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定方站在崇祯床头一丈远的地方,深深地行了一礼。
在朝中待的这几年,李定方也算是略有薄名,而且因为他与宁致远的关系早已是摆在台面上来的,不管是不是真的这些天他府上的访客突然就多了不少,明里暗里的示好更是不计其数,让他有些云里雾里的感觉。
不,不是云里雾里,而是云端之上。
来到皇宫他也没什么紧迫感,李定方觉得崇祯这次有可能会杀了他,他也不怕,不是有底气,而是真的不怕。
"李爱卿莫非真的不怕死吗?"崇祯突如其来有些莫名其妙的一句话正中李定方的心里,声音低沉,语气颓然。
即使他见着这李定方一到这儿竟然一言不发,也已经生不出气了,崇祯还有很重要的话来说,房内一时变得静悄悄的,只有他们两人。
李定方摇了摇头,看着崇祯现在半靠在床上的模样实在有失体面,由一个饭都吃不饱病的快死的人到了现在这一步,还有什么可奢求的呢,还有他那个弟弟,现在在宁夏也是响当当的一号人物,所以他也坚持着一直没有出京,就像他当时一直都没有去宁夏而是呆在京城一样。
作用或许不大,但是好歹心安。
"陛下有何吩咐不妨直说?"李定方淡淡的问道。语气不卑不亢,给了崇祯一种感觉,他是遇见了四年前的宁致远,那个在宁夏孑然一身一穷二白的书生,连那个官名都是有名无实的,现在想起来,崇祯觉得自己那时候就应该想到,那是一个不会屈居人下的人,而且那时候还很弱小的宁致远也不会有什么篡国的心思,建议自己破釜沉舟也实在可行。
不知道是不是知道自己现在的情况已经跌倒了谷底,崇祯心里想法却是越来越清晰,一切历历在目之后蔚然一叹。
"李爱卿觉得现如今京都情况如何啊..."
"城破只是时间的问题,不过若皇上现在开始坚守集全城之力还能守上些时候。"李定方话中没有一丝波动。
"李爱卿这个模样是因为知道了朕想杀了你还是有恃无恐了?"崇祯也出奇很能耐得住性子,眯着眼睛问道,原本颓丧的气息一扫而空,还是有着远超常人的威严。
"皇上什么时候想杀害微臣了?"李定方顿时满脸惊色,"莫非就是现在?陛下,微臣冤枉啊..."
崇祯脸色一变,阴沉无比,李定方这夸张的讽刺模样着实让人痛恨,呼吸声也异常的急促许久才缓下来,"就是徐澹雅死的那日,不过李爱卿福大命大,所以被救了!"
"那天那群黑衣人是皇上的人?"李定方神情依旧很夸张,"那为什么要杀徐姑娘呢,又为什么要杀微臣呢..."
崇祯冷着脸不说话,直直盯着李定方的表演。
李定方一直就不是浮夸的人,只是几息之后脸色又重新恢复了过来,甚至变得更加凝重,从怀中掏出了一沓书信。
"所以微臣可以说皇上这是自食其果吗?"李定方淡淡的话语中似乎带着一丝嘲讽。
崇祯一愣,然后看着这些书信脸色渐变,来来回回正是李定方与城外贼军的书信,信中李定方在劝对方退兵,对方回话说不可能,他们受了宁致远的命令不破京城誓不还,而原因正是...崇祯有害宁致远和徐澹雅的行动。
"朕为天子,难不成还要受这些气?"崇祯低吼道。
李定方微微撇着嘴嘛不说话,眼下的情况难道还没有给这位天子一个清醒的认识?兵临城下危在旦夕矣。
"照着信上所言,李爱卿应当是忠臣了?"崇祯随即平静了下来,让李定方有些感叹谁也不会是没有脑子的人,崇祯身为皇上发脾气有城府变化无常也是正常的事情。
"忠臣不敢当,却也是从来都没有做过损害朝廷利益的举动,为官几年,半两银子的贿赂都未曾受过!"李定方挺起胸膛与崇祯直视,这话他可以说的理直气壮。
这气势与底气让崇祯微微有些动容,但是脸上依旧面无表情,李定方着实是一个能干的人不错,否则就算是自己再无人可用也不会提拔些庸人如此之快,只是后来宁致远的事情让他知道,这种事情还是不要犹豫的好,宁致远的经验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既是忠臣,为何与贼子走得如此之近?"崇祯冷笑。
"臣与致远相识于崇祯二年,那时候臣食不果腹命悬一线,致远也只是一个农家子弟,一心想着可举报国何来反贼之说?"李定方说的坦坦荡荡。即使从初次见面开始他就知道宁致远不太安分,但是说是反贼还是不恰当。
反贼到了他们那个程度,救了千万百姓的性命和诛杀数十万异族的壮举,那还叫反贼吗?不能吧。
"那现在又如何?"崇祯也不相信宁致远从吃不饱饭开始就就想着造反,那也有些扯淡了。
"几个月之前致远还从未有过侵占大明的举动吧,现在...是什么原因陛下也知道!"
