密程度之高,几可媲美国家重点实验室。
半个多月的时间,中美电子研究所就向磁性材料实验室投入三十多万,让其他实验室的研究人员为之眼红心热。
尽管非常嫉妒,但通过这一次大规模投入,所有的研究员们都定下心来,为研究所对科研项目的支持力度充满了信心。
好在研究所也没有完全漠视其他部门,在基本满足了磁性材料实验室主要设备需求后,剩下的十几万也大方地分给了其他实验室。意外得到这笔投入,本来已经平静下来的研究员们又开始抢得头破血流,几个实验室的科研带头人,领着他们实验室的人互打擂台。有时候为了一个设备到底应该给哪个实验室,好几个实验室之间会吵成一锅粥,甚至将官司一直打到郭逸铭这里,让他不得清静。
磁性材料实验室装备到位以后,便在郭逸铭召开下,就在实验室内举行了工作会议。
陈中现在是磁性材料实验室主任,他下面带了六个研究员,两名设备工程师,全室一共九个人。他们的学历普遍都在大学专科以上,有两名研究员和工程师学历稍低,但几十年工作实践下来也各自获得了高级工程师、助理研究员的职称。
不管是实验室硬件设备,还是人员配备,磁性材料实验室现在都可以相当骄傲地位列于国内领先水平行列!
郭逸铭看着实验室内崭新的各类仪器、陈中等一干研究员,胸口也微微起伏,有着几分激动与自豪。当他回国时,人不过两人,资金不足十万,赤手空拳闯天下。一年多来,其中几许困顿、几番挫折,他终于拥有了这样一座庞大的研究所,拥有上百位在什么地方都上得了台面的研究员,而他打造未来科技帝国的梦想,也终于插上了一双翅膀,即将翱翔蓝天。
世事如棋,莫过于此!
“在上次研究所会议中,我已经宣布,公司下一步打算开发一种磁性记录介质,并研制配套的记录设备,想来各位都已经知道了。”他没有时间多做感叹,立即单刀直入。
陈中等人都一齐点头。
“陈主任,你在磁性材料领域从事了数十年研究,我想先请你介绍一下国际国内现行的磁记录方式,以及它们的加工工艺,并品评一下各自的优缺点。”他点名道。
“好的。”
陈中满口答应,他在这方面搞了几十年研究,不但熟悉国内的研究现状,对于国际最新动态也没有放松关注。兼之郭逸铭向他透露了大致的研究方向,他下来查了很多资料,准备充分,随即朗朗说道:“磁性记录材料,最早始于1898年,丹麦工程师Poulsen发明了磁性钢丝录音机。80多年来,磁性记录介质已经由磁性钢丝发展为塑料薄膜带基——也就是磁带、塑料薄膜盘片——也就是磁盘等多种介质,演化出录音带、录像带、数据记录磁带、数据存储磁盘等一系列现代磁性记录载体。
具体的磁介质加工工艺,有涂敷式、真空溅射式、离子渗透式,目前涂敷式磁性材料制备是主要制作方式,在大容量数据磁盘的制造中,则通常采用真空溅射式工艺。
涂敷式无需介绍,这是用沾粘胶把磁粉涂抹在不同的基质上,从而获得磁记录介质的工艺方法。优点是制作简便、成本低,可以大批量制造。但品质不高,无法作为大容量高密度存储介质。通常用于制作磁带、录像带。
真空溅射,是在真空环境下,通过离子喷溅的方式来实现磁性材料附着于介质表面。这种方法制造出来的磁记录介质,表面涂层均匀,颗粒细微,而且由于是冷温,介质不会出现变形,非常适用于大容量数据存储。
IBM在1967推出的第一款磁盘,直径32英寸,采用的就是涂敷式。76年制造出5英寸盘,存储容量仅有180KB,他的发明人AlanShugart于去年离开了IBM,利用这项技术开办了一家采用金属为介质的驱动器生产厂,取名为希捷。同时日本方面也推出一款基于3.5英寸塑料薄膜的软盘,存储容量为875KB,采用的是较为昂贵的真空溅射法制造。”
简明扼要,便将现行主要的制备方法,和国际上最新的数据存储发展,作了一番总结。
其他的研究员,也便都清楚公司下一步准备开发的产品,应该也是一款计算机使用的数据存储介质,软盘及其读写驱动器。
“很好,陈主任介绍得很全面!”
