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协议大纲,简单了点,写的很乏味了,修改了第三卷后续部分,将三线(肖楚联线,许进臣线,孟加拉线)改为双线,并打算将肖楚联线改为插叙。
穿越文就像是单机版的游戏,架空玄幻军事,实质上都是让整个世界围绕主角旋转,主角一直是风暴的中心,始终抓住读者的关注。“没有主角就没有故事”,或许,这句小说名言道尽了小说的jīng髓。
优秀的小说都能让读者感受到作者描述的世界,哪怕平庸(庸俗)的小说,也有它所表达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主角是主角,小说的世界是主角的舞台,不论是悲剧还是喜剧,主角都是中心,作者所希望表达的意图都来自读者对主角的理解(感悟)。也许是个人的恶习,或者说,天xìng使然,个人总认为自己是个过客或者旁观者,走在世界上,永远只能看到一个微小的角落,而哪怕这个微小的角落,也有它的蚂蚁窝,总是有太多看不清看不透。
《征服史》这本书,不论是早期以家族为背景的大纲,还是以整个殖民时代为背景,主角的定位都很渺小,他并不能掌控任何人的命运,只是一点点地走在事件的前台,然后,被推搡着前进,他个人意志的体现更多表现在他的才能上,但他的才能并不是赢得他渴望的成绩。他为家族而战,但家族中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他的作为,他也没有dú cái者和狂信者(两者区别在于领导和追随)的意识;为帝国而战,但他既不是救世者,也不追求救世者的荣誉(他是同时代的人,不是责任感泛滥的穿越者),他有个人的野心和yu望,但他终究是个乡下人,他没有建国立业的宏伟志向,他想满足尽可能多的人,尽可能帮助更多的人,但是,人们的yu望总是复杂而贪婪,让他茫然失措,他发现自己无论做什么赢得的赞同都只是其中的小部分。
在殖民时代,欧洲人追求财富是他们扩张的原动力,但欧洲人固有的狭隘(他们多是小国家)让他们无暇关注天下大势,劫掠不尽的财富足够他们满足。打个比方就是,欧洲人不过是小资产阶级,在大背景下有的是打拼的激情,但如果一开始他们就是比尔盖茨或者洛克菲勒之类的超级富豪(家族),他们侵入空白的市场,肆意掠夺和扩张,成就感恐怕还不如小资产者。明帝国当时本身就是超级大富豪,整个欧洲加起来大概GDP还不如明朝,
中华历史上都是农业为主的自我封闭式发展的大帝国,小农的“小富即安”,大贤者(智能者)的“功成身退”思想根深蒂固。对于国人来说,“盛极而衰”,一个人发展到极限,如果不想做皇帝只能选择退隐,否则,这样的人在历史上都没有好下场。
在历史经验和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下,明帝国的扩张不可能像欧洲一样地血腥(当然也不可能温和),明帝国的征服者相对于欧洲征服者,他们考虑的或许要多很多,比如,国家,家族,个人的前途和命运(注),要想获得更多权利就必须有更多的追随者,追随者多了,“主公”也会身不由己,他必须照顾追随者总体意志,这也算是早期的“契约论”,如果追随者希望“主公”称王,主公也有这个实力了,主公拒绝的话,很可能失去人心,中国历史上几乎不存在纯粹的追随者,要么为了权势财富要么为了历史扬名,他们顶着主公狂飙突进,希望“水涨船高”,如果主公不行了,他们也不介意换“代言人”,他们忠于的是自己的需求(权势财富理想追求)。
