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之后,清雪初停,元召一行人终于回到了长乐塬。随行的队伍里多了一个人,那就是关中徐家的公子徐乐。
徐乐是从遥远的东海之滨齐国回来的,眼看冬天到来,一年的日子也快到头了,免不了要回来对家族的产业做一番盘点,这是惯例。而今年尤其重要,因为,他接到了元召的消息,年关之前,将会在长乐塬上进行一次聚会,希望他能赶回来参加。
自齐王刘定国死后,齐国作为第一批被朝廷推恩令实行的诸侯国,很快就被分成了十几个小诸侯,他的那些儿子们,每人都分得了大小不等的几个州县作为自己的封邑之地,从此成了一盘散沙,只能乖乖的听从朝廷的诏令,再也没有能力也没有胆量生出异心来了。
唯一没有屈服的是齐王世子刘玄,那个在明月楼和元召起冲突,被小冰儿断去右臂的家伙,领着忠于齐王的那些心腹们在起兵作乱没有成功后,出海而遁,不知所踪。
齐国的盐业新政正在全面铺开,在少府官员的配合下,以徐家为主导的十几家盐业世家已经全面接收了东海的所有盐场。作为主导者的公子徐乐,深知自己的肩头责任重大,兢兢业业,不敢有一丝的懈怠,唯恐辜负了元召的重托。
精盐的新法制作,彻底的改变了过去粗糙的海场晒盐法,看着那些大黄颗粒逐渐变成洁白细盐的过程,无论是少府的官员,还是盐商以及普通的劳作者,无不心中激动万分。他们心中都很明白,有了如此重大的改变,辽阔的东海财富,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成为真正的国家宝库。
千头万绪,自然是十分繁忙,但在接到元召的消息后,徐乐一点儿也不敢怠慢,把所有事宜详细的交代清楚之后,动身西行,千里迢迢一路回到了长安 。
徐乐与司马相如也是多年的好友,当初他们七八个人共同结伴游学天下,以文学之名为世人所知,被称为一时的才俊。却没想到,几年过去后,各自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而这其中最出类拔萃的就是他与终军、司马三人了。
终军自不必说,现任司隶校尉,这一新设不久的官制,已经越来越显现出其权威的重要。在许多明眼人眼中,不过几年后,司隶校尉署必然会超越甚至取代廷尉府,成为大汉王朝最重要的执法机构。而司马相如凭着平定叛乱之功,又已经有过镇抚一方的经历,这次回到长安,必定青云之上,九卿在望矣!
徐乐虽然舍弃了仕途,但却没有人敢轻视于他。只要看看东海盐政被徐家所主导这件事,就羡煞无数人,只要不出什么别的意外,徐家必将会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崛起,成为汉域内的顶级豪门之一,富贵无极。
想当年徐乐那也是自视甚高的公子,除了寥寥几个他看的上的朋友,别的人根本就入不了他的眼界。可是自从一见元召,他就被其折服了。在第一次见面偷听到元召与司马夫妻的对话,他毛遂自荐的跳出来表达出自己想从商的心志后,从此就追随着元召走上了一条从未敢想过的路。
这件事,也成为他在往后的许多年里对无数人吹嘘过的一次经历,为自己的心明眼快而洋洋自得。徐家就是因为他抓住了这次时机,成为了几乎是与国同休的庞大世族。
在青郊外酒楼的时候人多嘴杂,自然不必细说。回长乐塬的一路上,徐乐满腹激动得向元召汇报了东海盐政的发展,形势一切大好,未来值得期待。元召自然是非常满意,自己当初所托得人,倒是省却了很多操心事。把这一块交给徐乐,他很省心。
元召有个初步的设想,在今年的元日来临之前,要进行一次盘点和总结了。他要看看这几年通过自己的努力,到底取得了些什么样的成就。现在掌握在手中的实力到底已经达到了怎样的地步,他想要做到心中有数。来年一系列的大动作都要展开,必须提前做好准备,才能有备无患。
元召自从去西域打接应,回来后直接去了长安,然后受伤养伤一直到现在,已经将近两个月的时间没有在长乐塬这边了。此时见他终于归来,所有人都十分高兴。在不知不觉中,这个身影已经成为了很多人坚定的依靠,他的一举一动已经影响深远。
长乐塬那座木质大厅内,碳火烧得十分温暖,在这寒冷的天气里,人们聚在这里,迎接了他的到来。面对着一双双热切的目光,元召心中有很多感慨,眼前这些人,都是他最值得信任的班底,按照自己的意志在建设中的长乐塬,将会是他迎接各种挑战的底气所在。
