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大文学移动版

m.dwxdwx.com

终章 不如归去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政和三年十一月,大宋太子赵桓亲至成都府,带去了圣旨,太子代表赵佶“请高方平出山”,拜门下侍郎、兼枢密使。

林摅等人已经出师了,成都府路局面已经稳住,底子打下了,于是高方平就放手了。

十二月初离开成都之际,万人空巷送行,却没人请求他留下,大头百姓又不蠢,大猪肉平拜相了那是喜事,帝国战车真的轰鸣了。

“我大成都又出宰相了。”

“妥妥的,我认为高方平算成都人。”

这些论调就由这些家伙们在民间脑补去了,也没谁去管他们……

政和四年元月,东京大雪磅礴。

王安石进士及第起二十多年拜相,这个过程高方平用了九年不到。比当初李清照预计的十年还快了些。

赵明诚输了,当年他便在这个问题上和李清照对赌。三个月前赵明诚还在江南发表言论“此番猪肉平不被老张整死算我输”。于是真的输了。

他是赵挺之的儿子不代表他就有见识,受家学的影响,他觉得猪肉平在政治上成不了。可惜他错了,猪肉平崛起的本质自来不是政治,而是做事、民心。

今年的雪尤其大,这也是九年以来,高方平第一次在京过节,而不是像傻子一般的在路上。

一壶浊酒喜相逢。

约好观雪的李清照很高兴,这次高方平没失约,两人在小院中喝酒聊天吃火锅。

和以往不同,高方平带来了一种叫辣椒的东西,自此火锅里多了些味道,辣的李清照眼泪大流,个中滋味亦如她的这半生,一时间感触颇多。

“受你的影响,我灵气基本没有了,此番相聚竟是一首词也出不来。”这是李清照说的。

“此间少年此间事,将来必为美谈。其实当年对这句话我并没在意,我一直都在骗你,我从未喜欢过你的词,我喜欢你的人。”高方平这么回答她。

“小样打死你。”

李清照气得无语,她自来认为自己的才华美过样貌,猪肉平竟是不懂欣赏,他把这个龌蹉心思藏了近十年才透露,且透露的时候他已经醒觉不能被否定,川中大儒、文学泰斗傅先生对猪肉平大家赞赏,评价为一派宗师,于是现在赵明诚等人也不敢骂猪肉平不学无术了……

“狼烟起时,江山北望。心似长河,意志如山。马蹄所向,忠魂埋骨。欲以血汗守土复开疆。唯屈辱过后,方能看出烈士妖娆,唯精忠报国,方能永保正义长存。”

大雪之中,响应高方平动员,即将开赴高丽的第一少批年军正在誓师。

高方平喊完了后,他们整齐的喊道:“时刻准备着。”

“出征。”

就此后,韩世忠带一千少年军登船离开,将于最短时间内开入高丽战场。

高丽战场真正的问题不在实力,在思想。当初因张叔夜在路线问题上的阻挠,导致了高方平原计划投入高丽的少年军没能成行,被当时老张顶回来了。

于是没有了这些小干部小政委们,导致大宋志愿军在那边和三韩民众的沟通不利,积极性不高,磨合度有限。加之刘法的存在,导致了高方平所要求的开京防线进度太慢,效率太低。

于是现在,高方平代表枢密院发文高丽,刘法调离回京。另外,暂时仍旧没有援军,依托现在的六千五百骑兵保护民众,保护好少年军,给予他们建设开京防线的大环境。

韩世忠入朝后会任职史文恭副将,但与此同时高方平要求,在战术谋略上,以韩世忠为主。

这是因为史文恭的勇猛能最大激发出永乐军潜力来,与此同时没有老史,韩世忠还未必有威望节制永乐军,当然可以发令,但会有许多磨合问题……

因为出兵高丽问题,宋辽分歧和摩擦日渐加大。

政和四年六月,辽国南府枢密使牛温舒出使宋朝,长达一月的磋商未果。高方平不肯撤军。双方不欢而散。

同年八月,当初勇猛精进的女真部再无建树,被阻挡在开京防线外,此时女真部的兵力也已经扩张至万余。

与此同时,害怕女真部过度做大,又看到了大片高丽国土有机可乘,在牛温舒等人的强烈要求下,辽皇同意出兵占领,萧的里底受命紧急部署,就此,五万辽国大军开进高丽,占领开京以西的大片土地。

