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大文学移动版

m.dwxdwx.com

第482章 483.李德入京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而事实证明,报社所言非虚,这位李德的工作能力确实称得上优秀,在同僚之中也享有崇高的声望,更为关键的是这个人非常的宅心仁厚且为官清贫,这一点让徐清很是奇怪,宋朝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对待知识分子最好的一个朝代了,而为官者更是知识分子中最顶层的那一批,这些人的工资可都是高了去了,绝对可以号称年薪百万了,像李德这样的路级官员,一年的薪水加上福利大概有五十万贯左右,折合白银大概在三十万两,相当于现代人民币三百万左右,这样一笔收入,即便不贪污,李德也不可能过的清贫,所以刚开始看到这条的时候,徐清心里是很疑惑的,甚至因为怀疑,都对李德的品德产生了质疑,以为他是王婆卖瓜,为了进官而装出一副很穷苦的样子,以此来博得大众的好感,是在那炒作呢。

可后来徐清这才知道,李德确实过的很清贫,而他清贫的原因,则是他把他大部分的工资都拿了出来,捐助给了秦凤路那些学习成绩很好,但读不起书的人,每年留下来的钱只刚好够自己全家用,外加请三个丫鬟仆役的钱,然后把剩下的钱全部拿出去给捐了,因此才过的如此清贫。

听到这个消息,徐清心里不由得对自己的猜测而感到羞愧,同时对李德的品行感到十分的敬佩,拿公家的钱去做好事这谁都愿意,毕竟那不是自己的钱,到时候把钱花出去,名声是自己的,而欠下的钱却只需要侯任者来承担就是了,只要是没什么节约精神的官员,大部分都会那么做,所谓债留子孙,在这里则是债留下一届,这也直接导致宋朝各地方衙门的负债是年年上涨,尤其是那些越穷的地方,为了留住百姓在自己的辖区工作(辖区内人口增长情况也是朝廷考核地方官员的一项重要指标。

如果在其任内,人口增长有明显提高,那么该官员的品级就会越好,若是没有提高则会降低,而若是负增长了,那这官员或许就得降级调任了,所以每一届官员为了让自己治下的子民留下来,可谓是用尽了手段,为的就是避免自己再重新回到底层),其中有些人便给自己辖区内的百姓各种福利,或者是减税,让老百姓和商业公司少承担税收,以此来增加就业,从而带动当地经济,只要经济活了,老百姓自然也不愿意背井离乡去往遥远的大都市讨生活,便会留下来,这就是许多官员非常单纯的想法。

但事实却并不是如此,减税自然是好事,给老百姓好的福利,这自然也是好事,但这些都必须要遵循经济规律才行,像昆山府和汴京城,他们当然能那样做,因为他们的税收非常的高,减税并不会影响当地衙门的日常工作,反而会让商业更加活跃,城市更加发达,在这种地方施行减税,无疑是一件好事。

可对于这些比较偏远的地方,税收本来就没有多少,再这么一减自然就更加少了,而许多基础设施可是需要钱的,这同样也是朝廷吏部考核地方官员政绩的重要指标,就是看他在任期内到底修了多少的路,又把道路维护到了什么程度,这些都是考核指标之一,而修路的钱可不便宜,尤其是对于一些偏远地区的穷县来说,就更是如此了,虽然朝廷也对这些贫困县提供了一定的资金,让他们可以少一些压力,可这些钱毕竟只占一小部分,大头还是需要当地自己来出的。

而因为大量的减税,这些钱自然是不可能从地里长出来的,所以最后的办法也就只能向银行贷款,借钱去修路建造城市建设了,这样的做法最开始是流行在大都市之中的,因为大都市的建设,非常的迅速,而如今这个时代,又是一个技术推陈出新特别快的年代,许多东西,如今还是新事物,等十年之后,就变成了老古董该被放进陈列柜之中了,而在这样的时代洪流之中,国际大都市自然是最能体会其中变化的地方了。

