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大文学移动版

m.dwxdwx.com

第十五章【唐明皇15】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俗话说:“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这句话确实是至理哲言,点出为何“括户”与“括田”的结果会有那么大的差异。

“括田”确实影响很多人的利益,遭到很大的反对。但田地在那里,朝廷的规定也摆着,只要皇帝支持,穷追不舍,最多派人实际丈量,总能揪出来;而人就不同了,没有合适的诱因,天下逃户那么多,他们就是不出来自首,你怎么一个一个抓呢?

但括户没有进展后,却让原来对括田不满的人找到了生事的借口,加上确实有些派往地方的御史为了达成绩效,强迫地方造假数字的情况也偶有发生,朝廷官员对括户的反弹声浪于是有增无减,甚至把两件事情结合在一起反对。

例如河南府阳翟县尉皇甫憬就上书皇帝反对检田及括户。他提出的理由是,各道判官把人聚集在田埂上丈量土地,耗费许多时间,以致误了农忙的时段;而且地方官员为了讨好各道判官,常常不顾实际状况,只根据户籍的名字来征收租调,不管实际的状况,造成摊派之风大盛,百姓不堪其苦。而左拾遗杨相如也上书表示地方都反应“括户”造成很大的不便。

李隆基有鉴于此,于是召开会议讨论。在会议上,因为侍中源乾曜及中书舍人陆坚都积极赞成继续推动括户的政策,加上此时检田已有初步的成效,于是李隆基下定决心继续括户。

开元十二年(公元74年),括户所造成的纷争仍然持续。李隆基忧心不已,有时候甚甚至烦恼到晚上睡不着。这时候。他决定再次召见宇文融,来了解实际的情况及建议对策。宇文融这时候刚从外地回来。被召入武英殿面圣,一见到他,皇帝就急着问宇文融检田及括户政策执行的状况。

宇文融很坦白地回答皇帝,检田政策已经有很大的成效,预计可以检出田土约八十万顷,大概是原来登记田土的十分之一以上;但括户的问题则目前确实还没有很好的进展,自首的逃户仍然寥寥无几。

皇帝于是问道:

“那卿以为问题何在?”

宇文融看着皇帝充满血丝的眼睛,想说皇上不知已经几日不能好好安眠,他感动了。这是一个爱民的好皇帝啊!自己一定要尽全力来做好这件事,让圣上没有后顾之忧。

宇文融回答道:

“皇上,自从开元九年微臣上奏,请求检括天下户口,至今已有三年。其间对逃户之责,不可谓不严;所派各地判官,也都善尽督导的责任;包含州县官员,初期虽然有些观望,但如今也都能配合投入。惜三年以来,成效不如预期。臣也常在思考其中原因何在?“

“那如今你思考出来了吗?“

“微臣如今已略知其缘由!“

“卿快快奏来!“

(连载更新)

“是!微臣以为,我们虽然使用严刑要求百姓自首,但如果自首后没有生路,百姓就不会有意愿。“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如果我们没有提供老百姓自首后的出路,以及自首的动机。即使实施再严格的法令,也无法使百姓配合。所以核心在朝廷能够提供什么样的政策给百姓。“

“有理!“

“微臣建议,对于流亡自首的百姓。在赋税的优惠上,应当加强。除了每丁(男生)交1500文的税钱外:目前没有占有田地的,免除未来六年的租调;如果已经占有田地的,免除五年的租调。另外对没有田地的客户,政府要协助他们取得土地,可以在原籍/流亡的州县或是土地较宽裕的州县,选择一个地方入籍;刚好臣这次检括田地可以拿来分配给没有土的流民。另外也可鼓励流民开垦荒地,所垦田地,只需适当缴税,无需再负担租调及差役(庸),臣以为,这样的政策必然可以奏效!“

李隆基听了宇文融的陈述后,大为高兴,“嘉其忠谠,堪任以事”,于是马上任命宇文融为“劝农使”,同时颁布“置劝农使诏”,全盘采纳宇文融的提议。

宇文融此次提议,果然产生效果,据史书记载,在宇文融巡行天下,到各地宣读诏书时:“老幼欣悦,唯令是从;多流泪以感朕心,咸吐诚以荷王命”,于是,各州县均有大批逃户自首,“括户”在执行三年后,终于有了一个令人满意的成果。