阿骨打觉得辽国人是强盗,无奈自己当时上当,大肆攻城略地杀人,人家高方平上台后根本不来抢地,只埋头建设开京防线,把最多的三韩人撤往开京后方保护了起来。

原本么,阿骨打基本已经有了问鼎开京防线的实力,可以正面一战了。可惜看到大宋“太怂”,辽国那沉睡许久的心思热了起来,五万大军推进高丽抢食。

就此一来让阿骨打进退维谷,往前硬打的话,害怕自己牺牲了却给辽国做嫁衣。谋反往后打辽国的话,却已经把高丽全民和大宋志愿军得罪,那时候腹背受敌,女真就得灭族。

不得已之下,女真阿骨打再次压下了反心,多次对辽国朝廷表忠心后,作为辽国先锋军,陈兵交州道一线和开京形成对持。

宋辽双方继续撕逼,都说对方是侵略者,让对方退出高丽战场,还给高丽人自治。

声音大有个卵用。现在超过八层三韩人集中在开京以东,大宋少年军入高丽、深入基层工作后,现在高丽人对女真人和辽国人充满了仇恨。高丽皇帝虽然觉得宋军是战五渣,但宋军好歹客气不扰民,王俣还想到了当初在上京所受到的待遇,气不打一处来,发檄文说辽国和女真才是入侵者。大宋是负责任的仁慈国度。

于是,继续对持外加口水战……

政和五年三月,多次谈判未果后,异军突起彰显才华的宗室子弟耶律大石上表朝廷,说是测算分析后,打开京不会真正的和宋国破脸,高方平仍旧承认澶渊之盟,仍旧看重宋辽的商业利益。就此,牛温舒出任北府枢密副使,萧合鲁帅皮室军五万增援高丽。

宋辽间的外交口水结束,双方志愿军于开京防线,正式进入热战状态。

前后相加,辽国集十一万兵力,打算三月内灭国高丽。牛温舒和萧合鲁的理论是,辽国可以依托陆地快速进兵,宋国却没能力在三月内投入足够兵力于半岛。于是可以在宋国进入状态前,彻底推平高丽。

耶律大石认为,高方平只有一个办法是:从宋辽边境出兵,产生围魏救赵效果。但是很显然,他并不敢真的掀开宋辽全面战争。

得出这个结论后,辽国猛烈攻击开京防线,然而尽管只有六千多规模的永乐军精锐在守卫,却是开京战役让辽国遭遇了史上最强烈抵抗。

没人知道问题出在什么地方,现在的三韩人一点不怂了,在有指挥的情况下,再草根他们也在抵抗。然后两年多以来的大意和放松,开京防线已经被高方平修成了钢混防线。

更幺蛾子的在于,宋国第三代轮机成熟应用了,两万吨排水量的大船组成集群,竟是在开京战役打响的一个半月内,就投入达七万兵力进入半岛,且后续物资源源不断,不见不会枯竭。

越打越打不动,越打幺蛾子越多。已经怼起来就没人想随便认输。

政和六年一月,军事天才耶律大石被鬼使神差的启用,辽军的意志和素质得到了空前改善。

此番的大雪和严寒未能阻止热战,也于这个时期,宋辽双方投入半岛的兵力达到了峰值,辽国集七十五万兵力于开京防线猛攻。

然而更打不动。

此时,高方平的变法基本已经完成,早在开京防线小规模对持时期,就连耶律大石都被忽悠了。

那个时期高方平在大宋内部军改,丧心病狂的裁军。八十万禁军和百多万厢军,留下的总数不足一百五十万。在辽国来认为,这点人连国内的土匪和叛乱都防不住。于是辽国许多人都认为,高方平并不会在半岛战场上下重注。

