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怀中,据说是国公府侍卫第一高手。
据萧承忠说,他在萧怀中刀下走不过一招。
一招败北!
萧琰脸色严肃起来。
她拳头一握,“阿母,我去练刀了!”必须将除夕耽误的一天补回来。
萧琰急匆匆离了书房,换短褐练武。
从这一天起,商清不再要求她练字练琴,说定心、定性已达到,以后的心境磨砺不是练字练琴可以做到的了。
商清也不再教她诗赋文课,说承和院学的已够了,不需要花费多的时间在文课上。
省出的时间都被萧琰拿来练刀。
到了正月十五上元节的时候,萧琮说上元夜贺州城最热闹,一家子人都要去观灯,萧琰心动了片刻,想起母亲说的“志毅者,不为外物所动”,便摇头说:“阿兄,我还是不去了。以后还会有上元夜的,但习武一懈怠,要花费百倍的力气补回。”
萧琮虽然失望,却也很欣慰,晚上出门观灯和父亲说起时赞道:“阿琰真是努力呀。”
萧昡和安平公主对了一眼,目光都有些凝重。
***
二月十五,萧琰满十三。
简单的过了一个生辰,绮娘神秘的说给她准备了一个生辰礼。
这个生辰礼是新汤浴。
萧琰痛得死去活来,出浴后像是重新活过来一般,浅褐色的药汤完全变成了墨汁色。
绮娘说这是她身体的杂质。
这些杂质排出后,萧琰便感到全身内气运行得更通畅,好像经脉窍**都被洗了一遍,将里面的渣滓洗掉了,当然是肉眼看不见的渣滓。
她觉得身体更轻了,轻功一跃而起可登上二丈五高的景苑苑墙,再也不需要在墙上交.足一踏了。更重要的是,她觉得吸纳天地元气的速度更快了,好像经脉原先是有淤泥的水渠,如今洗掉了淤泥,那河水当然入渠更多更快了。
萧琰对这个变化感到欣喜万分。
绮娘送的这个生辰礼果然是大礼。
她很诚挚的感谢了绮娘。
绮娘笑眯眯道:“这是小郎厚积薄发,药汤只是引子。”
萧琰见她说得轻描淡写,便以为这药汤虽然珍贵,却不是奇罕之药,被绮娘马虎眼糊了过去。
下一次泡的药汤便又是之前那种了。
萧琰过了几天,将药汤的事忘在了脑后。
又过了几日是她的文课,萧琮继续给她讲《高宗实录》,才说了两句,睿思堂的侍卫萧向南过来,说国公叫世子即刻过去。
萧琮吩咐司墨去内院:“若少夫人无事,请她过来谧斋,给十七郎君讲史。”沈清猗除了精研医术外,经史上也很有天份,读史时常向萧琮请教,她的一些观点也让萧琮受益,萧琮觉得妻子教阿琰学本朝史籍绰绰有余。“阿琰,你好生跟你阿嫂学着,我去去回。”萧琰应了声,送兄长出了书房。
不一会,沈清猗带着青葙过来了。
萧琰行礼欢喜叫道:“姊姊。”
沈清猗向她笑了笑,接过秉笔奉上的茶汤,喝了一口递给青葙,坐到书案前看了眼《高宗实录》,问道:“阿琰读到哪了?”
“正读到高宗亲政。”萧琰坐到她侧边,声音带着敬佩道,“高宗十二岁登基,隐忍六年,一举灭了太原王氏,真是了不起。”
太原王氏是大唐开国第一外戚,大唐统一中原后便压倒清河崔氏,成为甲姓第一世家,论世家底蕴远远超过从赵郡李氏中分支出来的陇西李氏,但被高宗血洗后,太原王氏便一蹶不振,如今只有几个旁枝撑着了。
沈清猗读史喜欢从上溯下,她道:“高宗能将太原王氏从甲姓第一世家拉下来,是在太宗、明宗谋智的奠基上,真正设局的是太宗、明宗。确切的说,从太宗皇帝为太子娶明宗为太子妃时,已经在布这局棋。”
明宗是大唐第五位皇帝,也是大唐第一位女皇,初时姓王名祉,是太原王氏的嫡长女,生母是高祖之女、太宗之妹,宣惠长公主。十五岁被太宗皇帝选中,嫁与表兄、太子李炽为太子妃。太宗薨后,李炽登基,即仁宗成皇帝,册太子妃为皇后。皇后在位十七年,因仁宗患有头风,多代仁宗理政,朝臣称“皇后陛下”,仁宗薨后,皇后以母族之姓复姓为李,继承皇位,即明宗睿皇帝。
明宗是萧琰佩服的大唐第二位皇帝,能以女子之身、皇后之位和平夺了皇位,绝对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吧!
