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锋之所以第一站选择了大英帝国,就是为了英国的半导体ARM公司,这个后来的移动芯片霸主。
半导体是电子产品的核心,是整个信息产业的基石,是个技术高度密集型的产业,所以再说ARM公司之前,让我们先说说半导体行业的几种模式,
1、IDM模式(垂直整合模式)。即一个公司包办从设计、制造到销售的全部流程,需要雄厚的运营资本才能支撑此营运模式,如如英特尔和三星。
三星很牛逼,一方面是垂直整合模式,能制造自己设计的芯片;另一方面,它也扮演代工厂的角色,同时给苹果公司设计的A系列处理器提供代工服务。
当然,英特尔也牛逼,也是CISC(复杂指令集)的IP设计者,几乎垄断了X86处理器,主要是电脑芯片及服务器芯片。
、IP设计模式。ARM比较特殊,它属于最上游的IP设计商,是RISC(精简指令集)的设计者,不制造、不销售任何芯片,只是设计IP,包括指令集架构、微处理器、图形核心、互连架构,然后将其技术知识产权(IP核)授权给其他半导体厂。
、无晶圆厂模式(芯片设计+外包生产+销售)。如高通、联发科等,从ARM那里拿到授权,设计自己的芯片,并负责销售,
但高通在移动芯片能有今天如此强悍实力,不是因为它在芯片设计方面的优势,主要是在通信领域专利布局,高通的战略是“卖基带送CPU”,利用自己在G/4G的通信专利赚钱,
而高通专利许可费,还不是按照“单个芯片收费”来计算的,而是按照手机整机成本价百分比来计算,甚至,可以说高通是整个智能手机的爸爸,也不为过,
4、晶圆代工模式(纯芯片制造),如台积电、格罗方德……光台积电一家就几乎垄断了整个代工行业,市值也高达000多亿美金,这可不是普通的代工,而是代表着最顶级的制造业,光后背涉及到18个顶级供应商,代表这一国工业的最高水平。
就拿国人最为自豪的华为来说,如果华为上市的话,市值也就与台积电差不多,虽然华为现在没有上市,但市值可以进行了同类对比,不可否认,现在的华为远不是三星的对手,
整个三星集团(三星电子+三星半导体+三星重工+三星物产+三星航空…..)加起来的市值大约在600亿美金左右,那华为整体上市的话,大约应该在000-000亿美金之间,
当然,如果华为在A股上市的话,以国人的尿性,翻一番也是有可能的。
让我们把整个芯片再来捋一遍,两个IP设计商:ARM(RISC精简指令集),开发的生态,有高通、联发科…..
英特尔(CISC复杂指令集),封闭的生态,也只有英特尔、AMD(不是ARM,是农企AMD)两家;
三大芯片制造商:台积电(纯代工)、英特尔、三星,
……
而李锋此番前来,就是为了拿到ARM的芯片技术的RISC授权。
现在还不是那个全世界超过95%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都采用ARM架构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属于ARM的移动霸主时代还没有来临,
现在ARM的市值才不过10亿美金,连锋锐的一半都没有,直到移动时代来临之后,ARM的市值也开始暴涨,
不过因为ARM的商业模式,ARM的市值一直不高,那怕到了016年,软银以亿美金收购ARM的时候,收购价还溢价了4%。
作为一家开放出售芯片技术授权平台的公司,当听说一个中国的企业想要获得他们的芯片架构,ARM虽然很好奇,但态度非常热情,首席执行官沃伦.伊斯特在会客室亲自接待了李锋一行。
这位四十多岁的伊斯特,是个典型的英国人,一个温文尔雅、彬彬有礼的绅士形象,说起话来让人非常舒服,也没有因为李锋的年青说什么,
一阵客套后,伊斯特简单了介绍了一些公司的理念和情况后,就让助手把ARM架构的芯片示意图,直接投影在后面的屏幕上。
架构是什么意思呢?
这样说吧,做CPU其实和我们盖房子类似,ARM卖的是一套房子的基本设计蓝图。IC设计公司(高通)买下蓝图之后,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对其进行修改、装修,比如要设计几个房间?餐厅和卫生间各要多大?
伊斯特指着示意图,说道:“李总,这些都是我们ARM的芯片架构,上面都有具体的参数,目前我们比较成熟的是6系列,现在诺基亚、摩托罗拉都是用的这个系列,当然,我们还有刚开发成功的7系列。”
就像伊斯特说的那样,幻灯片上面的参数、示意图,非常的详尽。他们根本都不用耍花样,这些所有的构造和细节,ARM都已经申请了专利,你可以偷偷摸摸生产,但一旦你大规模量产,就等这吃官司吧。
在大体介绍完芯片类别后,伊斯特接着向李锋他们,又说了下收费的情况:“这个6系列前期授权费只有00万美金,后期每个芯片我们收取美金的专利金费用就够了!”
ARM的盈利模式就是:一是靠前期授权费,少则100万美元,多则1000万美元,一次性付清,具体多少取决于所购授权技术的复杂程度,
二是后期的版税,版税则是每卖出一颗芯片交一点,通常是每个芯片1至美元。
前期授权费用是00万美金,这点钱,倒无所谓。
但是每片芯片收美金,那就得细算了:做个一百万部的手机就得给他们00万美金,一千万部就是000万美金,一亿部就是亿美金了!
况且伊斯特也没有安什么好心,别的大厂都是1美金的版税,给锋锐的则是美元,而且6系列明显已经属于快要过时的产品了!
伊斯特还把自己当成了啥也不懂的土包子了,幸亏来之前,李锋让人做了详细的调查。
不过,李锋什么都没说,只是问道:“那7系列呢?”