他们想多了。宋国境内现在没有土匪,没有动乱。且高方平一以贯之的就是要在半岛和辽国霸权决战。

政和六年二月,大宋投放半岛的兵力到达了峰值,整个天下无人可以理解,高方平居然有能力在开京战线投入三十九万兵力,且后勤不断。另外,他还在宋辽边境陈兵二十五万。

彼时黄火药早已经应用,在酷吏林摅和种师道的督战之下,锦州段铁路早已修通,其他的铁路更是简单。

所以现在大宋有两条命脉铁路,一条直接进西夏。一条进汴京、经大名府,最后进登州港。

依托第三代变速箱和轮机,那种轰隆轰隆的大怪物能拖着一百吨物资昼夜兼程,以十七节的速度把成都府的粮食、内陆的物资,运到登州港装船。

这算什么级别的后勤能力呢?辽国上下没人说的出来,他们只知道,要他们辽国做到这样的运输,时间会慢两倍,且要投入至少四百万以上的民力和牛马才扛得住。

结论是,这个时代没人可以对抗这种后勤能力。

辽国为了维持开京战线七十五万大军的补给,耗尽了倾国之力,总计有三百万规模的人和畜生在到处收集物资。

然而杯水车薪,士气低迷。过重的战争负担,导致国内怨气一浪盖过一浪。于是,汉人为主的燕京之地,率先叛乱反辽。

这和历史上反过来了。

历史上宋朝和女真合谋,进兵燕云,牛温舒可真不是昏官,他掌管南院很久,导致了那时辽国仍有群众基础,于是宋军在燕云陷入了巷战泥潭。

现在么,燕云的汉人不堪重负闹事了,辽国平乱的珊军进燕云后却被打的满头大包。军队不来还好,一来就打巷战,真把汉人惹毛后,他们见外族就打。

于是珊军拉了仇恨无功而反,还导致燕云大多数胡族也被汉人无差别攻击,全部赶跑了。然后燕云的这些家伙们,哭着喊着的要“认祖归宗”,满地打滚求带走。

大宋当然会接纳他们的,就此燕云攻略顺利完成,正式回归到大宋版图。

李乾顺说天祚皇帝是个大棒槌。他在开京投入近百万军队装逼,看似把宋帝国主义吓得不要不要的,然而事实上他一不小心就输掉了燕云之地。

很显然全部人都被高方平算计了,他一步一步升级半岛战事,不是真要挥师百万和辽国决一雌雄。就如当年白池草原上把西夏战车拖到爆缸熄火一样、此番辽国也被高方平的物资、军备、后勤竞赛给拖垮了。一败涂地。

