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火。
虽然时入秋季,但天气还是一如既往的炎热,暑气未消,顶着毒日头行军,确实是一件苦差事。
但蜀军的士气并没有因为天气的炎热而变得低落,相反的,队伍的士气看起来相当地高昂,沿着磐河向南的官道笔直平坦,蜀军骑兵并列成四人一排,快速地奔驰着,策马扬鞭,烟尘轻扬。
骑兵行进之时不比步兵,步兵可以排出整齐划一的队形,骑兵的队形在通常的情况下,是比较散乱的,不过这种现象在蜀军之中倒是不多见,纵然是行进速度奇快,但四人一排的队形依然保持的很好,四个马头几乎处于一条线上,可以看得出蜀军骑兵驾驭战马的娴熟,体现出良好的素质。
整支队伍旌旗飘扬,那些战旗上,最多的是“汉”字大旗和主将“罗”字大旗,其次才是诸位护军将军的旗帜。无数面的战旗在迎风飞舞,似乎同蜀军将士的心绪一样激昂,金线锈成的穗尖在炽烈的阳光下熠熠生辉。
一阵清凉的河风吹来,让人感受到的是无比的舒爽。罗宪是蜀地人,蜀中的气候常常是潮湿闷热的,和北方这种干热炽烤的环境绝然不同,不过罗宪在冀州已经生活了好几年,也逐渐习惯了这里的气候,为了避免正午的炽烤,罗宪选择了提前一个时辰行军,尽可能地利用早上天气比较凉爽的时候赶路。
这是右军团第一次大规模的进攻行动,在以往的数次战役之中,右军团一直昨于后发制人的防守状态,虽然同样是打仗,防守作战常常让人郁闷,而主动进攻却带着无比的畅快和惬意,大概是人的潜意识之中,还是倾向于占据主动的。
罗宪到达冀州已经有好几年的时间了,他可以说是蜀军之中最早进入冀州作战的,当初为了抗击匈奴,蜀军兵分三路,罗宪率右军团率先进入冀州,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奋战,终于在冀州站稳了脚跟,也迎来了驱逐胡虏的那一刻。
冀州一直以来就是蜀军右军团的主战场,这里一望无垠的大平原正是蜀军骑兵活跃的大舞台,但和中军团左军团拿下并州相比,右军团的战绩一直是强差人意的,就是去年的安国大捷,那也是三个军团联合作战的结果,右军团单独作战,似乎并没有为人称道的胜果。
这无疑让罗宪很是郁闷,要知道,论装备,论战力,右军团在蜀军诸军之中,那可是首屈一指的,但似乎运气要差一些,每次攻城掠地的大战,都没有右军团的份。
而这一次,右军团终于等到一个单独作战的机会,那就是攻略清河平原,罗宪这次是踌躇满志,暗下决心,不光要拿下清河平原,而且要打出右军团的气势来,让这场战役打得更漂亮一点。
“罗都督,前面就是界桥了!”副都督王颀指着前面对罗宪道。
罗宪的眼中,掠过一道锋芒,他手搭凉棚,向前望去,鼎鼎有名的界桥其实只是磐河岸边一个普通的小村镇,如果不是王颀告诉他这里就是界桥,罗宪便丝毫不会把这儿和当初袁绍公孙瓒激烈交锋的古战场上联系在一起。
从罗宪的这个位置,依稀可以看到晋军的营帐和旗帜,很显然马隆已经抢先一步在界桥扎下军营了,罗宪立刻下令部队停止前进,不过他并没有安营扎寨,而是下令蜀军进行短暂的原地休整。
同时,罗宪派出斥侯立刻上前去打探情况,大战之前,至少要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罗宪没有先进行扎营,就是想了解一下晋军的状况,然后再决定是立刻发起进攻还是先营改日再战。
斥侯兵很快就回禀了回来,原来晋军在界桥早已派兵来驻守了,驻守界桥的军队由马隆亲自率领着,大约三万人,大部分为步兵。
一看到晋军在兵力上和背装备上都显著地落后,罗宪的嘴角,微微地落出一丝笑意,这一仗,他是势在必得。
罗宪素来以沉稳干练,善到硬仗而称著,但也并不意味着罗宪就不会打顺风仗,现在蜀军以骑兵压倒多数对阵晋军步兵,罗宪丝毫不会怀疑这场战役蜀军可以轻而易举地获胜。
没有扎营的蜀军在原地经过了一个多时辰的休整,中午的这一餐也就是简单地吃过一些干粮对付了过去,等到日头偏西的时候,天气不那么炎热之时,罗宪下令发起进攻。
对面晋军的营帐便是罗宪的目标,他之所以没有选择在这个时候宿营,是因为罗宪已经决定今天晚上在晋军的营地之内夜宿了,有现成的扎好的营帐,又何须自己费力气去搞,罗宪的目的很明确,在天黑之前结束战斗。
蜀军骑兵一听到有仗开打,立刻变得兴奋起来,人是如此,战马亦是如此,全军团上下,都处于一种亢奋的状态,人喊马嘶,斗志昂扬。
担任首攻任务的是邓朴的青龙军和傅募的白虎军,罗宪的命令下达之后,二将是精神振奋,立刻点起本军人马,气势滔天,向着界桥南面十里外驻扎的晋军大营一路横冲过去。
蜀军的到来,早已惊动了在界桥南面驻守的晋军副都督马隆。
马隆自从担负起清河和平原二郡的防务之后,就积极地进行着备战,欲守二郡,就必须要先守住清河的门户界桥,只有御敌于国门之外,才可以确保清河平原二郡的安然无恙。
马隆此次在界桥,并没有投入其全部的兵力,而仅仅只率领了三万的步兵,另外四万步骑,则被马隆布署在了其后翼的位置上,随时可以对界桥进行增援,同时为防不测,马隆还是安排好了退路。
当蜀军发起进攻的时候,马隆亦是轻笑一声,大声喊道:“出战!布阵!”
晋军营门大开,数路大军鱼贯而出,在界桥开阔而平整的平原之地上,从容不迫地布阵迎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