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大文学移动版

m.dwxdwx.com

第32章【暴风骤雨10】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城中百姓欢迎唐军的人群还没有散去,回纥兵已按捺不住无限的贪欲,直冲向库府收取财帛,并在洛阳市内和城郊大肆劫掠天,

百姓蒙受了空前的灾难。人们都到圣善寺、白马寺躲避,回纥人大怒居然放火烧了寺庙,百姓死难达1万多人。

李豫这回也无法阻止其暴虐行径,只得同城中百姓一道主动搜集了上万匹绫罗绸缎和一些金银财宝送给回纥人,他们才算收敛。

叶护一行在洛阳城内以“解放者”自居,理直气壮、毫无顾忌。

十月二十九日,“抢劫完毕”的叶护回到长安,李亨在皇宫设宴进行犒劳。李亨坐前殿,召叶护坐在近前,

其他部族首领都在大厅入席。并给每人都赐了锦绣和金银器皿,叶护叩谢说:“我的人马就留在沙苑(在今陕西大荔)。

我回去搬兵,再来助您收复范阳,扫除余孽。”李亨说:“为我竭忠尽义以成大事,是你们的功劳啊。”于是,他下令授予叶护

荣誉三公之一头衔(司空),进封忠义王,每年赏赐绢万匹。

十一月,李亨召李豫、郭子仪回长安。李亨派人在京城以东的灞上(今陕西西安东南)迎接郭子仪等人。

李亨见了郭子仪,感激地说:“虽然说是我们李家的江山社稷,但实际上是你再造的。”

郭子仪赶忙叩头下拜,表示这都是自己做臣子的分内之事,皇帝不

用放在心上。此时的郭子仪兵权在握。皇帝既要重用他但又不放心他,当然只能运用这种笼络的手段。回京后的郭子仪。因功被封为代国公。

两京相继收复,平叛大业似乎已经看到了希望(实际上还有5年多要等呢)。

这是李豫最大的业绩。也是他日后顺利接班最大的政治资本。这当然不是他才能卓越的缘故,而是因为唐朝军民多年共同努力,并且还借助了外力的结果,终于使量变引起了质变。

叛乱分子已似一堵腐朽的墙,再过几年在李豫手中轻轻一推就到了。正所谓,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呀!

李亨父子的平叛之路艰难曲折,在费劲九牛二虎之力后,还是只取得了一些阶段成果。强大的唐王朝已然江河日下,一蹶不振。

李亨对此既无力改变。可能也不想劳神费心,反倒是沉溺于他的一些业余爱好了。

李亨在位时间不长,但乱象已出。他不仅痴迷象棋游戏,而且还在很多问题上表现出了是非不分和不负责任。

例如,被载入《古今笑史?迂腐部》的一则“贤良相面”的典故。形势危急、人才奇缺,国家正在用人之际,

李亨开始向天下征集贤能之士。有个人第一个前来应征,他非常高兴,当即召见并进行考察。

他连问了几个问题。这个人都答不上来,只是一直看皇帝的脸,像是给他看相一样。看了半天,那个人终于开口:“我有一些见解。您知道吗?”李亨回答不知道

。那人憋了好久才说:“我看您比在灵武时瘦多了。”李亨没好气地说:“这都是我废寝忘食,为国事操劳所导致的。”(要是朝堂里都是些这样的人,恐怕皇帝不累死也得被气死)满朝文武都大笑不已。

李亨也知道这个家伙是个无知妄为的人。但唯恐堵塞举贤纳才之路,所以仍然给了他一个县令的官职。明知此人没本事。还把一个县交给他管理。

只怕这位只关心皇帝肥瘦的仁兄,会不管百姓的肥瘦和死活啊。

耽误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耽误自己的时间就如同慢性自杀。很多人年轻的时候,都以为自己的日子长得没有尽头,所以拼命浪费、消磨。

李亨受多年压抑,刚找到了当皇帝的感觉与优越性(想干啥就干啥,不想干啥就啥都不干呗),

只想着开始自己的优哉游哉。岁月匆匆、白驹过隙,浑浑噩噩间,他6年的任期和5年的人生道路,就快要走到尽头了。

皇帝被吓死了

叛军一方甚嚣尘上,安禄山父子烟消云散后,史思明父子又开始疯狂作乱。而唐朝一方也乱成了一锅粥,局势动荡加剧。

在朝中,李亨任用宦官李辅国、程元振等操纵军政大权,宦官势力日益嚣张。

同时,他又宠信张皇后,纵容其干预朝政。张皇后与李辅国里应外合,控制政权;