燕云的失利,让本就叛乱较多的辽国内部雪上加霜,物资的过度征缴,让境内各族叛乱频发,为了回师平乱,开京战役真的打不下去了。

然后就此签订停火协议,女真部和辽军、就此正式撤离高丽国土。

辽国面子下不来,不肯承认输,高方平也不要他们认输。因为认输了后高丽压力就小,大宋在高丽驻军就理由不足。

开京战役、近两百万人参与博弈的最终结果:划定了高丽和燕云版图。

对此辽国是不会甘心的,燕云的丢失让他们不能接受。可惜目下他们已经没有心思关注燕云了,因为开京战线的失利和燕云丢失,进一步让敌烈部、以及女真部看到了辽国虚弱。

在蒙古和女真的眼睛里,曾经不可一世的辽帝国已轰然倒塌了。默契之下,两边同时起兵反辽。

阿骨打朝西边打,敌烈部整合了漠北的蒙古杀手们,南下攻城略地,辽国境内横尸遍野。

几乎被肢解的辽国岌岌可危,亡国阴云笼罩下,他们非但不计较燕云仇恨,相反求助宋国出兵,以保住辽国的最后血脉。

政和七年三月,耶律大石以北府参知政事身份出使汴京。请求盟军入东辽作战,抗击蒙古和女真的屠夫。

没问题。

高方平说了,开京战线那是志愿军对志愿军,和两国政治无关。理论上,澶渊之盟确立的两国政治关系仍然在,宋辽仍旧是盟友。

基调定下后,耶律大石满载而归,因外交功劳,正式出任首相——辽国北府枢密使。

政和七年五月,大宋驻高丽军团以盟军姿态过鸭绿江,开进辽阳府,携两千门重炮痛击女真铁骑。

辽阳府保卫战一役,阿骨打阵亡。阿骨打的弟弟吴乞买接位后,彻底结束了辽金之战,盘踞长白山以东北地区,建国号为金。

同一时间,辽国西部已经整体沦陷,基本尽入蒙古人之手,宋军从太原府出兵入东辽,携三千门重炮守住了上京,史称——横临府攻防战。

蒙古人损失惨重,退出上京以西部分地区,建国号为元,从此往西扩张。

耶律大石励精图治,发展东辽最后的土地,以求东山再起。

短时期内的版图,就此划定。

西夏有大宋驻军,横临府保卫战的惨烈结果,导致了蒙古人再狠也不敢打西夏,于是他们只能往西进兵回鸪,提前开启了他们征战欧洲的步伐,所过之处三光政策。

此番西方食尸怪们估计惨了,老子们大宋舰队尚未进地中海拉仇恨,人家蒙古的快刀手们就会提前过去了。

没毛病,仇恨蒙古人去拉,在大宋蒸蒸日上的国力支撑下,高方平亦加快了海军建设脚步。因为计划变了,大宋志愿军很快要出兵欧洲,作为负责任的大国这不是侵略,而是帮助他们抗击强盗,顺便驻军保护他们。帮助他们建设民生的同时,把大宋的粮食和工业品卖给他们……

宣和二年四月,大理国纳土归宋。

段和誉这家伙说有天感觉佛法照顶,他忽然就念头通达了,为了百姓的安生,他愿辞去帝位出家当和尚。

这明显撂挑子嘛,却被称为仁慈随和,一心向佛。

真的非常诡异,他亲自来汴京卸位,交还了云南节度使衔,不给段家子孙也不给高泰明。然后就在汴京大相国寺梯度。

赵佶夸段和誉高风亮节,还劝说曰:“辞去帝位纳土没毛病,然而也别急着交节度使嘛,就以云南节度身份知云南,云南仍旧给段家世代治理。”

然而老段心灰意冷的样子拒绝。他分明为情所困,却说一心向佛要出家。高方平觉得么,兴许高泰明那孙子管不了屁股,给老段戴绿帽了,老段心灰意冷下连子孙都不信了。

话说金庸专门写一段周伯通段智兴和英姑的三人行,应该是有原因的。段家应该经常遇到这种事。

但老段是个好人,他不想为情杀人报仇,最终,他的梯度在汴京大相国寺举行,赵佶亲自参加老段出家礼,最后么,还是让他回大理天龙寺住持。

于是宣和二年六月,赵佶下诏撤销大理国号,设云南路,又设大都督级昆明府,张绵成成为大宋第一任昆明知府、兼云南路安抚使。

之所以是张绵成上而不是林摅,那是因为云南没什么戾气,高原上的人们懒懒散散的,小富即安,温吞吞的,戾气都不重。老段再三请求大宋要善待云南子民。

其实大理的纳土归宋,在彼时的大宋是有阻力的。妈的以前是国土越多越好,现在大宋日子好过了,一些人便不想要那个落后地区。然而大魔王说了,自诸葛亮平云南之后那自古以来都是汉家之地,必须收回来。赔钱也要收回来,慢慢的还是会赚钱的。

与此同时,仍旧信道的赵佶、不知他是不是与段和誉座谈时受到了启发,有天赵佶说梦到太上老君云云,于是赵佶也想潜心研究道法了。

宣和三年元月,赵佶退位为太上皇,传皇位于太子赵桓。普天同庆。

赵桓时已二十一岁,正当青年时。

然则年三十的高方平两鬓已有了不少白发,上表皇帝和王太后称:“十五度春风秋雨,十万里路云和月,臣累了,纵使有些才华亦已用尽,无法再为国效力。”

身体不好的太后娘伤感落泪,苦言挽留多次。高方平断然拒绝。

其后,赵桓亲自三次来请,高方平都避而不见。

逼得没有办法之下,高方平跑杭州去,躲在了太上皇赵佶的行宫中避风头。因赵佶卸任后也在杭州,所以赵大傻不敢去杭州装逼,只得就此作罢。

这些年经历了太多,高方平真的累了。此外呢,高方平教出来的徒弟只有高方平懂。那个赵大傻早年看着傻,其实乃大器晚成、大智若愚。当年任职太子太傅后,高方平对他已是倾囊相授。