"就为了一个女子?"崇祯觉得异常荒唐。
"就为了一个女子他可以连命都不要做出这种事来有什么好奇挂的?!"李定方回应道,"陛下也不是因为觉得这位女子无足轻重所以才有此举动的吧,只怕也是认为致远还没有足以碾压大明的实力!"
"他凭什么有这样的实力!"崇祯有些不甘。
李定方这则有些意味深长了,看着崇祯充满病态红色满是皱纹的脸,"论土地陛下您是致远的二十倍有余,这个问题你一定也知道,不过也确实应当再了解一遍了..."
"说起来也简单,杀尽领地内的贪官乡绅。"
崇祯沉默,宁致远几年前就是这么劝诫他的,而自己也照实做了,取得的效果如此惊人。
"你可知道朕找你来所为何事?"崇祯半响后才缓缓开口道,身子舒展了一些让自己躺起来更舒服。
"如果不是要杀微臣的话,那现在应当是无事了。"李定方神情自若,他刚刚已经拿出来了劝解城外宁夏士兵退军的书信,所以崇祯也该打消了求和的想法吧。
"不,朕要你去求和!"崇祯打起精神,双眼冒出精光,锋芒毕露。
.........
就像压倒伤痕累累那些漠西蒙古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他们的援兵撤退,大明朝廷风雨飘摇中的最后一击也终于来了。
李自成躲进了山沟,但河南的张献忠可不安分,同样不安分的还有他们手下的反贼,过惯了吃肉喝酒**掳掠的日子谁能吃得下糠咽菜,再加上现在朝廷的威信简直就是降到了有史以来的冰点,能不能通过这一关还是未知数,以张献忠同学的性格,观望到这儿就够了,差不多可以反了。
投降一波之后他们的实力非但没有受到任何的损失,反而隐隐有了增强,手下已经有了十一二万的人马了,而且关键的是张献忠同志的性格大变,深知有一支厉害军队的重要性了,否则在这战火纷飞的夹缝里,他连自己的尸骨都守不好,于是很自然而然地重用了他的其中一个干儿子,张定国。
收干儿子确实是一个十分不错的笼络人心的方法,几乎不用付出任何代价就有人白白叫爹还让他们忠心无比,要是碰到一个能力超群的干儿子,那就更是赚大了。
张献忠此时就是这个状态,诚然以他的性格原本就算再怎么样也不会让张定国掌握多大的权力,但是现在真的不一样了,不再是像以前那样打打游击小打小闹就能混下去的。
总之就是再次的揭竿而起,几乎只是两天的时间就立刻从一个小县城发展地席卷了整个河南,其中当然张定国是功不可没,但是这河南兵力空虚左总兵进京勤王更是关键所在,这河南满打满算的兵力虽然还有四万,但对于一个诺大的省份来说,完全不算什么,其中一万多人正是在熊总督手下。
除此之外还有开封的陈永福,手下两万多的士兵倒是能战善战,不过也只能守得住开封不被李定国攻占了,所以河南一带已经彻底打上了张献忠的标签。
这个消息当即震惊了全国,更多的人就此终于对大明失望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大明还会有什么好的结果吗?河南人口之多子啊天下各地之首,所以张献忠急于扩充实力之下轻易地一下子征兵三十万,号称五十万。
就此天下闻名。
