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大文学移动版

m.dwxdwx.com

170国都是襄阳还是金陵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刘伯温却已经手摇羽扇,放声大笑,向刘辩道:“陛下请看,这长江绕半城而过,势若盘龙;紫金山如猛虎雄踞,当真是龙盘虎踞;北有长江天险,南有紫金屏障,秣陵必然稳如泰山。城墙低矮,轻易便可推倒扩建,周边田地多加开垦,便可化为良田。竖起大旗,广招百姓,不下十年,这秣陵城便能够成为足以比肩东西二京的大都市,帝王之都,便在此处!”

喝了一口茶,刘伯温接着说道:“我可是得到消息,你去年让秣陵县令顾雍大力对秣陵旧城拆迁,修筑了新的城池,这应该是你想要将秣陵打造成江东的军事重镇吧。”

刘辩作为穿越者,当然知道后来的秣陵便是与长安、洛阳并肩的六朝古都,从三国时期的孙吴加过于此,到后来的司马炎衣冠南渡,建立东晋政府,也是在健康城。之后的南北朝宋齐梁陈,乃至五代十国的南唐,明朝朱元璋和南明王朝,清朝咸丰时期的太平天国,到近代民国临时政府,******政府都在这里定都。虽然现在看起来不起眼,但它的潜力却是不容置疑。

“陛下可是担心的秣陵这里离中原太偏僻了。”刘伯温看出了刘辩的担忧的问题。“其实这些很容易办到,陛下之前不就是在干这件事吗?”刘伯温等着刘辩在那里思考,没有惊动他。

众所周知,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定都在南京。公元1353年,朱元璋攻下定远后,采取谋士冯国用的以金陵作根据地的谋略,于次年攻下金陵,称应天府。再经过12年的艰苦奋战,他终于打垮长江中下游的陈友谅、张士诚等割据势力,于1368年正月在南京称帝,国号大明。直至第二年九月,他才召集群臣商议都城之事。当时有几处地方在商议之中:长安、洛阳、开封(当时称北京)、北平(今北京)、临濠(今安徽凤阳)、南京。朱元璋很想在其老家临濠定都,但经大臣刘基的极力劝说后,终于改南京为京师,作为都城。

南京虽定为都城,但有三个难以补救的缺陷始终在困扰着朱元璋。一是中国的政治中心一直在北方,建都南京有偏安性质;二是元朝残余势力仍虎视中原,伺机南下,建都南京有鞭长莫及的感觉;三是大内填燕雀湖而成,地势下沉,朱元璋认为这破坏了风水,对子孙后代不利。所以他一直想迁都。迁往何处?他心目中认为长安较好,于是在1391年特派太子朱标去三秦视察。然而,时过境迁,全国经济格局早非汉唐时代,长安过于偏西,远离富庶,漕运艰难,迁都长安客观上已不可能。朱元璋终于不得不概叹“兴废存数,只得听天”,打消了迁都意图。

既然有这么多的不利因素,那为什么大明帝国最初还是将都城定在南京呢?

第一,从财政经济方面来看,宋元时中国经济中心和重心已经南移。史书记载:当时“天下财赋出于东南,而金陵为其会”。换言之,南京是当时东南与南方各省经济的枢纽,也是全国经济的重心,甚至可以说就是全国经济的中心,有这么得天独厚的物质基础为背景,南京作为大一统帝国的都城就绝不会有物质经济之忧,这是定都北方所绝对无法与之比拟的。

第二,除了经济因素以外,文化因素也不可忽视。宋元以后,中国的文化中心也已经转移到南方来。元代时很多著名的文人画家、戏曲家、艺术家等等,大都出自南方。南京及其江南地区文化氛围浓厚,人杰地灵。

第三,大明帝国建立之初财力不足。大明刚刚开国,百废待举,如果要放弃南京折腾到别处建都,无疑要耗费很多的物力、财力,这对刚刚建立的大明帝国不啻一项沉重的负担。

第四,感情因素。朱元璋从攻占集庆到建立大明帝国,在南京前后已经呆了十二年。南京是朱元璋打天下的中心根据地和大本营,同时这块热土也见证了他一路的艰辛和丰功伟绩。因此说朱元璋对南京还是有着较为深厚的感情。

第五,应天根基。从攻占集庆那天起到考虑定都,朱元璋已经在南京城内外陆陆续续搞了很多城池建筑,就是类似于我们现在所讲的“城市建设”,尤其是以1367年九月完工的新吴王宫即后来的明故宫为主体的明初南京城已经具备未来都城的雏形。如果要舍弃这些现成的建设到别的地方建都,节俭的朱元璋一下子还真不舍得。

第六,中坚反对。朱元璋身边的这些开国大臣们,大多来自淮右的凤阳、定远乡下,原来世代为农,他们来到南京,心理上已经觉得很不错了。而且这时他们的岁数大都在不惑之年,假若执意要到北方去,他们不一定能接受得了,吃也吃不习惯,住也住不习惯,搁谁谁愿意啊?总之在考虑迁都时,大臣们反对声一片。

