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大文学移动版

m.dwxdwx.com

第1308章 官道的发展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而这仅仅是船舶50吨以上的较大船只,要是加上为数众多的满清时期留下来的老式船只,怕是数万甚至还不止,总吨位至少达到上百万吨以上。

整个中华帝国境内的船只类型千差万别,但总体算起来,一共四个类型:大轮船、小轮船、民船和竹筏。

这其中,大轮船和小轮船其实都是中华帝国成立之后采购与自行制造的,而这其中,自行制造的反倒是越来越多,除了朝廷的四大船政局之外,还有不少私营造船厂也大规模发展起来,去年制造交付的蒸汽船只——大小轮船已经接近两千艘,并且,这些新制造出来的轮船吨位都越来越大,平均吨位已经达到了将近300吨的样子。大轮船除了在远洋和近海航运之外,还在珠江中下游、荆州段以下的长江中下游、黄河淮河以及黑龙江下游等主干河道以及湖泊航行,而小轮船则可以航行的地方更广,除了大轮船能航行的地方之外,珠江、长江、淮河、黄河和黑龙江各支流,以及其他的闽江、瓯江、甬江、海河、鸭绿江等稍小一些的河道及主要支流航行。

这些大小轮船占据了全国内河水运的客运和货运的将近一半的体量,若是加上近海海运的话,几乎占据了整个国家运量的七成了。

除此之外,民船和竹筏也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民船实际上就是原本满清遗留下来的内河木帆船,甚至运河上人力拖拉的拖船,绝大部分都只有数十吨甚至十几吨,少量的超过百吨。除了原本遗留下来的,还有少数民间的小型造船厂和河港的船工匠人制造这种木帆船,但数量和吨位与蒸汽轮船相比,已经占比很小了。

剩下的最后一种,竹筏木排之类的,这是最为原始古老的一种勉强算是船只的交通运输工具了,这些使用寿命都不长,但制作简单,常年在江河边生活的船夫,基本都会制作。而这个竹排之类的,运输的货物或是人员也很有限,但却应用极广,特别是在各支流的上游,甚至水流湍急的溪渠都能使用,有效地补充了船只无法航行的河流上游地区。

通过这3740家水运公司,上百万吨总载重量的客、货商船,将全国各地大部分能通航的地区的物资进行运输,有效促进了贸易的开展,更使得各类商品畅销在全国各地,价格也大为降低,让帝国百姓得到了诸多实惠。

而除了这本土的内河运输之外,新扩展的帝国领土的河道运输,尤其是中短途海运,这几年大行发展,特别是最近两三年,中华帝国击败西洋海军第一强国英国的第二次远征舰队之后,帝国的军力让民间甚至外资商贾都极为放心,一下,整个中华帝国境内的海域内贸易便繁华稳定起来,加上中华帝国的几支海军舰队早已经将近海海域内的几支仅剩的海盗给全部消灭,近海海域的短途海运也立刻高速发展了起来。因为海运的本身都是以货船为主,而且船体载重量大,加上最近的铁路修建也十分便捷,折算下来,运费比内河运输更为经济划算。

像原本的香港、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登州、天津就是大型沿海或近海港口城市,如今经过海运的催生发展,这些地方更加成为进出口贸易的集中地和附近工商货品的集散地。而其中的广州、福州、上海本身就是特大码头,原本就是七八十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如今经过帝国十来年的发展,已经大肆扩展,均称为超过百万以上人口的特大城市。特别是广州城,原本人口就已经超百万,如今特别经过中华帝国的十余年发展,已经成为全国第一大城市,人口直超200万之巨。而这其中,作为海港码头,同时又是河运重地,水路航运成为这些城市壮大的重要原因。

而根据交通部的统计,陆地交通方面,除了已经给冯云山禀报过的铁路建设之外,官道马路的修建也风起云涌,如火如荼。

中华帝国疆域辽阔,并且,地形复杂,除了北方的中原腹地一些平原之外,其余的江南水乡主要靠的河网船运,而其他的一些南方丘陵地区掺杂在山岭之间,道路修建不易,像福建、贵州之类的地方更是崇山峻岭,道路修建十分困难。不过,在经历数千年的灿烂文明之后,帝国本土的官道建设饶有规模。历朝历代都修建官道,就算再腐败恶劣的王朝,也不可能做出故意损毁道路的事情来。

