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了,堂姐,你也不要再哭了。你放心,用不了几天,王博远就会把你接回去的。"看着眼睛都哭成了桃子的百里林霜,紫苏无奈的劝说道。
"不是的,我不是在乎王博远的背弃,我是觉得我对不起你,"林霜一边抹着眼泪,一边说道,"当初,若不是我听信了王秋华的怂恿,我又如何能够对你产生那样不好的想法?想起我时候对你的态度,就觉得好羞愧,我怎么就那么傻,容易被王秋华那个贱人牵着鼻子走!"
提起王秋华,众人更是一肚子的气。
记得那个时候,王秋华受到穆公公的欺凌,前来找紫苏帮忙,紫苏耐不住林霜的乞求,也是出于对王秋华的同情,冒险帮助了王秋华,却没有想到,王秋华去恩将仇报,反回头来这样对待林霜,这样的人,不是白眼狼又是什么?
不仅是众人,就连吴氏也对王秋华恨之入骨。
"都是王秋华这个小贱人怂恿的,不然,王夫人也不会对林霜这般的刁难!她自己倒是嫁不出去了,也不想别人好过,这种损阴德的事情,也就只有她能做的出来!"吴氏咬牙切齿的骂,林霜更是愤愤不平,如今,却是连哭的心情都没有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只说你是怎么觉得赵怀柔的身孕是有问题的呢?"林霜好奇的问紫苏。
"亏你曾经也是自诩聪明的人,难道你就从来没有觉得,赵怀柔的月份有点奇怪吗?"紫苏又好气又好笑地问林霜。
林霜略有些不好意思的低下头,嗫嚅道:"我那会真是被气晕了头,哪里还注意到这些细节呢!"
"你呀!"紫苏无奈的,伸手点了点林霜的头,说道,"不是我说你,堂姐,王夫人就算是再可恶,终究也是你的婆婆,我且问你,你是不是从来都没给过她一个好脸,也从来都没有恭敬的对待她过?恐怕你连每天早上给她请安都没有吧!"
林霜先是怔了一阵,紧接着,便红了脸。
旁边的吴氏闻听,也不禁惊讶道:"怎么?林霜你竟然连请安都没有吗?你竟不知道这是身为一个媳妇儿,应该有的礼仪吗?"
在面对自己娘亲的时候,林霜倒是来了底气,她不快地瞪了吴氏一眼,说道:"你又没有教过我,我怎么会知道?"
吴氏也哑然,她确实没有教过自己的女儿这些侍奉公婆之道,而百里林霜在家里也是被娇宠惯了的。先前,吴氏为自己的缘故,让女儿在娘家一直长到十几岁,没接到自己的身边,难免因为心怀愧疚,而事事都由着她来。久而久之,便养成了她刁蛮任性的习惯。况且,林霜在娘家的时候,就喜欢呛白人,不管是什么话,她都呛着说,得罪人,自然是难免的。可是,吴氏但万没有想到,林霜在娘家的时候这样,到了婆家,她也半点都没有收敛,这个样子,婆媳之间当然要出问题。
面对女儿的指责,吴氏张了张嘴巴,却只是说出一句:"我这不是也没有想到这一点吗?"
说来这倒也并非真的怪吴氏,她嫁到百里家的时候,上面是没有婆婆的,公公又在京城当官,山高皇帝远,没有人束缚着她。单单是这一个丈夫,又处处都依着她,哪里又能想到这么多呢!况且,她自认为,王家是要依靠百里家的势力的,所以自然要处处都捧着自己的女儿,哪里想到就真的演了这么一出?
但是,这件事情如果不怪她,又能怪谁呢!
想想女儿现在的境况,吴氏便开始后悔自己平时太娇惯与女儿了,竟使得她连自己的公婆都不知道尊重。
"那我现在可怎么办才好呢!"林霜又气又羞,一时之间,竟是手足无措,眼看又要落下泪来。
"不管怎么样,王博远这样对待你,就是他的错,"紫苏对林霜说道,"绍白说的得对,一旦结为了夫妻,他就该精心呵护你,维护你的尊严,而不是遇到一点问题,就躲到外面,还把一个有问题的女人娶到家里来,闹了这么大一场笑话。总之你就安心的呆在家里,我为你调理一下身子,你这副样子就算回去,有什么意义呢!若是你听我的,就把自己保养好,你越是容光焕发,王博远才越会意识到他自己的失误,错过了这样的一个好妻子,看悔不悔青他的肠子。"
紫苏的话,让林霜不由得破涕为笑,她捏了紫苏一把,道:"偏偏就是你命好,生得一张巧嘴,又嫁了这么一个好郎君。"
想到薛绍白所说的那些话,林霜便由衷地替紫苏感到高兴,其实,紫苏在当时也是十分感动的,心里,更是十分的温暖。
"不过,紫苏啊,你是怎么肯定赵姨娘是有问题的呢?"吴氏也好奇地问。
"三婶难道忘了吗?我可是懂一些玄黄之术的,赵怀柔有没有问题,你们先不要着急,过不了几天,我们便能知道确切的消息。"紫苏狡黠地眨着眼睛,笑着说道。
早在从王家出来的时候,紫苏便朝着丁春秋递了个眼色。
丁春秋的面上掠过了一丝不快,很显然的在说,这种破事也值得本姑奶奶跑一趟腿吗?然而紫苏的目光里却充满了恳求,那副样子,让丁春秋没法拒绝,只好不快的朝着紫苏翻了一个白眼,匆匆的,隐匿了行踪不见踪影。
紫苏知道,以丁春秋的实力,她很快就能查明那个赵怀柔的来历。
果然,在吴氏和百里林霜回到百里家的第二天,丁春秋便将赵怀柔的身世打探了个一清二楚,而真相则让所有的人都大跌眼镜,甚至连丁春秋自己都大呼奇哉,怪哉。
原来,王博远和赵怀柔之所以能认识,还是通过了一个人。那个人便是王博远昔日的同窗。两个人共同拜在了翰林院士李大人的门下,在京考前,曾十分的要好。谁知京考之时,王博远高中了探花,那人却名落孙山,最后只得在一处书苑教书,以赚取微薄的银两借以度日。(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