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谨本姓勿忸于氏,乃魏宋南北大战时被刘裕尊称为“黑槊公”的北魏猛将勿忸于栗磾之后。勿忸于栗磾随道武帝拓跋珪征战有功,成为北魏朝重臣,孝文帝太和改制改姓为于,列为仅次于皇族的勋臣八姓之一。于家世代在北魏朝做大官,一门之中出过一个皇后,四个奉赠的公爵,三个领军将军,二个尚书令,三个开国公。
六镇大起义的导火索怀荒镇将于景也是这个家庭的一分子,不过他的辈分比于谨整整高出了三辈。于谨,字思敬,小名巨引。生于公元49年,为人深沉有识量,同鲜卑贵族子弟钟情于骑马射箭不同,巨引平时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抱着一本书反复琢磨,这本书的名字叫《孙子兵法》。
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由于倾慕中原文化,来了个彻底汉化,不但把官方语言定为汉语,还让鲜卑人改汉姓穿汉服,仿照魏晋门阀制度厘定士族,把“上品无寒门”这套腐朽没落的制度当作了宝贝。但是,征服者的利益是需要保证的,因此,被后世人称为“虏姓”的鲜卑贵族成为同中原士族平等甚至更高的门阀。
所以,像于谨这样出身高门的贵族子弟,到了一定的年龄凭着高贵出身就可以到政府部门谋一个高级职位,但于谨这人却怪,一直不愿意出来做官。
面对大家好奇的眼光,于谨一开口把大家吓一跳:州郡这样操心劳累的职务我不喜欢,台鼎的位子要等将来。
言外之意。朝中宰相位子等着我将来去坐,说好听点这就叫少有大志,说不好听就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不知道天高地厚。转眼于谨到了而立之年,按照伟大的教育家孔夫子老先生的划分,男子在这个岁数就应该建立家庭,事业有成了,但于谨的仕途却还没有开始。
经过时间老人的打磨,现在的于谨已经不再年轻气盛目空一切了,他准备谋一份差事踏踏实实地过日子。
不然,就这么混下去。到五十也混不到台鼎啊。当官不是仅仅凭你的本事。升迁还要靠积累的资历,这个是要靠时间来慢慢磨的。
机会来了。公元5年,大魏朝扶持的柔然可汗阿那瑰背叛,尚书令李崇奉命北伐。大行台仆射元纂随军出征。元纂素闻于谨的大名。于是请他随军出任铠曹参军事。负责军队的后勤装备。
那一仗,王师劳而无功,因为柔然人打仗很有游击战的心得。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所以当得到大魏大举北伐的消息后,柔然人选择了战略性撤退,带着部属赶着牛羊向北部大草原深处逃窜。
李崇大军基本没有跟敌人正面交锋,但是于谨率两千骑兵一直追到郁对原,前后跟柔然打了十七仗,斩获不少。其间于谨还遇到一次险情。
在他奉命带数百骑侦察敌情的时候,不成想跟归附柔然的高车叛军数千骑兵不期而遇,于谨知道不好,打吧,众寡悬殊必无胜算,逃吧,敌人一定紧追不舍,能不能逃得掉是个问题。
于谨的兵书没有白读,危急时刻他命令自己的骑兵分散开藏在树林中间,又派人到半山上挥舞军旗,造成指挥千军万马的假象。要一般有脑子的敌人看到这个架势也就算了,毕竟中了敌人的埋伏不是闹着玩的。然而,高车人没有这个头脑。
高车人大抵骁勇善战,根本不知道害怕是什么,所以他们虽然怀疑有伏兵,但却毫不理会,继续向前进攻。无奈之下,于谨命两名手下骑自己常骑的一紫一黄两匹战马突然冲了出去,高车人认得主将坐骑,抓一个将军和一个士兵意义当然不同,所以争先恐后地追了上去。
等高车人前脚刚过去,于谨立即率队从后面冲了上去,高车骑兵来不及回马组织防守,队伍一下被冲散了,于谨从容撤退。
就此,于谨一战成名,战后因功被朝廷封为积射将军。北魏是原始游牧部落入主中原建立的政权,原来的官号很幼稚,到了孝文帝改制,又采取全盘汉化的方针,设立九品官阶,每品分正从,自正四品以下每品分上下两阶共有正从九品三十阶。
于谨的积射将军为从六品,贺拔弟兄的强弩将军为第七品。此时的于谨名望和官职跟贺拔兄弟在伯仲之间。元渊北征,特地请于谨同行,让他担任主管军法的长流参军,元渊很佩服于谨的智谋,所有军事行动都要听听他的意见,还让自己的儿子佛陀拜于谨为师。于谨没有辜负元渊的期望,事实证明,孙子兵法没有白念。
在于谨的谋划下,在贺拔兄弟的鼎力协助下,广阳王元渊终于取得了一次重大胜利,大破高车叛军斛律野谷禄部,结束了北伐以来官军一直处于劣势的局面。形势一片大好,于谨接着提出了一个更为大胆的计划,叛军到底人多,凭官军目前的实力是杀不完打不跨的,不如分而化之,剿抚并用。
原来,于谨还有语言上的天赋,作为鲜卑人,他不但汉语说得很流利,还会说一口地道的高车话,也非常了解高车人的情况,这些北方蛮族不识文字且大多目光短浅,更看中眼前利益,谁强大服谁,斛律野谷禄的失利显示了官军的力量,高车人造反的信心已经有所动摇,所以此时具备了劝降高车人的条件。
