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三章硬币的两面
……
“斯蒂芬!”
“现在我也应该称呼您BOSS了!”跟郭守云抱了一下后松开的斯蒂芬·布莱恩笑道。
“私下里叫我名字就好,我还是更喜欢布鲁斯这个称呼!”拍了拍他的肩膀,“今天外面天气不错,我们出去散散步?”
“好啊!”
四月底的纽约虽然气温仍然不高,但在上午温暖的阳光照射下,却显得格外的舒服。而且郭守云上林苑后花园打理的很不错,尤其大片嫩绿而平整的草坪,让人格外有散步的欲望。
“今天可是难得的好天气,如果不是没时间,真想去打打高尔夫球!”郭守云笑道。
斯蒂芬·布莱恩认同的点了点头后,“好天气虽然难得,但以后还会有很多,但有的机会对我们来说却不常有。”
郭守云看了他一眼后笑道:“听你的语气,事情有变故?”
“鲁本·德斯坦比我想象的更有魄力!”
“哦,怎么说?”郭守云好奇道。
“他想把他的国民城市银行跟我们凤凰公司合并!”
“合并?他董事局主席的位子不要了?而且,他管理的美国国民城市银行可是美国排名前二十的大银行,他舍得?”
“如果可以通过合并获得更高的回报,几乎没有人会舍不得。布鲁斯,我比你更了解凤凰公司在华尔街的地位。从她成立到现在,旗下每一支主动型基金的收益率都在美国同类基金中排在前列。”
“凤凰资本,成立三年,自有资产规模增长了15倍,旗下持股超过5%的公司,业绩都非常优秀。尤其是控股的黑莓公司,如今已经是美国最受欢迎,销量增长最快的手机公司,比起投资时市值增长了两倍。其余像AMD、吉列德科学、安进公司等重点投资的公司,比起投资时,市值也增长了近一倍。”
“还有大名鼎鼎的雷霆基金,更是创造了年均227.8%的惊人收益率。即便是名声不显的凤凰信托,也以每季度57.4%的速度增长。”
“如今,整个凤凰公司管理则资金已经超过了3500亿美元,自有资本426.8亿美元,负债率37.2%。从成立到现在,以季度算,管理资金规模平均增幅144.6%,营收平均增幅87.4%,净收益平均增幅73.9%,超过同类公司近2.6倍。如果不是凤凰公司还没有上市,想要投资我们股票的机构和投资人,早就把纽约证券交易所的门槛踩破了。”
“相比之下,美国国民城市银行虽然是美国排名第13位的商业银行,拥有167亿美元的自有资本,以及1732亿美元的资产。但它的年营收只有34.2亿美元,净利润4.57亿美元,季度增幅不到6%。自有资本和资产,只有凤凰公司的三分之一。更重要的营收和利润,更是只有我们的十分之一,甚至更少。如果我是美国国民城市银行的董事局主席,我也会把公司合并到凤凰,然后尽可能多拿新公司的股份,因为傻瓜都清楚这部分股份增值的速度远远超过了美国国民城市银行市值的增长速度。”
看了他一眼,郭守云笑道:“你跟鲁本·德斯坦不同的是,你会跟我要新公司CEO的职位。”
他不了解鲁本·德斯坦,但他清楚斯蒂芬·布莱恩的职业追求。
“…不过,我记得当初我们在魔都聊收购‘第一富兰克林金融公司’的时候,你可是反对我收购美国国民城市银行?应该集中精力主攻次级债券,怎么这次改变了?”
“因为这次是合并,而不是收购!并不需要我们拿出多少资金,只需要您让出一部分凤凰公司的股份!”深深的看了一眼郭守云后,“布鲁斯,美国国民城市银行的市值在115亿美元,考虑溢价的因素,它的价值应该在130亿美元左右。而凤凰公司虽然没有上市,但以我们的营收和净利润,以及资产和负债情况,如果上市我们的市值将超过430亿美元,如果加上溢价因素,将不下于500亿美元。即便双方合并,你在新公司的股份仍然超过75%,掌握绝对的控股权。”
郭守云面带微笑的点了点头。
“我明白,斯蒂芬。只要能保证我对凤凰的控股,我不介意让渡股份。但还有一件事你要明白,一旦我们与美国国民城市合并,那么短时间内我们就要放弃美林,甚至取消对美林的并购计划。”
“短时间内放弃对美林的并购我可以理解,但为什么要取消对美林的收购?”斯蒂芬·布莱恩停下脚步问道。
“对于凤凰公司的未来,我有两种规划。一种是类似大摩、高盛、美林这样投行类金融公司。另一种是富国银行、西摩为代表的全能型银行。如果现在你选择了美国国民城市银行,那么凤凰的未来就是富国银行、西摩和花旗的道路。”
了然的点了点头后,斯蒂芬·布莱恩沉吟片刻,“那么美林呢?我们前前后后在美林并购上投入了那么多的资金和精力,如果要放弃,岂不是太可惜了?”
