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桃杀三士,这一计是曹操对付袁绍的最后手段,逼不得已不会轻易使用,他有些后悔,要知道荀彧会用出来,他应该早一些与他商议,而不是现在事情出现而后悔,曹操有些无奈,甚至非常生气,可当郭嘉大笑出声说现在是最好的时机时,他不解了。
郭嘉笑着说道:“这件事一点都不早,袁氏三兄弟争夺世子之位几乎可以说是人尽皆知,而要对付袁绍,就现在来说,从外部是很难攻破他的,而内部也就只能从他们三兄弟身上做文章,可太早袁绍能够把这些麻烦解决,于事无补。
太晚,大局已定,此计又会失去伤敌效果,而现在这个时候此计出现,只会让他们三兄弟之争更为激烈,但这一计要出效果,没有个三五年是不会有效果的,而袁绍应当已经知晓了我方用意,可他并没有兴师问罪,从中可以知晓袁绍虽然对这一计反感,但他为什么没有兴师问罪?
这就说明了,他虽然知道了我们的心思,但没有心思,或者说他现在派人来可能都是无奈之举,甚至在心里还要感谢我们,可是他心里好像了,这样就能彻底确保了袁尚的世子之位,但袁谭和袁熙二人肯定不愿见到此事成真,接下来他们献帝斗争将会真正白热化,未来必然会因近日之因而兄弟相残。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
“不会有第二种可能。”曹操斩钉截铁道:“袁绍不会没有瞧出文若的意图,他要真瞧不出来的话,是绝不可能派使节来的。”曹操太了解自己这位发小了,所以直接打断了郭嘉。
“既然主公如此肯定,那这件事也就没什么大不了的了,主公完全可以不必介怀,毕竟要有所效果,也得是几年之后,看来文若也是瞧出了这一点,所以才会擅作主张,。”郭嘉一语双关,算是为文若开脱甚至是求情,虽然二人在很多事情上有着极大的矛盾,但这并不妨碍郭嘉对他这个人的欣赏,最少他还是非常喜欢荀彧这样的正直君子的。
二人是朋友,也是曹操最为依赖的谋主,虽然在许都就谁才是文胆一事争论不休,但就今日这一件事,郭嘉就甘拜下风,他不如文若远矣,他与文若看似奇虎相当,实则不然,他乃是真正的王佐之才,只一计,便助主公未来战胜袁绍,而他是万万想不到这等妙计,杀人于无形,覆冀州于顷刻。
这一计不管成败,未来的冀州都不会安生,而冀州不安生他们就会有机会,甚至是汉家天下就会有机会,他制定荀彧这一计并不是为司空,而是为汉天子,但有些话可以现在说,可有些话却不能点破,哪怕司空已经想到。
现在的司空,没有野心,或者说他的野心才刚刚建立,这需要一个过程,所谓饱暖思**,刘澜这话虽然俗了些,但却是天下最大的大实话,连兖州都保不住的时候,曹公又怎么可能会有称霸天下的野心,可不要忘记,野心的膨胀,永远都是随着权利的滋长而产生,现在的曹公也许没有,但未来未必没有。
就算没有,那就是他真的看走眼了,当然这世人的人心,也并不是他郭嘉都能看穿的,就好像刘澜,他就有点看不透,所以才会害怕,而曹操也一样,可这世上也只有曹操才能护他周全,所以自己只需对一人尽忠即可。
可曹公就算没有野心代汉,可真到了权利之顶时,很多事情却也不是他能够左右的,就好像他与刘澜之间的交战,完全是帐下部将与刘澜方之间的冤仇。
郭嘉的话,让曹操冷静下来,对荀彧的不满也随之化于无形,其实就算这件事荀彧瞒着他,他也不会因此就对荀彧惩处,对于他荀彧的存在是无人能够取代的,这话听起来可笑,似他这样的大汉朝司空,居然会在乎一人,还是朝官,说不通,可现实就是如此,并不是他帐下无人可以取代荀彧,而是世上没有第二人能够与其比肩。
假如有一天,曹操当真对荀彧强硬起来,那也就等于曹操再也不需要他了,但是现在,曹操不会,因为需要他,需要他匡扶汉室,扫清寰宇,比起这些事情,其它都算不得什么。
曹操叹了口气,有些事情郭嘉不说,他也不想继续往深了想,想太多,他害怕打破现在的这点默契,他情愿一直糊涂着,虽然是在自欺欺人的骗自己,可在文若这件事情上,这样难道不好嘛?非要搞清楚了又能如何?