两个大魔王,是不能共存的。

所以赵桓会是个好皇帝,却也会是个魔王。高方平这辈子不想造反,也就不能在新任魔门领袖治下了,那会死人的。

要说呢,大宋不会随便死。可惜高方平宰执近十年来,变法太彻底。又依托战争状态,官员免死的规矩几乎不在了。当年的军改和反贪风暴中,死去的士大夫可不是一百两百那么少。

气候和土壤已经变异,现在官员已经会死了。世事并不总是一成不变。

师承大魔王的明君赵桓提前登基后,早有了对权利的欲望,且他已经对高方平有了少许忌讳之心。这当然瞒不过高方平,高方平斗得过他的,却要花费太多精力,还要伤害太后娘娘和赵佶的感情。

最重要的,和赵桓斗就等于颠覆了高方平的一生,高方平的集权依托的是皇权和忠君报国。高方平不想改变初衷,不想否定自己的一生。

于是高方平真的累了。

太后娘她不承认儿子这样。娘么,总是觉得她的孩子是完美的。对此高方平一句没有多说,递交了辞呈后愣是不见他们娘两。

赵金奴是个有良心的姑娘,时已是个绝世美人的她最了解兄长了,当她发现赵桓变了的时候,急急忙忙来找高方平报信:让高方平想办法和皇帝哥哥谈谈,消除彼此间的误会。

“乱讲。小官家他好好的,做的面面俱到,哪有问题。你想多了。”

当时高方平这么呵斥赵金奴,且以太师身份罚她去杭州找赵佶尽孝道,以避开京师这个泥潭。否则有良心的人最是冲动,她长成了却年轻冲动,高方平不想她有事。她真算是高方平一手带大的人。

赵金奴当然没乱讲,高方平比她早三年就知道了。大魔王教出来的弟子,当然是魔王。

其实赵桓这个时候主要是想有存在感,想有点权力,欺师灭祖倒是不会。

见高方平辞职那么坚决,毕竟是他的师傅,所以赵桓当时是真心多次挽留。说是“没相公在,朕这心理总是不踏实”。

高方平觉得他或许在说真心话,但也仅仅是现在真心而已。将来权利欲望的增加,太后又不在了,仅仅是赵金奴的亲情,是绝对压不住他的。

于是高方平远赴杭州前,写信给赵桓:“一朝天子一朝臣,一代人做一代事。臣高方平这半生有过诸多错误,做的不完美,但是及格了。我对大宋的服役已经完成,不要在要求我。”

“相公欲往何处,会留京吗?”赵桓当时很难过的语气写信。

“不会留京,和老官家一起习惯了,没他在还真不习惯,臣要去杭州和他搓麻将斗蟋蟀。”高方平如此回复后,自此举家离京,去杭州赵佶处蹭吃蹭喝……

那些年,赵佶变为了个大滑稽、老顽童。

高俅老了,不陪赵佶了。于是高方平和赵佶斗蟋蟀玩乐,自是不在话下。

后来李清照也移居杭州,作为红颜知己她从不要求,却喜欢摸摸跟着高方平走。

什么叫大宋最强纨绔呢?

在杭州时期高方平性情大变,那才叫纨绔,比当初的花花太岁还蛋疼。整天带着富安这个忠心耿耿的老流氓,到处招摇过市,打架斗殴是常有的事,神经兮兮,疯疯癫癫。

赵明诚那群文青党和高方平群殴过几次了。被打的满头大包。写文章也骂不过高方平。人家高方平说了,小赵他文笔不行,见识有限。看似辞藻华丽,实际不接地气,有个卵的用处。

当年的花花太岁是高俅撑腰,杭州那些年,则是太上皇撑腰。

杭州知州几次来客气的说:“老相爷您悠着些啊,别闪了您的腰,也别让小的们难做,现在的天下,是会追责的。”

然而每次遇到这事,老顽童赵佶便跳出来说:“你不想混了啊,小高是朕的人,一生都是。来啊,给朕把知州乱棍打出去。”

