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杨村河大家可能不会知道,但说柳江古镇,但凡喜欢旅游的四川人多多少少都知道。其实,柳江古镇就是因为两条河的名字发展而来的,杨村河就是其中的一条。传说这里原来住着柳家和姜家,两家各自拥有一条河,沿河而居,沿河开发,农业、林业经济发展起来后,两家就主宰了整个地方经济的发展,清朝时期,就改名为柳姜场,民国时期,因姜和江同音,改名柳江镇。柳江的两条河算不得是什么大江大海,但是长江的上游支流,也算是我国母亲河的一个支流吧。两条河在花溪镇境内汇入花溪河,花溪河在止戈镇和东岳镇交界处的龙背嘴汇入青衣江,青衣江在乐山境内汇入沫水然后注入岷江,如此算来,这两条河还真算得上长江的一个组成部分了。说了这么多,这里究竟给我的求学有什么关系呢?不要着急,听我给各位读者慢慢道来。
解放后,我国大办教育,在各组办幼儿园、育红班,在各村办小学,一个不够,办两个,在乡一级办初中、高中,后来,教育机制改革后,撤销了乡里的高中,在区公所所在地办高中。也就是说,在我上高中的时候,全县有三所高中和一所职业中学,即洪雅中学、中保高中、柳江中学和洪雅县职业技术学校。洪雅中学和柳江中学由初中班和高中班两个部分组成。虽然这几所学校都设在区一级,但都是面向全县招生,只是按不同等次的成绩招收学生。当年,我因为怕失去求学的机遇,根据自己的成绩情况,填报了柳江高中,并且如愿以偿地进入这里学习。
这是一所山区的学校,修建在一个叫三华寺的庙宇的遗址上,依山而建,我们上课的教学楼离校门口最近,不过也得往上爬10、20米高的台阶,而我们的宿舍分散在教学楼后面的山坡上,山坡上除了宿舍,还有许多果木,宿舍就被掩映在这些果木下面,而我们的操场却在山顶上,每次集合跑操的时候,全校近千学生冲上去的时候都会气喘吁吁的。不过,因为这样环境,所以还真培养了一批体育人才。学校建有地震测报站,地底下到处都埋有管子,所以从台阶上跑过,都能听见“砰砰”的清脆声。离教学楼大概有500米的地方就是杨村河了,杨村河岸上,有许多人家傍水而居,房前屋后栽种了许多树木,杨村河边上就有许多树荫之处,倒成了许多早熟的少男少女谈情说爱的好去处。学校也派出老师跟踪,可这里因为树荫太多,学生们随便躲到一棵大树背后,绕树转一圈,轻而易举地就把老师给甩掉了。
也许是我思想封闭,也许是发育迟缓,对当时谈情说爱的同学不理解,也觉得他们真的是不可理喻,这么一个求知的好机会,怎么就这样去浪费了呢?因为喜欢在水边玩,特别是喜欢坐在岸边的山坡上,找一个脸盆般大小的轻钢鹅卵石当凳子,身旁有绿油油的青草,脚下有时而欢快,时而忧郁、时而轻歌曼舞的水流,捧一本课本或从图书管理借出来的小说,读背半天而忘却了回校,甚至忘却了吃晚饭的时间。最让人不能忘却的是夏天,脚下穿着廉价的塑料凉鞋,三五个同学一群,在不涨水的日子里,做到水中间去,把脚泡在水里读书,时间长了,鱼儿们似乎也胆大了起来,在我们的腿上亲吻起来,痒痒的,俯首寻他时,它却尾巴一摆,搅浑了泥沙逃跑了。
能和我经常出去的人不多,虽然他们都认为那里是一个读书背课文的好地方,但不能理解我为什么非得要去那么个地方读书不可,就如我不理解还是青青少年为何非得谈情说爱的同学一样。但河边确实是我学习生活的乐园,那时,我有许多优秀作文都是她给予我的灵感,即便是老师认为应该是逻辑思维比较灵敏的男孩子们的强项的论文,也不在我的话下。有一次考试考的一片议论文,文章只需千字,作文满分40分,老师给了我一个39分。在评讲试卷的时候,老师说,他曾经把这篇作文拿到县教研室,大家都认为给40分都是应该的。而这篇作文的逻辑灵感,还真是这一去不回的河水和居住在河岸上生息繁衍的乡亲们。
坐在岸边上学习,读书累了的时候,把书本放在石头上,站起身来伸几个懒腰,打几个哈欠,不必害怕自己这时的慵懒被同学、老师看到;眼睛看累了,把头稍微抬起,极目远看,满眼的青山绿水和在田野里忙绿的人们;想偷懒的时候,就看那河心岛上,忙着农活的乡亲,或许其中还有一个跟自己年龄不相上下的青年……在河边学习英文,可以放声朗读,只有那哗哗哗的河水应和你,没有人提醒你,你该小声一点。因为见我每天都要出去,有几个同学慢慢地久习惯了,也就跟我一起到了河边,但我们很少坐在一起,都是找相距不远的岸边坐下,这样相互有一个照应,同时也不会影响各自的学习精力,打断各自思考的问题,只有遇到需要讨论的问题的时候,大家才聚在一起。当然,来去是必须一起的。
在柳江度过了三年的高中生活,但不管是不是周末,只要不是回家,在杨村河畔的岸边上都能找到我。记得到了最后冲刺的阶段,大家都要在教室里背书,我们班的十多个女同学随我一起坐在岸边读书、戏水,憧憬着自己毕业后的人生,我默默地听着,口里突然蹦出这么一句话:“十年、二十年后,我们如果开一个同学会,大家是什么样子……”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最后相互取笑说:“肯定是半老徐娘了,后面还跟着一个跟我们差不多的女孩儿或者男孩儿……哦,见了我们喊我们什么呢?喊……我们……阿姨?不,喊我们嬢醸……”我笑笑说,如果我们当中有人当了官,是否还认识我们,还记得我们曾经在这杨村河畔读过书,讨论过书上的习题吗?大家茫然。
2007年,当地政府挖掘地方人文历史,结合地方旅游,开发柳江,到2010年已初具规模,建成了小桥流水人家的旅游格局,恢复了当年影响全县经济发展的四大家族的建筑,以旧补旧,保留了整个小镇的发展历史,这里就成了热点的旅游景点。只是站在这杨村河畔,满目的嬉闹,再也无法找到我当年的宁静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