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城内突发的意外情况曹操是在数天之后才得知的,而在这几天的时间内,对于高览失去联系曹操心里其实已经有了不好的预感,只是因为一切都是秘密进行,所以曹操就算是想要打探消息也没有收获,隐隐感到了不妙的曹操派朱灵去见文丑,这个时候想要知道徐州城内冀州军中到底发生了什么只能用嘴直接的方法,可是文丑下令部队对徐州将军府全面戒严,外人一概不见,同时还专门派人跟着朱灵回到曹军大营之中,向其表示近日身体不适,待身体好转,比登门拜访曹司空。
就曹操和袁绍的势力来说,必然是袁绍更高一筹,文丑因此也自然不会把曹操放在眼中,可现在的是两方联合,曹操不仅是大汉司空更是车骑将军,那文丑就是下官,在曹操面前就自然得客客气气,不敢怠慢。
文丑派人前来,算是对曹操的一声知会,但这样的知会却是在他派去了朱灵的三天之后,这里面肯定大有文章,在加上突然失踪的高览,一切也就容易猜了。
高览最终却是这样一个结果,真的让人感叹和唏嘘的不是曹操而是郭嘉和荀攸几人,他们都是从冀州来的,自然清楚冀州的环境如何,而对于高览这类将领,说句不好听的话就是上面不重用下面不信任,虽然高览的情况要好那么一点点,但现在看起来好像和那麴义没什么区别。
说起来很奇怪,袁绍对河北士族是非常信任的,从他设立的几名谋主来看,很大比例都乃河北人氏,可将领在袁绍帐下真正能被信任者,多是颜良文丑这类旧部或是淳于琼这种旧识,反观原来河北旧部,则被其用甚至是重用,却始终得不到其信任,而像麴义这类从凉州来的武将,在困难时会用他,可大局一定,他的结局也就不奇怪了。
这或许是和他的性格有些关联吧,生性多疑的他不会轻易相信一个人,甚至有时候他连自己都会怀疑,而在高览的事情上,一旦有人进些谗言,他被羁押也就一点都不会奇怪了,只是他现在很好奇,袁绍到底会如何处置高览。
首先他猜测现在高览还在徐州城内,正被羁押在戒备森严的将军府内,如果他所料不错的话,那么只等袁绍的命令抵达,那么他要么被押回邺城,要么就被就地正法。
他相信后者的可能性不大,如果可能的话,早在琅琊时,文丑已经那样做了。他二人之间,曹操不好表达自己的想法,首先如果他帐下发生这样的事情,那他也会处理副将,而非主将文丑,令出一人,这是领兵作战最为基本的要素,高览因与文丑在局势判断生出不同便带领部队离开,这使得冀州军兵力分散,甚至导致了文丑差一点被关羽消灭,如果这样的事情最终发生,那么就算他在徐州夺下偌大的功劳,也不过是将功抵过罢了。更何况他还没有赚得多少功劳,袁绍要秋后算账,自然要问责高览而不是文丑。
但如果只一当时的局面来说,高览的选择又是极为正确的,如果前往开城,则势必会落入到关羽的陷阱之中,那时冀州军所面临的威胁反而更大,如果站在中立的立场来说,高览与夏侯惇联军一处,出兵徐州城与他汇合,则是改变冀州军乃至徐州战局的关键之处,从这一点来看,他是犯小过却有大功的,真要功过相抵的话,那么高览所做出的选择是该赏而不该罚的。
这是曹操站在局外人的角度做出的分析,如果站在他自己的角度,那么他是非常支持高览的,没有他就不会有现在徐州战场的大好局面,所以他最希望的局面是高览能够取代文丑出任冀州军的主将,但现在看来,这样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他不在报任何希望了,接下来主要联络的方向要转向文丑,而与文丑的配合决定了徐州之战最终的走向。
曹操很在乎,有些时候必须要为利益作出选择,当然在没有最终结果之前他是不大可能雪中送炭的,因为他已经判定了文丑会成为主将,可又不敢下最后的决心,所以这个时候他只能等待最终的结果,再选择锦上添花。
耐心等待之中的曹操或许反而轻松下来,盖因这件事没有让出兵吕县成为既定事实,而其他谋士们则全都舒了一口气,只要拖一天曹公就会忘记了让他们想出一个对策的事情来,他们就有更多的时间来谋划。,
文丑率领部队进入徐州城后,首先宣布了大将军的调离,撤销了他的官职将其看押,其后以高览的将领将其部将全部召集,全部都被他控制起来,紧接着聪明的重获自由,愚忠者与高览一同被看押,然后于第二日天未亮便被押送返回了邺城。
接下来的几天,便是整合部队,高览的部队在他的高压之下,很快被彻底控制,直接由他亲自指挥。
这一切只用了不到五天时间,文丑的手段当得上是雷厉风行了,在把冀州十余万大部队彻底掌控之后,接下来文丑要考虑的事情就只有一个,那就是发动对吕县的攻势,这几日他一直在反复思考着,该如何下手,又该如何进攻。
这大帐讲究的就是一个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正面吸引侧翼后备攻击,要么就是形左实右,除此之外他没见到有其他战胜对手的方式,当然如果是几百年前的话,那么正面硬碰硬的战斗形式也偶尔会出现,但那都已经是过去式了,就好像那个时代根本不会有人考虑偷袭这样的事情,甚至以偷袭为耻,可在现在,偷袭、奇袭变为家常便饭,骑兵的灵活使用早已让战争的方式发送了本质的变化。
所以这一仗文丑在整合了部队之后有着自己的一些想法,要赢刘澜,就不能直接出重拳打吕县,取不得任何效果不说,可能还会被人家迂回到侧翼甚至是身后给予致命一击,要打敌人的肋部,找到刘澜的软肋,攻其不备出其不意才是这一仗取胜的关键。
文丑经过这么多的事情后,终于开窍了,或许是因为高览这件事情对他刺激的太大了,他开始认真起来,不管遇到任何事情都不再盲目,而是先冷静分析,也正是这样的改变,才得以让他在即丘能够与关羽斗了个奇虎相当。
但是在这件事情上,他却不得不谨慎小心,这些日子曹操每日都会派人前来,尤其是朱灵转告他的那番话他了局就一战而定了,但还有一种可能,一旦刘澜弃城,因为他们发兵吕县而被迫南撤广陵,那么他们是该追呢还是不该追呢?
