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三唱《热血颂》
毕文谦不知道,黎华的话,是出于真心,还是出于宽慰。但她的建议,此刻也只能信任了。
一起回去路上,毕文谦让黎华拉着自己的手。跟在她背后,自己仔细回忆起来——原本的计划中,他打算在比赛中,第一首歌演唱《热血颂》,倒也压力不大,但黎华的建议里暗示的要求,可不止晋级这么简单了。所以,他努力回忆着这首歌,被各个歌手演唱过的优秀版本——在他们的演唱中,对每一个字的轻重缓急的处理,是出于什么目的,可能想表达什么意思,那些表达,是否成立,是否可能存在更好的处理方式,而自己现在的演唱技术,是否能够支撑到位这样的处理?
这些,在这段时间里,毕文谦早已思考过不少次,也试着一个人的时候唱过,但精益求精的程度,都不如现在。
黎华看着他忘我的模样,也没有打扰他,只是拉着他,带着他上车,下车,直到回到招待所,仿佛催眠师带着自己的战利品回家。
倚在窗边,毕文谦怔怔对着天空,又想了一阵。
“黎华。”
“嗯?”
“你知道《热血颂》吗?”
黎华抿抿嘴:“听说过,但你好像只在前线唱过?”
“我现在唱给你听。你先把门关上。”毕文谦转回身,仔细地说,“你认真听,不要只是皮面地说好或者不好。你要仔细感觉,我唱的每一个字,每一个音,究竟表达出了什么,以及,表达出来的东西,是否是与歌词和旋律最相契合的。注意,我唱的,不一定是正确答案。”
“嗯。”黎华关好门,先把录音机搬过来,搁在床上,放进去一盘新的白磁带,开启了录音之后,自己坐在床沿,睁大了眼睛,再郑重地点着头,像一个三好学生。
“当你离开生长的地方,梦中回望……”毕文谦沉沉地唱了起来,他模仿着廖昌咏老师演唱的基调。
一遍之后,黎华似乎想鼓掌,但在毕文谦的目示下,归于端坐,思考了一小会儿,才弱弱地问:“师父,你这……应该更接近于美声,而不是通俗唱法了吧?”
“没错。但那不重要。美声也好,通俗也罢,适合一首具体的歌,唱出来能够打动人,才是本质。”毕文谦轻轻摇了头,“现在,我唱第二遍,会有所不同,你仔细听。”
黎华点点头。
“……每一棵寸草都忘不了你,日夜守望……”这一遍,毕文谦模仿的是董文化老师演唱的方式。
听他唱完之后,黎华咬了咬嘴唇:“你这次唱得,有些……”她斟酌了一下用词,“按这次青歌赛的划分,大概是……偏民歌吧?”
毕文谦不置可否,也不解释,只是说:“我现在,唱第三遍。”
“还有?”黎华瞪大了眼睛。
回答她的是歌声。
“……当你握别温暖的手,泪落几行……”这一次,他模仿着王红老师的唱法。
这一回听完,黎华倒是很明确了:“这回是通俗唱法了吧?”
毕文谦点了点头:“现在……”
“你还有第四种唱法?!”黎华张大了嘴,霍然而起。
见她这莫名惊诧的模样,毕文谦哑然失笑。
“第四种唱法肯定存在。较真地说,任何一首歌,唱法的种数是没有限制的,因为那和人为的划分无关,而和歌手创造唱法时的立意相关。只要立意不同,唱法就会有着区别,哪怕只是细微的区别。但如果以既成的三种唱法的划分来说,我暂时想到了第四种唱法,大约可以归于通俗唱法吧……但它的确又和我刚才唱的不一样。”
解释到这里,毕文谦就告了一个段落。事实上,他真的思考过,用摇滚的风格演唱《热血颂》。但问题是,没有优秀的编曲和演奏的支持,强行清唱,并且要达到和其他唱法同一等级的效果,那难度……也许比美声更加苛刻。毕文谦不觉得自己现在能唱好。
“好了,我唱完了,现在,该你来分析了。”等了一会儿,见黎华翕动着嘴唇,却没有发声,毕文谦笑了笑,坐到了床头,和她肩靠着肩,把录音机放在自己大腿上,播放起刚才录下的声音。
和黎华一起,安静地听了一遍自己演唱的效果,毕文谦暗暗地惊讶了——这段时间里,他借鉴的,或者说引用的模板,是廖昌咏老师的版本,并没有这么直接地对比过。而现在自己模仿三种不同唱法的效果,听起来,似乎没有什么问题!
