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尼扬巴内港码头,一面大清龙旗高高的飘扬在新竖立起来的旗杆上,虽然大清从葡萄牙手里买下了赞比西河以南至马普托的大片土地已将近一年时间,但一直是采取放任的态度,没有正式管理过,这面大清龙旗还是前段时间来的一队清兵升起来的。
对于伊尼扬巴内人来说,不论是葡萄牙还是大清帝国都是外来者或者说入侵者更为贴切,不过相对于葡萄牙而言,他们更喜欢大清帝国,因为归属于大清之后,他们不仅享受到完全的自由,而且还不用缴纳赋税,进驻的清兵也不扰民,而且买卖十分公道。
尽管不存在什么归属感,但绝大多数伊尼扬巴内人对于目前的生活状态感到相当的满意,对于进驻的清军也十分友好,因为清兵的的到来带来了不小的商机。
汤灶生压根就没心思理会伊尼扬巴内的黑人心里是什么想法,他只是遵循易知足的叮嘱——善待黑人,不插手黑人政务,他此番带了一个营的兵马前来伊尼扬巴内,是为了给舰队筹措补给。
晚饭之后,汤灶生照例前往河边码头散步,才到的码头,就听的一阵急促的马蹄声,循声望去,一骑哨探疾驰而来,到的跟前,骑手才纵身下马敬礼禀报道:“报告旅长,舰队到了,已经进入河道,预计一个多小时就能抵达。”
可算是到了,汤灶生心里一喜,连忙吩咐道:“传令,着炊事连马上准备晚饭。”
舰队靠岸,用过晚饭,天色已经黑尽,军营大帐里,两盏略显昏暗的煤油灯下,汤灶生缓缓将驻泊在马普托的英国海军舰队的情况详细介绍的了一番。
英吉利对德兰士瓦宣战,原本派遣了由二十五艘铁甲舰和五十八艘风帆战舰组成的舰队,比勒陀利亚战败之后,英军又抽调了十五艘铁甲舰前来南非,以两艘‘米诺陶’级铁甲舰为主,如今在马普托的铁甲舰数量高达四十艘,排水量七千吨以上的主力战舰高达十五艘。
一口气将十五艘主力战舰详细的介绍了一番之后,汤灶生接着道:“英吉利对于铁甲舰的建造一直处于摸索阶段,铁甲舰种类型号复杂,诸如‘勇士’级、‘防御’级,‘米诺陶’级、‘女王夫’级、‘赫克托’级,‘天蝎座’级,‘克莱德爵士’级等,林林总总有十余款。
此番派遣来南非的铁甲舰几乎是囊括了英吉利这些年建造的各种级别的铁甲舰,想来,英吉利也是希望通过这场海战检查各款铁甲舰的实际战力。”
“我们也正有此意。”肖明亮笑道:“临行前校长曾说,军火生意是最赚钱的生意,希望咱们这一仗打出元奇铁甲舰的名头来,欧洲有不少国家目前都有意采购铁甲舰,这一仗打的漂亮,咱们的铁甲舰就会供不应求。”
听的这话,众将都是一笑,易知足不愧是行商子弟出身,不论什么情况都想着赚钱,美利坚南北战争,元奇做军火生意着实是很赚了一把,如今却是把主意打到欧洲各国了。
见的气氛轻松,汤灶生将早就准备好的资料取出来一人递了一份,道:“情报部门提供了一些详细的材料,最近一段时间我们通过观察,将英国海军主力战舰一一对号入座,这是部分战舰的资料,动力、火力配置、装甲、排水量、吃水深度、舰员、等资料可能会略有出入.......。”
肖明亮这段时间对英国主力战舰可没少研究,略微翻看了下,他便合上资料道:“这一战要赢得漂亮,目标自然是对方的主力战舰,以‘米诺陶’级、‘勇士’级、克莱德爵士级、‘赫克托’级等排水量大的主力战舰为主要目标。”