追过去,就一个结果,风雪之中只能作罢,等待开春,反倒不如不追,可等开春之后再往广陵杀去?错过了这样最佳的时间,让刘澜有了充足的准备,给他们设下几个陷阱,全都得死在广陵,这些朱灵说的都不假,而最为关键的一点还是粮草与粮道,这些可能最后都会是他们士兵的因素。
好在这些日子他都在忙着整肃部队,也没心思去想这些,现在部队整肃完毕了,才发现难题一个接一个的出现了。
“骑兵将军,朱灵将军又来拜会了!”
一名亲兵在门外说道,文丑让他进屋之后他将门贴呈给了文丑,朱灵每日都会来,而每日都会重复一些话,虽然啰嗦了些,但他明白他为了什么,不过有些话有些事真要说要商量,那也是他和曹操直接洽谈,至于朱灵,不会。
他和朱灵有些私交不假,但自他背叛大将军转投曹操的时候二人就已经没什么交情可言了,虽然大将军对这些事情看得开,一点都吧在乎,可把忠诚看得十分重的文丑却不可能接受这种叛徒。
他不会见朱灵,而连日拜访的朱灵也猜到了原因,可是面对曹公的任务,他只能每日硬着头皮过来,但文丑是不会见他的,因为他一句一早就对曹操保证过,待其病体痊愈之后会亲自去拜会他。
司空、车骑将军,他不上门拜访行?
抵达徐州的第六天,文丑带着亲兵前往了曹营与曹操会面,在大帐之中他与曹操见了面,会面只有几个人,不隆重,但却极为关键重要。
曹操没有叫太多人来,说明这次的会面极为私密,甚至可以说极为重视,人少反而保证议事内容不会被外泄出去,当然更为重要的还是商议接下来的战略部署。
曹操找人专门制作了一副巨大幅的徐州地图,在地图的制作上虽然他们与刘澜、徐州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已经非常接近了,非常精确的地图,让文丑大开眼界。
这是他进入曹操营帐后唯一让他眼前一亮也是大为吃惊的一幕,他一早就听说过刘澜使用着与他们不同的地图,但具体是什么样子的,却因素一直与刘澜分属敌对而不知,但现在看到曹操这幅地图之后,他终于能够体会到了,而这样的地图,曹操居然说出了不及徐州地图万分之一。
地图之上一山一石都能被刻画出,听到这番话后让文丑这个极为粗鲁之人,更是惊诧,此时此刻他居然想着的不是如何击败刘澜,而是如何能得到这样一幅地图。不管是从曹操手中还是刘澜手上,这样的地图太重要了,尤其是对他们这样的武人。
“曹公,可否将此图赐予在下?”
“文将军尽可拿去。”曹操随即答应下来,一幅地图当然算不了什么,只是让他吃惊的是没想到文丑会在乎一幅地图,这与他印象中粗鲁、愚蠢的形象形成了鲜明对比,从这一点来说,文丑有领兵将领的资格,因为他最少明白一幅这般精细地图战略的意义有多大。
所以曹操不管出于何种目的,都必须要给予他这幅地图,就算不给,见到这幅地图之后他也会派人制作,而在徐州想要找到能够制造这类地图的人不在少数,所以与其瞒着他倒不如直接给他更能拉进二人之间的关系,这对日后的联合作战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接下来是郭嘉对现在徐州战场的一番分析与讲解,他首先以极为肯定的口吻分析了刘澜在等到关羽之后会毫不犹豫的南撤广陵,我们现在能做的就只有一个,要么就是派部队穿插到吕县南面进行阻拦,不然的话就只能眼睁睁看着刘澜撤离而去。
“刘澜一定会退?”
在场几人都有所怀疑他的论断,甚至并不认同他的观点,这个时候的刘澜坐拥十万人的主力部队,与他们是完全有一战的能力的,在这样的前提下,刘澜会选择一战的可能性是最大的,而直接撤退广陵的可能性有吗?
徐州,那可是刘澜崛起的根基之地,其意义就如同曹公之兖州,大将军之冀州,根基一失,便似那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一般,就算到了秣陵又能如何,没有了徐州世家的钱粮支持,刘澜不足为虑尔。
这样的论断有很多人,但是当郭嘉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之后,没人再说话了,徐州有部队多少?这个答案是肯定的十万人,但郭嘉一开口,就唬住了所有人,二十万、三十万甚至是五十万。
只要刘澜愿意,他就能在徐州大地动员无数青壮来投军,如果我们到了广陵与刘澜一战,这些人就会成为刘澜的眼睛和耳朵,我们的粮道我们的粮草我们的后方随时都会处在危险之中。
青州就是最现成的例子,而青州还只是在臧霸的控制之下,而刘澜在青州宽徭薄赋,不仅得到了世家的拥护,连百姓都感恩戴德,试问这些人就算不参军帮助刘澜,也一定会以自己的方式行动起来,那个时候我们又当如何?
郭嘉这番话足够唬人,当然这番话也根本就不值得推敲,但却要看这番话是真正对谁说,如果是文丑,那么效果就是绝对明显的,而此刻郭嘉则暗中观察着他,需要他的反应来确定自己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