注:欧洲的忠君观念来自血统,没有血统,再强的军队也没用,拿破仑皇帝也撑不住整个欧洲皇室的排斥心理,如果再早些年,没有卢梭的思想启蒙,拿破仑估计早被部下干掉了,拿破仑之前欧洲没有非王室血统的国王(甚至可以追溯到罗马帝国);中华的忠君观念比较复杂,简单点说是大义民心正朔,实质上就是强权,“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第三卷主角败的很惨,中华历史上,败军之将几乎都没有好下场,军旗被夺甚至是整个帝国的耻辱(龙旗的特殊意义),熟悉帝**事体制和传统观念,主角很清楚可能遭遇的命运,不想放弃的他企图利用土著的力量翻盘(虽然明知道不可能,但他不放弃),但土著让他失望了。主角放弃不切实际的想法,希望回到自己的家,保住自己的产业,然后再卷入某些事件中,有了戴罪立功的机会。在南亚全面崩坏的局势下,他开始依赖自己的家族(第一卷的背景)。
第四卷是主角发展个人势力的开始,他名义上是南亚的最高领导人,实际上,帝国在南亚已经没有成建制的力量,移民势力也遭到毁灭xìng打击,大多移民逃离危险的南亚,留下一大堆破烂的“移民产业”。莫卧尔王朝的夺嫡战争是主角的唯一转机,也因此主角发展了起来,并继承了大多数“移民产业”,新的移民来到南亚,这是以主角家乡人口为主的“新势力”(可以想象,当主角站稳脚跟之后,旧移民要求退还产业的呼声,哪怕他们之前已经放弃了的)。
第五卷是新的征服战争,一方是莫卧尔,另一方是主角的私人部队,主角打赢了。
第六卷是欧洲雇佣军和主角的战争,莫卧尔已经彻底衰败。
第七卷主角和帝国势力,移民势力,欧洲势力角逐,这是一场糊涂而混乱的政治斗争,主角无所适从,他不想做皇帝,但又不愿放弃自己打下的家业,这样,他得罪了所有人,他的威望又保证他不至于被反噬,也许会被烦死,最后在无谓的军事冒险中死亡(他本想借此逃避现实),也算不是结局的结局。
作品大纲
作品名:大明帝国之印度的征服
人物:许进臣肖凤芷四丫肖楚联
部分国名地名人名采用化名(当时不允许用真名),不同于书中内容。
情节:
第一卷:野蛮的童年
许进臣的童年,家族恩怨,少年之间的争斗
第二卷:围城十月
穿越党与王朝党的对立,远征军的撤离,选择留守的许进臣,国防军与殖民军的整编,莫卧尔倾国之战,八千名士兵与二十万士兵的对抗,绝望的防守
::不愿舍弃即得利益的帝国殖民者妄图依仗坚固的城防工事耗尽莫卧尔帝国的耐心,莫卧尔军队围城,明军局部的不断胜利,许进臣与肖楚联的脱颖而出,粮食弹药的短缺,遥遥无期的和谈
“……明军吃掉了全部的骡子和马,然后城里的老鼠遭了秧,最后……士兵不得不吃掉自己的皮鞋。”
“……许进臣的营队每天都有人战死,他们经常打光弹药……但只是因为他的士兵吃的好,所以,国防军士兵总是羡慕地看着他们;纪律松散的殖民军经常开小差,他们虽然不是许的士兵,却只听他的指挥……驻军长官和殖民总督对许进臣很不满,认为他破坏了军队的团结,但是,他们却只能在私下里发泄他们的不满,因为他们都知道,许进臣的军队是剩下来的守军里唯一能打仗的了……有些人嘲笑肖楚联只会跟在许进臣的营地后面抢夺战利品,但许进臣自己知道,如果没有肖楚联,或许他能抢得更多,但他的军队早打光了……”
第三卷:艰难行军
突围的残军,敌意的土地,千里大撤退
::明军突围,筋疲力尽的莫卧尔军队,小部队的追击,地方部队的拦截
“……莫卧尔人追击突围的明军,然后知道了一个不幸的事实:没有十倍的兵力,他们打不过明军,但是,十倍的军队却根本追不上明军……”
“……食物总是不够吃,莫卧尔的村子大多都很穷,一些军官建议攻击莫卧尔的城镇,胆小的驻军长官拒绝了……明军士兵长途行军疲惫不堪,他们要求自己的统帅为他们找一个舒适的地方休息,他们声称,如果再不能吃饱饭,他们就拒绝前进……驻军长官无法满足士兵的要求,只好向许进臣请教,许进臣建议他命令士兵进攻前方的大城市,如果士兵们不敢进攻,他们就没有借口停止前进了……驻军长官接受许进臣的意见……士兵们要求由许进臣指挥他们攻城,驻军长官这下知道了,这一切都是许进臣的诡计……”
“……明军攻占了撤退以来的第一个城市,士兵们在城内胡作非为……肖凤芷要求许进臣约束军队,许进臣无奈地说,士兵们压抑太久,如果再得不到发泄就会崩溃……虽然明白许进臣的话是对的,但是,他的冷血让她害怕……”