难得糊涂,有些事情想清楚了糟心,反而不如就这样一直糊里糊涂,这就是他对荀彧的态度,不用知晓真相,甚至是他害怕知晓真相。
还在郭嘉没有往这个话题上引,而曹操自然也就不愿在荀彧的事情上说下去,他说道:“文若二桃杀三士让冀州的矛盾公开化,但袁绍也肯定会有所动作,而他要让袁尚顺利成为继承人,最关键的是什么,部队袁绍手中那十余万人的主力部队,所以啊文若这一计虽然杀伤力大,可如果不消灭这十余万人,只怕袁谭、袁熙青州和幽州的部队也难成什么气候,到时候就算乱起来,也无济于事。”曹操看待问题还是很尖锐的,冀州的本质是什么,他心里门清。
“想要消灭这十余万人不容易,但如果只消灭几万人却也简单。”
“奉孝这话是有办法了?”
“既然我们无法改变袁术拥兵数十万之众,可是我们却能改变我们自己,如果我们与袁绍作战时,能够消灭他三五万人,那么冀州就真的要变天了。”郭嘉很现实,有时候又恨执着,但是在汉室这件事情上,他不会像荀彧那般执着,对于他来说,汉室的天下最终是匡扶还是被取代,与他并无多大关联,可是对荀彧就不同了,刘澜越败,他就会越怕,因为袁绍的势力会越强。
这也是为什么荀彧一直反对与袁绍攻打刘澜的原因,可是他最终没能改变这样的结果,所以他只能用一些他自己的办法,而二桃杀三士也就成了他的首选,这是他唯一能够让冀州内乱的根本,那么一样,不管最后曹操在击败刘澜之后是否能够战胜袁绍,最少会让冀州内部混乱,从而难以再威胁到汉室。
在这件事情上,曹操甚至是果酒都有这同样的担忧,可对袁绍郭嘉更倾向于用自己的力量,那么在正面对决处于兵力劣势的前提下,一些改变再所难免,这看起来会是舍本求末了,其实不然,既然改变不了别人,那就改变自己。
让自己变得更强大,强大到足以与袁绍对抗,其实对抗袁绍真的不用有多么强大的实力,他在冀州待过,他清楚袁绍的底细,袁绍不足为虑,要击败他虽然不会轻而易举,但也没有想象中那么艰难。
这一点他就和荀彧有着不同的观点,虽然他在司空府,而荀彧是朝官,可毕竟他之前也是司空府的,但他却只愿意效忠天子,一切都是以汉室为重,所以在对待一些问题上,他的角度和郭嘉看待问题的角度完全不同,而这也是两人政见不同的根本原因,但是在对付袁绍的问题上,他二人其实又能达成默契,可在徐州问题上,两人的分歧却是无法弥合的。
荀彧更希望用刘澜来拖住袁绍,而郭嘉却执意要消灭刘澜,就是因为袁绍他从未放在眼里,而刘澜他却看不透,仅此而已,而司空在这件事情上,选择支持他,这才有了之后发生的一切,与其说是他们替袁绍铲除刘澜,倒不如说是从自身的利益出发。
他相信荀彧清楚这其中的关键,可是他却因为汉室而只能以另一种角度来规劝司空,这是他的私心,无可厚非,但是以牺牲司空的利益为代价,却是果酒所不能容忍的事情,虽然荀彧为了司空一直兢兢业业,粮食的问题更是让他夜不能寐,每日里想着法子筹集军粮,甚至低三下四去上门拜会一些大族,哪怕只有几石几斗粮食。
有些时候,他佩服荀彧的执着,有些时候却又想不通他的执着,太过愚忠不懂变通,可这何尝不正是他欣赏荀彧的原因呢,而这一次铲除刘澜以及是大势所趋,虽然占据的变化让接下来的战势横生变数,可大局是不会改变的,也就是刘澜退到哪里去,他们又能攻到哪里。
