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员小将在经过南征军的经历之后,都有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被姚平仲用计骗了的郭恕敢,他的进步尤为明显。
在军事方面,将边境数州的军备梳理的井井有条,隐性防御设施,修补城防,编练民兵等工作,更是不用张叔夜操心。
借着练兵的机会,郭恕勇命令驻扎的边军消灭了刚刚纳入监管各州境内的土匪和山贼,在用兵的过程当中,他更是调教出不少出色的小将。单凭这一点,他就比他的兄长郭恕勇要强出了一大截。
因为,郭恕敢将蔡道曾经叮嘱过他们的话深深印刻在脑海里。一个人能力再大,即便是能如诸葛亮,还不是功败岐山。因此,培养助手,培养部下,是一个为将者必备的特质。
项羽勇冠三军,却还是败在了在他面前屡战屡败的汉高祖刘邦面前。根本原因是项羽的性格不能容人。
……
赵煦倒是想立刻出兵,从已经腐朽的大辽国手中夺回幽云十六州。
只不过,赵煦的这个相法,却遭到了几乎所有大臣的反对。
这些大臣的理据也非常充分,如今汴梁城内,大宋禁军多是新招募而来的青壮,虽然全都是年轻力壮的年轻人,可是,他们当中八成都是新丁,而其中六成以上训练的的时间加起来,也不足一年的时间。虽然,每年有不少禁军会被派到宋夏边境,让他们轮战。
可大多数禁军也只不过是参加几次守城战而已。野战的主力大多数还是西军。
于是,赵煦只好暗下心中的冲动,只能憋闷地在后宫中继续造人的大业。
其结果自然还是很惨淡。
也不知道,赵家的皇帝是不是都遭遇到了诅咒。
凡是当上皇帝的赵家人,全都会进入一个子嗣艰难的怪圈当中。
宋真宗如是,宋仁宗更是绝了后。
宋英宗他爹濮王赵允让生了二十二个儿子,可到了他自己,却只生四个儿子,还早夭了一个。
他儿子宋神宗也好不到哪去,生得倒是挺多,可夭折的更多。
如今存活于世的有六个儿子。光是朱太后和林贤妃就为他贡献了四个儿子,赵泌还是目盲之人。
平静的到了第三年,宫中终于传来喜讯,刘婕妤终于如愿以偿,她这次怀孕倒是没有向以往那样四处宣扬,毕竟,她已经生了两个公主,因此知道孩子出生,她才真正松了口气。
因为她再次怀孕,也因为赵煦为了讨个好的兆头,在得知刘婕妤怀孕之后,赵煦已经于去年改换了年号。从绍圣改为元符。
第二个儿子出生,赵煦自然是大喜过望,不但从内库拿出不少钱赏赐几十万禁军,还在宫中设宴,大宴群臣。
这个时候,蔡道却被朱太后主动召见了宫中。
“道儿,你说,哀家也将小孙儿收进哀家的殿中抚养,此事可好啊!”朱太后一开口,就把蔡道吓了一大跳。
这不一直与世无争的太后,怎么突然相出了这么一个馊主意,难道她身边也有奸臣吗?
“太后,此事万万不可啊!”蔡道躬身施完礼之后,连忙上前一步直言道。
“这是为何?”朱太后不解地问道,她刚才说得那番话,虽然有些试探的意思,可也是她心里的真心话。可是,她不明白,这一次,蔡道拒绝的时候,其态度为什么会表现的如此坚决呢?
“太后,您听贫道为您讲解一番。”蔡道很快便在脑海中想到了阻止这件事的理据。
第一、刘婕妤既然如今已经剩下了皇子,赵煦肯定会兑现当初的诺言,让她正式转正,成为后宫之主——皇后。
刘氏既然即将成为皇后,这个新生的儿子就应该交由皇后抚养,朱太后这个当娘的如果强行要这么做,不但会招致外界的猜疑,还会让自己的儿子夹在两人中间为难。
第二、王与王不相见。
两位年幼的皇子,不管将来由他们当中任何一个继承皇位,可在此之前,他们肯定都会先被册封王爵。
他们如今都还年幼,虽然赵伴身体一直都很康健。可为了彼此的安全,还是尽量不要让未成年的皇子相见为上。
第二个原因才是蔡道真正能够成功劝阻朱太后收回这个念头的关键。
果然,就在第二天,宫中传来旨意,加封刘氏为皇后,新皇子取名赵茂。
刘皇后在得知朱太后想要亲自抚养自己的儿子的这个消息的时候,着实被大大地吓了一大跳。可是,当她在听说居然是那个罗锅子主动劝谏朱太后收回了成命,就更是吃惊了。
这个罗锅子不是一向都和自己不对付,他这一次究竟为什么突然改变了主意?难道,他是因为自己成了后宫之主,立即转变了立场。
看来,罗锅子也不过是一个趋炎附势的小人。
可不知道为什么,明明是一件好事情,却因为一个流言,让蔡道却陷入了非常被动的觉眠。
这一次传播的流言,正是他之前只说给朱太后一个人听得那句‘王与王,不相见’,几天之后,便被传出了宫中,传得是整个汴梁城的人都知道这六个字。
这让朱太后大怒不已,她倒是不会猜疑这个消息是蔡道传出去了。
可有人就已经认定了泄露禁中之言的,肯定是蔡道无疑。因为,蔡道之前就有个类似的前科。
于是,盛怒不已的赵煦将蔡道招进了宫中,两人之间究竟谈了些什么,任何人都不清楚。
可结果,大家当天都知晓了。
闻名天下的运财童子蔡道第二次被关入了皇城司的大牢。
这一次,由于事情太大,就连朱太后也不好为他向赵煦求情。
十公主和简王倒是找皇帝闹过,可是,他们两个赵煦至亲的身份,这一次不好用了。他们两个之后都被禁足了。
不过,不知为何,赵煦一直都没有明确地表示过,具体如何处置蔡道,只是把他关在大牢之内。
这期间,就只有曾肇一个人劝谏过赵煦.(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