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戊戌政变
第二天,谭嗣同、杨锐二人入宫觐见,可惜慈禧已经早有准备,派人拦下了杨锐和谭嗣同二人。谭嗣同无奈不能觐见,但光绪帝和维新派众人的联系并没有断绝,谭嗣同通过光绪帝的心腹太监密奏光绪,奏折中言辞恳切,请光绪帝对袁世凯加以拉拢,给他一些恩惠,这样一旦情况有变,袁世凯可为勤王保驾之臣。
然而此时还不是最让谭嗣同、杨锐等人心惊胆战的,他们接到消息。慈禧的心腹荣禄准备在不久之后的天津阅兵行废立之事。
这迫使了维新志士更加激进行事。
九月十六日,光绪帝召见袁世凯,对其言语多有嘉奖,并加封袁世凯侍郎之职,命其专办练兵事务。
为表示厚遇,十七日,也就是第二天光绪帝再次召见了袁世凯。
谭嗣同认为拉拢袁世凯的时机成熟了。
九月十八日,夜。
刚过月圆之夜,此时月色尚亮,不过此时街道上已经没有行人了。忽然拐角处走出两人,皆身挂灰黑色披风,以罩蒙头,在夜色中带着几分诡异。
两人行色匆匆,不时来到一寺庙卷门前。
其中一人抬头,望着牌匾,上书"大兴法华寺"。
"复生兄,到了,袁世凯就住这里。"
说话人口中的复生兄自然就是谭嗣同谭复生了。
谭嗣同悄悄松了口气,说道:"好,辛苦五哥了,此事万分危险,而且法华寺边上就是八旗兵营,夜晚多少也有人来次巡逻。你先回去,我一人进寺就可以了。"
谭嗣同口中的五哥就是民间广泛流传的晚清十大高手谱中,与燕子李三、霍元甲、黄飞鸿等著名武师齐名的大刀王五。
大刀王五真名王正谊,字子斌,祖籍河北沧州。因他拜李凤岗为师,排行第五,人称"小五子",又因他刀法纯熟,德义高尚,故人人尊称他为"大刀王五"。
听得谭嗣同如此说,王五却声含怒意道:"复生兄,我王五岂是贪生怕死之人。今日我当与复生兄你见袁世凯,他心向变法也就罢了,如果他袁世凯想拿复生兄你人头求富贵,今夜我王五定要护复生兄你个周全。"
谭嗣同心中感动。"五哥,你的心意我明了,不过此事事关重大,非单独会面不可。你莫不如先待在法华寺中,即使一旦事有变故,也好有人知会维新同.志。"
王五见谭嗣同心意已决,也不好再多说,便点头。
两人先去偷偷敲门。
此时法华寺中不是普通僧人,就是袁世凯的亲兵——北洋新军。
"什么人?"开门的是袁世凯的北洋新军,非常警惕。手持步枪,枪口虽然朝下,但稍微一抬,即可让枪口对准敌人。
"袁项城旧友,你送这名帖进去,袁项城便知道是谁了。"谭嗣同故意压低声音,让声音显得有些沙哑、苍老。除了袁世凯外,谭嗣同不想对其他人暴露自己的身份。
"等着!"亲兵警惕的打量了谭嗣同和王五二人一眼,接过名帖就把门关上。
也幸亏法华寺边上的八旗兵懒散,到现在还没有巡逻兵马经过,否则早就把谭嗣同和王五二人逼走了。
过了约莫五分钟,亲兵就回来了。这次语气不再带有警惕,多了几分客气:"两位先生这里请,大帅在里面等着了。"
刚刚进了法华寺,谭嗣同就扭头看着身侧的大刀王五。"五哥"
王五明白谭嗣同的意思,心中叹了口气,但还是点了点头,说道:"好,我就在外面等着。"
带路的亲兵有些疑惑的看了看谭嗣同和王五。
谭嗣同轻巧的说道:"他是我护卫,不宜掺和到我和袁项城的谈话中。"
带路的亲兵不作声,扭头继续在前面带路。
一直来到一幽静院落中,外面有士兵持步枪守卫,带路的亲兵走过去说了几句,才让谭嗣同进去。
"我就带到这里了,前面那亮灯的房间就是大帅所在的地方,你自己走去吧。"
谭嗣同点了点头,抬步走去,推开房门。
便看到一身材发福,圆脸短须的青衫男子端坐在八仙桌上捧书夜读,此人自然就是袁世凯了。旁边还站着一长须中年人,谭嗣同认得此人是袁世凯心腹幕僚张一麟。
听得开门声,袁世凯连忙放下书籍,站起来,道:"复生兄?怎么特来夜访?"