刘澜不是善类,郭嘉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自己,如果说以他看低刘澜,是因为其羽翼未丰,那么现在他是绝不敢再小觑他分毫,这人能有今天,可不只是运气那么简单了,而坐视这样的人一直强大下去,那日后将无人再能钳制他。
所以消灭刘澜是首选,当然荀彧的想法也没错,刘澜和袁绍如果能够打得两败俱伤,我们便可渔翁得利,这是我们壮大的最佳时机,可是现实摆在面前,如果不是他们的干预,可能袁术就彻底完蛋了,那个时候他们又怎么能置身事外呢?
所以必须出兵,但与袁绍合作,便是为了完全击败刘澜,这也是现在他们唯一能够击败刘澜的办法,没有了袁绍,他们没有任何胜算,而消灭不了刘澜,他们就只能等着被刘澜消灭,现实摆在面前,是与袁绍一起攻打刘澜,顺便得到好处,还是什么都不管?
这个时候其实考量的并不是他郭嘉想怎样有或者是荀彧想怎样,而是将领们甚至是曹操自己想怎样,没有将领们的支持,没有曹公的下定决心,这一仗都不会开启,所以他们最后来到了徐州,出兵参战完全是这些因素,至于他和荀彧二人,反倒无足轻重了,因为战争最后看的还是部队和将领以及主将的意志。
而要与刘澜交战,现在的情况之下集合全部联军人马出兵吕县,全力进攻刘澜看起来是最好的结果,只要能够将其击败,那么徐州就彻底平定,当然风险也同样存在,一旦他们败了,那么就可能面临灭顶之灾,覆灭的危险了。
所以在这件事情上,他在陪他司空去见高览时,仔细讨论了一下,如果文丑来了要执意夺取吕县当如何,如果他选择听我们的想法,那么我们又该以什么样的部署让他甘心接受我们的指挥?
高览在曹操面前不敢托大,虽然他的兵更多,甚至还代表着袁绍,但他轻蹙这个代表只是代表着背后的势力,与他无关,而以军职来论,曹操是车骑将军,大汉的司空,听命于他的安排再正常合理不过了,更何况曹操也有这个能力,所以他直接把一切都交给了曹操,只提了自己一个想法,就是徐州之战不能一直这样拖下去,年前甚至是第一场大雪来临前要有个决断。
虽然已经进入冬季,但徐州何时会来风雪将会是分水岭,如果能在此之前结束徐州之战,那徐州战略就等于成功,可如果还这样拖着,一旦下起雪来,战事首先就不可能继续进行下去,那时再说什么都晚了,错过消灭刘澜的最佳时机,等开春,一切可能都会改变。
曹操最担心的也是这个,之前就为此而伤透脑筋,现在同样如此,可是他连商议的机会都没有就出现了邺侯这样的事情,这件事自然就被抛在了脑后,但是二人很快就不在继续在这个事件上浪费时间。
毕竟这件事只是开端,是一个引,而能引出什么牛鬼蛇神来,是他们无法判断的,最少母亲是无法得出答案来的,需要日后一点点浮出水面,这样就足够了,因为他们有耐心去等,或者说也必须要有耐心去等待。
但是徐州之战等不了,在文丑抵达徐州城之前,必须要有一个方案。这件事可就难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