那些年,杭州知州最是难做。就因为遇到高方平这个老纨绔,以及赵佶这个老顽童,谁都没办法。

最后赵桓看不下去了,亲自来杭州,以关心的名誉,实则是暗示“两个老不休,别在让朝廷难做”。

赵佶骂他:“傻子,你一辈子都是傻子,你根本不明白缘故。”

或许两个老不死真有原因,然而也真把赵桓气的脸红一阵白一阵。

大器晚成的赵桓,这个时期的行事作风,让高方平看到了李世民的痕迹。

妈的既然是李世民,小官家他如何能容忍大纨绔和老顽童祸害吏治。然后一锅端了,此番连赵佶也哭瞎。

此后,赵佶和高方平一起被捉去京城。赵桓说了“父皇,老相公,你们要闹事没问题,在京城好歹还可以让朕照顾你们,妥妥的”。

就此后,京城多了两只过街老鼠,除了不能随便离京外,照样谁也拿他们两个没办法。

时任宰相的李纲叹息道:“大宋欠他们两个,就容他们那样吧,别管了。”

赵桓无比郁闷,然而如同李世民头疼魏征那样,这个偏偏李纲骂不得。

赵桓真的不想得罪谁,但也不想再放任那两老王八蛋了。朕这边励精图治,调兵遣将,谋划统一天下战略。你们两个老不死的则整天乱搞,没心没肺的,都不知道和谁学的。

那些年,太后娘娘在的时候还好些,然而有天,身体不好的她真的不在了。

这个时期赵桓就猥琐了,再没那么好说话。把赵佶和高方平两个一起捉进皇城,宣布他们只能在皇城纨绔。赵桓逼宫似的说了:“朕和皇家欠你们两个,然而开封府不欠,不许在外面祸害了。进出要请假,还不一定批准。”

妈蛋这次又哭瞎了,范围缩小到了皇城……

那些年,偶尔有天高方平说想回成都看看,赵佶也说要一起去青城山烧香。却是出行时候被皇家侍卫围了个严实。赵桓说了“这两老流氓仇人不是一般的多,要保护好他们,不能让他们和民接触”。

虽然是保护,实则也是近乎软禁。

为此,时已中年的赵金奴提着棍子冲进书房,一边落泪,一边追打赵桓责问:“你有没有良心,竟敢忤逆父亲,薄待老相爷。”

赵桓一边逃跑一边求饶说:“小妹你想多啦,朕那是保护他们。”

照样被头打破了。

惹毛了后,赵金奴也被捉了,从此她的待遇和赵佶高方平一样,不许离开皇城,进出要请假。尤其不许殴打皇帝。

是的就像英国有“不许在白金汉宫用弓箭射击英王”的法律一样,现在诉棍势力抬头,大宋也有这个条文了,妈的简直废话。然而老常和赵鼎说“不是废话,律法是神圣的”。

赵金奴就此圆满了。

赵桓知道她心思,她这辈子不想嫁人,她的偶像是高方平。不过高方平早就不纳女人入门了。也好,就让赵金奴跟着赵佶尽孝道,跟着高方平发花痴好了……

当年高方平拉走了所有的仇恨。

彼时李纲也因一些过激政策被罢相,其后赵鼎上台。就此,当年高方平的一些变法被否定。

高方平懂的,现在仗打完了,欧洲大陆上都已经有三十万大宋驻军,分布在几十个军事基地。于这种时候的国家和人们,便有了新的需求。

所谓新的需求就是“法制和谐”。不是说李纲没才能了被罢相,乃是雄才大略的赵桓于这个时期,需要赵鼎,而不是李纲。

于是赵明诚他们又蹦跶出来了,胡市也被放了出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否定高方平,骂名越来越多。

以至于许多官员赶潮流上书,要求赵桓问责高方平的过失。

犹如李世民收拾山东氏族一般,根基早就稳固了的赵桓第一次显露獠牙,为此狠狠杀了一批人,以保护高方平的名节。

他当然会保护高方平,但是他不想杀人。那是被赵金奴逼的没办法啊,分明有了“严禁在皇城殴打皇帝”的规定,但赵鼎上台之后,赵金奴又提着擀面杖打进皇帝寝宫去了。

时已半头白发的老美人赵金奴,哭着责问:“你们有没有良心!高俅老年痴呆了,当年梁红玉身为第三批朝入作战少年军,战死的时候她只是个孩子,她也真的是高方平的孩子。高方平唯一的儿子高圆圆从军,也战死了,为此气死了国夫人梁希玟。他的二夫人梁红英,因梁红玉事件刺激,多年来精神一直不正常,犹如个孩子,全靠老相爷他年复一年的哄着才能安详入睡。他一生最爱的女人不能与之结合。他的一家,还能牺牲吗?他的一生,还有什么可牺牲的?狗日的棒槌赵桓你告诉老娘!回答老娘!”