“……连续攻取了三座城市让明军士兵欢欣鼓舞,他们不再满足于吃饱喝足,他们的腰包里塞满了金银首饰……明军终于回到泰蒙德的据点,一些发了财的士兵偷偷离开军队,搭乘英国人的商船回家了……逃亡士兵是如此之多,殖民总督不得不在报告中说:南亚殖民zhèng fǔ已经名存实亡……”
第四卷:辉煌的起点
八百名士兵的价值,掠夺与财富,家族的支持,军队的扩充,莫卧尔夺嫡之战,侵略军与雇佣军
::“……许进臣接到帝国的任命,他已经成为帝国驻南亚军队最高指挥官兼殖民总督,但是他的全部士兵只有八百人,所有移民加起来不到两万人……远征军扶持的沙鲁汗国王,起初对许进臣很客气,但没过多久他就不再将许进臣放在眼里……”
“……奥朗则布的军队到达泰蒙德王国边境,并轻易击溃泰蒙德国王派遣的大军……泰蒙德国王决定投降莫卧尔……许进臣识破了泰蒙德国王的yīn谋,将泰蒙德国王抓起来,八百名士兵进入奢华的王宫,每个人都发了大财……害怕士兵发财以后丢下自己不管,许进臣抢的更多,他做出决定,如果士兵抛弃他,他就带着巨额财富回家……”
“……发财的士兵有请求离开军队,许进臣企图惩罚他们,但军法官告诉他,这些士兵并不是真正的军人,他们首先是国民,然后才是军人,他没有权利惩罚一个国民……”
“……奥朗则布要求许进臣释放被囚禁的泰蒙德国王,许进臣胁迫国王宣布自己为泰蒙德最高军事长官,统领全**队……在财富面前,移民们同意成为许进臣的契约军人,这样,许进臣终于拥有了三千名士兵……奥朗则布的大军进入泰蒙德首都卡达尔,但不论对于奥朗则布还是对于许进臣来说,这只是战争的开始……”
第五卷:帝国的荣耀
土地的蚕食,帝国的移民,奥朗则布的新政,战争爆发,进军德里,莫卧尔的衰落
::“……奥朗则布慷慨地赠予许进臣大量的土地……许进臣在莫卧尔王朝的名义下不断蚕食周边的土地……几乎无偿的土地,温顺而便宜的印度农奴,帝国移民蜂拥而至……明帝国的移民让许进臣的军队快速扩充,不仅有殖民军,还有完全效忠于许进臣的契约军……奥朗则布发布新政,对非伊斯兰教徒征收重税,大量婆罗门教徒和其它教派的伊斯兰教徒逃往许进臣控制的土地……奥朗则布jǐng告许进臣不得接受叛逆者,遭到拒绝,奥朗则布企图用军队逼迫许进臣就范,许进臣主动进攻,两者的关系再也不可调和……”
第六卷:众神与将军
莫卧尔的挣扎,来自欧洲的援助,新十字军东征,军队与蝗虫
::荷兰人向奥朗则布提议租借军队,奥朗则布用昂贵的代价得到了一支五百人的德意志雇佣军的支援,初次上阵的雇佣军很好地体现了他们的价值,在正面战争上,他们击溃了进攻的上千名明国殖民军士兵,而往常要取得这样的战果,莫卧尔需要投入至少两千的jīng锐。
奥朗则布向荷兰人要求更多的雇佣军,对印度的财富垂涎三尺的欧洲军队承包商蜂拥而至,他们向奥朗则布提议:划出一块土地让雇佣军征收战争特别税,他们可以不要求任何佣金。
为了缓和天主教徒和新教徒的矛盾,欧洲国王纷纷怂恿贵族前往印度寻找开启天堂大门的钥匙(黄金),教皇发出新十字军东征的号召,不论天主教徒还是新教徒,都可以在印度寻找属于他们的天国……
奥朗则布决定解雇所有的雇佣军,但是,除了阿尔格拉城周边三十里,已经没有人听他的了……
第七卷:英雄迟暮
帝国的猜疑,殖民者还是征服者?德尔干高原上的孤狼。
许进臣迫使欧洲殖民者臣服于他之后,已经拥有久经战阵的十万契约军,三十万殖民军,这支庞大的力量已经足够威胁到大明帝国的安定:皇帝党将复辟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选帝党请求他遵守帝国的殖民法,许氏家族大多数人希望许进臣以征服者的身份君临南亚……
许进臣最后放弃了自立皇帝的想法,积极配合帝国的殖民。在晚年,他征集一支三万人的军队穿越整个中亚帮助盟国苏莱曼帝国打仗(当时的明军统帅是肖楚联),在一个匈牙利的小镇遭到狂热教徒的刺杀,不久病死维也纳,他的军队随后全军覆没。
再具体的大纲暂时不发,明年之内如果不能完本,再发上来,尽量保证每个月五万字,更新不定期。
落山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