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大文学移动版

m.dwxdwx.com

第七卷千里江山入战图第五百八十八章君言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第七卷千里江山入战图第五百八十八章君言

启禀陛下,臣等已商议多次。。。。。。。。。。

说话的还是李圃,如今他虽说只是暂代中书事,但隐隐间已是群臣之首,此等军国大事,也必然由他代群臣禀奏,只是说到这儿,李圃稍有些尴尬的停了一下。

其实他这里也有些无奈,群臣商议的结果着实有些差强人意,后周使臣来朝本就出乎意料,谁也想不到前些时还剑拔弩张,转过头来便提出和议,这还不算,还要与大秦结为世代盟好,和西夏,金国打打停停这么多年,大秦上下头好似一次见识认清了这位邻居的无耻和软弱。

即便是李圃也在想,若是没了大秦,中原是不是早就满地腥膻,重演了五胡乱华时的惨象了?如此中原汉家之诸侯,一战不成,便卑躬至此,比之南唐一味自尊自大,还要让人觉着不可思议。

没想到的事儿,自然便应对仓促,众人商议良久,也是众议难调,有人以为,有潼关天险在,无论后周还是金人又能如何?不予理会便是,这是守成之议,赞成之人殊少。

有人则以为,数年之前,与西夏相约伐金,西北自此战事消弭,大军战于河中故地,大败金人于汾水之畔,大秦这才能全力伐蜀,一扫大秦百年之颓势,而今金人,西夏相峙于云内,战事绵延,攻伐惨烈,而后周趁我伐蜀之时,陈兵江上,欲行不轨,不行惩戒已是无奈,若与之盟好,何以对前方将士,何以对天下煌煌众口?这是连战皆胜,野心膨胀的,说话有些说不到点子上,附议之人也少。

还有人将远交近攻的故事又拿出来反对与后周结盟,殊无新意,让人觉着提议那位多数是没有自己定见的,自然没人置喙。

而多数人,都是同意与后周结为盟好,但这盟怎么个结法,又能从中为大秦得到多少好处,众人之意也是不一而足。

其实归根结底,是大秦百多年来,东挡西杀,却从未曾跟人结好,即便是数年之前,和西夏议和,也不过是打来打去,谁都奈何不得谁,而金人压迫甚急,又有赵石这等异数在中间搅合,这才仓促定下和议,相约攻金,要说有多少约束力,谁也说不清楚。

这种情形之下,后周这种诚意十足的结盟方式就让秦人感到有些无所适从了,大秦可不像后周,和金国的和议,大大小小,零零碎碎加起来,起码已有十余次之多,自然是经验十足,也难怪大秦上下觉着有些难以应对了。

所以,商议了数次,但结果却是实难让人满意,主张结盟的虽是多数,但到底该提些什么条件,从中能得到什么,又会有哪些麻烦,也真真让大秦这些治政良才挠破了头皮,说到底,还是贫儿乍富,和诸国交通太少的缘故了,而大秦僻处一隅,也实在算不得泱泱大国,难免有些锱铢必较的小家子气,又丝毫没有一点外交总是以实力为基础,实力足够时,可轻易撕毁和议的想法念头,换句话说,就是过于实诚,大有盟约一定,便不能轻易违之的意思,实际上已是走进了一个思想误区里面了。

但皇上问起,就算商量的不怎么样,却也要拿出来说一说的了。

臣等以为,可与之结为盟好,然细节之处,尚需谨慎斟酌,所以。。。。。。。。。偷眼瞧了一下皇帝陛下,见陛下并无异色,这才硬着头皮接着道:臣以为,如今我大秦兵威之盛,主客之别已分,又非急务,当三思而后定才是。

听他说完,景帝李玄谨已经皱了皱眉头,分明就是拖延二字罢了,让他有些不满,但李圃不像杨感,一些话总是拐着弯说出来,听着让人舒服,但回去细想,又能从中琢磨出许多其他的意思出来,这就让他感到分外别扭了。

觉着帝王面前,功过是非,虽不能泛泛而论,然你杨感世受国恩,难道在朕面前,就不能说一句真心话出来?总是拿些好话来糊弄朕,将朕当成了什么?三岁小儿吗?