在长安城内的经过,元召并没有细说,那些事关朝堂争斗的事,由他自己去应付就可以了。而这些追随者,只要他们一直充满希望的去做事就好。这不仅是为了这片土地,为了将来,更是为了他们自己。
面带微笑的匈奴王子余丹,与元召在随后进行了一次单独的相谈。他们所谈的内容,外人自然不得而知。在这次大汉使团第一次出使西域的过程中,余丹王子的势力给了他们很大的帮助,元召答应过他的事,自然不会食言。
就算在不远的将来,大汉有能力完全击败匈奴人,使他们再也不敢来轻举妄动的发动侵略。但要想只凭武力,就彻底的消灭他们的势力,那是完全没有可能的。因此,元召想尝试一种前人没有用过的办法,一劳永逸地解决掉这个心腹大患。
在原先的历史上,汉武帝刘彻用了将近三十年的时间,耗费尽了大半的国力,连年征战,虽然取得了抗击匈奴的绝对胜利,建立了赫赫的功绩。匈奴人受到重创,被远远地赶到了漠北,但汉匈之间的矛盾,并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在李广、霍去病、卫青等名将相继死去后,实力有所恢复的匈奴人再次逐渐的南侵,两国之间的战争依然没有断绝。
汉武帝晚年,随着国内各种矛盾和斗争的加剧,他已经无力再举兵北征。匈奴的气焰又嚣张起来,面对着严峻的形式,以后的朝廷不得不继续实行和亲的政策。著名的王昭君出塞,不过就是这种屈辱政策下的一个缩影罢了。
出现这样的局面,在元召看来,史书上大肆鼓吹的武帝功绩,是要大打折扣的。赌上一个盛世王朝的国运,只不过维系了短短几十年的和平局面,然后直接导致了一个帝国的迅速衰败灭亡,这样的代价付出,是一个惨痛的教训。
这自然不能只怪匈奴人的桀骜难以驯化,也不能怪将帅的无能和朝廷策略的失败,只能说,这是一种必然。匈奴人的生活条件,决定了他们的生存方式。恶劣的草原沙漠之上,这个顽强的民族,为了种族繁衍和自身的生存,他们能怎么办呢?
马背上生存的民族,注定了他们不可能只依靠放牧牛羊就能活下去。当老弱妇幼嗷嗷待哺的时候,强健的匈奴骑兵,除了跨上马背举起弯刀去杀去抢,难道还有别的路可走吗?
因此,只依靠武力的征服是远远不够的。即便元召把黑鹰军训练成世界上无敌的军队,那他们也做不到把传承了几百年的匈奴种族全部屠灭。既然如此,为什么不想想别的办法呢?
要让匈奴人和汉人和平相处,逐渐把它们融合进东方这个大家庭中。要让他们下来马背,卸去皮甲,铸剑为犁,把手中的杀人弯刀熔化成耕作的工具,学会怎样的自力更生,得到更好的生存环境。
如同他宏大计划中的那样,在大汉帝国的将来,不仅是匈奴人,还有西南夷人,东南越人,岭南诸蛮夷都要一一的加以改造。不仅是用刀箭征服他们的身体,还要用文字改造他们的思想,只有把他们从里到外的彻底改造一遍,让他们从心里逐渐的接受和驯服以至仰慕,这才是彻底解决大汉族和周边邦族矛盾的良方。
这可以说是一项宏大的工程,在历代王朝好像还没有人做得很好。但元召有信心也有毅力去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尽量达成这个目标,好为后人彻底解决因为这种矛盾而引发的连绵战争。
要想去做这件事,需要很多方面的助力。元召从很早之前,就已经开始着手准备,在不为人所知的许多地方,悄悄的布局着。被匈奴大单于羿稚邪追杀的余丹,就是他预先准备下的一颗重要棋子。
“从草原上传回来的消息,自今年下半年以来,羿稚邪已经数次召集了各部落王赴王庭开会,精锐的骑兵们也加紧了调动和聚集。呵呵!这些情报,我想你早就应该已经知道了吧?”
“是的,这一点儿我无需瞒你,草原上自然有我们派过去的许多密探。来自草原的异动,随时都能得知……。”
清冷的月光下,两人在静静地交谈,远近风声鹤唳,有精锐的黑鹰军士在进行着夜间训练。余丹回过头来,默默看着火光中元召的眼睛,一如他们最初相见时的模样。
“元哥儿,我帮着汉人做这些事,希望得到父汗在天之灵的宽恕和谅解,我只是想替他报仇……还有救出妈姆而已。”
“别想太多了,余丹,你的身上毕竟流着一半的汉人血脉……在未来,我希望你能做一个仁者之王,统领草原人民走向一个光明的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