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大文学移动版

m.dwxdwx.com

第六章 异兽第二篇(长)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本篇介绍了水麒麟,白泽,毕方,獬豸,横公鱼,夔,英招,当康八头异兽。

1、水麒麟:

麒麟(qílín):中国传统瑞兽,性情温和,传说能活两千年。古人认为,麒麟出没处,必有祥瑞。

《礼记·礼运第九》:“麟、凤、龟、龙,谓之四灵。”,可见麒麟地位起码与龙同等,并不低于龙。

但麒麟又是应龙的孙辈,《淮南子·地形训》:“毛犊生应龙,应龙生建马,建马生麒麟,麒麟生庶兽,凡毛者,生于庶兽。”

麒麟也有中土之兽的说法《易冒》:“勾陈之象,实名麒麟,位居中央,权司戊日……盖仁兽而以土德为治也。

古人把雄性称麒,雌性称麟。麒麟是吉祥神宠,主太平、长寿;麒麟因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在中国传统民俗礼仪中,被制成各种饰物和摆件用于佩戴和安置家中,有祈福和安佑的用意。

麒麟每次出现都将是一个非常特别的时期。据记载,孔子与麒麟密切相关,相传孔子出生之前和去世之前都出现了麒麟,据传孔子出生前,有麒麟在他家的院子里“口吐玉书”,书上写道“水精之子,系衰周而素王”,孔子在《春秋》哀公十四年春天,提到“西狩获麟”,对此孔子为此落泪,并表示“吾道穷矣”。孔子曾写歌:“唐虞世兮麟凤游,今非其时来何求?麟兮麟兮我心忧。”不久孔子去世,所以亦被视为儒家的象征。

从其外部形状上看,集狮头、鹿角,虎眼、麋身、龙鳞,牛尾就于一体;尾巴毛状像龙尾,有一角带肉。但据说麒麟的身体像麝鹿,它被古人视为神宠、仁宠。麒麟长寿,能活两千年。能吐火,声音如雷。“有毛之虫三百六十,而麒麟为之长”(有毛之虫:有毛的动物)。

麒麟是中国古人神话里的宠物,这种造型是把那些备受人们珍爱的动物所具备的优点全部集中在麒麟这一幻想中的神宠上。在中国众多民间传说中,关于麒麟的故事虽然并不是很多,但其在民众生活中都实实在在地无处不体现出它特有的珍贵和灵异。

中国民间有麒麟送子之说,另一种麒麟形象是龙头,马身,龙鳞。尾毛似龙尾状舒展。它的综合面不及龙、凤那么广泛,不过名气也不算小。

一、麒麟最擅长化解三煞、五黄煞、天斩煞、穿心煞、镰刀煞、屋角煞、刀煞白虎煞、二黑病星符。当阳宅遇到上列煞气,致家人居住不安、损人破财家庭不和、车祸、血光、离婚等麒麟镇之可保平安。麒麟是仁慈之兽,惩奸除恶保护好人。好人按奉保护之,恶人供奉反惩处。

二、麒麟镇宅化煞能力最强,安奉之人要常感念镇护之情。在家中摆上一对,放时头朝门或窗外,能够消灾解难,驱除邪魔,镇宅避煞,催财升官,还有添丁之用。它与狮虎不同之处就是它不伤好人。

三、麒麟在风水中就象万金油,旺财,镇宅,化煞,旺人丁,求子,旺文等,各方面都可以使用。并且麒麟摆放在室内,还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对好人起到保护作用,但对坏人却疾恶如仇,如发现坏人,它就会咬,因此家中摆放铜麒麟,可以旺事业,化小人,制坏人。麒麟主正财,旺事业,催富贵,辟邪化煞,因此,在室内摆放一对开过光的铜麒麟,会给你带来家庭,事业等各方面的祥瑞。