这也是他对此等老臣不满的缘由之一了,而李圃不同,此人说话做事,颇多刚直之气,更难得的是,为官多年,却还是一副有什么说什么的性子,偏偏又有惧内的名声,有许多人在私下里,都称之为呆学士,若非其精通政务,为政之时又最为公正,身后又有李家支撑,这样一个颇多侠气的人物,断不会走到今天的位置上来的。

但到了景帝李玄谨这里,这些短处却又都成了长处,所以几年间,不但将户部整个交给了他,如今更是有意任其为同门下平章事,接任杨感之位,可谓是荣宠备至,朝中无人能及的。

所以若是旁人说出这么一个主意来,也许景帝这里刻薄之言早就喷薄而出了,但此言是李圃说出来,景帝李玄谨却只是皱了皱眉头,平静的道:此事确实不急于一时,可容后再议,但诸卿下去不可怠忽,总要拿个像样的章程出来的。

这就是轻轻放过了,李圃虽有些羞惭,但其他人却只有又羡又妒的份儿,看来杨相之后,就是呆学士为首了。

不过和他们想的其实不太一样,此事虽然是第一个被提出来,但在景帝李玄谨心里,对此事却并没有多少上心的意思,和后周和与不和,在他看来无足轻重,即便是结盟又如何?西夏翰漠之地,得之无用,在蜀地战事平息之后,他的目光俨然已经转向了东方,是女真,还是后周?

从潼关出兵,面前便是宛洛之地,自然是后周首当其冲,但金国在侧,颇多掣肘,还需思量。

不过挥兵东进,定鼎中原的念头在平定蜀中之后,便如同燎原的烈火般在他心间不停的燃烧肆虐,帝王的野心一旦升起,便不可遏制,平常人欲望太多,反而多数时候有些找不到目标,但身为帝王,他们有着天然的欲望,那边是疆土,大大的疆土,这种天生的欲望几乎深刻在世间每一位帝王的骨子里,让所有君王都抗拒不能,就像是农人对田地的渴求,商人对金钱的追逐一般无二,这既是帝王的使命,也是帝王们最大的动力所在。

都说屁股决定脑袋,放在景帝李玄谨身上也再恰当不过,现在他还有些摇摆不定,他清晰的明白,两场战事,让大秦也已到了极限,再开战端,是不能为,也是不可为之事,休养生息数年,等到将整个蜀中都纳入大秦掌中,兵强马壮,粮草充足的时候。。。。。。。。

一纸盟约算得了什么?大秦兵戈所向,定然能创下一份万世不移之基业,帝王的心胸和志气在这一刻浓烈到了极点,在他胸中沸腾翻滚,无止无休。

要不怎么说呢,帝王最是无情无义,更无信用可言,虽然每一位帝王,都小心的粉饰着自己的一言一行,但遍观任何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你就会发现,对帝王的这个评价是多么的中肯了。

大殿当中群臣战战兢兢,而谁也不知道,高踞于上,郑重其事的交代他们慎重缔结盟约的皇帝陛下,却是丝毫未将那一纸盟约看在眼中,更未有一点真心与人结好的心思在的。。。。。。。。。。

只见景帝李玄谨平静的挥了挥手,立即便有太监上前将龙案之上的几份凑折捧了下来,传给在座众人。

此为兵部左侍郎,军前巡阅使李严蓄所奏,众卿都仔细瞧瞧。。。。。。。景帝站起身来,浑身轻松左右走了几步,笑道:李大人出京已有两年,百战之身,远在蜀中战乱之地,却还想着为国分忧,实在难得,方略朕已览过,只觉句句都是真知灼见,满眼皆是谋国之言。。。。。。。。朕有意调其回京,入枢密院为枢密副使,卿家等回去议议,看此举是否妥当?

众人都是聚精会神的看手上的奏折,闻言心中却都一惊,枢密副使?李严蓄要复起了?三年前的许多事众人可都是历历在目,李严蓄党附太子李玄持,做了许多手脚,当今圣上执掌兵部的时候,更是处处掣肘,没想到还能翻身。。。。。。。。。

尤其是李承乾,抬起头来,脸色变幻,显然是吃惊到了极处,枢密副使一直空悬至今,兵部几乎所有人都以为已是尚书大人的囊中之物,他自己也是这么认为的,枢密副使之位,向来也是给兵部准备的,如今入了枢密院,再过上几年,枢密使的职位也不是不可能琢磨一下,毕竟现在的枢密使汪道存与杨感交从甚密,在圣眷上没法与他李承乾相提并论。。。。。。。。