沈清猗道:“仁宗为帝时,南北已经统一五十二年,四夷基本平定。与太.祖、高祖、太宗三位戎马皇帝相比,仁宗显得文气了。当然,武定后需要文治。
“但士族门阀的势力过于强大。大唐要压制当时以兰陵萧氏为首的南方士族,必须依靠关陇士族和山东士族这些北方士族,清河崔氏、太原王氏、范阳卢氏、赵郡李氏、荥阳郑氏是北方士族甲姓五大家。
“陇西李氏相比这几个三四百年的积年世家,底蕴还是不够厚的。如明宗的母亲宣惠长公主,是高祖最宠的女儿、皇后嫡出的公主,但嫁到太原王氏还得恭恭敬敬执媳礼,地位在宗媳之下。”
这段史实萧琰是知道的,当时甲姓五大世家都不愿将嫡长子尚公主,即使身份高贵、倍受宠的宣惠公主,太原王氏也是以嫡幼子尚主。
“他们谋划将嫡长女嫁给太子为皇后,却不愿意嫡长子尚公主,这让太宗皇帝很不高兴。明宗被选为太子妃,是王氏进一步巩固家族势力的计划。但王氏失算的,恰恰在于明宗。他们将自己最优秀的女儿嫁出去了,而这个女儿嫁出去了,再也不是他们的女儿了——这是太宗的谋局开篇。”
这是非常精妙、又非常微妙的布局。明宗一半血脉是父族王氏、一半血脉是母族皇室。世人都以父族为宗族,太宗却偏偏极具魄力的选中了明宗——姓,可以改!同样是一半血统,公主的子女为何不能成为李家人?
“当然,这也是太宗的无奈之计。太子、魏王、楚王争夺皇位,一死二废,成年皇子便只剩下九皇子赵王。”
九皇子赵王即后来的仁宗成皇帝李炽。
“赵王性子仁厚,待人优容,若为王,必是贤王,但为帝,只有仁德和宽厚却是不够的。宽仁少断,政便不能持久。而失之于魄力,也无法于世家相抗。——明宗恰恰能补全仁宗的缺失。”
萧琰记起《明宗实录》里对明宗的评述是“性毅,果决,明睿”,而仁宗的性子则宽仁而优柔寡断,最初登基的那几年便是朝令夕改,用人不能持久,五年间换了十一位宰相,唯尚书令王辑——太原王氏的家主——的位置一直没变,直到仁宗头风发作,明宗以皇后秉政,中书省和门下省的宰相班子才稳定下来,朝廷诏令也得到了持续。
萧琰想到这不由佩服,佩服的不是太宗一早发现了明宗这颗明珠,而是太宗敢以大唐国祚付予这个外侄女,并成功的将外侄女变成了内侄女,于是大唐多了一位明君,而王氏失去了他们最杰出的子弟——原本是他们王氏的嫡长女。
“所以说这是非常精妙、又非常微妙的布局,”沈清猗道,“微妙在于太原王氏拒绝不了这个诱惑。”明宗能顺利改回母族之姓继皇位,没有引起滔天大波,既和太宗皇帝薨逝前布下的重要支持者有关,也和太原王氏为首的文官集团的支持大有关系——一个拥有王氏血统的女帝与皇后的份量那是大不相同的。
“这个布局的一个关键还在于明宗为后时,无子。”明宗为皇后时,并未诞有皇子。
是真的没有生出皇子,还是生出后让他“消失”了,那谁知道呢?
总之,这个皇子不能存在,否则,他是王氏倾力支持、并且名正言顺的帝位继承人。
太宗皇帝没有选择太遥远的皇孙,而是选择了明宗。谁知道那个未出世的皇孙能不能成器呢?太宗一旦破除掉男女的界限,明宗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沈清猗道:“高宗能以公主即帝位,也和太原王氏的支持分不开。”
明宗登基为帝之后,娶了王氏一位嫡出表侄为后君,育有一女,即高宗。
“明宗必得以她与王氏后君所出为储君,不论男女。这是来自王氏的压力。”
沈清猗很佩服明宗的手段,给萧琰解说道:“一方面,明宗削弱仁宗两位妃子所出的皇子的势力,却又不打死,甚至还时有恩恤,世人皆道明宗仁德,但谁知这是明宗吸引王氏注意力的棋子呢?另一方面,明宗牢牢掌固了十二卫大将军的军权,王氏再怎么掌持三省、朝堂,文臣势力再大,也动摇不了帝位。这是明宗给高宗继位留下的铁血拳头。”
这只拳头一直在缩在高宗赭黄的御袖中,直到王氏露出了染指兵权的獠牙,这只拳头才猛然击出,那一晚,太原王氏在铁蹄刀枪下血流成河,嫡支十岁以上男女尽数被诛。以太上皇自居的王氏懿德后君,也从此永禁宁德宫,再也踏不出那方宫殿。
沈清猗评论道:“懿德后君论才学智慧均是上等,若非明宗谋智在先、铺陈在前,以高宗少年之龄,怎斗得过她这位亲父?”