从数字来看,此次括户大概为国家增加了八十余万的在籍户口数,人口数增加近伍佰万。

在宇文融获得这么大的成就后,他的官位也一路往上升:开元九年,宇文融还只是监察御史(正八品);开元十年,升为殿中侍御史(从七品);开元十一年,升为侍御史(从六品);开元十二年,升为御史中丞(正五品);可以说是一年一迁,以坐直升机的速度上升。

跟官职比起来,上升更大的是他的影响力,因为宇文融掌握天下的户籍跟田土的所有资讯,而且他所派遣出去的判官,职位虽然不高,但州县官员却不能不买账,所以宇文融此时的权势,可以说不下于尚书/侍郎级的中央高官了。

在宇文融如日中天时,朝中的宰相们又是个什么情况呢?

前面说到,开元九年末,张说回锅任相后,形成了三头马车的格局。一开始还算平和,但很快的,张说就找到了一个机会暗算了张嘉贞一把。

这是在开元十年,当时广州都督裴伷先因事下狱,皇帝于是找来几位宰相商量该给他定什么罪。张嘉贞建议皇帝说,打他大板吧!张说在旁说:“不可!”皇帝于是问张说有何建议?张说言道:

“我听说刑罚不应该施展到士大夫的身上,因为他们就在君王的身边,而且这样子才能培养士大夫拥有廉洁的品行与羞耻之心。所以俗话说:“士可杀。不可辱”,就是这个道理;而且之前我在北方的时候(指当天兵军节度大使的时候)。听说在朝堂上当场用棍子打姜皎(姜皎是张说的同党,见第四章)。姜皎是三品的高级官员,而且过去也立过功劳,今天如果有罪该判死刑就应该判处他死刑,有罪该判流放就流放他,为什么要用棍子打,以对待衙役的方式来对待高级官员?姜皎的事已经过去了,不能更改,裴伷先罪行应该流放,不应该再用棍子打他。犯从前犯过的错误。“

李隆基听完,觉得张说讲的有道理,就宣布按张说讲的去做。在心中对张说的好感又加了几分,对张嘉贞则不免有些鄙视。

张嘉贞的提议被张说这么一大段话给反驳了,皇帝还称赞他,心里自然很是不爽,当着皇帝的面不好发作,一退出朝堂后,就迫不急待的质问张说:

“刚才只是讨论事情。你端出那么深的大道理出来干吗?你是有意跟我过不去吗?“

张说是斗争老手,自然不会像张嘉贞这么沉不住气,只见他不慌不乱的说:

“你知道么?宰相这个位置,运气来的时候就有机会坐上去(似乎暗指张嘉贞宰相位子来得太容易)。但运气不好的时候,裴伷先的下场也可能是我们会遇到的。今天,我们建议皇上打高级官员大棍。搞不好,明天棍子就打到我们身上了。所以我说那一段话。并不是为了保护裴伷先,而是保护我们及天下的高级知识分子。你晓得吗?”

张嘉贞被张说这么讲,一下子被噎住了,回答不出来,但两人的嫌隙却自此更加深。

不过似乎自从张说的“天敌”姚崇去世后,张说一下子就功力大增,无人可挡,充满活力。除了暗算了张嘉贞一把外,在这一年,他也向李隆基提出了有唐一朝最重要的军事改革政策,这个政策影响了此后唐朝近二百年的军事部署格局。

前面提到,张说在开元九年借助党项人的协助平定了胡人“康待宾”的叛变,而在本年,其余党“康愿”又聚众起兵,自称“可汗”,张说出兵讨伐,把他生擒,完全平定叛乱,为了避免胡人再度聚众起事。就把其残余的部族内迁,安置在河南附近的州县。

做完这件事后,张说认为短期北方暂时没有强大的外敌,而目前全国的边防驻军达到六十万之多,对国家民众的负担都非常沉重,建议裁减军队二十万,让他们返乡务农。

面对张说的这个建议,李隆基犹豫不决,不晓得这样大规模的裁军是否会对边疆的军事力量造成很大的冲击!