顿了顿,他缓声道:“咱们在这里休整三太能,召集各舰长将这些资料吃透,要一眼就能叫出对方主力战舰的名字,另外,各舰通讯官也必须熟背与英军各舰相对应的旗语,激战时便于集火攻击。”
清国铁甲舰队的到来,伊尼扬巴内的黑人引起不小的轰动,有胆大的跑去码头附近就近观看那一艘艘钢铁巨舰,胆小的则直接躲回家中紧闭门窗。
葡萄牙人的战舰虽然庞大,但还是风帆战舰是木壳船,清国的战舰不仅更加庞大,而且还是钢铁的,两者之间压根就没可比性,所有伊尼扬巴内的黑人眼里的敬畏在不知不觉中又增添了几分。
马普托,英军海军指挥部。
贺布看着墙上的地图愣愣出神,清军铁甲舰队进驻伊尼扬巴内,他并不觉意外,正常情况,远道而来的清军舰队都会就近寻找一个港口休整,伊尼扬巴内距离马普托近,而且也方便补给,对于清军来说可谓是最理想的补给港口。
他心里疑惑的是,清军前来的居然只有铁甲舰,风帆战舰并没有随同而来,二十四艘铁甲舰,只有四艘排水量在八千左右的主力战舰,排水量在四到六千吨的中级战舰是六艘,其他都是排水量在二、三千吨的小型战舰。
这等规模的铁甲舰队,清军居然也敢大摇大摆的前来南非!难道清军不知道大英帝国在南非的舰队规模?这个可能性几乎不存在,因为他们并没能切断清军在马普托的有线电报,换句话说,在马普托的舰队一直都处于清军的监视之下,尽管不愿意,但他们根本没有能力消灭或者是驱逐马普托的清军。
那么,清军依仗的是什么?舰炮?这个可能性还真不大,海面上不比陆地上,清军火炮的命中率再高,在海面上也会大受影响,即便马普托湾算得上是平静,但风浪的影响依然不容轻忽,舰炮的命中率绝对不可能象岸防炮那么高。
除了火炮之外,还有什么?炮弹,清军的炮弹威力巨大不说,爆炸之后还会形成难以扑灭的大火,连铁甲舰甲板都能烧熔变形,不过,这种炮弹虽然能对战舰造成极大的损伤,但还构不成根本的威胁,就算被集中轰击,战舰也不会沉没。
除此之外,他还真想不出清军能有什么其他依仗,马普托说大不大,说小也不算小,但对于两支交战的舰队规模来说,绝对是小了点,压根没有多大的回旋余地,他之所以死守马普托,也有这方面的考虑,毕竟在兵力上,他们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就算清军铁甲舰航速快,在马普托湾也没有多少优势可言。
问题是,他能考虑到的这些问题,清军能考虑不到?很显然,清军应该是另有依仗!他正琢磨着,亚瑟·胡德进来,犹豫着道:“阁下,我们是不是应该主动出击?”
主动出击?贺布伸手礼让了一下,才道:“为什么?”
“清军舰队敢于前来马普托,应该是有所依仗。”亚瑟·胡德缓声道:“最有可能的就是火炮优势,无非就是命中率、射速还有炮弹威力,对比莫桑比克海峡,马普托湾可谓是风平浪静,这利于清军战舰发挥火炮优势,但如果将战场放在风浪大的莫桑比克海峡,清军的火炮优势就会被大幅削减。”
贺布慢条斯理的点了一支雪茄,这才开口道:“即便是马普托湾风浪小,对于舰炮的命中率也有着极大的影响,我认为,清军依仗的不仅仅只是火炮优势,别忘了,清国在武器研发方面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亚瑟·胡德心里一紧,“阁下是说,清国发明了适合海战的新武器?”