李辅国也加紧和张皇后勾结,为所欲为。他们对不利于自己的人,无论是高官显贵还是功臣将相,都是欲除之而后快。

李辅国想成为唐朝的第一位宦官宰相,但遭到了宰相萧华激烈反对。

李辅国就设法陷害,用自己的亲信元载取代了萧华的相位并将其逐出京城。

为了各自的利益,在最初的权利斗争中,李辅国与张皇后不分彼此、互为援手。例如,他们曾一起在李亨面前诽谤李亨第子建宁王李倓,结果导致其被赐死。

可是,到了76年年初,李亨一病不起,接连几个月不能上朝。随后,他颁布诏令让太子李豫监国。李辅国与张皇后的狼狈为奸是为了各自的利益,但两个都想大权独揽的

人是不可能永远和平相处的。在李亨病重期间,

李辅国与张皇后在决定由谁继承大统的问题上,发生了激烈的冲突。李辅国支持太子李豫,而张皇后支持越王李系。

张皇后嫉恨李辅国专权,为了便于自己将来继续插手政局,便密谋杀掉太子,扶植越王继位,张皇后、李系与李辅国、程元振等开始对立。这两股政治势力分道扬镳,对此后唐朝政局的走向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四月初五。太上皇李隆基病逝于西内的甘露殿。孱弱的李亨悲恸不已,病情加重。四月十七日。张皇后召见太子李豫。

她说:“李辅国长期掌握近卫军,权力过大。他心中所畏惧的只有我和你。

眼下皇上病危,他正在勾结程元振等人阴谋作乱,必须马上先诛杀他们。”

李豫流着泪说:“父亲病情正重,这件事不宜向他奏报。如果我们自行诛杀李辅国,父亲一定震惊,对他的龙体不利。

我看这件事,还是缓一缓再说吧。”李豫的哭是一种示弱的表现,实则李辅国作为实权派又是他的支持者,李豫有什么理由杀掉他呢?

张皇后这是在“与虎谋皮”。她想迫使李豫自断臂膀,李豫就那么傻么?张皇后送走李豫后,知道他一定会把这个消息告知李辅国,那自己的形势就不妙了。

于是,她马上召见越王李系进内宫商议对策。李系当即命令宦官段恒俊,挑选了00多名强健的小太监,发给兵器,准备动手。

这点可怜的力量,与掌握禁军的李辅国、程元振比起来实在太微不足道了。李辅国布置在张皇后身边的宦官。很快就将这一情报告了他。

李辅国、程元振立刻带着党羽到凌宵门探听消息,正巧碰到(真的是碰巧吗,那也太巧了吧)李豫要进宫探望父皇。

李辅国谎称宫中有变,阻止太子进宫。并命令手下将他带到飞龙殿监视、保护了起来。然后,李辅国假传太子的命令,带领禁军冲进皇宫

。没费什么周折。就抓获了越王李系、兖王李僩(iàn)、宦官段恒俊等百余人,并将其投入狱中。张皇后听说发生变乱。慌忙逃入李亨的寝宫躲避。

可惜病入膏肓的皇帝岂止保护不了自己的帝国,他连自己的老婆也没有能力保护了。李辅国带兵追入寝宫。

威逼张皇后出宫。张皇后不从,哀求李亨救命。李亨受到惊吓,一时说不过话来,李辅国便乘机将张皇后拖出宫去。李亨因此病情急剧恶化,

这位再无人过问的悲情皇帝,当天就在宫廷政变的惊吓和担忧中死去,时年5岁。

李辅国趁乱将张皇后、越王及其支持者一并处死,并立即拥戴太子李豫即位,这就是以后的唐代宗。

在一番腥风血雨的斗争后,局势稍稍稳定。大行皇帝(中国、越南、日本古代,在皇帝去世后至谥号、庙号确立之前,对去世皇帝的正式称谓)李亨,被上庙号肃宗,谥号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

葬于建陵。781年,他生前极为钟爱和倚重的汾阳王郭子仪逝世后,也陪葬于此。

乱世帝王李亨,登基之日是在安史叛军攻陷两京之后;而当他的生命走上终点病死长安之时,安史之乱仍未荡平。他迎回了避乱出逃的父亲李隆基,

又和父亲在1天内先后撒手人寰,为大唐帝国的盛衰荣辱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影响和耐人寻味的一幕。

时至今日,李亨的建陵石雕保存的还非常完好。但是,从建陵的石刻风格来看,普遍比此前唐朝诸陵体型略小,制造也比较粗疏,与陵墓的比例也不相称

。这正是安史之乱后,唐朝经济由盛而衰状况的反映。

李亨一生波折不断,他被立为太子和做皇帝的过程都十分曲折。他在幼年、少年时代,耳闻目睹了皇宫内院的纷争与倾轧;

成年之后,眼见大唐帝国由繁荣昌盛转向衰落。在他个人的政治历程中,平静的皇子生活与动荡的太子生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太平之世的皇子与纷乱之世的皇帝,身份上也形成了强烈反差。安史之乱的混乱政局,给了他施展拳脚的舞台,但他又不能对整个局势有很好的掌控,以至最后在几声悲鸣后无助地死去。