谭嗣同拿下头罩,解开披风挂在门侧的衣架上,又关上房门,谭嗣同不管袁世凯的寒暄,直接开门见山地问道:"以将军看,皇上是怎样的人?"
袁世凯想不到谭嗣同如此直接,不过他也不是寻常人,并没有给谭嗣同的单刀直入给打乱了心神。袁世凯稳住心神后,迅速答道:"皇上是旷代圣主。"
谭嗣同一问快过一问:"天津阅兵的阴谋将军可知道?"
袁世凯这次顿了顿,才回答说:"略有耳闻。"
谭嗣同从怀中拿出了光绪皇帝的衣带密诏给袁世凯看,说:"现在可以救皇上的,只有你一人,你若想救皇上,那再好不过;如果你不打算救皇上,干脆立刻就拿我去颐和园告发我,让禧太后砍我的头!那样的话,你就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
说到这里时,谭嗣同还用手拍了拍自己的脖子,以示自己的决心。
袁世凯闻言,浓眉一扬,面带怒色,提高了嗓门说:"足下把我袁某当成是什么人啊!皇上不光是你一个人的皇上,而是我们共同的主子,我和足下都受到皇上莫大的恩德,要救皇上的,不只足下一个人!足下如果有什么教诲,我愿洗耳恭听!"
谭嗣同说:"荣禄的阴谋,都在这天津阅兵一行上,将军与董、聂二人所统领的三支军队都要受荣禄的节制,他们就想要依仗兵力来行废立之事。尽管这样,董、聂二人根本不值一提,当今天下能算是厉害的只有将军你,若那些奸贼真的发动变乱,将军你以一支人马足以力敌董、聂两支军队,辅保皇上,复大权,清君侧,肃宫廷!你指挥的军队若能成功,这可是不世之功啊!"
袁世凯心思百转,但表面上却一副慷慨激昂地说道:"倘若皇上能在阅兵之时跑入袁某的军营,下达铲除逆贼的号令,那么袁某一定能像足下一干正人君子一样,就算豁出命来,也要保得皇上周全!"
谭嗣同试探地问:"那荣禄对将军你可是不薄啊,将军会怎样对待荣禄呢?"
袁世凯笑而不答。
站在袁世凯身后,一直没有说话的心腹幕僚张一麟对谭嗣同说:"荣禄老贼并非真心对我家大帅好。以前曾有大臣向皇上进言要给我家大帅增兵,可荣禄却说:'不能让汉人掌握太大的兵权。';他的那些施恩于我家大帅的举动,只是想笼络住我家大帅而已。就像前年胡景桂参劾我们大帅的这件事,那姓胡的原本就是荣禄的手下。荣禄先让他弹劾我们大帅,然后再查办他给我们大帅昭雪,就是想向我家大帅施恩。他把胡景桂外放宁夏知府,可没过多久,那姓胡的就升任辽宁夏道台,这就是荣禄老贼最阴险的地方,我们大帅难道会不知道吗?"
谭嗣同心中略宽,又说道:"我们不能小看荣禄,他可是个能成就一番霸业的枭雄似的人物,要对付他只怕不那么容易。"
袁世凯怒目而视:"只要皇上在我的军营里,杀荣禄就像宰条狗一样容易!"