这就是赵桓被逼得狠杀了一批反高方平的人的缘故。

其实也就是因为这些,早年时候铁腕公正、眼睛揉不得沙子的李纲能说出“大宋欠他”的话来。也是因为这些,让高方平性情大变。

杀了一波诉棍,看似是赵桓在维护“大宋天相高方平的名节”,其实么,了解小魔王的只有大魔王,所谓诉棍越多,其实皇权就越弱,只有高方平知道,赵桓这是在稳固皇家权威,同时为他所挑选的大宋接班人做铺垫。

诉棍党栽了之后,赵桓亲至江西张叔夜老家,请时已八十几岁的张叔夜说话。

前宰相张叔夜言道:“不想妄评高方平的是非功过的。但不说不行了,在人格和节操上他不能被侮辱。他代表了一个时代,不是最辉煌、却是最艰苦黑暗的时代,没有他,整个民族会在更黑暗的环境里走不出来。”

前宰相李纲言道:“激情燃烧的岁月,激情燃烧的伟大领袖,高方平于民族崛起大业中的功绩,永不可磨灭!”

前宰相赵鼎言道:“那些年,高方平犹如一条进了山的疯狗,多次践踏大宋律,其行事作风相当猥琐,过河拆桥之举多不可数。所幸人品道德上没有大亏欠,乃是一个充满争议的阴险人物。我赵鼎坚持认为他应该被否定。”

一代文宗李清照言道:“那个我喜欢了一生的男人,他放弃了我,但我不怪他。遥想当年之鲜衣怒马、意气风发,这一切彷如昨日,犹在眼前。我活在幻想里、活在多年以前。”

皇帝赵桓言道:“一代人做一代事,他有错但无罪。为纪念民族崛起战争以来所牺牲烈士们的荣耀,他圆满了。”

顺道一提,高方平晚年并不孤单,有个女儿的,乃是辽国宝玑娘生的。宝玑老想让女儿来认爹,无奈时局不对。后来赵桓把辽国一统了,高方平也不在位了,没了后顾之忧,于是高方平晚年有两个女儿,其中一个是赵金奴。

赵佶说“朕家大业大儿女多,不需要你荣德了,你去做小高的女儿吧”。

没有什么原因,赵佶一生都护着高方平,因为他是个昏君老顽童。

赵金奴哭瞎了,老娘从娃娃时候就想做他夫人的,你们全都瞎搞乱搞,老都老了,说我是他女儿?

最后一提:许多年后赵桓死了,赵金奴死了,高方平死了,李清照死了,梁红英死了,小朵死了,贾晓红死了,富安也死了。然而高俅虽然有点痴呆,却仍旧活着,赵佶也活着,那个出家当和尚、怂恿赵佶退位的段和誉也活着。

三个相当变态的老不死,成为了大宋首批百岁老人。

彼时的人们,翻开历史书看到的内容是:高方平收服了燕云,但仅此而已。他践踏过太多东西,且错误用兵,葬送了十万汉娃于高丽战场,维持战争,只为了他的权利稳固。真正统一天下的人,是赵桓大帝……

(全书完)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热门小说
盖世双谐奸夫是皇帝终末忍界信息全知者玄尘道途绝对一番我只有两千五百岁五胡之血时代反叛的大魔王你老婆掉了
相邻小说
穿越喵全民写影林小晚历险记我的明末之旅摇摆的前锋首尔的天空大唐驸马爷翡翠农场昨日之门刀路独行
同作者其他书
宰执北宋 那孩子是奥术奇迹 今天就是末日 我真的是宰相儿子 带着系统回北宋 妖女必须镇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