在他短暂的帝王生涯中壮志难酬,平叛大业没有取得最终胜利,给他和大唐帝国都留下了不小的遗憾。

他是位乱世天子,在致力于平叛的同时尝试解决天宝以来政治、经济体制运作中的各种弊端,并为身后的帝国打下了一定基础。

当然,由于他的主要精力在平叛,再加上本身才能与魄力都很有限,无法对后宫、宦官势力的膨胀进行限制,反倒给安史之乱后的重建留下了的隐患,这是李亨个人的不幸,也是大唐帝国的悲哀。

旧唐书?肃宗本纪》中有一段对李亨时代的总体评价,对其父子两人的评价有些过头,但写得十分精彩。我们不妨原原本本地欣赏一下:

臣每读《诗》至许穆夫人闻宗国之颠覆,周大夫伤宫室之黍离,其辞情于邑,赋谕勤恳,未尝不废书兴叹。

及观天宝失驭,流离奔播,又甚于诗人之于邑也。

当其戎羯负恩,奄为豨突,豺豕遽兴于毂下,胡越宁虑于舟中,借人之戈,持之反刺,变生于不意也。所幸太王去国,豳人不忘于周君;新莽据图,黔首仍思于汉德。是以宣皇帝蒙六圣之遗业,因百姓之乐推。

号令朔方,旬日而车徒云合;旋师右辅,期月而关、陇砥平。故两都再复于銮舆,九庙复歆于黍稷。

观其迎上皇于蜀道,陈拜庆于望贤,父子于是感伤,行路为之陨涕。

昔太公迎子,或从家令之言;而西伯事亲,靡怠寝门之问。曾参、孝己,足以拟伦。然而道屈知几,志微远略。

残妖未殄,宜先恢复之谋;余烬才收,何暇升平之礼。方听王玙伏奏,辅国赞成,绀辕躬籍于春郊,翠幰(iǎn,车上的帷幔)先蚕于茧馆、或御殿晓宣时令,或登坛宿礼贵神。礼即宜然,时何暇给。

钟悬未移于簨虡(zhuànju,古代悬挂钟磬鼓的木架,横杆叫簨,直柱叫虡),思明已陷于洛阳,是知祝史畴人,安能及远。

犹赖大臣宣力,诸将效忠,旄头终陨于三川,杲日重明于六合。比平王之迁洛,我则英雄;论元帝之渡江,彼诚么麽。

宁亲复国,肃乃休哉!

赞曰:

犬羊犯顺,辇辂播迁。

凶徒竟毙,景祚重延。

星驰蜀道,雨泣望贤。

孝宣之谥,谁曰不然?

刘昫在这篇评论中,将安史之乱比作西周、东周的交替而感伤。

他将李隆基比作周太王姬亶父(dǎnfu),将安禄山、史思明比作篡汉的王莽,甚至还将李亨比作“宗圣”曾子(曾参,《孝经》的作者)。

不仅没有对李亨做过多指责,反而认为:他在大臣、将领的忠心扶持下,比起周平王姬宜臼东迁、晋元帝司马睿南渡强多了,毕竟大唐没亡国嘛!

但欧阳修的《新唐书》就不是那么客气了,他总结了唐朝此前的历次“禅让”后发现:李亨要是不自行即位应该也能平定叛乱,他自行接班反而暴露了父子矛盾,可能对统治不利。

欧阳修认为:“天宝年间发生安史之乱,皇帝李隆基出逃。当时,李亨以太子的身份统兵讨伐叛逆,绝对是恪尽职守。

但是,以唐僖宗李儇时代的事情来看,唐政府的威信和朝廷的纲纪还在,但还不能和李隆基时代相提并论。所以,李儇逃到了四川,藩镇齐心协力还是剿灭了黄巢。

由此可见,即使李亨不做皇帝,也可以攻破叛贼。除了睿宗李旦出于诚心而让位,高祖李渊、玄宗李隆基的‘禅让’都不是出于本心。”

总之,李亨在位不过5年多,但经历却是一波三折。其执政期间唐朝中央政权逐渐瓦解,是唐朝走向没落的开始时期,很多事件对后世有较为深刻的影响。

他去世时“安史之乱”仍在继续,他的草草收场,给他儿子李豫留下了更大的难题和挑战。(未完待续。。)(未完待续)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热门小说
奸夫是皇帝我只有两千五百岁盖世双谐玄尘道途信息全知者绝对一番反叛的大魔王你老婆掉了终末忍界五胡之血时代
相邻小说
农门秀女香闺上古卷轴天际之子文艺收藏大师艺藏海贼王之王之右手决斗啦大叔本源空间进化穿越之教主夫人本座只要你灵魂传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