伊斯特说道:“虽然7系列是我们新推出的产品,但这个的造价就要贵很多了,起码需要五百万美金的前期授权费用,而且每片芯片专利金要美金,虽然有些贵,但绝对的物超所值。”
李锋接着问道:“那我们锋锐能不能拿到架构层级授权呢?”
ARM有三种不同的模式对外提供授权:架构层级授权、内核级授权、使用层级授权,从字面上就能很容易理解,
做个很形象的比喻:假设我写了一篇文章,我告诉甲,你可以拿去修改后使用,便是架构层级授权;我告诉乙,你可以在你的文章中引用我的文章,便是内核级授权;我告诉丙,你只能对我的文章进行转发,不能更改,不能添油加醋,便是使用层级授权。
像高通、三星、苹果都是架构层级授权,可以进行魔改,而华为是内核级授权,而其他很多有中国背景的企业都是使用层级授权,也就是公版,
当然,你也不要以为拿到ARM的授权就能生产自己的芯片了!总有人把做SoC(系统级芯片)说的像对着示意图用胶水糊纸盒那么简单,觉得从ARM那里买公版方案后,扔给台积电生产,就能做出自己的SoC(系统级芯片),
这种想法简直就像,以为自己看了几遍梅西的过人录像就会踢球了,能加盟巴萨踢欧冠。
小米的雷布斯也投了几十亿做澎湃芯片,但从S1上市到现在小两年,S也听不到响动了,
据说几次流片失败,每次四百万美元,亮都不亮,这还怎么玩!自此之后,说华为搞SoC不过如此的声音小多了,而且估计一时半会,咱们也看不到澎湃S了。
也幸亏现在不是移动智能时代,伊斯特想了想就给了答案:“这样的话,7系列前期授权费用1000万美金,而且每片芯片专利费要美金!”
李锋说道:“据我们调查,好像别的厂家后期每个芯片的专利费都是1美元。”
伊斯特面不改色的说道:“那是因为他们手机出货量大,所以这样这个优惠政策。”
李锋说:“好,那如果我们把前期授权费用提高到100万美金,每片芯片专利费要降到1美金,怎么样!”
李锋还是想,像代理《奇迹MU》一样,提高前期的授权费,来降低后期的分成。
本来伊斯特还想拿捏李锋一下,“那我们再考虑考虑”,
没想到,李锋直接站起来说道:“那我们就过两天在过来吧!”说完,李锋就准备向外边走去。
现在ARM可不是以后的ARM,现在100万美金,就能差不多是ARM半年的利润了,
所以,伊斯特一看李锋真的要走,急忙拉住李锋,说道:“李总,没问题。”
最终ARM赢得了现在,而李锋就赢得未来。
别看李锋现在花钱多,等到智能手机火爆起来后,就会发现,这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甚至可以说,到那时,李锋再来找ARM,那价钱就不是什么100万美金了,起码两三千万美金起价,每片芯片不抽你个三四美金,绝对是不可能的事,而且你再想要架构层级的授权,根本就不用想了,
这不就是重生最大的优势吗!
剩下具体的协议,由李锋率领的“专利小组”负责起草,李锋可算是有时间在英国逛逛了。
作为小贝的球迷,来英国,没看场英超,还真有点对不起自己,李锋还特意看了场阿森纳与曼联的比赛,场面还是个火爆了,
尤其是现在的曼联还有万人迷的小贝,暴脾气的基恩,而阿森纳还有亨利大帝、冰王子博格坎普,
不过比赛的结果还是阿森纳笑到了最后,而且如果李锋没记错的话,这个赛季英超冠军就是阿森纳,而且还是以不败记录收官的。
虽然李锋没事东玩玩、西逛逛,但李锋通过ARM的发展史,最近也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锋锐以后要走那一条路?是开放?还是封闭?
在科技圈,开放与封闭,这两个词的争斗已经持续很久了,英特尔与ARM、微软与苹果、苹果与Google,就像是苹果“封闭”iOS系统,Google“开放”的Android系统,
但好像最后都是“开发”的赢面大一点,就像英特尔(CISC复杂指令集)与ARM(RISC精简指令集),就像一个人选择了两条路,一个高耗能、高功效,一个低耗能、低功效,但最终的终点都一样,低成本、低耗能、高功效,
英特尔是封闭的,它的芯片都由它自己生产,而且其竞争对手只有AMD一家;而ARM则将芯片架构的设计授权给苹果等企业使用,最终在移动时代,占据了移动智能设备95%份额的ARM战胜了英特尔。
PC时代,“开放”微软也战胜了“封闭”的苹果;
移动时代,“开放”Android也战胜了“封闭”的iOS,这个“战胜”还有点尚早,只能说是占据了市场份额的80%;
好像最后的结论,就应该是“开放”战胜“封闭”,但实际上呢,ARM的市值连英特尔的零头都不如,而ARM也无法控制下游产业链;而苹果只用了0%的市场份额,拿到了整个智能手机产业80%的利润,而且Android系统的商业程度,远没有iOS系统高;
其实,这样的争议毫无意义,开放与封闭,本质上还是科技巨头为自己利益诉求服务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ARM因为被英特尔打得连妈都认不出来了,不得不走向了开发之路,走了0年才到现在这个地步;而谷歌是因为丧失了移动时代的先机,然后直接把安卓开源了,都是不得不而为之的策略。
但对李锋来说,因为明年的开放者大会,其实锋锐已经走上了“开放”之路,
只不过,对李锋来说,“开放”是开放,但要开发到什么程度,这是个问题?
毕竟谷歌之所以把安卓开源了,除了为了赶超苹果的脚步外,最主要的是谷歌核心业务是搜索,不是硬件。(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