郭守云微笑着摇了摇头。
“你又错了。我说凤凰放弃对美林的并购,可没说我自己放弃对美林的收购。”
斯蒂芬·布莱恩瞳孔一缩,目光快速从身畔男人自信的脸庞上扫过后,微微叹了口气。
“布鲁斯,你这种永不满足的野心,实在是他令我惊叹而敬佩了!”
“我只是不想让自己的生活变得太过平淡而已。…说说你对新公司的打算吧。我知道在你倾向跟美国国民城市银行合并的时候,就肯定考虑过以后的发展方向。”
斯蒂芬点头后,“你知道我是做投行的,对于新公司的未来,我更倾向于先锋。从房地产次级债着手,抓住美国房地产上涨的机会尽快壮大。”
纵观世界数百年金融史,创新和保守,就像是硬币的两面,代表着两条不同的路线。其中创新的代表如花旗集团,保守的代表如富国银行。
以双方为例:花旗的前身,是1812年斯提耳曼家族创立的纽约城市银行。纽约金融市场上,银行比米铺还多,作为一个小银行,如何才能脱颖而出呢?纽约城市银行的选择是,走海外路线,为经营拉丁美洲贸易生意的商人们提供融资服务。那时候的海外贸易主流,是欧洲和北美的进出口,相对来说,拉美贸易是高风险、低利润的小生意,就跟今天跑非洲、中东的倒爷一样。
新兴市场的海外贸易起点虽低,却有着光明的未来。随着美国崛起为世界大国,贸易网络辐射至全球,花旗无疑站在了潮头之上。他们第一个开设海外分行,开展外汇交易业务,将网点铺设到魔都、马尼拉、印度、香港、新加坡、阿根廷,打造了一张美国海外最大的银行网络。
另一方面,在冒险中尝到了甜头的花旗银行,对于金融业的创新有着浓厚的兴趣。
他们最早用复利法给储蓄账户计息,最早提供无质押个人贷款,最早提供不需要最低余额的支票账户,最早发明了可转让定期存单,推出租赁业务和万事达信用卡,最早推出ATM机和网络银行服务……。
直到今天,花旗之所以叫集团,而不叫银行,就是因为银行仅仅是其业务的一部分,还有证券经纪、投行、保险、基金,他的业务是美国四大银行中最为庞杂的。
和一直走在时代尖端的花旗银行相比,富国银行的历史简单的不能再简单,保守的不能再保守。直至今天,富国银行仍然定位于零售银行,以网点多,遍布社区,营业柜员多而闻名,既不跑国外,也不玩创新。
富国银行一心一意搞零售,任你互联网思维的大风刮到天上去,我就岿然不动,百年如一日的做好人性化服务。用户们去别的银行,可能都被ATM机和网银的冷冰冰服务取代了,但在富国银行这里,你能最方便的找到网点,有最多的柜员像上帝一样伺候着你。结果,富国银行的服务牌打响了,用户粘性强,单个用户购买的金融产品最多,价值的挖掘做到了极致。
如果说两者哪一个更合适?可以用一个简单的俗语来概括: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
当经济在成长,繁荣,泡沫的时期,创新型银行通常跑的更快,他们服务于新兴行业和市场,有着更高的毛利率,业绩飞速成长。比如1990年代,美国赢得了冷战的胜利,经济全球渗透,信息技术革命爆发,创新蓬勃,这个时代站在潮头的就是花旗银行。1990年,花旗银行的股价为18美元,2000年增长至400美元,涨幅高达2122%,高居榜首。
相对应的,保守的富国银行,在那个十年里,股价涨幅仅仅为900%,比花旗要逊色的多。但龟兔赛跑,比的不仅是短时的冲刺,更考验的是金融业惊涛骇浪下的生存能力。每当经济泡沫被戳破一次,就有一批跑在前面的先锋者成为了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