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顺应时代变化,司马光将《仪礼》中的《士冠礼》加以简化,使之更加容易被大众掌握。此外,他还根据当时的生活习俗,将三加之冠作了变通,初加巾、次加帽、三加幞(fu)头。《朱子家礼》沿用了司马光《书仪》的主要仪节,但将行冠礼的年龄规定为男子15到0岁,并从学识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如果是敦厚喜欢古代文化的君子,他的孩子15岁以上,能通《孝经》《论语》,大概知道礼义的方法,然后就可行冠礼了”。
北宋的理学家和教育家程颐也极力倡导冠礼,认为废掉冠礼,则天下就没有了成年人。《左传》中记载,晋悼公宴请鲁襄公时,问到鲁襄公的年龄,季武子只有1岁。有人就根据这个例子,主张将行冠礼的年龄提前到1岁,这遭到程颐的坚决反对,道:这不可以,行冠礼就是为了按成人的标准来要求他,1岁不是成人的时候。程颐认为,既然已经行了冠礼,就必须按照成人的标准来要求他,否则冠礼就成为了虚礼;如果冠礼之后不能按成人的标准来要求他,那这一生也不能期望他成人,因此,即使是天子诸侯,也必须是0才行冠礼。
根据《明史》记载,明朝洪武元年下诏制定冠礼,从皇帝、皇太子、皇子、品官,以及平民,都制订了冠礼的礼仪形式。《明史》中有关皇帝、皇太子、皇子行冠礼的记载很多,明在皇室成员中依然保持着行冠礼的传统;然而,从品官往下,就很少有能做到的,礼官们所记载的,大概也只是故事而已。可见,在官员和民间已经很少有人行冠礼了。清人入主中原以后,朝廷颁定的礼仪制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虽然还是有五礼的名目,但长期作为嘉礼重的冠礼不再出现在嘉礼的具体条目之中。
古代男子有冠礼,女子则有笄(ji)礼,这是女子的成人礼。《礼记》中:女子许嫁之后,举行笄礼、取表字。笄礼的年龄要于冠礼,《礼记》中道:女子15岁许嫁,行笄礼、取表字。如此看来的话,许嫁的年龄是15岁。如果女子迟迟没有许嫁,就可以变通处理,《礼记》解释道:女子15岁尚未许嫁,就0岁行笄礼。笄礼的仪节,文献中没有记载,后世大多认为应当和冠礼相似。
好了,以上就是我们的《士冠礼》的内容,我们现在进入《士昏礼》的学习中。
()《士昏礼》
古代的贵族把结婚看成上事宗庙、下继后世的神圣责任,这篇礼文就是记载了男女在家长的主持下,从纳采到婚后庙见的一系列礼仪。纳采是婚姻六礼中的首礼,也就是男方想和女方结亲,请媒妁往女方提亲。庙见是已婚女子成妇之礼的重要仪式,也就是婚后最迟个月,必须带着新娘到夫家的宗庙祭告祖先,来表示婚姻已经取得夫家祖先的同意。
婚事的礼仪是:男家先派遣媒人向女家提亲,然后行纳采礼,用雁作为求婚的礼物。主人在父庙的堂上西侧布设筵席。筵席把西作为首位,案几设置在右边。使者身着玄端服到来,迎宾者出门询问,然后回来告诉主人。主人身穿和宾客相同的衣服,走出大门外迎接。主人两拜,宾客不答拜。宾客主人互相作揖进入大门。
走到庙门时,宾客主人互相作揖进入。这个样子相对作揖次,到达厅堂的前阶下,互相谦让三番。主人和宾客一同登上厅堂,面朝西站立。宾客从堂西台阶登上厅堂,走到厅堂的屋梁下,面朝东致辞。主人在东阶的上方面朝北两拜。使者在正厅当中的两根柱子之间授雁,面朝南方。之后,宾客走下厅堂,走出庙门。
主人也跟随宾客走下厅堂,把雁交给年长的家臣。
迎宾者出门向宾客询问,宾客执雁为礼,请问女子名字。主人许诺后,宾客走入厅堂的正门,进行授雁等仪式,这一过程和之前纳采的仪节相同。
迎宾者走出门开始询问宾客,宾客答复事情已经完毕,之后迎宾者回去告诉主人。迎宾者再次走出门后,请求用礼来酬谢宾客,宾客会推辞一番,然后答应。
主人撤去案几,重新布设筵席,把东作为首位。在房中设置一甒(u)(瓦器)甜酒。主人到庙门外迎接宾客,进入房门揖让的礼节和之前相同,宾客主人同时登上厅堂。主人面朝北两拜,宾客在堂西台阶的上方面朝北答拜。主人擦拭的案几之后,把案几授与宾客,然后行拜送之礼。宾客手执案几谦恭退让一番,面朝北把案几设置在座位左边,而后在堂西台阶上方答拜主人。
赞者斟好甜酒,在酒器上放置一个角质的匙,匙头朝前,从房中走出直到厅堂之上。主人接过盛有甜酒的酒器,把匙柄转动朝前,走进到筵席前,面朝西北方。宾客作揖,进而接受盛有甜酒的酒器,然后回到原位。主人在东阶的上方拜送宾客,赞者把菜肴进到筵席前。
宾客入席坐下之后,左手拿着酒器,右手拿着取好的菜肴,又用匙次取甜酒,进而在西阶上方面朝西坐下品尝甜酒。然后,宾客将匙插置在酒器中,站起来。宾客而后又坐下,把酒器放在地上,随后一拜。主人答拜之后,宾客入席,将酒器放置在礼器的东边。宾客走下筵席,面朝北坐下,取些肉干。此时,主人会谦逊推让一番菜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