谭嗣同此时已经完全信任袁世凯了,当下把救光绪的计划详详细细地和袁世凯说了一遍。
袁世凯忽然说道:"现在军营里的枪支弹药都攥在荣禄老贼的手里,而且军营里各级将官有很多以前都是荣禄的手下,现在可是千钧一发的关头。既然我们已经订好了计策,我就得立刻赶回军营去,把重要位置的将官都换成自己人,另外,还得多储藏一些枪支弹药才行。"
双方又互相叮嘱了一番,谭嗣同才在大刀王五的护卫下,悄然离开法华寺。
到了二十日,袁世凯再次受到皇帝召见,并且在当日还拿到了光绪帝的密诏。
袁世凯连夜赶回天津,却不是他如谭嗣同所说的那般,回到军营中将重要位置的军官换成他的心腹,准备枪支弹药匡扶光绪帝。
袁世凯回到天津后,连家门也不进,脚不沾地、马不停蹄的直奔荣禄府中,向其告密,把事情的始末一五一十都对荣禄讲了。
荣禄又惊又怒,当即下令封锁进京的重要道路,没有他的命令不允许任何军队不准擅自进北京。
其后荣禄连夜坐上前往北京的专列,进京向慈禧太后告发。
这时已经是深夜,但慈禧得知荣禄求见后,还是连夜起来。岂料荣禄所说的事情如此事关重大,更是关系自己的性命劝慰,慈禧也禁不住大惊失色。她做梦也不会想到,平日一贯对自己张口皇爸爸保重身体,闭口皇爸爸安康,唯唯诺诺的光绪皇帝胆敢行如此大逆不道的事情。
但是,作为一个经历了几十年不见硝烟,凶险却更胜沙场的权力斗争地慈禧太后,岂是在大变面前只会惊慌的寻常女子?
慈禧很快就稳住心神,并立刻采取了行动。
她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连夜返回紫禁城,还在睡梦中的光绪帝完全想不到慈禧会在这个时候突然进入紫禁城,根本来不及有一丝一毫的反应。
等慈禧先让人将光绪从床上带到她面前痛骂一番之后,光绪帝这个时候才回过神来,只是这个时候已经晚了,光绪帝唯有失魂落魄的被慈禧的心腹侍卫带到瀛台囚禁。
慈禧也重新在紫禁城内掌握大权。
这一夜,不少北京城的官员知道要变天了。
果然,第二天天蒙蒙亮,鸡啼声响起,按道理北京城各处城门应该打开,让外面等候的送青菜、干柴入京城售卖的小贩进城,然而此时北京各处城门依旧大门紧闭,城头上不时有大队兵丁走动,戒备森严。
没有多长时间,还有弓箭手出现在城头上,驱逐依旧留在城门外的小贩、农民。
北京城如此戒严,这自然是慈禧下达的命令,除了封锁北京城交通外,慈禧还下令出动三千官兵于全城搜捕维新派人士。
如果是古代,慈禧此举恐怕已经封锁了消息,哪怕不能够封锁,也极大的延迟了消息的传播速度。
然而现在...
"喂?是大总统吗?"
"张高旭?你怎么亲自打电话来了?"
"北京形势大变,西宫太后禁锢天子,封锁北京各城门,现在于城里面大肆搜捕维新志士。"
宋哲知道自己的时机来了,当即对张高旭吩咐道:"你立刻联络上康有为,他现在很可能在日本人的领事馆那里,让他拿出衣带诏。"
"好!我现在就去办此事。"张高旭应诺一声就挂了电话。
宋哲也不敢保证张高旭能够真的拿到衣带诏,不过有时候做一些事情,需要的仅仅是一个名义,不管这个名义是真还是假。
故而宋哲放下电话后,立刻发密电给教育大臣李秉瑞,此人之前在礼部当过主事,最熟悉圣旨是什么格式和平时皇帝用什么口气的了。宋哲就是让李秉瑞伪造一份衣带诏,如果张高旭那里拿不到真的衣带诏,宋哲不介意用假的衣带诏起兵。
起兵前宋哲自然要造势了,为宋哲掌控的《新闻报》等报业纷纷连夜印刷和发行同情百日维新的文章,并号召国人不要在沉默中灭亡。
宋哲也亲自通电全国:"太后可不乱政,当还政于天子,还天下一个朗朗乾坤。"
九月二十一日,台海号载着宋哲出现在天津海上,并鸣炮示威。
天津百姓纷纷涌上码头港口一带观看,宋哲趁机让人将大旗树起来。
不认识字的百姓纷纷对旁边的读书人问道:"小哥,那旗帜上写有什么字?"
这些读书人却是纷纷脸色发白,牙关上下打架,哆嗦着道:"如奸臣...难制,誓以死...清君侧!要开战了!"
旁边稍微有点见识的人,都禁不住脸色大变。(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