萧琰想了一阵,不由点头,感叹道:“皇室无亲,夫妻,父女,亦如仇雠。”
沈清猗冷嗤一声,“高门世家还不是如此?但凡涉及到权利,便少不了争斗。”如萧氏,又岂是无纷争的?
萧琰颇有些怅然,沈清猗拿书敲了她一下,“任他利益攘攘,持正心,行我道是了。”
“持正心,行我道!”这话如同钟鼓响在萧琰耳中。
她神色一震,眉扬而起,声音铿然道:“姊姊说的不错,行我道,持正心。”此话一出,便觉心中突然有一道块垒消了,心胸大畅,脑海一清,不由盘膝而坐,冥想入定。
沈清猗眸中掠过惊讶,向后做了个手势,青葙、侍书两人都轻手轻脚的退出。
两刻钟后,萧琰睁开眼睛,欢喜笑道:“姊姊,我刚才有顿悟。”
时下佛道并盛,武人中修习道家内丹心法的很多,而道家心法,讲求心境。沈清猗对萧琰顿悟不以为异,却为她一句话而顿悟的天赋感到惊诧。
萧琰扬起眉毛很是得意的样子,“那当然,我是天才嘛。”被沈清猗一卷书敲在脑门上,哎哟一声,心道姊姊怎么和母亲一样,都敲她头,敲笨了怎么办。
她伸手拿茶盏,茶已经凉了,向外叫了声“奉茶”。秉笔应了声,用托盘端着两盏热茶进来,将凉盏换下了。
萧琰端了白瓷腊梅盏的给沈清猗,自己端起青瓷盏喝了两口。
喝了一盏茶后,沈清猗接着讲解《高宗实录》。
她说史与萧琮说史又有不同,双方的出发点和男女的视角不同,诠释起来有差异,这让萧琰感到新奇,听得很有兴致。
讲完一节,喝茶休息时,萧琰忽然道:“《明宗实录·懿德后君列传》上说,后君神姿高彻,如瑶林琼树,未入宫前,见者曰:‘见王嘉华,如玉山上行,光映照人。’《大唐世说新语》上讲,王三郎入宫时长安士女一片哭声,说‘从此不见王郎风仪也!’这么一个才貎双绝的郎君,难道明宗皇帝没动心过?”否则怎会这般狠绝设计?
沈清猗轻嗤一笑,“明宗娶王三郎为后君时,已经三十五岁,做了十七年的皇后,其中代仁宗皇帝处政十年,不是十五六岁的怀春少女,见着美貌郎君心动。王三郎再美再有才华又如何,比不过帝权天下。”
……
作者有话要说:备注:
1、关于史书:如《唐史》《宋史》都是后面的朝代编写的,本朝编史时是绝不会贯以“本朝的朝名+史”这样的名称,而是以皇帝为号,如《太宗实录》《高宗实录》等……后面的朝代根据这些《实录》综合编写唐史、宋史等。——《唐史》是五代写的,叫《旧唐书》,宋代又新编,叫《新唐书》;《宋史》是元朝人写的。
所以,如果看见唐朝的人读《唐史》,宋朝人的读《宋史》那肯定是穿越了~
、太.祖,高祖,太宗,仁宗,明宗,高宗:这些都是庙号
庙号,意思是皇帝在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起源商朝。最初并不是所有君王都有庙号,对国家有大功、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先王,才会特别追上庙号,以视永远立庙祭祀之意。——唐朝时的皇帝都有庙号了。
商朝所建立的,最原始的庙号只有四种,创基立业曰“太”(太祖汤、太宗太甲)、功高者曰“高”(高祖王亥、高宗武丁)、世代祭祀曰“世”(世祖盘庚、世宗且甲)、中兴者曰“中”(中宗且乙)。——后世朝代的庙号基本按照这种。
第三更1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