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华瑛育有两子一女,长子何如宇年十七,女儿何如茉年十四,幼子何如源九岁,长子这次没有来。
何如茉是庶女,年十五。
两位姑娘亭亭玉立,如花似玉。
清宁目光在何如莲的身上顿了顿,笑着给了三人见面礼。
因为女儿与外甥,外甥女来了,苏老夫人很高兴,就是对清宁笑容也多了几分慈爱,晚饭吃得其乐融融。
次日孙玉雪的嫁妆进了国公府,然后就到了苏谦与孙玉雪的大喜之日。
一早国公府就是热闹非凡,下人都带了欢喜的笑容。
清宁如常一般起来,与苏斐一起吃了早饭,才开始装扮。
乌发挽了坠马髻,腊雪寻梅发钗,白玉如雪,上面的缀着的红宝石如腊梅一般栩栩如生,娇艳欲滴,耳著明月珰,皓雪的手腕间带了一对金镶玉的镯子,身着海棠红莲花缠枝暗纹曲裾,镶了淡紫色的衣缘,下着相辉映的淡紫色的月华裙,裙摆绣了莲花的花纹,步履走动之间如步步生莲。
淡雅端庄又俏丽明媚。
一旁的苏斐穿了紫色的长袍,腰间垂了白玉佩,目光柔和地看向清宁,眉眼漾着柔溺的笑意。
一旁伺候的茶梅玉簪,忍冬,薄荷四人也是满脸含笑。
世子与世子夫人真是般配。
清宁看了眼苏斐,抚了抚他的衣襟,道,“现在走?”
“嗯,走吧。”苏斐点头。
两人一起往外走去。
清宁带了茶梅与薄荷,留了玉簪与忍冬在家守着。
四月的阳光和煦,到了主院,又与孙氏苏瑶一起去给了苏老夫人请了安,苏斐则与苏华检去了外院。
一众女眷则去了今日待客的院子,苏华瑛陪着苏老夫人说话,时间还尚早,可这会子也有客人已经到了。
这来宾之间的闺秀小姐是由苏瑶与两位何家表妹接待。
孙氏则是带了清宁在身边招呼客人。
前面孙氏没有一点小事都没有让清宁插手,清宁也乐得清闲,没得累死累活的为苏谦和孙玉雪的大婚出力,何况这孙玉雪还觊觎着自己的丈夫。
但是今日这大喜的日子,孙氏却是不能不让清宁出来招呼客人,这如云的宾客,高门大户的贵妇们眼睛可都是尖着的,心里也是倍儿亮的,关起来门是一回事,打开门来,又是一回事,若今日这孙玉雪进门的大喜日子,清宁却是跟个客人一般,那算什么事?
孙氏当然是不会让人议论国公府的不是!
于是前几日孙氏就与清宁说了,这大婚的当日,让清宁就跟着她一起招呼客人。
清宁知道孙氏的意思,面子上说得好,是让自己跟着她学习,不过是怕她出什么幺蛾子,搞砸了苏谦的大婚。
真是小人之心。
她要做什么手脚,会让她孙氏抓到什么把柄?
日头渐起,客人渐多。
孙氏笑容满面地带着清宁迎着客人。
孙氏是担心清宁会出做什么手脚,所以才亲自带了她,放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她才能安心。
今日是她亲儿子的大婚,孙氏也不会打什么主意,她虽是把苏斐与清宁两夫妻当时眼中刺,但她还不至于在自己儿子的大喜日子闹出什么事来。
这来往的客人有认识清宁的,也有不认识的,孙氏也算是高高兴兴地介绍了清宁这个大儿媳给众人。
清宁脸上带着笑,举止端庄得体,气质沉大方。
不管国公府里如何,也不管国公府的人对苏斐这个世子如何,众人心里都是透亮的,苏斐不出事,那这国公府将来就是世子当家做主,这当家主母就是眼前的世子夫人——萧清宁;若出了事,那以后国公府当家做主便是今日大婚的苏谦与孙玉雪。
于是众人笑着说孙氏好福气,娶了这么一个大方漂亮的儿媳妇,又赞誉着今日又是娶二儿媳,这孙玉雪又是京城都知道的——是位国色天香的美人儿。
孙氏笑得脸如是外面院子里盛开的花儿。
日头渐起,宾客陆续多了起来,衣香鬓影,满院子都是欢声笑语。
众人语笑嫣然地说着今日苏谦与孙玉雪的大婚,少不得就会说起上个月苏家的喜事。苏家两位公子,苏斐上个月成亲,这一个月不到又是二儿媳进门,免不得就会拿着与上个月苏斐与清宁大婚相比较一番。
孙氏是个会做的,这明面上自是不会让人挑出什么刺儿来,今日苏谦大婚是办得热热闹闹,尽善尽美,然上个月苏斐的大婚是更加完美无懈,毕竟苏斐是长子又是国公府的世子。众人比较了一番,自然而言地就把话题说道了两位新娘子的嫁妆上。
定西侯府的大小姐出嫁时的嫁妆,可谓是十里红妆,那满满当当的箱笼是手指头都插不进一只,铺子,田产,珍稀的玉器古玩……比之皇家妃子有过之而无不及。
珠玉在前,这孙玉雪的一百零六抬嫁妆,自就没有什么令人惊讶了。
孙氏自然是听到了她们对于嫁妆的议论声,脸上的笑容没有变。
清宁也微微地笑,并没有因为众夫人的话而倨傲。
“夫人,顾夫人与魏夫人到了。”丫头笑着禀告说道。
“顾夫人与魏夫人吗?”孙氏笑着起身,带了清宁迎到了门口。
入目便是一众丫头婆子簇拥着一行人往里走。
“魏夫人,顾夫人。”孙氏笑着迎了过去。
“夫人。”顾夫人与魏夫人笑着朝孙氏说道,“恭喜,恭喜。”
今日与顾夫人蔡氏一起来喝喜酒的还有顾家的三位儿媳,魏夫人一起来是一位儿媳,以及魏家小姐魏紫。
众人与孙氏见了礼,孙氏笑着迎了就笑着把清宁介绍众人。
清宁含笑行礼。
“快起来。”顾夫人与魏夫人一左一右地伸手扶住了清宁。
清宁笑着看着两人。
顾夫人以前在皇宫里顾皇后那是见过的,想着顾焕,清宁对顾夫人也生了几分亲和。
“夫人真是好福气。”顾夫人与孙氏说了一句,目光亲切地看向清宁。(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