到那时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又是年富力强,如杨感般再把持枢密院十年二十年都是有可能的。

而今。。。。。。。。这又是哪一出儿?事先更未收到半点的风声,想到这里,李承乾是通体冰凉,之前那点志得意满皆都烟消云散,再想到,蜀中之战风波迭起之时,兵部上下束手无策,自己虽是竭尽所能,但最终也不过是将兵部上下稳住而已,这点微功又有什么好得意的?是不是陛下借此表达对自己的不满?还是陛下对自己的才干有了疑虑?越想越深,也越想越乱,瞬间便是方寸大乱,几乎想着马上站起来反对此议,不过到底还有些理智,没有做出蠢事。

殿中群臣也都愕然,有的细看手中奏折,一目十行,满篇皆是治蜀方略,方方面面,不论军政,皆有所及,却没想到,这李严蓄竟然还有如此的治政之才,瞅瞅就知道,这哪里是一天两天就能想到的?而现在才递上来,选择的时机更是恰到好处,加上之前朝议上的那点风波,难怪陛下能不计前嫌,蓦然提出此议了,想到这里,不少人心中都是一突,这是不是陛下借此在敲打群臣?自己是不是也在敲打之列?想到这个,比李严蓄也好不到哪里去,都是冷汗直冒。

不过都是心有七窍之人,不一时,便有人想到,手里拿着的可是治蜀之策,陛下却要升李严蓄为枢密副使?这可是有些风马牛不相及了,若是让李严蓄治政蜀中,或是入户部,或入中书,都还能说得过去,枢密院?陛下的深意还真是猜不透啊。。。。。。。。

而李圃只看了开头,便一发不可收拾,在他看来,大秦当务之急便是治理蜀中,其他事不论缓急皆要逊上几分,而这奏折之上,满篇皆是治蜀良策,头一条,便是说蜀中人口锐减,而地方豪强啸聚乡里,心思莫测,多行不法,而蜀中之乱虽平,但余波还在,多有乱匪入山为盗,和地方豪强遥相呼应,久必为患之事。

而李严蓄所述之策也是简单,正好借平乱之机,铲除地方祸患,地方豪族,承平日久,积蓄必多,田产以万计,借机梳理地方,田产或归朝廷,或分发百姓,正乃大善之举,可定蜀中百年之局面。。。。。。。。。。

只此一条,就已让李圃拔不出眼睛,与自己所上治蜀之策互为填补,陛下真真没有说错,果是谋国良策,李严蓄竟有如此之才,以前怎么就没看出来呢?

等到景帝李玄谨说要升李严蓄为枢密副使,他头一个觉出了不对,抬起头,沉吟良久,却是开声道:陛下,李大人有良相之才。。。。。。。不如入中书为参知政事,李承乾李大人通晓军略,才干非凡,可任枢密副使,不知陛下以为如何?

汪道存也是点头附和,虽说这两个人他都不喜,但李严蓄性子油滑,更为他所厌,相比较李承乾功利之心虽多了些,却不失武人本色,再说,李承乾若入枢密院,兵部的人却能好使唤一些,到也不无好处。

李承乾眼睛一亮,他可是未曾想到,向来对他不假辞色的李圃会站出来为他说话,不过接着,喜意便没了,屈辱的感觉漫卷全身,这哪里是在为他说话?就好像是在说,李严蓄不能干这个,那是大材小用了,嗯,李承乾正好,让他来干吧,这么一想,比当面指着鼻子辱骂还让人难以忍受,心里立时纠结的一塌糊涂。

景帝李玄谨笑瞅着李圃,心中点头,众人皆知其中不妥,但只有李圃直言相劝,不但有容人之量,还有直谏之胆,这样的德行品性,可是比那些滑不留手的老臣强的多了。

心中赞许,但脸上却是不为所动,摇头道:当初赵石赵柱国曾与朕相谈,言道,各人皆有长才,或治政,或治军,或为商贾,或为农夫,各司其职,各安其位,如此,才能百业兴盛,国家太平,虽言有偏颇,但朕深以为然,李严蓄出身行伍,今只一言之得,便许其中书重务,非是为君之道,为臣者有功于社稷,必厚赏之,然不可有乱命,如此,为臣者方能安享富贵,无倾覆之忧,李卿以为然否?