没有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
很多少年天才式的歌手,往往天生有一副好嗓子,但他们在少年时候的演唱,往往会存在不稳定的问题。这也许是因为,孩子的声乐技术掌握得不够到位,即使到位也没有足够的磨练,从“可以达到”变成“一定做到”——这一点,和努力与否关系不大,仅仅是因为他们的年龄导致的练习的时间不够。声乐技术的精确运用,必定是建立在水滴石穿的练习的基础之上,再天才的人也只是缩短所需要的练习时间,而不可能变为零!
况且,自己刚才演唱用的三种唱法,分别是美声与通俗的结合、民歌与通俗的结合,以及纯粹的通俗,虽然都在像通俗靠拢,但其中的差异还是颇大。可是,毕文谦在穿越之前,并没有系统的声乐训练,穿越之后也才不到一年的时间!
却将三种唱法都唱得挺稳!
这不科学!
微微颤抖着手,毕文谦倒了磁带,重新播放了一遍。黎华似乎察觉了什么,却只是悄悄侧脸看了看他,继续聆听着。
又听过一次,毕文谦几乎确定了。自己唱的,虽然离精确的程度还有距离,但的确可以称一个稳字。
这,是为什么?是什么原因让自己事半功倍得异于常人?还是说,是穿越本身造成的影响?
毕文谦陷入了沉思。
良久,黎华似乎思考完了一圈,见毕文谦还在出神,不禁蠕动一下身子,拱了拱他:“师父?文谦?毕文谦?”
“啊?”
终于,毕文谦回过神来——问题不会消失,但青歌赛已经迫在眉睫了!
“徒弟,这一次,我们一句一句地听。”
说着,他又倒了一次带。
“……当你离开生长的地方,梦中回望……”
摁下快进键,来到第二遍的开头,毕文谦播放了第一句,然后摁了暂停,偏头看着等待得认真的黎华:“很明显,第一遍唱得更慢一些,那像是一个知己,对着奔赴边疆的战士的诉说,侧重于个人对个人的情感;而第二遍,同样是这一句,却唱得快一些,像是一本史书,记述着战士生平实事之中的情感,侧重于时代对群体的肯定。在假定声乐技术都能完美支撑的前提下,这两种立意,都是成立的。究竟哪一种更好,只从这一句里,无法分辨。”
说完,毕文谦继续了播放。他就这么一句歌词,一句歌词地对比着给黎华解释三次演唱之间的区别。
“……可曾感到背影凝聚着滚烫的目光……”
“这一句里,三次演唱出现了明显的不同。第一遍里,整句话一气呵成;第二遍里,分断在‘凝聚’二字之间;第三遍里,分断在‘背影’二字之间。在日常用语中,凝聚和背影都是二字词,基本不会分断着说。那么,三种不同的处理方式,各自出于什么目的?”
不仅解释,毕文谦也给黎华提出了问题,让她保持思考。
“……每一个热切的向往,都充满你的力量……”
“这一句里,三次演唱出现了比较大的不同。第一遍里,演唱的重点在‘向往’和‘充满’,因为这是从一个具体的人的眼光去看待战士;第二遍里,并不存在重点词,因为史书式的颂,应该是不偏不倚的,所谓史笔如铁,演唱就像下笔一样,有着极度的自信和操守;第三遍里,‘你的力量’唱得很急促,这又是因为什么呢?”
一首歌分析了很久,最后,毕文谦总结道:“从全局的营造的气质来说,第一遍,似以一个男性知己的角度出发,针对战士的选择,表达自己的崇仰,深沉而雄壮,重点在于热血与赞颂;第二遍,似从旁白式的历史评价出发,肯定着战士们对国家的奉献,庄严而厚重,重点在于定论与颂扬;第三遍似一个后方的女性,崇拜着前线的英雄,直率中带了一丝婉转,不仅是在歌颂,也包含着微微的情思。”
将录音机放到枕头边,毕文谦站起来,走到窗前。
“明天就要比赛了,我只能精确到词语地和你分析。无论是我说明白的,还是留给你的问题,你都要经过自己的思考。最迟今天晚上之前,我需要你的答案。”
“啊?”黎华有些吃惊。
“如果是以从青歌赛里晋级为目标,甚至,指望着拿奖,三种唱法里我任意选一种就可以了。”毕文谦回头细细看着黎华,“但是,你要求我不仅要打动全国的观众,还要让他们认为,这理应代表中国的水平,去和外国歌手决赛。那么,就必须精益求精,在这三种唱法里选择一个更好的。古时候白居易写诗,常常读给小孩和老奶奶听,所以他的诗通俗易懂,老少皆赏。现在,我的身边,只有你。”
(PS:廖版、董版、王版,在网上都能找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对比着听听其中的差别,顺便也可以看看,中国不同年代里编曲水平的差距。今天大概是不能2更了……希望明天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