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候的人们根本不敢想像万元户是什么概念,更别说十万元户了。可是,韩屯村得有多半人家是十万元户。
村里人谁愿露富啊,每天招个亲戚住家里,时刻得防着,膈应不膈应啊。
可是,亲戚里到的,又不能不帮衬着。尽管心里不乐意,嘴上还得捡好听的说。
于是,大伙都给村干部提要求,让村里的干部给大家当挡箭牌。就近在周楼、石庙和向阳村,这些附近的村庄招工,回家吃住都方便。
村干部接受了大家的建议,主动征求公社里的意见,得到了领导大力支持。
向阳大队已经撤了,改成了向阳管区,管理的还是原向阳大队各村庄,管区书记由公社干部担任。
向阳管区把周楼、向阳和石庙三个村的支部书记,召集到一块,把韩屯在三个村招工的事情安排了下去。
这次招工,还是本着有宰杀技术的人员为主,年龄限制在20到40岁,总共招收80名工人。
工作时间还是恢复原来的两班制,早5点到下午1点,下午1点到晚上9点, 8个小时工作制。
每月两天的假期,月工资50元。根据产量加发奖金,奖金最多不超过20元。这比正式的国家工人工资都高,在八十年代初,算是高工资了。
现在的学徒工,国家刚提的工资标准,头一年34.50元,第二年定级39.50元。以后,每5年长一级工资,级差5-7元。
村里一日三餐都有供应,自己掏钱买着吃,不过得回家居住。
招收的工人,经考核合格后试用。试用期一个月,试用期间,工资和正式工一样。
听说韩屯招工的条件后,各家的亲戚都消停了。现在的人们还是相信政府的,他们都说:“韩屯村招工,公社里说了算,连韩屯的支书都不当家,别说是自家亲戚了。”
向阳、周楼和石庙村的小青年,都兴奋极了。特别是石庙村的人,年前在韩屯帮过忙的,优先录用。
一个星期的时间,80名工人就招好了,加上原来的60名工人,肉食厂的工人达到了140人。
这次扩建的厂房,比原来的还多,路北的20亩防台,除了村里的医院用了三亩地,其余的地方,都盖成了厂房。
一排排高大宽敞的厂房,和农村的住房相比,特别的显眼,给人一种信服感。
厂房建好后,就开始安装机器,不光是生产机器,还有锅炉、发电机组、冷冻设备。就连变压器,都换了大型的。
原来的变压器,专供村民生活用电,以及服装厂、养猪场和学校等其他用电。
光是这些机器设备,村里投资了300多万元。这些钱对韩屯村来说,不算什么。这两年,村里的集体积累已经超千万。
可是,在八十年代初,三百多万元的资金,别说公社了,就是在县里,也是大的投入。
进入农历的二月,李专员就找姥姥买红富山苹果苗。有了去年的实例,今年的新增果园面积达到了二万亩。
娘俩在临水住了十多天,才把120万颗苹果苗,全部交接清楚。为了给这些树苗找个合理的渠道,姥姥特意安排罗新华托运来大批量的食品。
托运的食品装在大型的包装箱内,悠悠也把苹果树苗装在包装箱内。在库房转换过来,食品变成了苹果苗。
今年各县除了购买苹果苗,还订购了一批红富山苹果插穗。毕竟各县都有种苗基地,也有技术人员。
他们去年就嫁接了矮化沾木,今年嫁上插穗,明年就能移栽了,不过当年结不了果。
他们育苗的成活率实在是太低了,一亩地成活的矮化沾,还不到五千颗。
罗新才笑话他们:“嫂子,看见咱成功了,他们也跟着学。还是公家的单位,都是专业人员,成活率还不到咱们的一半。
要不说鸡多不下蛋,人多瞎胡乱。要我说,这国家的园艺场,也该和生产队一样,把果园分到个人手里。
要是那样的话,我就把俺城关的果园承包下来,把那些的老果树都砍了,全部育红富山苹果苗。
别说15元一颗了,就是5元一颗,一亩地就是5万元,除去成本,一年收入1.5万元。
光是这一千亩的果园,一年就是一千五百万,干什么也没这来钱快。
嫂子,今年俺们东关的人都种菜,我就把自家的十二亩地,都育上了苹果苗。
育苹果苗用工集中,临时找几个退休的技术人员就行。平时不用管,比种菜强多了。
再说了,就你兄弟我这身体,还真种不了菜。好些人看我的笑话,说把地分给我,得撂荒了,要不就得让孩子们辍学。
我偏不信这个邪,都种成了苹果苗。让他们看看,要想赚钱,光会种还不行,还得会看行情。”
东关的土地少,每人不到二亩地。大部分地都种菜,收入比农村的三亩地都高。
可是,种菜也辛苦。见天的在地里忙,就没个空闲时间。以前是队里统一卖菜,这土地分到各家各户,每家都得去卖菜,这也得占一个人。
罗新才家孩子都上学,他还是个残疾,加上小五这个三岁的孩子,还真忙不过来。
悠悠不仅从商城里给他订购了种子,而且给他处理好了,保证苗齐苗壮,能让他接着吹。
苹果苗的事情刚忙完,援朝舅舅就催着姥姥去深南,他对组装收录机的事情上了心,关键是对收录机的高利润感兴趣。
据罗新华说,组装一台收录机,至少二百以上的利润,不过产量也低,二个人一天才能装一台。还得有精密的机器,成本也高。
不像组装收音机,不到一百元的工具,就可以了。组装收录机一套生产线下来,至少得几百万的投入。
可是,收录机是今后的发展方向。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再过二三年,特别是随着学习英语的热潮,收录机就成了抢手货。
八十年代中期,响遍大江南北的广告就是:燕舞,燕舞,一曲歌来一片情。燕舞牌收录机畅销全国,厂房外等着提货的大卡车,等半个月还抢不着货。
从八零年开始,收录机就开始畅销,主要是机关单位购买,家庭购买录音机的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