四、辟邪挡煞的用途,如门前见长廊直冲大门,犯了穿心煞。可用一对铜麒麟挡之,如果“煞气”弱,走廊不太长,可用一只铜麒麟来挡煞。

五、有化解白虎的效用。在家居的白虎方位,安放一对铜麒麟,可化解白虎方的凶性,令宅内居住的人平安,特别是白虎方外面的烟囱或尖锐之物冲射到,更加要安放已开光的铜麒麟。

六、有将家运转好、灾祸减轻用途。麒麟是吉祥的代表,将其安放在家中,镇宅辟邪,增添家中吉祥的作用,不单令屋主事业顺畅,连带财运亦会好转。除此之外,铜麒麟还能替主人挡去滞运的霉气。一般用于转运的铜麒麟最好是经过开光的,其力量才能发挥淋漓尽致。

麒麟,是上古中国人最企望出现的吉祥动物,它们的出现表示一代的幸福。因此,那时的人们希望麒麟总是伴随着自己,给自己带来幸运和光明,而辟除不祥。当上古时代的这种信仰被传承下来的同时,麒麟所具有的吉祥意义也随之被广大民众公认且牢牢地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之中,麒麟便成了某种意念的象征,某种意境的表现,某种力量的显示,并启发人们的想像,引导人们的精神去契合某种意念,进入一种特定的境界,给人们以希望、安慰和某种追求的力量,化入民俗生活之中,表现在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

有很多民族和姓氏把麒麟当做图腾和祖神,其中,目前被公认的“麒麟正脉”为姬氏(现为姬氏郭姓),即周天子一脉。

这一脉起源于黄帝,传说黄帝祖神为应龙,麒麟为应龙之后。1所以麒麟正脉是黄帝轩辕氏的主要分支。

汉许慎《说文解字·十》:“麒,仁宠也,麋身龙尾一角;麐(麟),牝麒也。”段玉裁注:“状如麕,一角,戴肉,设武备而不为害,所以为仁也。”

《说文解字》:“仁兽也。麕身牛尾,一角。张揖云:牡曰麒,牝曰麟。郭璞曰:麒似麟而无角。”

何法《徵祥记》:“麒麟者,牡曰麒,牝曰麟。许云仁宠,用公羊说,以其不履生虫,不折生草也。”古麒麟或简曰麟,咸以为祥瑞之物。

《礼记》礼运:“出土器车,河出马图,凤凰麒麟,皆在郊棷。”(“椰”同“菽”,沼泽),又:“麟凤龟龙,谓之四灵。”

《五杂俎》:龙性最淫,故与阳牛人交,则生麟;与豕交,则生象;与马交,则生龙马;即妇人遇之,亦有为其所污者。……王符称世俗画龙,马首蛇尾,又有三停九似之说,谓自首至膊,膊至腰,腰至尾,皆相停也。九似者,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鬼,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然龙之见也,皆为雷、电、云、雾拥护其体,得见其全形者罕矣。

《明会典》记载,洪武二十四年(191年)规定,公、侯、驸马、伯以麒麟作为补服图案,故称一品麒麟。

《清史稿》记载过很多牛产麒麟的事情。《清史稿》记载:雍正二年,平度州民家牛产麟。五年,寿州民家牛产麟,一室火光,以为怪,格杀之,剥皮,见周身鳞甲,头角犹隐也;荆州民家牛产麟,遍体鳞甲。嘉庆元年,遂安民家牛产麟。七年,镇海民家牛生一犊,遍体鳞纹,色青黑,颔下有髯,项皆细鳞。十一年五月,盐亭民家牛产一麟,高二尺五寸,肉角一,长寸许,目如水晶,鳞甲遍体,两脊傍至尾各有肉粒如豆,黄金色,八足,牛蹄,产时风雨交至,金光满院,射草木皆黄。十三年二月,绵州民家牛产一犊,首形如龙,身有鳞纹,无毛,落地而殇。乾隆四年,盛京民家牛产麟。

传说,麒麟是姬氏(周天子脉)的祖神(祖先神),源自黄帝祖神应龙,是应龙血脉的主要分支之一,有诗云:“麒麟踏祥云,人间百难消。”次说一是麒麟与麒麟后人可以治病消灾,二说可以踏云而行。“