李圃沉思片刻,终是露出钦服之色道:陛下英明,微臣虑有不及,请陛下恕罪。

景帝摆手而笑,状甚欢悦,卿家何罪之有?若人人皆能如卿家般,不避嫌疑,畅所欲言,才是社稷之幸,国家之福呢。

还有,李卿所上奏疏朕已阅过,还要再细读之,明日发下中书,与李严蓄所奏共议之,望能取长补短,再梳理出个周详章程出来,送朕决之。。。。。。。。。。

廷议又继续了两个多时辰,群臣这才饥肠辘辘的陆续离开,而李承乾却被留了下来,众人也都心知肚明,李承乾虽然枢密副使职位落空,但圣眷却是不衰,此时留下,不定就是陛下为了安他之心。

李承乾的人缘并不太好,颇有人幸灾乐祸的在想,李蛮子粗鲁骄横,有他的老对头在枢密院压着,也该老实些时候了,哼,等那赵石回朝,他的日子须更不好过,看他以后如何得意的起来。

而乾元殿内,景帝传了饭菜,还让人送上一壶温酒,让李承乾坐下相陪,温和如旧,李承乾眼眶一热,险些没掉下泪来,方才的胆战心惊以及种种不甘和愤怒皆没了踪影。

其实这就好像孩子被打了一巴掌,正满心的委屈,大人这时稍微抚慰几句,都不用给什么糖果,孩子哪还记得方才挨过巴掌?

说的虽有些过分,但官场之上,尤其是这个时代,面对帝王之尊,这个比喻可是一点过分的地方都没有的,更何况,还有陛下的一番心腹之言在等着。

还记得当初太子三哥势大,朕入兵部历练,也没碍着他什么,便处处打压掣肘,真真是。。。。。。。不堪回首啊。。。。。。。。

只有卿家在朕为难之时鼎力相助,朕这才能在兵部大展拳脚,未曾虚耗了时光,而尘埃落定之时,朕每每思之,只觉满朝文武,只卿家与赵石可为朕之腹心,一心只为了朕好。。。。。。。。

。。。。。。。。。。。。。

而今赵石领兵在外为朕征战,所作所为,无负朕之期望,得此良将,朕之幸也。。。。。。。。

而卿家呢,虽无殊功,但在兵部任劳任怨,也是朕的肱骨之臣,但你与赵石不同,赵石年幼,却屡立大功,但不宜加功过甚。。。。。。。其实照朕的意思。。。。。。。。

好了,先不说赵石,就说卿家吧,卿家现在可是在心里怪朕亲疏不分?

微臣不敢,能为陛下效绵薄之力,已是微臣几世修来的福分,哪里还敢寄望其他?陛下赏的,臣不敢推辞,陛下不赏的,定然有陛下的道理,微臣心里断不敢稍存半点怨望之心。其实这个时候,李承乾已经安下了心来,虽然没有得到枢密副使之位让他心有不甘,但那不算什么,只要他圣眷还在,早晚有入主枢密院的一天,着急也是无用,想清楚这个,他的心情也就安定了下来,而此时的诚惶诚恐,多半到是故意做出来的了。

景帝微微点头,笑了笑道:不用如此,在这个上面,卿家却需向赵石学上一学,赵石在朕面前,就自在的紧,也敢对朕说真话,当初多少人都说蜀军不堪一击,大军势如破竹,后蜀指日可平,只赵石一人在朕面前不时提醒,蜀中山川险峻,民风悍野,应谨慎提防,或有不测之事蓦然而生,当时朕颇不以为然,但现在想来,却是句句良言啊。。。。。。。

李承乾这下才真坐不住了,他主掌兵部,蜀中战事虽是出力也不算小,但论起来,蜀中民乱骤然而起,兵部这里却是一点防备也没有,若是蜀中战败,后果真真是不堪设想,这才是他一直有些心虚的地方。

听到陛下这番话,羞愧之余,却也真是嫉妒到了骨子里,在蜀中战事上,他李承乾与他嘴里的毛孩子一比,却还剩下些什么?也难怪陛下如今口口声声皆是赵石如何如何,显然在陛下心目当中,赵石的分量已是越来越重。

此皆微臣之罪,不能未雨绸缪,致使前方战事崩坏,实是有负陛下恩遇。。。。。。赵将军劳苦功高,其才胜臣百倍,如今陛下既任李大人为枢密副使,而兵部左侍郎之位不如便让赵将军补之,陛下以为如何?

