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尾船政学堂?
这是当时吴可心中涌出的唯一念头,顺着左宗棠的大胆想法,他突然想起前世看过的一部电视剧——《船政风云》!
那部辫子戏现在已经忘得差不多了,里头那些政治,斗争的情节早已模糊不清,印象最深刻的还是马尾船政学堂,好象这所培养大清海军人才的专门学校,就是左宗棠当政期间开办的?
当然,此时老左也只是有半洋务的强烈冲动而已,至于具体的措施还根本没影子的事,吴可的惊诧显然太过多余。
“来来来,我给你介绍一下,这位是江苏巡抚李鸿章李少荃,同时也是新近名声大噪的淮军主帅……”
两人旁若无人的寒暄一阵,左宗棠很快收敛了脸上的喜悦神情,一指旁边悠然而立脸上挂满淡然笑容的中年书生大声介绍道。
“江苏巡抚李鸿章?”
吴可看着眼前这位一脸文士派头的中年文士,惊讶的神色一闪即逝拱手客套道:“久仰久仰……”
虽然李鸿章大名鼎鼎,就连他这样的历史小白都知晓的晚清大名人,可吴可经历得多了哪会在乎这个?
皇帝和太后都见过不止一会两回了,还跟左宗棠称兄道弟这么多年,又经历了两场与列强联军的火并,还身居高位这么多年,要是见着个名人都激动得不知所以,体统何在颜面何存?
他都跟曾国藩闹翻了,作为湘军派系中人的李鸿章跟他基本立场就不对,尽管这厮另组淮军好似脱离了湘军一般实则不然。
据他所知,淮军眼下还是依附于湘军的军事武装,想要另立门户哪那么简单,最起码此时的李鸿章还没有那个资格和实力?
吴可虽不是科班出身,可是眼下身居高位,历任安徽提督,两江总督以及现在的两广总督,资历比起李鸿章这样正经科班出身的文人牛气多了,两人眼下根本就不是一个档次的存在。
而且李鸿章家在庐州,当年可没少受安徽清军也就是乡勇队照顾,这份人情他就算不想认也不成。另有一处其所建淮军骨干基本上都是淮北出身,或多或少都跟乡勇队有所牵连,明里暗里可是得了不少好处。
就像李鸿章初建淮军之时,得到了淮北不少乡绅地主支持,里头大部分都是乡勇队退役武官转化而成,就算不是乡勇队序列出身,也都跟乡勇队有扯不清的关系,也就是说李鸿章有眼下成就少不了沾乡勇队的光。
所以,虽然第一次看到李鸿章这样的历史大名人,吴可刚开始还惊了一小下,不过也就是这么一小下而已,还不至于让他在外人面前失态。
“客气客气,吴督台之名才叫如雷贯耳天下轰传……”
李鸿章不敢怠慢急忙拱手回礼,脸上神情淡然心中已掀起滔天骇浪。
对于李鸿章而言,吴可确实如雷贯耳大名鼎鼎,先不论身份地位以及在朝堂上的势力,单单其战功和战绩便让李某人啧啧称奇赞叹不已。
他之所以毫不犹豫成为洋务派旗帜,还不是他在上海战场亲眼目睹了西洋火器的威力,才从一个传统的中国士人转变为西方技术的狂热信徒?
他之所以能率领淮军在苏南与太平军小股人马的战斗中屡次大胜,主要得益于英籍军官戈登指挥的榴弹炮、科赫恩迫击炮,以及浅水铁甲舰“海生”号的火力?
是时,李鸿章在寄给老师曾国藩的信函中自信地写道:“炮力所穿,无孔不入……西洋炸炮,战守攻具,天下无敌”。
可是眼前着位年纪比他还小,却早早声名在外轰传天下,号称大清名将的大龄青年却已早早跟洋人开片,甚至还丝毫不弱下风!