“西狩获麟”:发生在春秋末期鲁国西境大野泽。其有文字记载的历史,首先见于战国成书的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史《春秋》。战国史学家公羊高撰写的《公羊传》和谷梁赤撰写的《谷梁传》,也都记载了这方面的内容。

与孔子同代人左丘明的《左传·卷十二》载:哀公十四年春,西狩于大野,叔孙氏之车子钥商获麟,以为不祥,以赐虞人。仲尼观之曰:“麟也”。《史记·孔子世家》载:鲁哀公十四年春,西狩大野,叔孙氏之车子钥商获,以为不祥,仲尼视之曰:“麟也”,取之。在其《集解》和《正义》中又注:“大野,薮名,鲁田圃之常处,盖今巨野是也。”《兖州府志·圣里志》载:“周敬王三十九年春(哀公十四年),西狩于大野。叔孙氏家臣钥商获麟。”“折其左足,载以归。叔孙氏以为不祥,弃之郭外,使人告孔子曰:有麋而角者何也?孔子往观之曰:麟也,胡为乎来哉!反袂拭面,涕泣沾衿。叔孙氏闻之,然后取之。子贡问曰:夫子何泣也!孔子曰:麟之至为明王也,出非其时而见害,吾是以伤之。”

据考证“西狩获麟”发生在周敬王九年(春秋鲁哀公十四年),而孔子的《春秋》一书,也恰恰在这一年脱稿,这时孔子已71岁,从此不再著书。这就充分证明了至今仍在巨野流传的“孔子获麟绝笔”的故事是真实的。孔子获麟绝笔,从客观上讲,是年纪大了精力不佳。但从主观上讲,感麟而忧也是个重要原因。传说在公元前551年(鲁哀襄公二十二年),孔子的母亲颜徵在怀了孕,祈祷于尼丘山,遇一麒麟而生孔子,因孔子降生时,头顶长得有点像尼丘山,帮取名孔丘字仲尼。孔子遇麟而生,又见麟死,他认为是个不祥之兆,立即挥笔为麒麟写下了挽歌:“唐虞世兮麟凤游,今非其时来何求?麟兮麟兮我心忧。”由于孔子感麟而忧,再加他唯一的爱子孔鲤的早逝,使他难过极了,终于在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与世长辞了。孔子死后,获麟绝笔的故事广为流传。唐代大诗人李白《古风诗》中就有“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的诗句。

人们为纪念“西狩获麟”,在埋葬麒麟的地方建筑了麒麟台,又名获麟台,古称获麟古冢。

该建筑地处巨野城东七公里——今麒麟镇陈胡庄以东、后冯桥以北大洼内,为县级名胜古迹重点保护单位。此台为鲁哀公“西狩获麟”处,东西长7米,南北宽5米,占地面积800平方米。这里原有唐代石碑数座,由于年湮日久,已遭毁坏。明嘉靖十四年,济宁州通判张九胥重修麒麟碑一座,立于曹济公路旁,碑上刻的冢字及年代署名至今尚存。

“西狩获麟”闻名全国,一些州、县、乡、村地名如唐代的麟州,巨野以东的嘉祥县,巨野城东的获麟保(乡)、获麟集等,都以此命名。麒麟降世,无人识晓,却被“怪而杀之”。孔子痛惜不已,联想到自己一生怀才不遇,触景生悲,为麒麟写下了挽歌:“唐虞世兮麟凤游,今非其时来何求,麟兮麟兮我心忧”。自此绝笔,不再著书。麒麟冢也正因独特的文化内涵成为一方名胜,历代文人骚客临其境觅圣迹,或讴歌,或慨叹,发思古之幽情,咏不朽之佳句。

