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布尊丹巴向袁世凯画像礼毕,徐树铮将中华帝国政府颁发的“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汗”金印和委任状授予哲布尊丹巴,接着举行外蒙古各盟王公和原自治政府官员向袁世凯画像行礼的仪式。在典礼结束之后,外蒙古各官署衙门全部被封闭,门前设立了中国武装警卫队。徐树铮随后以西北筹边使的身份,下达解散和复员蒙古一切军队的命令。蒙古当局随后向徐树铮交出了9000余支步枪,5门大炮,10挺机关枪,以及大量的炮弹和枪弹。徐树铮只给哲布尊丹巴留下了60名卫士充当侍卫。至此,外蒙古的最高主权和所有的政权,全都转入到了西北筹边使行署中。
而杨朔铭则是在南行的飞艇中,从报纸上看到外蒙古取消独立和自治的消息的。
“蒙古重回我中华版图,真应该好好庆贺一下。”
坐在杨朔铭对面的全国实业督办处首席工矿顾问丁文江笑着放下了报纸,“以后有机会,一定要过去勘查一下。”
丁文江15岁时东渡日本求学,1904年由日本赴英国留学,攻读地质学和动物学,回国后历任工商部矿产司地质科科长和矿产地质调查所所长,是中国著名的地质学家。
“是啊!有机会,我也想去见识见识这蒙古大漠,到底是怎样一番景象。”杨朔铭的目光望向了窗外,“不知道有生之年,能否走遍我中华的锦绣山川。”
听到眼前的年轻将军竟然一副老气横秋的语气,已经是中年人的丁文江不由得笑了起来。
“有了这飞艇,去那里应该是不成问题的,报上不是说了,徐又铮将军之所以得成大功,这飞艇出力甚多,瀚之造出了这空中飞舟,当真是便捷无比啊!”丁文江望了望窗外,感叹道,“我以前根本都没想到,现在竟然能够坐上咱们中国人自己造的飞艇。”
“这飞艇的设计制造,其实本来也不算什么。”杨朔铭微微一笑,说道。
“瀚之此言差矣,此等飞艇,连西国航空界人士观之,皆交口赞誉其性能先进,”丁文江听了杨朔铭的话不由得愕然,“丁某自登艇后,对其构件之复杂,也是咋舌不已。以我国现在之技术,能制如此飞艇,简直可以说是奇迹。”
丁文江当然不知道,这种先进的硬质飞艇之所以能够在中国横空出世,完全是因为眼前的这个年轻人的一双“鬼眼”。
“丁兄可知,如今我中华和欧美诸国相比,最大的差距是什么?”杨朔铭知道丁文江没有明白他的意思,笑着问道。
“瀚之这个问题,最近常常见诸报端,国内学界争论也是异常激烈,丁某十五岁留洋求学,后遂立志工业救国。”丁文江回答道,“依丁某所见,我国同泰西诸国乃至最大的差距,是工业技术。”
“丁兄其实只答对了一半。”杨朔铭叹息了一声,说道。
“瀚之说的另一半是指什么?愿闻其详。”丁文江扶了扶鼻梁上的圆形眼镜,脸上现出了关注之色。
“所谓科学技术的差距,其实只是表象。”杨朔铭说道,“因为技术的载体,是人。如今咱们中华和欧美诸国的差距,是人才。”
听了杨朔铭的话,丁文江不由得连连点头。
丁文江并不知道,杨朔铭现在最为担心的,是他不能尽快的将自己“超级电脑眼”中所存储的高科技知识,传授给更多的国人。
技术对他的眼睛来说,根本不是问题,问题是,现在除他之外,并没有人能够真正的掌握它们。
“瀚之所言极是,如果缺少某项技术,可以想办法从外国引进,但如果是人才的话,是不可能总依靠引进的。”丁文江正色说道,“受教了。”
“龚自珍有诗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但人才从来都不是自天而降的,”杨朔铭说道,“所以我希望,在探查矿务之余,希望丁兄能将胸中所学,尽数传授于我华夏聪颖子弟。”
“瀚之放心,新建之中华地质大学,小小教员,当有丁某一位。”丁文江明白杨朔铭说这番话的苦心,当即答应道。
“那我在这里,先谢谢丁兄了。”杨朔铭郑重地说道。
“不过,看着瀚之给我的这些宝图而不去把这些好东西找出来,我这心还真是……”丁文江指了指身边不远处的一个厚厚的文件包,眼中再次闪出了兴奋之色。
在这个厚重的文件包内,装着的,是杨朔铭根据“超级电脑眼”的资料绘制的中国石油分布图。
“要知道,咱们国家煤多油少,要是真能找到了大油田,那可是抱了金娃娃啊!”丁文江看着杨朔铭说道,“我实在是想不出来,瀚之是从哪里弄来的这些价值连城的资料。”
“资料的来源出处,丁兄就不必深究了,能找到油就行。”杨朔铭实在是懒得再向这些国内的知名专家再解释关于他的这些图纸的来历,故意莫测高深含糊其辞的来了一句。
象把自己眼中的东西变成图纸送给国内有关方面的专业人士这样的事,他已经做了不知有多少次了。
而从现在开始,丁文江们得到这样的宝贵资料,既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
福州,马尾港。
“这个家伙还真是创意无极限啊!”