郭逸铭拍拍手,将众人的注意力集中到他身上:“通过陈主任的说明,我向大家都知道了我们接下来的工作,没错,就是研究一款软盘和与之配套的驱动器。
这方面,公司已经有相应的技术储备……”
他看看被提起兴趣的研究员们,笑着说道:“公司的相关储备技术分为磁性材料的制备、磁记录介质的制备、磁头材料三个方面。”
听到西部计算机公司在这三个主要关键技术上都有相应技术储备,所有人都是一振。软盘及软盘驱动器,最关键的就是这三个方面,解决了这三个方面,将之制造出来也不过是顺水推舟的事情。
“首先是磁性材料,现行的主要材料是氧化铁,这种材料来源广泛,可以从钢铁厂酸洗池中大量获得,磁带、磁盘大都采用氧化铁为磁记录材料。
制备方法主要采用浓缩法和化学共沉法。
浓缩法需要经过多次浓缩、分解,工序比较多,成本较高,颗粒细度为20到400微米。
化学共沉法通过添加催化剂,使之反应中和沉淀,制备出来的氧化铁颗粒非常细腻,其直径小于0.5微米,是制造大容量高密度软盘的优秀材料。但这种方法污染严重,而且分离困难,工序更加繁复,成本相当高。
我们公司经过研究,研发出水热制备法。
这是一种新型制备方法,先向溶液中投放铁氧化物和M2+水溶液,搅拌后再放入一种特殊的碱溶液,从而在溶液中间形成包含中间沉淀物的胶质悬浮液。取中间悬浮液,加热到一定温度,再吹入纯净空气,使之发生氧化反应,当沉淀物消失,高纯度铁氧化体便转化完成。
经过计算,这样制备的成本与浓缩法相当,但铁氧化体的颗粒却达到了0.5到1微米之间,接近化工沉淀法品质。
用这种制备法,生产出来的铁氧化体完全可以作为优秀的磁性材料,运用于制造高密度大容量软盘。而其价格却非常低廉,仅和低密度软盘同等成本。高密度、低成本,目前市面上所出品的所有软盘都不是我们的对手!”
陈中等人都听得呆了,还有这种制备方法?他们怎么从来没听说过?
如果真的像郭逸铭说的这样,磁性材料的制备成本和低容量磁盘相当,但实际品质却相当于高密度盘,那还有哪家公司能够和西部计算机公司竞争?
电子科学家,也可以说是化学家,他们只听制备流程,便知道这种方法至少从理论角度是可行的。
当然,听过制备流程,他们也非常清楚,这种水热法的关键是那种特殊的碱溶液!氧化物普遍无法饱含于水溶液中,如果没有这种特殊的碱溶液,悬浮液中的氧化物含量必然很少。虽然制备同样可行,但成效必然会大大降低。
这种碱溶液的实际效果是否如此,也就只有等待试验来证明了。
如此说来,一种高品质、低成本的磁性材料不用他们再多费心了。不知道西部计算机公司研发的介质制备技术,是否也会给他们同样惊喜?
“……介质制备,涂敷法太差,磁粉只能达到40%的沉淀,磁密度非常低。溅射法可以做到100%的沉积率,但需要无尘车间,设备成本太贵,而且无法大批量生产。所以我们打算采用电镀法来制备,它的磁性材料沉积率同样达到97%以上,几乎与溅射法相等,且价格低廉,无需建设超净车间,最关键的是可以大批量快速生产……
不过未来,公司仍然将以溅射法为主要研究对象,电镀法只是作为一个过渡技术……”
“磁头我们沿用现在惯用的仙台斯特合金,作为读写材料。但在制备上,采用Ampex公司在1970年发明的各向异性磁头。这种薄膜型磁头工作间隙小、磁场分布陡、磁迹宽度窄,可以很好地提高工作速度和读取精度。Ampex公司在发明了这种磁头以后,一直没有被其他公司采用,现在专利已失效,我们可以不再考虑专利问题……
当然,这也只是一种过渡方式,希望通过对这种磁头的研制,积累经验。公司另外有一种磁头记录技术储备,但目前并不打算大规模推广……”
郭逸铭在一个图板前,写出一个个计算公式和草图,以便陈中等人直观理解。
这些技术,就像他所说,都只是一个过渡。但并不是为了让陈中等人磨合团队,积累经验。之所以不拿出更好的东西来,是因为没有必要。
高新科技更新换代极快,他没有必要一下子就将最好的东西拿出来。
公司现在才进入正式起步阶段,需要一个稳定的资金来源。既然可以经由技术进步、产品更新分阶段在市场上圈钱,又何必自己断掉自己的财路?
技术只要够用就好。
这也是他为其他公司提前挖的坑。
一两年、两三年就来一次技术更新,一直让别的公司看到希望,却总是追之不及,无谓浪费研发资金,渐渐造成财政枯竭,最终将它们赶尽杀绝。这种既为自己领先潮流打下基础,又能赢得名声,一举数得的事情,何乐不为?
以后一提起高新科技先锋,人们脑子里就会不由自主浮现出西部计算机公司的名字,那多带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