唐代著名学者韦表微曾作“麟台碑铭”:李白、辛弃疾以及明朝王穉登、孙宜等著名诗人均为麒麟台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唐武德四年,据西狩获麟之故,巨野一度改名麟州。明嘉靖十四年,进士张九叙作斗书“麒麟冢”三字,刻石立于台前。天启年间,县令方时化在此修建庙宇,名曰“瑞麟寺”。自此,麒麟台胜迹更加名震四方。

由于古代都把龙凤龟麟当成神灵,西狩获麟,也就成了文人笔下的重要内容。晋征南大将军兼史学家杜预撰写的《春秋左传·集解》一书云:“麟者,仁宠也,圣王之嘉瑞也”。唐代大文学家韩愈《获麟解》(注释)云:“麟一角而载肉,设武备而不为害”。“游必泽土,祥而后处,不履生虫,不践生草,王者有出,与凤龟龙谓之四灵。”

由于麒麟为四灵之一,一些史书故事如《麟经》、《麒麟书》、《金壁故事》、宋程俱的《麟台故事》、清李玉的《麒麟阁》等,均以麒麟为书名或内容。再如古代帝王的年号或者古建筑、古地名,也往往以麟字作为祥瑞的代号,汉高祖刘邦称未央宫为记麒麟殿,汉宣帝必称为麒麟阁。唐高祖武德四年,取西狩获麟意,于巨野置麟州。唐高宗称年号为麟德,武后则天必中书省为麟台。唐德宗大历四年,在麒麟台立麟台碑。后金皇统七年,取麒麟祥瑞意,在巨野县山口镇(今嘉祥县大山头一带)增设嘉祥县。元世祖至元十六年,以麟为祥瑞,在巨野县治北建麟凤亭;元文宗至顺二年,巨野县主簿樊逊,重修麟凤亭。明代,巨野知县方时化,在麒麟台建瑞麟寺。瑞麟寺建造宏伟,规模壮观,据当地传说,当时整个寺院占地百余亩,有僧侣百余人,佃户数十家。寺院附近有铺店、石碾、菜园、盐畦、车坊等,显然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瑞麟寺南面,有一小河,名曰八里河,此河东西流向,岸柳成行,流水潺潺,游鱼可数。河南岸有一渡口,即《巨野县志》上所说的“获麟古渡”。每值阳春,风和日暖,鸟语花香,士家工商,男女老少来此观光游览者络绎不绝。可惜由于明崇祯末年的战乱,整个寺院都变成了虚墟,今天能见到的只有这座荒草萋迷的土台子了。

南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金世宗完颜雍大定元年),年方1岁的爱国诗人辛弃疾,参加抗金起义军,途笃巨野麟台,即兴作五言律诗一首:

终始春秋笔,经名旧记麟。荒台曾建鲁,野草未烧秦。

郁郁山川秀,葱葱景钯新。韦编续继否?书带已成茵。

明朝诗人孙宜,游“获麟古渡”时,作五言律诗一首,其诗曰:

古渡寒烟积,沙明照落悬。春秋悲凤日,天地泣麟年。

鲁变时交阻,周衰辙竟旋。至今皆绝笔,真意更谁传。

现代作家张晓风也以获麒为主要事件写了一篇文章。

、白泽:

白泽是中国古代神话中地位崇高的神兽,祥瑞之象征,但正统古籍中记载甚少。白泽能说人话,通万物之情,通晓天下鬼神万物状貌,是令人逢凶化吉的吉祥之兽。

至于“栖息在昆仑山,浑身雪白,有翼”等皆为后人杜撰,不可信。

《今昔百鬼拾遗》躯干左右和额间的眼睛大概是鸟山石燕自行想象。《三才图会》中白泽大致是狮子身姿,头有两角,山羊胡子。

白泽是一种汉族神话传说中的神兽,它知道天下所有鬼怪的名字、形貌和驱除的方术,所以从很早开始,就被当做驱鬼的神和祥瑞来供奉。

尤其到了中古时期,对白泽的尊崇更是隆重。当时《白泽图》(又称《白泽精怪图》)一书非常流行,到了几乎人手一册的程度。书中记有各种神怪的名字、相貌和驱除的方法,并配有神怪的图画,人们一旦遇到怪物,就会按图索骥加以查找。