史选侯打开了一张画着辅助巡洋舰的图纸,不由得瞪大了眼睛。
这张画得极为精确的所谓“简图”上,描绘的是一种用货轮改装的辅助巡洋舰,根据用途的不同,有三种型号,从外观上看,这种辅助巡洋舰和外国同类舰艇最大的不同,就是在舰体的中部,一种型号搭载着两艘小型鱼雷艇,另一种型号则搭载着两架水上飞机。
而图下的说明,则是“仅供阁下参考”。
“我有时候在想,要是他来管这个造船厂,是不是咱们就可以看到更多这样的稀奇古怪的东西?”史选侯的得力助手——马尾造船厂的设计师茅雷在一旁说道。
“怎么?你是不是说我连这种改装的东西都设计不出来?”史选侯佯怒似的瞪了茅雷一眼,自负的说道。
“茅兄难道忘了?这两天试航的‘海瑞’号,就是带着飞机的啊。”在史选侯身边的一个年轻人笑着说道。
“是是是,这‘海瑞’号将飞机置于舰上之设计,开我国造舰史一代之先河,实出于史公之手。”茅雷呵呵一笑,小小的捧了史选侯一句。
“咱们国内,还是缺少相关的人才。”史选侯看了看身边的年轻人——“人和船舶重工”飞行器工程处主任巴玉藻,叹息了一声,“要不是蕴华归国来助我,我还真不知道该怎么完成杨瀚之的这个设想。”
听了史选侯的话,巴玉藻微微一笑,说道:“瀚之将军要巴某回国报效,巴某身为炎黄子孙,敢不从命。”
现年26岁的巴玉藻生于江苏省镇江市,巴玉藻自幼聪颖好学,13岁时考入南京水师学堂,17岁时以品学兼优被选派留学英国,攻读机械工程。1909年,巴玉藻被选派赴英国留学,学习制造船炮。次年即考入阿姆斯特朗学院学机械工程,继而进入维克斯造船厂实习。欧战爆发后,巴玉藻从英国转赴美国,考入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继续深造。巴玉藻刻苦攻读,仅用6个月的时间便拿到了航空工程学硕士学位,被聘任为英国寇蒂斯飞机制造厂设计工程师和美国通用飞机制造厂总工程师。巴玉藻虽然身在国外,但始终心系祖国。当他得知在祖**队抗击日本侵略时飞机起了巨大的作用,心中激奋不已,遂生回国报效之念。而在接到杨朔铭的邀请后,1917年秋天,巴玉藻毅然辞去了两家外国飞机制造厂的高级职务与优厚待遇,回到了祖国,开创中国自己的飞机制造业。
巴玉藻回国后,在杨朔铭的安排下进入了“人和船舶重工”,在马尾造船厂建立了一个飞机制造厂,他被委任主任职务,制造负责飞机和培养飞机制造人才。在巴玉藻的努力下,飞机制造厂很快便初具规模。巴玉藻利用自己所学,将江西人和公司生产的第一代飞机做了改进,进一步提高了该型飞机的性能,并和史选侯一道,创造性的将飞机和军舰结合了起来。
“如今咱们这厂子总算成形了,该考虑大展宏图了,不能总在这些小船上下功夫。”史选侯想到了前些天从美国传来的关于新式战列舰建造的消息,内心一时间激荡不已。
在史选侯最初奉杨朔铭之命来到福州船政局后,这里荒凉破败的景象一度令他痛心疾首。他下决心要让这座昔日的“东亚第一船厂”重新成为中国造船业的龙头。为了能在最短的时间里完成造船厂厂区的建设,史选侯和同道们经过了难以想象的艰苦努力,他们依靠当地工人的双手,从地下挖出了几百万块砖头和几十吨的废钢铁,清除了丢在原船坞荒草地上的没有爆炸的炮弹。一位船厂的老工人曾对来访的《亚细亚报》记者骄傲的说:“光我们拣出来的砖头,就盖起了4座共70间职工宿舍和3排36间办公室。”在上下一心的努力下,马尾造船厂奇迹般的重新站了起来。
由于德国实施的“无限制潜艇战”给协约国的海上航线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史选侯敏锐地抓住了时机,以为协约国补充商船为契机,为马尾造船厂争取到了宝贵的订单。经过不懈的努力,马尾造船厂在昔日的废墟当中很快站了起来,第一批货轮的下水就以优异的质量赢得了英国人的称赞。
第一笔买卖的收入不但使马尾造船厂摆脱了困境,并且收入不菲,使贫苦的造船工人们不用再担心温饱。
正是这种基于养家糊口而诞生的创造力,给了造船厂的人们以新的希望。如今,厂里又拿到了不少的订单,船东大都来自英国、法国和美国。虽然这只是拿到了给别人打工的上岗卡,但从这一时刻起,寂寥多年的厂区又重新开始焕发出生机。而好多曾经留学欧美的高级工程师和技术人员也看到了希望,纷纷回国,重新来到马尾,经营中国的造船事业。
“是啊!听说瀚之将军把上海的江南造船厂也拿下了。据说要在那里建立全国最大的造船工业基地,咱们可不能让人给比下去了。”茅雷说道。
“这一次成功建造4000吨级的巡洋舰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史选侯充满信心地说道,“只要小步快跑,完成技术改造和升级,万吨大舰不是梦想!”