于谨觉得自己能够说服高车人重新回到大魏的怀抱。于谨将自己的想法向元渊作了汇报,元渊虽然半信半疑,但出于对于谨的信任决定试一试。勇敢善战的高车人如果归降,对破六韩拔陵自然是致命一击。于谨亲自前往叛军营地做说客。
果然,凭着于谨过硬的谈判功底。高车部落酋长乜列河等被说动了,乜列河明确表示愿意率部众三万户归降。元渊大喜,他要亲自到折敷岭迎接归顺降众。于谨一摆手:不忙,如果破六韩拔陵得到乜列河投降的消息,一定不会坐视不管,派兵阻止是必然的。
从现在的形势看,叛军占据险要地形,不是那么容易攻克的。不如我们以高车人做诱饵打伏击,如此,破六韩拔陵必败无疑。
元渊点头称善。要说于谨也不厚道。凭自己三寸不烂之舌说动了高车人归附。一转脸又把人给卖了。
做诱饵是危险的,操作不好饵料被吞大鱼逃走的事也是有的。事实证明了于谨算无遗策,一切皆如其所料,乜列河南走。破六韩拔陵追击。双方展开厮杀。看看打得差不多了,于谨突然率众进攻,破六韩拔陵败走。乜列河战死。
元渊捡了个大便宜,收编了残留的高车部众,壮大了北征军的力量。大魏朝迎来了一场久违的胜利,皇帝亲自下诏进行嘉奖,元渊没有忘记于谨的功劳,据实上表为于谨请功。
此时大魏高层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被权臣元叉、刘腾软禁的胡太后在刘腾死后复出,再次临朝称制,北魏决策权易手,从权臣架空皇帝到太后架空皇帝,事实上,对皇帝来说都一样。
胡太后主政后面临的局面很复杂:北部边疆各镇基本陷落,广阳王元渊跟破六韩拔陵对峙暂时还没有大的进展,关西已经连续派出了三路讨伐军但依然劳而无功,更可恨的是南方的梁朝也趁火打劫频频派兵骚扰边境,国内各地到处都有零星叛乱,整个国家在动荡不安中。
为了解决北镇的乱事,胡太后决定向柔然求援,柔然可汗阿那瑰求之不得,六镇本来就是用来防备自己的,出兵攻打六镇自然是分内之事,而且借机捞一把也是有的。
柔然可汗阿那瑰率领十万精骑向六镇杀过来,破六韩拔陵面对这支国外武装,忽然失去了斗志,连战连败,屋漏偏逢连夜雨,手下大将破六韩孔雀带着一部分部众南下投降了尔朱荣。
但帮助大魏可不是阿那瑰的最终目的,去年自己不请而来,朝廷出动数万精锐把我赶到三千里之外,现在把我请回来,不顺手牵羊对不住自己。对六镇兵民来说,破六韩拔陵是解放六镇的好汉,显然不会无缘无故欺负普通镇民,官军虽然也干些杀良冒功的勾当,毕竟是有所顾忌,只有柔然人才是真正的敌人,是强盗。
柔然人烧杀抢掠,六镇镇民遭到了一场空前浩劫。破六韩拔陵不得已率部南迁,六镇百姓也随着叛军往南撤退,过了河,元渊率领官军进行阻击,“在中外反动势力的共同打击下,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六镇叛军全部缴械投降。破六韩拔陵不知所终,北方草原很辽阔,找个藏身之地并不困难,不过,他后来还是露了一次脸。
叛军加上一起南下的镇民,足有二十万户,如何安置这些人让元渊很伤脑筋。在大魏朝的官僚中,元渊算是比较有见识的,他清楚六镇叛乱的起因,要彻底解决六镇问题,首先就要解决大家的身份问题。所以,元渊同行台仆射元纂商量在六镇附近设置郡县安置镇民。
报告递上去,朝廷中那些以宗室亲王元徽为首的妒忌元渊反对元渊的人提出了反对意见,于是按照惯例,六镇镇民作为俘虏被遣送到定州、冀州一带的营户安置,这样一来六镇镇民的身份问题不但没有解决,反而沦为贱民,他们的怨气可想而知。
说起来也怪元渊,作为大魏王爷,元渊私生活不检点,居然搞到尚书令元徽老婆于氏的头上,平白给城阳王戴了一顶绿帽子,于氏的娘家是鲜卑八大贵姓之一的于氏家族,根深叶茂,力量强大,元徽虽然贵为王爷,身居高位,对老于家却无可奈何,老婆管不了,元徽把一切仇恨放在了勾引老婆的元渊身上,对元渊恨之入骨。
所以,不管什么事,只要是元渊提出来的,元徽就唱反调。元渊听到朝廷的这个决定后,不由长叹一声:乞活军出世,国家永无安宁之日了。
乞活军是五胡十六国时代的流民武装,他们信奉的主义只有一个,为活下去而战。所以,乞活军的战力很高,当战胜敌人成为活下去的理由,还有人爱惜自己的生命吗?
但无论如何,北镇叛乱暂时平定下来,对大魏朝来说,虽然说找自己的敌人柔然过来帮忙有引狼入室之嫌,属于饮鸩止渴的权宜之计,但毕竟攘外必先安内,在内忧外患之间内部人更可恨,所以先度过眼前的危机再说。北镇有柔然帮忙,关西却只能靠自己了。当初响应北镇而起的关西叛乱越来越难以收拾,关西的局势越来越复杂了。(未完待续。。)(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