在禅宗语录中,也常见有“家有白泽图,妖怪自消除。”“不悬肘后符,何贴白泽图。”“家无白泽图,有如此妖怪”一类的语录。人们将画有白泽的图画挂在墙上,或是贴在大门上用来辟邪驱鬼。

东晋葛洪《抱朴子.极言》:“黄帝......穷神奸则记白泽之辞。”

传说黄帝巡狩,至海滨而得白泽神兽。此兽能言,达于万物之情,故帝令图写之,以示天下,后用以为章服图案。唐开元有白泽旗,是天子出行仪所用;明有白泽补,为贵戚之服饰。《云笈七签·轩辕本纪》“帝巡狩,东至海,登桓山,于海滨得白泽神兽。能言,达于万物之情。因问天下鬼神之事,自古精气为物、游魂为变者凡万一千五百二十种。白泽言之,帝令以图写之,以示天下。帝乃作祝邪之文以祝之。”

有人认为白泽就是独角兽,但是此说不见于任何古籍之中。

《白泽图》曰:羊有一角当顶上,龙也,杀之震死。

、毕方:

毕方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是火灾之兆。毕方的名字有可能来自竹子和木头燃烧时发出的噼啪声响。毕方的外形象丹顶鹤,但是只有一条腿(一说为只有一只翅膀),身体为蓝色、有红色的斑点,喙为白色。据说毕方的出现预示着大火。而传说黄帝在泰山聚集鬼神之时,乘坐着蛟龙牵引的战车,而毕方则伺候在战车旁。

毕方:木精,如鸟,青色,赤脚,两翼一足(有说两足一翼),不食五谷。

见则其邑有讹火(有说常衔火在人家作怪灾)。为黄帝卫车之神鸟(有说为致火之妖物,俗称火鸦)。《山海经》、《神异经》、《淮南子》等俱有载。

《山海经·西山经》:“有鸟焉,其状如鹤,一足,赤文青质而白喙,名曰毕方,其鸣自叫也,见则其邑有讹火。”译文:山中还有一种禽鸟,形状像一般的鹤,但只有一只脚,红色的斑纹和青色的身子而有一张白嘴巴,名称是毕方,它鸣叫的声音就是自身名称的读音,在哪个地方出现那里就会发生怪火。

《山海经·海外南经》:“毕方鸟在其东,青水西,其为鸟人面一脚。一曰在二八神东。”译文:毕方鸟在它的东面,在青水的西面,这种鸟长着一副人的面孔却是一只脚。另一种说法认为毕方鸟在二八神人的东面。

《淮南子·氾论训》:“叔孙敖三去令尹而无忧色,受罪禄不能累也;荆亻次非两蛟夹绕其船而志不动,怪物不能惊也。圣人心平志易,精神内守,物莫足以惑之。夫醉者俯入城门,以为七尺之闺也;超江、淮,以为寻常之沟也;酒浊其神也。怯者夜见立表,以为鬼也;见寝石,以为虎也;惧掩其气也。又况无天地之怪物乎?夫雌雄相接,阴阳相薄,羽者为雏,毛者为驹犊,柔者为皮肉,坚者为齿角,人弗怪也。水生蠬蜄,山生金玉,人弗怪也。老槐生火,久血为磷,人弗怪也。山出枭阳,水生罔象,木生毕方,井生坟羊,人怪之,闻见鲜而识物浅也。天下之怪物,圣人之所独见;利害之反覆,知者之所独明达也;同异嫌疑者,世俗之所眩惑也。”《淮南子》「木生毕方」是受五行思想的影响所致,意即木生火。因毕方为火鸟故用毕方代火,非指毕方生于木。

张衡《东京赋》中说:“毕方……老父神,如鸟,两足一翼,常衔火在人家作怪灾也。”

《韩非子·十过》:“昔者黄帝合鬼神于西秦山之上,驾象车而世讯毕方,毕方并害。”