这样的彪悍着实让李鸿章震惊不已,难怪跟上海那帮洋人交流时,每每提到眼前这位时那帮洋人的神色极不自然,原来是被这位给折腾怕了啊。
不是眼前这位起家之时的表现,就说他在河南任总兵时的威风,数十万捻匪被压制得死死的不敢动弹,单这一点便叫李鸿章钦佩不已。
捻匪有多难缠,别人不清楚作为土生土长的淮北人,李鸿章却是十分清楚的,只能用剿之不尽灭之不光来形容,谁遇到都得头疼比对付太平军也好不到暗去。
更不用说吴可移师淮北,短短半年之内便强力弹压淮北沸腾的匪患,给动荡许久的淮北大地带去难得的安宁和稳定,这本事李鸿章只能道一声‘服’字。
之后淮北被经营得好似铁桶一般,许多他看上的淮系干将全都投身于乡勇队序列,给他组建淮军造成了不少麻烦,士兵不缺就缺精干武将。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李家虽然是庐州旺族,可是乱世之中家族势力虽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统兵带兵之能,在这上头别看李鸿章进士出身在战场上的表现却差强人意。
他早年曾与吕贤基一起办过团练,但治军不成,逃名远播。后投奔在江西的曾国藩,做幕僚四年,遭到湖南籍将领的排挤,决心建军立业。
就这水准,要想那帮在乡勇队基本上以及混出名堂,前程一片光明的淮系武官们放弃大好前程,跟着李供章重起炉灶却是千难万难。
和历史上不一样,李鸿章组建淮军时那一干淮系将领基本还都是地方团练,根本就看不到出头的日子,这时李鸿章借着湘军的虎皮,加上又是本乡本土的熟识之人,跟着在战场上搏个前程也不算什么,现在有了吴可和乡勇队出现,并且还好死不死坐镇淮北……
而且相比于乡勇队的近代化军制,淮军的军制和阻止也差强人意,没比较的话也就罢了,一旦有了比较那真叫一个惨不忍睹。
淮军营制出自湘军,每营五百人,用抬枪、小枪一百二十余杆。后来在上海洋人的帮助下各营于营、哨官外别延西洋军官充任“教习”,训练洋操,并改抬枪、小枪等队为洋枪队;其劈山炮队亦改为开花炮队。
因使用新式兵器需人较多,故每营人数连长夫在内增至七八百人不等。后来又参照德国营制,建立克虏伯炮队。因此,在中国近代兵制史上,由湘军创立的勇营制度,到淮军则发展为参用西法的制度。
淮军虽承袭湘军制度,但训练用洋操,兵器是洋器,并聘有西洋军官为教习,这和当年湘军用土法土器与由书生自任教练者迥然有别,成为中**队近代化的开端。
但淮军并未改变勇营旧制,因而体制本身存在种种矛盾和弊端,例如,营以上指挥困难,统领与统领之间各不相下。淮军延聘西洋军官仅用于平时教练,战时调度仍由将弁。淮军的统领、营官、哨官都未习西法,作战时由他们妄行调度,军队平日所学全归无用。
总之眼下的淮军就是个不中不西的四不象,与军制成熟战力强悍的乡勇队根本没法比,当然并不清楚乡勇队具体内情的李鸿章,也不清楚乡勇队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只以为跟湘军一样只不过装备洋枪洋炮更普遍而已。
不过乡勇队的表现要比湘军彪悍得多,湘军除了刚出湖南时气势如虹,差点一举把太平军给灭掉之外,其余时间都是跟太平军缠斗,依仗朝廷支持底蕴雄厚慢慢将太平军耗死,要是有什么重大战果真找不出几个。
当初李续宾倒是疯狂了一阵,可惜好景不长立刻就被太平军在三河镇给灭了,其余时间就是跟太平军打消耗战。
可眼前这位就不同了,初任两江总督之时,便发起轰轰烈烈的金陵围攻战,在太平天国实力还处于鼎盛时期便压得金陵城的太平军抬不起头,要不是江南大营主帅和春拖后腿说不定一举就灭了太平军。
之后太平军在两江连连吃憋,别两江清军压制得喘不过气来,要不是京畿危机眼前这位带着精锐人马驰援京师,让太平军有了喘息之机并二破江南大营的话,还不知道现在是个什么情况呢。
后来眼前这位莫名其妙被调到两广,只花费区区大半年时间,又一举将盘踞广西多年的大成国给灭了,这样的和会战功想不让人钦佩都不可能。
当然钦佩归钦佩,作为依附湘军生存的淮军首领,李鸿章还是明白自己的立场的,乡勇队此时早已与湘军关系交恶,见了面点个头就行没必要太过热情。
吴可跟李鸿章说了些没营养的客套话,又左宗棠和桂良在一旁活跃气氛,衙门正堂的氛围还算不错。等到恭亲王到来大家又是好一番热闹,吴可这才知道今天是几位洋务派大佬的聚会之日。
本想找个借口溜号,恭亲王和左宗棠又怎会放他离开,热情邀请他一起参与讨论并提出宝贵意见,李鸿章虽然立场不同却也没有提出反对意见,显然也认可吴可的能力。
盛情难却之下也只得无奈跟着进了衙门后堂花厅,参与了洋务派几位大佬组织的一次重要商讨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