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大文学移动版

m.dwxdwx.com

第021章 邱教授的名言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在公众眼里,邱海波教授的铮铮发声,让ICU少了很多“预备患者”。

“目前重型和危重型病例占到确诊病例的10%多一点,从救治成功率来看,远高于甲流、禽流感。”

“不必看到武汉的数字就恐慌,因为武汉是疫情原发地,在暴发流行阶段流行强度高,到了第二代、第三代毒力会下降,这是流行病学规律……”

这是在纷繁复杂局面里,社会大众听到的邱海波的发声,一句句的潜台词“不用慌”,一言九鼎,在社会心理稳定和疏导上发挥了巨大作用,而他的声音,远不止在大家在新闻上听到的这些。

白天深入重症病区了解患者病情变化,晚上,邱海波就在驻地揣摩研究治疗方案,总结治疗流程、探索治疗的路径。无症状的低氧血症比呼吸衰竭要更早引起重视、俯卧位通气可以改善患者呼吸……邱海波先后参与了第2版到到第7版的新冠肺炎诊疗方案的制定工作,为重症、危重症患者救治明确了规范、倾注了心血。

在武汉疫情形势最危急的时刻,中央指导组和国家卫生健康委专家组多次商议对策。邱海波建议将重症医学科、呼吸科专家下沉到重症病房担任医疗组组长,同时在原来3家定点医院的基础上,增加市区大型综合医院集中收治重症患者。据此建议,武汉市很快确定了十余家收治重症、危重症患者的定点医院,床位达到9000多张。随后全国各地重症医学团队人员驰援湖北的局面也很快形成,时至今日,全国仍有10%的重症医务工作者奋战在湖北一线,更多重症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由于关注到居家隔离的风险,改造武汉的宾馆、体育馆、会展中心等开设方舱医院集中收治轻症患者,也是邱海波联合其他专家共同建议的。2月下旬,武汉改造出16座“方舱医院”,开放床位13000多张,先后收治患者12000人,确保了党中央“应收尽收”的要求落地落实。3月10日下午3点半,武汉最后一家方舱医院休舱,圆满完成历史使命。方舱医院的出现,让很多患者止步在轻症,让ICU少了大量的“预备患者”,成了控制疫情的关键措施之一。

在患者眼里,有邱教授在,就有了“定心丸”。

“在武汉日夜抢救病人,我在视频上也看到他了,在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上,他做得非常好!”南京市第二医院原副院长、传染病专家赵伟这样评价邱海波。赵伟曾经和邱海波一起担任南京市救治非典专家组组长,他们是同在2003年非典隔离病区奋斗过的“战友”。

新冠肺炎远不是邱海波的第一个战场,非典、手足口病疫情、汶川地震、玉树地震、H7N9禽流感疫情、天津特大火灾爆炸事故等等,哪里有危难,哪里就有邱海波。

“我还记得17年去前,我们收治了一位非典病人非常危重,一来就已经呼吸衰竭了,白肺,当时就已经休克了。”赵伟说,他们当时穿的还是布的防护服,条件和现在不能比,要做气管插管风险非常大,“病人呼吸里,喷出来的都是病毒!但不做,病人就是死亡!”

“太危险,让我上!”当时邱海波带着学生郑瑞强两人,在防护装备还不是很全的情况下,给病人冒险做了气管插管,最后把病人抢救过来了!

周建和王小芳夫妻是曾经的非典患者,对这段生死线上走一遭的不愉快的记忆,夫妻俩多年来都没和他人详细说起过,但周建还保留着当时拍摄下来的邱海波教授穿着防护服的照片。“我在隔离病房住了20天,在进隔离病房之前,我看报道就知道这里有位很厉害的重症专家,我就相信他!”周建告诉记者,“那时候,邱主任他们8:30查房,8:25我一定坐在病床上等他们,听他们说说我的病情,我就心安了。”

王小芳当时的病情比周建要重,期间还经历好好几次反复,情绪崩溃的时候也是有的,“当时邱主任查房时不止说病情,还会跟我说,小芳你要加油,坚持14天,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从此我就天天在心里倒数,14,13,12……过一天就减一个数字,还真的和他说的一样,14天之后,我就进入了康复期。”王小芳说,那时候她才知道, 14天,不是一句信口开河,而是基于对当时患者们病情演变总结出来的规律,“说14天,真的就是14天!”

邱教授的名言很多人都记得。

“没有突然就不行了的病人,只有没有被发现的病情变化”。

2006年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转来一名呼吸机依赖的患者,上呼吸机很久怎么都撤不掉,邱海波看着就着急,当时已经是科主任的他守在病人床前,一点点调整,这一守就是一整夜。

2008年邱海波在汶川地震救治中转运病人,至今还记得他的第一个重症病人,一位72岁的脑梗患者,入院后7天心脏骤停,皮肤皱褶捏起来能“站”住,“心脏骤停的原因究竟是严重脱水还是心功能不好,抑或是肺部感染呢?”当晚邱海波给患者补充了1200CC的液体,守在病人床边,每5分钟看一次血压和心率,随后的几天病人开始好转。这让邱海波第一次觉得ICU和别的学科不一样,每一小时甚至每一分钟都要知道病人的动态,才能当好“生命的守门员”。

2010年的玉树地震,邱海波又出现在了就在现场。救治中一位30多岁的重症患者出现高热、休克和肾脏功能衰竭,血滤治疗后患者病情得到了缓解,但三天后再度恶化,邱海波立即组织多学科专家会诊、紧急抢救,坚持守在病人床边,及时调整救治方案,这一守就是两周,终于把病人生命夺了回来。

2019年“3.21”响水爆炸事故中救治伤者,在人工心肺的支持下,心脏停跳10天的患者救回来了;4岁女娃重症心肌炎,多脏器衰竭,整个人处在昏迷中,20多天也救回来了……中大医院的重症病房创造了许多生命奇迹,但奇迹不会凭空出现。形容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这个重症医学团队的工作状态,邱海波的弟子、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杨毅说:“我们都是小疯子。”

这个“疯”,不是贬义,而是道尽了这个距离死亡最近的科室的高压环境与医生惊人的付出。

重症医学科潘纯教授、张曦文博士都提到过一句话,“没有突然就不行了病人,只有没有被发现的病情变化。”这是邱海波的名言。每一个医学奇迹,都是医生在病床前守出来、盯出来的。

“总是去安慰,常常去帮助,有时能治愈”,这是流传甚广的一位美国医生的墓志铭,意在强调医学能力有限,但在邱海波看来,“有时治愈”对ICU患者来说是不够的,ICU的医生总是得想着“必须去赢”。邱海波说,ICU里很多时候是硬生生“掰”开死神的手腕抢救病人,一步生,一步死,医生多走一步,患者也许就获得了重生。ICU的医生应当在最具挑战的现场,给病人最多生的机会。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热门小说
反叛的大魔王五胡之血时代绝对一番奸夫是皇帝盖世双谐玄尘道途你老婆掉了信息全知者终末忍界我只有两千五百岁
相邻小说
[综韩剧+娱乐圈]入戏氪金恋人养成计划男二和男三HE了![穿书]穿越之农女有毒末世重生之少爷灵师决弑神者之武神王某不科学的机械师我应该不是主角后精灵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