《骈雅》:“毕方,兆火鸟也。”凤即为神,也是灾难的象征。

黄帝花七年时间兼并了东方诸国,随后又在中条山诸猛兽的协助下消灭了南方的竞争者蚩尤,终于让中原王国的疆域扩张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但首席大臣风后却不识时务地用沉重的措辞向国王呈送新的战报。风后说,零星的叛乱并未因此平息。蚩尤的残部依旧侵犯着边境各地的平静。东南方向,著名的统帅相柳正重新招集蛇虫,依托茂密的森林随时准备反扑。西北方向,灵媒们也正加紧赶制招魂的法器,准备聚集蚩尤的魂魄,组建亡魂的军队,与黄帝再作搏杀。黄帝听到这样的报道,心里充满恐惧。他再也无法站稳,直直地向后倾倒。幸亏侍女敏捷,轻轻抱住国王,他才不至于硬生跌倒。风后赶紧将瓦解敌人的方法和盘托出。

日后,黄帝独自乘着一辆由各种火的符号装饰的战车,驰向泰山。这辆巨大的战车载着黄帝在泰山颠簸的小路上奔驰了五天。到第六天时,黄帝忽然发现战车前闪过一团黑影子。这影子越来越大,越来越清晰,渐渐分出了头颈与眉眼。它面朝战车,向后飞行,背后的影子逐渐聚集过来,而正面的影子却因为被风带动,逐渐消散。

尽管如此,黄帝还是很快分辨出了它的形象。这个形象黄帝相当熟悉,此前,他曾经统帅军队,与之战斗,也曾经下令在北方极端寒冷之地砍下他的头颅,即使这样寒风依然无法立即封冻腔中的黑血,名为蚩的甲虫因此爬满了北方的国土。它是蚩尤。黄帝大惊失色,完全瘫软在战车中。他看到蚩尤的影子被一股疾风吹动,快速地析出一部分,逐渐凝结成手臂伸向自己。黄帝不知道对方想干什么,哀叫着抬起手,用袖子遮住脸,试图阻止蚩尤的袭击。

人听到黄帝的哀叫。因为这叫声被另一阵尖锐的声音掩盖了。黄帝只觉得一阵红光闪过,象群便得了命令一样停下了沉重的脚步。国王放下袖子再看,黑色的影子已经消散,远处,一只红色的大鸟越飞越远。四周安静了下来,连草叶生长、蚯蚓呢喃的声音也听不到。

多年以后,风后才又向黄帝提起了那只红色的鸟。他说,这只鸟名叫毕方,形态与鹤相似,习性也几乎没有区别,因此有时被误认为只有一条腿。毕方的羽毛是深浅不一的红色,喙相当宽大,黑色并带有白色的花纹。正是这只鸟,将黄帝征讨四方时杀死的敌军封锁在泰山之中。当然,借助这只鸟也可以将那支亡魂组成的军队释放出来。只是博学的风后也并不知道方法罢了。

从那以后,一共过了四千六百年,毕方再没有在中原王国出现过。

4、獬豸:

獬豸又称獬廌、解豸(ièzhì),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体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类似麒麟,全身长着浓密黝黑的毛,双目明亮有神,额上通常长一角,俗称独角兽。

獬豸拥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它怒目圆睁,能辨是非曲直,能识善恶忠奸,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他触倒,然后吃下肚子。它能辨曲直,又有神羊之称,它是勇猛、公正的象征,是司法“正大光明”“清平公正”“光明天下”的象征。

春秋战国时期,齐庄公有个叫壬里国的臣子,与另一位叫中里缴的臣子打了三年官司。因为案情难以判断,齐庄公就让“廌”,即神兽獬豸,来听他二人自读诉状。结果壬里国的诉状读完,獬豸没有什么表示,而中里缴的诉状还没有读到一半,獬豸就用角顶翻了他。于是,齐庄公判决壬里国胜诉。