这只是半个月之内的事情,发生的变化之大让远在两广的宁大官人收到消息之后都有些诧异了,他知道历史已经偏离了太远的轨迹,不过是微微有些不满,为什么宁夏那边兵力多达五十万的精锐还让张献忠猖狂成了这样。
不过他知道也没什么大碍,张献忠也还算不是太傻的一点终于是没有虐待在河南的百姓,不像上一世野史记载中的在四川屠杀了千万人之多,否则那就是谁都救不了他了,宁致远现在虽然那种为国为民义愤填膺的心绪已经很久没有过了,但是能让这些百姓少受一点伤害他也是欣慰的。
两广如此大的地界宁致远也总共征集起了二十多万的兵力,经过之前护送柳如是几女来的宁夏军队三个月的训练已经算得上可战之兵,事实就证明,当你真正强大起来之后,不管怎么样都是强大的,就算是现在日薄西山的大明,不是也可以随便召集起五十万的大军吗?
两广往上便是湖广,从这儿出兵却是地势险恶军队会有些乏力,不过宁致远也已经整顿好了军队,万事俱备也就只等着东风吹来就可以从福建那边北上出发了,他对自己说,这会是最后一次的出远门。
东风就是巴特玛瑙这个蒙古小妞,宁致远怎么也不会等怀了孕的她还没来就会就再度离开,而且趁着这些时间也可以好好陪着这些女人,乐得清闲。
.........
左良玉还在京城和城外的反贼打得不要不要的,他的感觉莫过于这些反贼是真的彪悍,张献忠在河南称霸的消息传来差点把他气的吐血,一时羡慕嫉妒恨百感交加,他认为现在称王称霸的就应该是自己才对!于是忿忿不平的向崇祯呈递了带着剿匪意向的奏折书,他是没报什么希望的。
然后,崇祯同意了。
左良玉一时有些愣了,什么意思?难道皇上知道这儿守不住了所以索性让我离开?不过管他呢,左良玉带着自己已经半残的三万多昌平军直奔河南而去。
他是绕圈的,一大圈,从金陵那儿开始,虽然城外宁夏军并没有微臣,但是在他们眼皮子底下到河南去只怕被骑兵追杀的生存下来的寥寥无几。
左良玉则还在奔跑中,但是李定国就不一样了,他有些炸毛了,按照开战之前宁夏众将的划分,河南和陕西都是他应该拿下来的地盘,之所以得到一个对峙的命令就是知道在洪承畴和孙传庭坚守之下的城池难以攻克,要知道孙传庭在陕西这么长的时间具体来说只干了两件事。
修城墙和练兵,术业有专攻,所以他干的很不错,城墙很坚固,兵也很听话,大炮用起来不太锋利,照这个估计要攻克陕西的话估计得打上近万发大炮,于是暂缓。
李定国决定留下三万的骑兵和孙传庭他们对峙就够了,自己带着五万余人一路风雨雷电的向河南赶去,沿途所见的景象着实让他唏嘘不已,不得不说孙传庭是一个再聪明的人,小县城里依旧有着百姓在生活着,见着李定国等人稍稍有些惊慌但是见他们没有举动之后就放下心来,果然如此,宁夏的兵都不会是残害百姓的。
但是,李定国没有在这些地方几乎很难找着以一个大户可以用来夺掠粮食的,这是他最郁闷的地方,很显然孙传庭是知道了自己这些人的套路把这些人转移了,留下这些自己不会动手的百姓,然后集中兵力和粮食守着高大的城墙。
不过这种打仗不伤害百姓的做法,李定国很赞同。
虽然看似自己一方吃亏了,实则名声更加远扬了一步。
.........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