而大都市的赋税当然远远不是穷乡僻壤能够相比的,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昆山府人口如今加上郊区大概在三百万左右,而秦凤路的人口则是在七百万左右,若是论土地面积,那昆山府大概只有一万平方公里左右,而秦凤路则有四十万平方公里,两者之间相差四十倍,其中自然资源的差距自然也是一目了然了,可是昆山府一年的生产总值却是在五十亿贯左右,而秦凤路则是在二十七亿贯,明明人口超过一半有余,但生产总值却不过二分之一,这代表了什么,也就是说昆山府的老百姓人均生产总值是秦凤路老百姓的四倍,这是一个极为可怕的数字,即代表了如今宋朝的地区不平等,也代表了昆山府与秦凤路之间衙门收入的不同,是完全不可相提并论的。

但是就算有再多的钱,对于这样的大都市来说却是不够的,因为他们所需要建设的东西太多了,对于一座县城来说,仅仅交通而言,他们只需要建起一些像样的土路然后维护好他们就行了,西部大多数的县城也就是如此了,除了一些交通枢纽拥有铁路之外,如今铁路最集中的地方还是华北华中和华东地区,还有华南沿海,也就是如今珠三角地区而已,其余地方是很难看到的。

而大都市则不同,地铁、高速、环路、轻轨、铁路、港口,这些在昆山府都应有尽有,同时城市之中每年还要增加大量的雕塑,艺术馆,博物馆,展览馆以及为了凸显出大都市繁华所建设出来的恢弘大楼,这些都需要大量的钱,尤其是随着生活水平的发展,生活在大都市中的老百姓已经从要活下去,变成了要活得好了,所以他们开始对医疗、教育、卫生、环境有了相应的要求。

他们需要更好的普遍医疗,需要自己的孩子能够接受到良好的教育,需要自己的孩子不用生活在污水横流的城市,这就需要大都市建立起庞大的下水道系统以及生活用水管道,这些都需要大量的投资,还有环境,如今大都市的环境大多数都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起色,可几年前却并不是这样的,那个时候所有大城市的周围,几乎都是各种各样的工厂,有的是轻加工厂,还有的是则是重工业,每天向空气中排放着大量的滚滚浓烟,而在地上则是流淌着五颜六色的七彩污水,那个时候大都市的天空常常是灰色的,有的时候你甚至一个月都看不到蓝色的天空,绿色的植物上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层尘埃,再鲜艳的颜色只要暴露在空气之中,没过多久就会变成一件灰色的物品,整个城市都让人非常压抑。

这种状况持续了很长时间,直到有一次整个昆山府陷入雾霾之中长达三个月的时间,而在这三个月的时间里,光是马车相撞或者是车撞人的事故就发生了上万起,死亡人数也是超过了三千人,这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雾霾将五米之外的视线全部遮挡,这样恐怖的雾霾,所造成的支气管疾病和肺病,在这三个月中总共夺走了三万人的生命,给整个昆山府所有的老百姓身上都添加了一种悲情的色彩。

在那一段时间里,几乎整个昆山府无论你走到哪里,到处都能听到亡者家人哭泣的声音,城市里随处可见各种各样的白番,让整座城市都有一种异常压抑的气氛,这种感觉无疑是让人难受的,到最后,城市里首先出现了第一批环保者,他们大多数都是科学家或者是研究者,在他们的带领下,整个昆山府成为了宋朝环境保护的源头,并且快速影响了整个长江流域,而因为这一起重大事件,朝廷也很重视,毕竟昆山府是整个宋朝最为繁华的几处大都市,那里是绝对不能出现大乱子的,再加上徐清从中推波主流,一个关于重工业厂退出大都市辖区的行政命令便开始在昆山府执行起来。

这道命令,其具体行动就是将所有重污染企业搬出昆山府辖区之内,移动到其他城市去,这看起来自然是治标不治本的事情,毕竟这些工厂搬出去之后,虽然不会在昆山府产生污染了,但还是会去污染其他地方啊,这不是做了跟没做一样么。