“廌”有三名:一曰獬豸(谢志音);二曰独角兽;三曰神羊。各种史籍都指出,獬豸是一种能辨曲直的神兽。汉代学者杨孚在其专著《异物志》中,对“獬豸”特性的概括最有代表性:“性别曲直。见人斗,触不直者。闻人争,咋(ze音责,咬、啃的意思)不正者。”意思是说,獬豸能别曲直,见到有人相斗,它会用犀利之角触去理曲之人;听到有人相争,它会用嘴咬挑起是非的一方。

东汉时期的杰出思想家王充在《论衡》中记载了被奉为“中国司法鼻祖”——皋陶用獬豸治狱的传说:獬豸“一角之羊也,性知有罪。皋陶治狱,其罪疑者,令羊触之,有罪则触,无罪则不触。故皋陶敬羊”。皋陶决狱明白,执法公正。遇到曲直难断的情况,便放出独角神羊,依据獬豸是否顶触来判定是否有罪。

曾在古颍州做过太守的北宋大文学家、书画家苏轼在《艾子杂说》中讲了“獬豸辨好”的寓言故事。一次,齐宣王问艾子道:“听说古时候有一种动物叫獬豸,你熟悉吗?”艾子答道:“尧做皇帝时,是有一种猛兽叫獬豸,饲养在宫廷里,它能分辨好坏,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他触倒,然后吃下肚子。”艾子停了停接着感慨的说:“如果今天朝廷里还有这种猛兽的话,我想它不用再寻找其它的食物了!”这就将獬豸的能辨是非,引申到了官场,以官员为审视监督的对象。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他触倒,然后吃下肚子,不用再寻找其它的食物,讽刺当时的官场奸臣和贪官太多了。

后来,出于便于书写和记忆的需要,“廌”字从“灋”中被隐去,简化为“法”,然而它所象征的中国法律传统文化并没有随之消失。獬豸在我国古代法制监督史上仍有着非凡的涵义。由于獬豸是“法”的化身这一特性,从先秦到明清,“獬豸”形象被当成监察、审计和司法官员廉明正直、执法公正的象征,在各种场合被经常使用并作为监察御史和司法官员等的重要标志。

春秋战国时,楚王仿照獬豸的形象制成衣冠。秦朝时正式赐给御史作为饰志,后遂称“獬豸冠”。据古文献记载:“侍御史冠獬豸冠”(《秦会要订补》卷十四)。“法冠,一名獬豸冠,铁为柱,其上施珠两枚,为獬豸角形。法官服之。”(《隋书·礼仪志·七》)。

汉朝时,廷尉、御吏等都带獬豸冠。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庾信《正旦上司宪府》诗中就有“苍鹰下狱吏,獬豸饰刑官”的句子。唐朝著名边塞诗人岑参在《送韦侍御先归京》诗中有“闻欲朝龙阙,应须拂豸冠”的描述。

“见人斗,则触不直者;闻人论,则咋不正者”,见《异物志》。

《后汉书·舆服志下》:“獬豸,神羊,能辨别曲直,楚王尝获之,故以为冠。“后亦用以指执法者。

獬豸冠:古代执法官吏戴的帽子,《后汉书·舆服志下》:“[法冠]执法者服之……或谓之獬豸冠。“

关汉卿《玉镜台》第一折:生前不惧獬豸冠,死来图画麒麟像。

明赵震元《为袁石寓(袁可立子)复开封太府》:“靖两河以安天下,画熊兆獬豸之祥;冠八枢而奠中原,夹鹿犬麒麟之瑞。”

明十三陵神道旁的动物石像当中,就有獬豸的身影。

5、横公鱼:

横公鱼是古代汉族神话中的怪鱼。出自《山海经》,生于石湖,此湖不冻。长七八尺,形如鲤而赤,昼在水中,夜化为人。刺之不入,煮之不死,以乌梅二枚煮之则死,食之可去邪病。

横公鱼到了夜晚,跳到岸上,脱掉厚重的外壳,其样貌有点像人类。所以有了‘夜化为人’的说法。

6、夔:

夔(kuí)是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一条腿的怪物。

《山海经·大荒经》记载: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

译文:夔牛是古时代神兽,古时生于东海流波山,形状似牛,全身都是灰色的,没有长角,只长了一只脚,每次出现都会有狂风暴雨。它身上还闪耀着光芒,似日光和月光,它的吼声和雷声一样震耳欲聋。后来黄帝得到这种兽,用它的皮制成鼓并用雷兽的骨做槌,敲击鼓,鼓声响彻五百里之外,威慑天下。

《黄帝内经》载:“黄帝伐蚩尤,玄女为帝制夔牛皮鼓八十面,一震五百里,连震三千八百里。”九天玄女令军士宰夔牛制作八十面战鼓,使黄帝在得到九天玄女辅助之后,带兵与蚩尤大战于中冀。

当黄帝摆下“奇门遁甲”阵之后,即令军士以雷兽之骨,大击八十面夔牛皮巨鼓,一时鼓声大作,只见整个战场地动山摇,天旋地转,喊杀冲宵汉,蚩尤兵卒神魂颠倒,冲杀无门,败倒如山。“蚩尤铜头啖石”,即把石头当饭食,且能“飞空走险”。但在夔牛鼓震声中,“九击止之,尤不能走,遂杀之”。尔后,黄帝又诛榆罔于阪泉(今河北省涿鹿县东南),经过这场大血战,天下始得大定。

译文:在黄帝和蚩尤的战争中,黄帝捕获了夔,用它的皮制作军鼓,用它的骨头作为鼓槌,结果击打这面鼓的声响能够传遍方圆500里,使黄帝军士气大振、蚩尤军大骇。

夔与天地同生,世上只有三只,以上是第一只,第二只乃秦始皇所杀。但秦始皇没有黄帝的功业,所以这只夔的皮做成的鼓就没那么神奇了。

7、英招:

人面马身,有虎纹,生鸟翼,声音如榴。

号称是替天帝看花园的神,但看起来充其量不过是只神兽而已。

8、当康:

当康又称牙豚,是中国古代汉族神话中的神兽之一,是一种兆丰穰的瑞兽。

是一个“其形如猪,身长六尺,高四尺,浑身青色,两只大耳,口中伸出四个长牙,如象牙一般,抱在外面’’的怪兽。

《山海经·东次四经》:“钦山,多金玉而无石。师水出焉,而北流注于皋泽,其中多鳝鱼,多文贝。有兽焉。其状如豚而有牙,其名曰当康,其当康鸣自叫,见则天下大穰。衔懿行云:“当康大穰,声转义近,盖岁将丰稔,兹兽先出以鸣瑞。”

胡文焕《山海经图说》云:“钦山中有兽焉,状如豚,名当康,其名自呼。见则天下大穰。韩子曰:穰,岁之稔也。”

《骈雅》云:“当康,牙豚也。”郝懿行注:“当康大穰,声转义近,盖岁将丰稔,兹兽先出以鸣瑞。”

《太平御览》九百十三卷引《神异经》云:“南方有兽,似鹿而豕首有牙,善依人求五谷,名无损之兽,所说形状与此兽近,当即此。”

《图解山海经》:“山中栖息一种野兽,其外形象猪,却长着大獠牙,名字叫当康,它发出的叫声就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传说天下要获得丰收的时候,它就从山中出来啼叫,告诉人们丰收将至。所以它虽然样子不太好看,却是一种瑞兽。”

郭璞《图赞》:“当康如豚,见则岁穰。”(未完待续)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热门小说
信息全知者你老婆掉了奸夫是皇帝绝对一番玄尘道途五胡之血时代盖世双谐反叛的大魔王终末忍界我只有两千五百岁
相邻小说
足球风暴掌上娇天朝笑林拾遗八神太二的自我修养超级直播英雄联盟之斗帝战狼兵王历史不可能那么萌养个千年女鬼当老婆导演大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