第七,偶发因素。洪武二十五年,朱元璋事业的接班人太子朱标在考察未来迁都之地西安以后突然病逝,最后促使了犹豫不决的朱元璋还是把都城放在南京。

以上的优势都是自南宋之后,江浙地区的经济实力才逐步超过了北方地区,放在东汉末年这个时代可就不一样了,而刘辩之所以会对刘伯温的想法有如此怀疑,便是基于这一点。

刘伯温对于刘辩的怀疑并没有解释,反倒是说:“陛下是否记得前朝秦始皇修筑今人斩断天下龙脉这事,而这秣陵城可是亦在其中。据说秦始皇统一中原后开始巡游全国,来到一个叫“秣陵”的地方。他看到在空中有一团紫气,因为在古代紫色也是王室的一种象征(“天宫谓之紫宫”,皇帝是天子),而秦始皇幻想自己的秦王朝能延续万世,所以认为那团紫气就是王气,这里将来会诞生一个人与他争夺天下,就下令凿通当时的“淮水”,使其与长江相通。也就是凿断龙脉,以泄王气,这条河后来就叫秦淮河。实际上那团紫气就是紫金山上的某种矿石在阳光照射下又反光到云层。至于虎踞龙盘,说法不一,比较通行的一种就是“钟山龙盘,石头虎踞”。”

“这件事我知道,所谓龙脉乍看不可捉摸,玄机暗藏,其实天机已露,只需用些心思,便可拔云见日,尽览一角之下冰山真面容。秦始皇当政的时候,有术士告诉他说秣陵那地方有王气。古代中国人很相信风水一说,于是秦始皇很担心,是不是这意味着那地方将会出生一个未来的皇帝和自己抢夺天下,便命令术士想办法消灭那王气。术士用了两个办法,一是挖断紫金山。在风水的说法上,紫金山龙盘虎踞,是王气的一个来源,而术士对付这情况的方法就是斩断龙脉,杀死猛虎,所以一定要挖断紫金山。同时,他们还在紫金山上埋了许多的金玉宝物,据说这些东西可以“镇压”住那龙虎,这”秣陵“古称“金陵”因此得名。第二个方法是挖了一条秦淮河,据说这条河的作用是可以“泻”掉这里的王气。”

“我敢确定这秣陵城的龙脉并没有受到影响,当年秦始皇在秣陵占龙脉确实是成功了,但是遗憾的是有人在淮南和江东一带断龙脉的时候出了差错,导致将华夏龙气都集中在了这两个地方,也就是出现了后来的伪天子陈胜吴广,之后的西楚霸王项羽和我们的先祖高皇帝刘邦。这秣陵相比较这两个地方是时机不对,秦始皇的金人只是将这里的龙气暂时影藏起来没被人发现。”

“是你看出来的,我可不知道你刘伯温什么时候会勘测风水了?不会是学着那个张角的吧?”刘辩认为刘伯温有些像神棍的趋势靠拢。

“陛下休要认为我实在胡说八道,这寻龙点穴之术是我大汉族风水学术语。古人说:三年寻龙,十年点穴。意思就是说,学会寻龙须要很长的时间,但要懂得点穴,并且点得准则难上加难,甚至须要用“十年“时间。但是,若没正确方法,就是用百年时间,也不能够点中风水穴心聚气的真点,这样一来,寻龙的功夫也白费了。准确地点正穴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对初学者来说如此,就是久年经验老手,也常常点错点偏。这是我在求学的事偶遇天山老人传授的,他曾经为我预测大汉天下将会发生****,至此之后天下三分,乃至数百年之后都无法重新完成天下一统。我神州大地就会面临北方满意族群入侵,造成华夏人民惨遭屠谬。”

刘伯温说着,还掏出一个刘尧看不懂的东西在那里演算着。

“寻龙点穴”:风水名词,古代人发现地上与地下水在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成分,含有特定成分的水长期滋养当地的土壤。土壤的矿物成分达到一个特殊比例,会形成异常适合动植物生活的环境。这个特殊土壤,本称作龙砂。古代人甚至将这样的土壤入药治病。古代人通过实践发现这种特殊土壤极其滋养动植物生长,因此认为可以为人带来财富等好运,由此引发了古代人根据一些地势地形及动植物特征去寻找有龙砂的地区。从而形成了古代称为“阴阳风水学”的民俗学科,后人将此简称为“风水学”。将寻找龙砂称作“寻龙点穴”。

刘伯温继续为刘尧解释道:“这秣陵素有“虎踞龙盘”之称。秣陵地势险要,四周是山,北高南低,易守不易攻。西边有秦淮河入江,沿江多山矶。从西南往东北有石头山、马鞍山、四望山、卢龙山、幕府山,东北有宁镇山脉的最高峰钟山,北边有富贵山、覆舟山,鸡笼山,南边有长命洲、张公洲、白鹭等沙洲形成夹江,这些天然屏障拱卫着秣陵。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热门小说
五胡之血时代信息全知者绝对一番奸夫是皇帝我只有两千五百岁盖世双谐反叛的大魔王终末忍界玄尘道途你老婆掉了
相邻小说
篮球之追梦少年迷失在一六二九入世小道士票房女王智慧追寻者民国小地主水不暖月渣攻画风变了怎么破[快穿]吟游刺杀录南宋风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