景帝瞅了他一眼,李承乾心里一拎,赵石的赏赐一直没定下来,一个是功劳太大,另外一个就是他故意拖延了,而他如此说,一半是为了试探陛下的意思,另外一半,却是觉得,任此人领兵在外,还真不如留在兵部,他是兵部主官,在兵部根深蒂固,赵石若是进了兵部,漫无根基之下,还不任他揉搓?

不知不觉间,就已经完成了从轻视和瞧不起,到如今深深忌惮,欲做长久打算的转变。

兵部左侍郎?景帝喃喃了一句,接着一声轻笑,却是笑的李承乾心里突突直跳。

朕再想想,你们二人皆是朕之肱骨,但朝野间的非议可曾停过?都说朕信用的,便幸进于高位,卿家如此,赵石如此,连齐子平,李虎等都有提及,朕登基未久,所以这个名声朕不想担也得担下,朕虽为天子,却堵不住悠悠众口啊。。。。。。。。

说到气闷处,景帝站起身来,在殿中来回踱步,李承乾也赶紧站起身来,在旁侍立,想开口说话,但仓促间,却不知怎么开口。

那边景帝却是继续道:所以朕要用你们,却也要为你等着想,有功不能大赏,有过却要重罚,非是朕心狠,要借你等堵天下悠悠众口,也是为你等着想,不想你等立下功勋,反而不能安享富贵,却要成那众矢之的,明枪暗箭,最后弄个。。。。。。。。若是那样,朕心何安。。。。。。。。赵石如此,你也一般,唉,这天下之事,真是难料的紧啊。。。。。。。。。

景帝说到动情之处,眼眶也开始泛红,噗通一声,那边李承乾已经跪倒在地,叩首不已,哽咽道:陛下仁爱之心竟然一至于此,微臣。。。。。。。。。微臣。。。。。。。说到这里,已是泪流满面,不停叩首,却是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

景帝快走两步,上去轻轻将李承乾搀了起来,重又坐定,这才勉强笑道:当初朕初自登基之时,就曾对赵石言道,愿其为朕之霍骠骑,替朕扫平天下,但现在想来,赵石不负于朕,却是朕有负于他啊。。。。。。。

李承乾心情激荡,听了这么一句,知道赵石回京,虽立下大功,但封赏却可能不能尽如人意,胸中块垒尽消,豪气渐起,陛下怎老说赵柱国,微臣不才,也愿为陛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景帝连声称好,他今日之言,到是多数出于真心,李承乾这里又是一阵撩拨,笑容终于也渐转欢畅,卿家现在只须为朕看紧兵部,不须虑及其他,你等的功劳,朕皆记在心里,今日不赏,还有来日。。。。。。。。。。。。

(近来不知怎么,书评区挑毛病的多了起来,当然,关注度上升,是好事,但阿草还是要说一句,二三百万字了,朋友们明白这个概念吗?就好像这么多的人,有一两个天生畸形的再正常不过,其实就像现在阿草提到的廷议两个字,是明朝才有的制度,但现在用出来,在网络小说里并无不可,没必要较真。

有些词句不当,是阿草的错,但阿草要劝上一句,细枝末节的毛病就别挑了,挑来挑去,读书的乐趣没了,会把自己恶心到的,哈哈,开玩笑,阿草以后认真些,尽量不出什么幼稚的毛病就是了,不过七月流火这词儿阿草是真没想到,一直就以为是很热的意思,抱歉,至于昨日黄花,这个阿草认为没错啊,明日黄花和昨日黄花都有,但阿草认为,还是昨日黄花靠谱些,呵呵。。。。。。。)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热门小说
终末忍界盖世双谐反叛的大魔王奸夫是皇帝你老婆掉了信息全知者我只有两千五百岁玄尘道途绝对一番五胡之血时代
相邻小说
某魔法的霍格沃茨摘仙令带着武功秘籍到武侠世界武侠世界中的神医武侠世界的慕容复歧天路歧天路(飘渺之旅续集)我真就想当个厨子啊美漫诸天万界诸天武道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