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大文学移动版

m.dwxdwx.com

289、初战告捷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自祝英台碰见“竹部”这些挨打的工人后, 只要她还在玄圃园抄书的日子, 每天至少会抽出半个时辰过来帮他们分类下竹简。

这些人都是太子的奴隶,皇帝疼爱儿子,三不五十就会赐给太子一些奴仆,这些奴仆有些是有手艺的,这些人往往会分到太子在各地的庄园和封地里去,负责为太子府中生产各种东西, 有些有力气却没什么手艺的, 就会去做一些粗重的工作。

像这些没什么手艺但识字的,很多就被分来了玄圃园。

这里的差事其实并不重, 大概在太子看来,如果这么多人一个月连十册竹简都没办法拼凑起来的话,那只能是刁奴了。

活儿是不重, 用牛皮绳将这些清理干净的残片串起来也不是什么难事。难的是他们大部分都识字, 可这些竹简有些甚至是秦汉时期的,那些小篆并不容易辨认, 还有些他们每个字都认得, 拼在一起却不知道到底属于上下的哪一句。

更多的, 是想祝英台捡起来的那样, 根本就是残简的。

太子要修文选,下面的人投其所好,经常搜集一些残篇断章当做“古本”进献给太子,还有些甚至是从古墓里挖掘出来的。

祝英台分类这些竹简的时候,还从里面找到了不少“账本”, 大约是汉代某个藩王,闲着无事连自己府里每天吃多少菜花多少钱都要记账,这些“账本”自然不符合太子编《文选》的标准,都被捡了出来,足足捡了几箩筐。

不管如何,有祝英台的帮忙,类似这样的分类工作容易了许多,祝英台有意帮他们,先从最简单的诗赋和祭文上捡起,很快他们就完成了这个月的任务。

她还教他们不要一次把所有串好的竹简都交上去,每个月堪堪完成就行,因为这些竹简很多都不能用,有些她也拼凑不起来,谁知道会不会哪一天连十册都凑不齐了呢?

到了那个时候,说不定这些人又要去修皇陵了。

有了祝英台的帮助,她还对他们如此关心,这些工人自然是感恩戴德,知道祝英台在搜集公文以后,常常会把那些公文类的竹简捡出来给祝英台留着。

他们都是地位卑微之人,作为奴隶,所有的一切都是太子的,也身无长物没什么能感谢祝英台的,只能用这种办法表达着自己的感激。

玄圃园里没有什么秘密,很快的,祝英台平时休息时候会去竹简部那边帮忙整理竹简的事情也传开了,好在古代的文人都有许多喜好,有的喜欢金石,有的喜欢古物,大部分人都把祝英台当做喜欢收集竹简,倒没传出什么“滥好人”的名声。

对于祝英台来说,也有不少意外之喜,她以前背诵的不少故事,除了那首《西北有高楼》以外,又有好几首被凑了出来。

譬如《青青河畔草》和《迢迢牵牛星》,显然和之前她在书阁里找到的《西北有高楼》一样,属于同一个出处,只不过大概是经过了战乱,都已经散失。有些落入了士族之手,有些成了陪葬之物。

此时被整理出来,虽然只是残片断句,但祝英台凭借着在后世的记忆,都将它们“完形填空”了出来,恢复了它们原本该在文坛上大放异彩的原貌。

这些诗都是五言,根据竹简上的字迹推断,恐怕是汉末至曹魏时期的作品,收集它们的人在那时恐怕也是文坛泰斗一般的人物,可惜竹简残破散乱,根本不知道谁是作者,谁又是编修者,要不是祝英台将它们修复、默写出来,恐怕就要消失在世间。

如今皇帝好五言、七言的古诗,这些诗句被整理出来后也得到了太子的注意和喜爱,尤其是《迢迢牵牛星》,甚至因此嘉奖了整理他们的工匠。除此之外,竹部因此也得到了重视,有更多的竹片残简被送了过来,至少一段时间里,这些小工不用担心没有用处被送去修皇陵了。

在玄圃园的日子里,祝英台也交了几个朋友,其中一个是一开始给她领路的那个圆脸少年,自称“小三郎”的,据说是国子学刚刚毕业的学生,还没分配工作,干脆来这里抄书顺便读书的;

能入国子学的都是官宦之后,祝英台也猜到了他出身肯定不低,不过两人不算是什么莫逆之交,互相都没询问对方的门第,算是一种心照不宣。

那小三郎大概也挺忙的,并不常来,每次来都缠着她要带她去各种诗会逛逛,她哪里敢去作诗,有这种事都一概推了,推说自己不会作诗。

好在那小三郎虽然骄纵却不跋扈,每次被拒绝也没有生气,只是有些失望罢了。

此外,祝英台还交了个朋友,叫袁为之,此人比祝英台还大十岁,却既没有成家也没有出仕,酷好书法,人送外号“书痴”。

他本也出身显族,所以也不在乎什么功名利禄,唯独喜欢书法,来玄圃园任书令史只是为了能多接触各种时期的书法,大部分时候有所得就回家“钻研”去了,来的时间也不多。

自从某一次他无意间看到了祝英台的字以后,他就将祝英台引为知己,还经常拉着她在廊下一起吃饭,有这么个热情主动的,祝英台又不是那种高冷的性子,几次后也就熟悉了,同样熟悉的还有袁为之的几个“同事”,就这样,算是交上了工作上的第一批朋友。