但是要知道,这个时代可没有什么好的保护环境的方法,什么污水处理厂,在这年头还没发明出来呢,在这种状况下,把工厂搬出去,显然是唯一的解决办法了,至于那些污染的地方,那也是无能为力的,就像当年的伦敦,经历了一场大规模的雾霾之后,英国政府痛定思痛之后,决定保护环境,控制污染源头,那个时候,大量的工厂被下令从伦敦以及郊区和周围县市中搬离,其中污染不是特别严重的留下英国,只是搬到偏远的地方去,而那些污染特别严重的则是直接搬到海外,让他们远离本土,以免污染英国人的生存环境。

这就是唯一的办法,如今宋朝能做的也就是这样了,毕竟昆山府与殖民地相比,傻子都知道,朝廷应该更照顾谁的利益,至于那些殖民地,他们可真的没有精力去管,而在这个过程中,这些工厂的搬迁当然需要大量的钱,且这些工厂大多是私人的,原本在这里做的好好的,现在突然说要搬,他们自然是不乐意的,毕竟这样大规模的整厂搬迁,所需要花费的金钱可是十分庞大的一个数字,他们这些商人又怎么可能愿意出呢?

朝廷对此也很是体谅,他们也十分清楚,这些工厂的主人,大部分都是跟银行借贷来开工厂的,本身就没什么钱,工厂赚的钱,大头也都睡被银行拿去还债了,让他们再背上迁厂的钱,估计只能跳楼才行了,所以后来朝廷也跟这些商人们商量,最后以双方各出一半的方式,谈妥了这件事情,而这自然也给昆山府带来了庞大的税收压力。

当时摆在昆山府知府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条就是向老百姓征税,从而解决这笔巨大的拆迁款,这对于知府来说,显然并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毕竟老百姓是不喜欢征税的,即便这个税征上来是为了他们的身体和周遭的环境着想,但他们也是不愿意的,人总讨厌拿自己的钱去做维护公益的事情,只有到这个国家进入发达状态的时候,这样的人才会多起来,而现在的宋朝,显然还不是,所以这条方法,知府自然不能够用,毕竟他作为当地的父母官,吏部考核的时候,也是需要调查当地民风的,要是民风过差,未来的仕途就会变得非常危险,对于这样的事情,他自然是不愿意插一脚的,而剩下的一条路,也是唯一的一条路,就是向银行借钱了。

这无疑是最简单的一条路,要想征税,还要开无数会来讨论,到最后怎么征税,征收哪一部分的税,都需要一一商榷,等做完了这一届,如今的知府也大概可以下台了,功劳则只会算在下一届的头上,这样的事情又有什么意思,而跟银行借钱并不困难,虽然在此之前,朝廷的地方衙门跟银行借钱的并不多,但是中央的企业集团和私人财团跟银行借钱的事情已经非常普遍了,并且形成了一套十分完整的体系,地方衙门想要借钱,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像昆山府这样的大城市,借钱简直是太简单了,因为银行根本就不需要担心,城市会还不出钱来,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因此昆山府最后采取了后一种办法,并且成功的将工厂全部搬迁了出去,最后用了三年的时间,利用衙门节约出来的赋税还上了这个窟窿,这是整个宋朝第一次地方衙门向银行借钱的案例,而自此之后,这种借债的方案,便在全国后火速流行起来,各大衙门,都或多或少开始向银行借钱,这一段时间,也成为了银行大发展的时间。

(本章完)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热门小说
反叛的大魔王盖世双谐玄尘道途你老婆掉了绝对一番信息全知者五胡之血时代奸夫是皇帝终末忍界我只有两千五百岁
相邻小说
入仕12年纣临最强恶魔妖孽系统我到明朝开特区逍遥捕快剑破九天花都最强医神我和美女总裁老婆明王首辅你的野区我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