刚刚建成不久的“海瑞”号巡洋舰的顺利试航,意味着在沉寂多年之后,中国造船业重新崛起的开始。
“海瑞”号巡洋舰的标准排水量为4200吨,采用三膨胀往复式蒸汽机,双轴双桨,最大航速30节,续航力在15节时为4000海里。“海瑞”号的武器装备包括2座双联装“斯柯达”150毫米主炮,4座“斯柯达”单装100毫米副炮,三座双联装37毫米机关炮和2座双联装533毫米鱼雷发射管,并且携能够搭载侦察机一架(没有机库)。
马尾造船厂的舰船设计师们在设计“海瑞”号的时候,充分考虑了中国现时国情,由于中国缺油而多煤,由此该舰的动力舱室被设计的很长,烟囱也多达4座,就是为了用效率较低的燃煤锅炉配三膨胀往复机让该舰的航速能够达到30节。至于为什么坚持使用三膨胀往复机而不采用新式的涡轮式蒸汽机,则是因为三膨胀往复机的维护比涡轮机要简单得多,可以减轻中国海军的压力。由于中国海军本身就缺少足够的舰艇,大批主力舰艇前往欧洲参战更加剧了这一困难,为了防卫警戒漫长的海岸线,中国海军高层的一些人打算让新下水的军舰能够承担自北跨南的高强度勤务任务,也就是俗话说的“当驴使”。在这种思路的影响下,“海瑞”号采用这样的设计方案也就不足为奇了。
此时的“海瑞”号,已经完成了新一轮的试航,正缓缓驶入马江。
“咱们中国海军自从民国元年以后,就再也没有进行过远洋训练。自从我当上这个劳什子的舰队司令之后,我就没怎么再出过海!”
蓝建枢站在“海瑞”号巡洋舰的舰桥上,望着远处的罗星塔,有些激动地说道。
“是啊,这么多年了,咱们中国海军,终于又有了自己家造的巡洋舰了。”站在他身边的李和摸抚着舰桥的拦杆,一时间感慨万千。
蓝建枢看着李和,知道他又想起了以前的往事,也跟着叹息起来。
现在的李和,虽然已经官至海军中将,但熟悉中国海军历史的人差不多都知道,在甲午年那场关系中国未来国运的战争中,李和是中国自制的第一艘装甲巡洋舰“平远”号的舰长。
在大东沟,李和就是指挥着这艘国产的巡洋舰,同日本联合舰队旗舰“松岛”号巡洋舰进行了激烈的厮杀,给予了敌舰以重创。
而在甲午大东沟海战当中立下功勋的“平远”舰,则正是福州船政局制造的。
如今,李和又站在重新焕发生机的马尾造船厂建造的这艘新一代国产巡洋舰“海瑞”号上,想起昔年的往事,忍不住泪眼滂沱。
“今天其实是个好日子,咱们又有新军舰了,而且是4000吨的巡洋舰,你应该高兴才是。”蓝建枢的眼睛也有些湿润,他拍了拍李和的肩膀,安慰他道。
“是啊!按照吨位算起来,这可是咱们中华海军的第二大舰了。”李和拭去了眼角的泪水,哽咽着说道。
听了李和不无苦涩之意的话,蓝建枢苦笑着点了点头。
在这艘新舰动工之后,中国海军官兵们就满怀期待的等着这艘4000吨的巡洋舰,因为从建国以来到现在,中国海军已经整整七年没有造过一艘这么大的新军舰。
即使是全中国装备最为精良的第一舰队,主力也不过仅仅只是四艘老旧的巡洋舰而已。
在中国加入协约国阵营参战后,在日德兰大海战结束后,应英法美三国的要求,中国海军也派舰到欧洲参战,四艘老式巡洋舰随即远赴英伦,虽然中国海军的军容士气和精神风貌赢得了欧美同行的广泛好评,但他们带来的军舰,却成为了外**事评论员取笑的对象。
在这四艘中国海军的“主力舰”中,吨位最大的“海圻”舰是1898年完工的,舰龄已经接近20年!
20年!整整20年过去了!中国海军却几乎还在原地踏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