张说了解李隆基的顾忌,但这几年他都在边疆,对边疆的状况很是了解,就以过来人的身份再次向皇帝建议说:

“现在各卫军(唐朝的府兵,平常主要在各道,需要轮番戍卫京师),主要是在各地征召而来,二十岁就服役,六十岁才退役,家人又不能免除捐税差役,长期下来,士卒逃亡甚多,征召的都是老弱病残,不堪大用。我建议改行招募兵员(募兵),不再征兵。同时不要追查过去被征召士卒逃避兵役的罪责,则逃亡士卒必定踊跃应募。”李隆基也同意,很快就集结了十三万精锐部队,交付各卫军,轮流戍卫京师。

张说这个提议,影响很大,唐朝的府兵制至此逐渐消亡,募兵制取而代之,那么到底这个建议对吗?

如果为百姓着想的话,这个建议是对的。府兵制起源于北魏,大家可以从木兰诗(一般认为木兰诗是北魏时期的作品)中看到征兵时的情况:“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被列入军籍的男子,除了超过六十岁(古代能活超过六十岁的比例实在不高),或是死掉,都无法逃避兵役。花木兰就是因为父亲年老身体不好,家里又没有其它男丁可以顶替,才迫不得已,代父从军,可见府兵制对这些军籍家庭造成很大压力。

当然,花木兰在军队中十二年没有被发现,也同样是在这段诗中就交待得很清楚了,因为“木兰无长兄(胸)”嘛!所以多看诗是可以了解历史的。

但在安史之乱时,这也造成的问题。募兵成型后,各地折冲府(征兵司令府)逐渐萎缩乃至消亡。当叛军席卷各地时,地方政府无法在短期内聚集足够的兵员对抗,致使叛军能轻易的高歌挺进,势如破竹,这不能不说是募兵的后遗症。但无论如何,张说是在正确的时间做了正确的事,安史之乱的问题,不应该归罪于他。

开元十一年,张说与张嘉贞的不合更形激烈,这两人在以前曾经有上下属的关系,当时张说是兵部侍郎,而张嘉贞是兵部员外郎,也就是张说是张嘉贞的老长官,而现在两人同朝为相,张嘉贞不仅不买老长官的帐,在处理事情时,还常常跟张说针锋相对,这让张说心里也十分不悦,决定要找机会好好的修理张嘉贞,一次就把他踢出宰相的行列,于是就派人去收集张嘉贞及其亲属有无不法情事,准备扳倒他。

皇天不负苦心人,张说终于找到了一个好机会,透过下属回报,张说发现张嘉贞的弟弟金吾大将军张嘉佑贪污受贿,并取得实证。张说暂且不告发,决定实施突击政策,于是带着证据拜访张嘉贞。

张嘉贞果然措手不及,因为对他弟弟贪污受贿之事,其实他也有所耳闻,也屡次劝告他弟弟要收手,不料现在竟然被张说抓个正着,一下子不知该如何处置。

“这几年我在边疆,对边防军的状况很是了解,将领之所以跟朝廷奏报要那么多军队,很多时候都是用来当自己的卫兵或是甚至让这些军队来协助将领办私人的事。如果确实只是为了防御边疆,四十万的军队已经绰绰有余,不需要这么多士卒,去妨碍农耕。如果陛下仍然疑惑,我愿意用家中一百余口的性命作为担保!”李隆基听了张说这一段话,很是感动,于是就同意张说的建议。(未完待续。。)(未完待续)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热门小说
奸夫是皇帝我只有两千五百岁盖世双谐玄尘道途信息全知者绝对一番反叛的大魔王你老婆掉了终末忍界五胡之血时代
相邻小说
农门秀女香闺上古卷轴天际之子文艺收藏大师艺藏海贼王之王之右手决斗啦大叔本源空间进化穿越之教主夫人本座只要你灵魂传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