特别是明清两代,整治修筑地方道路的风气盛行。乡间官绅、商贾在发家之后,都想获取名声,回报乡里,修桥铺路之事十分常见。

而在官府层面,尤其是满清王朝,为促进税收的收取和粮食的征调,同时更为了兵力的调动方便,特别是骑兵所需的道路,以更好地维护统治,满清一朝对于官道的整修十分看重。

整个满清,以北京城为中心,在原本明代和前朝的官道基础上,修建了满清特色的官道系统。

从北京通向各省城的路面修建得最宽最好,称之为官马大路,简称官路;从各省城通向各地方主要城市的比如州府及重要县城的道路称为大路;联通各县及乡镇的道路称之为小路。官路和大路相隔一定距离便有驿站和官亭,供来往客商打尖歇脚。

而早在太平圣国推翻满清之后,当时还是圣王的冯云山便开始下令修建道路。尤其是等中华帝国成立之后,水泥已经实现了量产,而蒸汽机驱动的破碎机、炸药等修路条件也基本具备,朝廷开始大规模开始修路运动。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和第二个五年计划当中,当时的工务部,后来的交通部,根据皇帝冯云山和内阁制订的发展马路计划,成立了官道司专门开展官道修缮改造,实行主要官道全部水泥硬化的巨大工程。然而,就在人们认为如此巨大的工程,在冯云山的计划中,其实只是第一步而已,适合马车、行人行走而已,而第二步,等内燃机发明应用之后,汽车发明普及了,他准备还要再拓宽成为后世的公路,供机动汽车跑,而这,才是巨大的工程。

为此,冯云山作为皇帝,在五年计划中阐明:道路是中国帝国的历史传承,是古老中华文化的文明之舟,财富之脉,要想百姓安居乐业,物资丰饶,文明进步,实业经济发达,就必须将整个国家的道路修建发展起来。他当先喊出了“要想富,先修路”的口号。

根据第二个五年计划中的道路修建任务,全国通行的公路要达到25万公里,而如今,根据交通部的统计,官道马路实际上也就是对应后世的国道来说,已经达到8万公里;而省级府级的官道大路,也就是对应后世的省道,达到11万公里;其他县乡道路这种县道也达到了9万公里,合计起来,已经超过了原定的25万公里计划,达到了28万公里。

官道马路要求宽度达到15米以上,官道大路要求宽度达到10米以上,而其他的县乡道路也要求达到5米以上。

而为了修建这些道路,交通部下辖的官道司一共设立了七大官道工程局,本土有东北官道工程局、西北官道工程局、中原官道工程局、江南官道工程局、华南官道工程局以及西南官道工程局一共六个国内的工程局,另外在爪哇岛上的椰城(巴达维亚)又设立了一处海外官道工程局,负责所辖范围内的官道规划、建设和总体维护运营。单单这七大官道工程局,人数便接近3万人。

而其他的各省、府、县都设有不同级别的官道工程局,用于修建各级官道。即便是一个小县,也有常设几十号人、特殊时候上百号人的官道工程局,专门修建当地的官道以及对已经通行投用的官道进行养护。当然,这些资金,有四分之一是朝廷和省府拨付,有四分之一是由县财政直接列支,而另外的一半多,则主要靠本地的乡绅、商贾等进行捐助。

整个帝国的各省官道工程局的正式修路工人便达到了超过12万人,而其他的以各乡镇就近招募或者服役的临时民工更是随时可以召集上百万之巨。

到目前为止,整个帝国,除了海外后来并入的领土以及西疆、东北和蒙古、西伯利亚等地之外,其余的各省省城、府城都已经有官道联通,而中原、江南和华南一带发展较快的地方,甚至连每个县城、重要的乡镇都已经修通了官道。

除此之外,一些重要的工厂、矿产也开始自行修建官道,用以货物的运出。

根据交通部的统计,这些年来,整个帝国为修建各级官道,光朝廷和各级地方官府的财税支出,就达到了7.5亿圣元之巨,而若是加上各地乡绅的捐献等,恐怕早就超过10亿圣元。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热门小说
五胡之血时代奸夫是皇帝终末忍界你老婆掉了我只有两千五百岁盖世双谐玄尘道途反叛的大魔王绝对一番信息全知者
相邻小说
想做凡人的杀手率性球王香江豪门天神诀重生之都市文豪史上最强主播史上最强绿巨人许仙的幸福生活全球暗黑阴阳食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