托袁为之的福,她对现在编修文选的事情了解了不少,也知道了不少时事,譬如说现在出使北方在挑选属官,朝中也在遴选字迹漂亮的人作为出使的属官,免得写个文书还给梁国丢脸。

作为出使的正式官员,字迹好的还不行,还得是出身士族长相端正者,现在大部分符合标准的都是写得好的书令史,大多在帮太子编选《文选》,听到这个消息后一个个都不敢再在家里偷懒了,每日都去各自任职之处乖乖抄书,免得因为闲赋在家被点了去。

也正因为这个原因,祝英台寂寞的抄书日子才认识了不少“同事”,有袁为之帮着在书阁分担一部分工作,即使后者只喜欢抄字迹漂亮的原本,还是让她轻松了不少。

祝英台抄书的日子按部就班的继续着,马文才那边制糖的工程也终于有了进展。

虽然一开始出于保密和场地、工具限制,产量并不高,但也因为如此,祝英台能够多用些心思,产出来的白砂糖和糖块品质非常高。

马文才用精心准备的漆器盛放它们,晶莹如雪、剔透如冰的白糖在黑色的漆盒衬托下简直犹如一件工艺品,外面用精致的绸缎包裹,系上织带,就成了一件稀奇的“奢侈品”。

虽然没有帕子,但马文才还是通过在国子学将这种“雪糖”和“冰糖”传播了开来。

国子学里王谢子弟遍地走,后戚宗室多如狗,之前他刚刚被皇帝赐了字时有不少活络之人给他送了贺礼,甚至亲自上门庆贺,虽然多半是好奇来看看的,至少态度到了。

以他们的出身,回赠什么样的礼物都显不会让他们在意,所以马文才就用这些白糖当做了回礼,并说明是家中秘方,产量极少,算是尝个鲜云云。

在国子学读书的学生,大多连十五六岁都没有,十三四岁的孩子是主力军,正是贪吃爱玩的年纪,白砂糖还好,最多是按照漆盒里的书笺上所写在水里或者露水里放一勺化成糖水喝。

但那冰糖实在是漂亮,莫说吃,就连看看都觉得是种享受,有些人舍不得吃拿在手里把玩好一会儿,直到手指间开始有甜腻之感才放入口中等候慢慢融化,在这个过程中自然有不少人看见,好奇地询问。

所谓“奢侈品”,就是拥有的人少才成为一种身份的象征,马文才提前说了“秘方、产量少”,意思就是不容易得,凡是不容易得的东西越发会受到追捧,没一阵子,甲科那边都知道了马文才有一种能让白水变甘露、冰雪凝成晶的秘制之糖。

有一次,一个学生偶感风寒,发现口中含着冰糖真的能让嗓子舒服很多以后,冰糖还能止咳的功效也被开发了出来,传得是更加神乎其神。

起先,这些学生自持身份只是让奴仆来讨,后来发现马文才也没有多少,一旦要晚了就真没了之后,甚至折节亲自来找马文才。

待到这些糖传入这些学生的家中后,马文才的盘算才终于落实了。

鸿胪寺派了客曹来,欲用重金采购马家的冰糖和雪糖,作为外交送出的礼物,一起送往魏国。

这时代士族的“秘方”往往不外传。昔年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庄园里产出一种很甜的李子,时人高价求买,他怕别人得了种子,还要一颗颗把核挖了再卖,像这样的事情比比皆是。

在这个年代,即使是皇帝看上了朝臣家里什么吃食,也是要用钱或礼物交换来的,不可能一句话就让别人献上来,是以常常有皇帝感慨,说当天子的饭食还没有高门大族来的精美。

在这种情况下,马文才就靠几斤糖,卖出了等重金子的价格。

马文才是天子门生,连皇帝都敢劝谏的“刺头”,国子学里被七大姑八大姨托着要冰糖的学生们也不敢硬要,只能先送礼物,眼巴巴地希望他能够拿冰糖和雪糖作为回礼。

活了两世,在国子学读了两辈子书,直到此时,马文才方才明白当年其父送他来国子学时说的话。

看着屋子里“同学”为了要两块糖的回礼而送来的礼物,马文才心中留下了悔恨的眼泪。

从南方来的糖块,再加点草灰泥浆,实在值不了多少钱的东西,竟然能让王谢子弟都追捧起来,甚至还自发作了很多首咏糖的诗。

按祝英台古里古怪的话说,“连广告费”都省了。

“吾儿,去国子学,不是为了求学,是为了门路。”

他上辈子一定是脑子被门夹了才觉得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摔,明明是颜如玉自有黄金屋啊!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热门小说
反叛的大魔王你老婆掉了信息全知者盖世双谐五胡之血时代玄尘道途我只有两千五百岁奸夫是皇帝绝对一番终末忍界
相邻小说
皇帝们的死后生活告诉大雄我爱她重生废后翻身记[希腊神话]海妖兼职无常后我红了[网王]孤注一掷合格证[快穿]望春风制霸影坛[重生]卷土重来
同作者其他书
开端 龙裔 木兰无长兄 寡人无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