“适合海战的武器,除了火炮之外,还有什么?拖雷、杆雷,还有鱼雷。”贺布沉声道:“从清军铁甲舰队的情况来看,应该不是拖雷、杆雷,我猜测,清国极有有可能是改良了鱼雷,能够用于实战的鱼雷。”
对于鱼雷,亚瑟·胡德并不陌生,1866年,英国人怀特.黑德在奥地利的飞雄门成功制造并试验了世界上第一枚自航的水雷,尽管这种鱼雷的射程仅仅只有200米左右,定深和航向控制等设计上都存在很多不足,但依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尤其是各国海军极为关注。
这种能够自己航行、主动出击攻敌的特殊水雷——鱼雷,能够直接威胁铁甲舰防护最为薄弱的水下部分,铁甲舰并不怕炮弹,想用炮弹击沉一艘铁甲舰,不是不可能,而是相当难,但鱼雷要击沉一艘铁甲舰却就十分容易了,因为鱼雷攻击的是铁甲舰防护最薄弱的水线以下部位,一旦被击中,就会导致铁甲舰沉没,由不得各国海军不关注。
听的贺布猜测清国可能改良成功了能够用于实战的鱼雷,他的心情可谓是糟糕到了极点,真要如此,这一仗就凶险万分!
略微沉吟,他才道:“鱼雷射程短,不过二三百码,而且无法定向航行......。”
“不要质疑清国在武器研发方面的能力。”贺布沉声道:“加特林手摇机枪才出来几年,清国就研发出了全自动的机枪,鱼雷问世也已经有六七年了。”
清国在武器研发方面一直处于领先地位,这一点乃是世界公认,亚瑟·胡德也不否认,不过,他还是不相信清国能研制出具有实战价值的鱼雷,或者说不是不敢,而是不愿意相信,真要如此,他们的铁甲舰将毫无意义。
见他不吭声,贺布缓声道:“清军二十四艘铁甲舰,只有四艘主力战舰,而且火炮配置的很少,就算清国的火炮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但在海面上交战,火炮的优势会极大的削弱,唯一的解释,只能是鱼雷!只有鱼雷才能在海面上自动航行攻击战舰!”
默然良久,亚瑟·胡德才闷声道:“这只是猜测。”
“是。”贺布点了点头,语气低沉的道:“只是猜测,而且没有任何依据,我甚至不敢向国内部禀报。”
“应该禀报,同时出动舰队试探。”亚瑟·胡德沉声道:“如果清军研发出并配备了具有实战价值的鱼雷,我们更不能在马普托湾与清军交战。”
默默的抽了一阵烟,贺布才道:“这一战,风帆战舰就不要参战了,清军的炮弹爆炸后能形成难以扑灭的大火,一发炮弹就足以毁灭一艘风帆战舰,既然清军没有风帆战舰参战,我们也让所有的风帆战舰避战,让他们返回开普敦。”
亚瑟·胡德点了点头,他心里清楚,这实际上是在做最坏结果的安排了,风帆战舰确实已经成了累赘,如果清军真的拥有鱼雷,铁甲舰都承受不住鱼雷的攻击,就更别说风帆战舰了,让所有的风帆战舰回开普敦,也是避免风帆战舰成为清军的攻击目标。
“另外,之前命令所有铁甲舰全部清理掉风帆,甲板上不允许堆放易燃的东西,全部拆除甲板上没有防护的火炮。”贺布缓声道:“马上命令各舰自行检查,明天一早,舰队出发。”
下午两点刚过,一骑快马疾驰进入伊尼扬巴内清军营地,到的汤灶生帐篷外才急勒战马,纵身下马后,骑手扬声道:“报——,马普托急信。”
看完信,汤灶生随即出帐翻身上马直奔码头,上的旗舰,见到肖明亮,他径直道:“马普托来信,英军舰队一早全部出动,铁甲舰北上,风帆战舰南下.......。”说着,他将江八巷的来信递了过去。
看完信,肖明亮瞥了他一眼,道:“你这信息传递的速度倒是不慢......。”
听的这话,汤灶生脸一红,肖明亮在离开马普托之前就要他铺设马普托至伊尼扬巴内的有线电报,但他认为没有必要,毕竟舰队只在伊尼扬巴内进行补给休整,随后便再无用处,而铺设二百多公里的有线电报不是小工程,最主要的是缺人手。
“属下仿效邮驿传递,沿途设置了几个站点,备下快马。”汤灶生讪讪的道:“若是传递消息,四个小时也能送到.......不至于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