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自刎、共尉丧命、吴芮归降,经过八年的奋斗,刘邦除掉了几乎所有的敌人,扫清了他攀上人生巅峰的所有障碍。此时的他是无比兴奋的,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兴奋过后,他准备再进行几轮表演,显示一下自己的权威,好让自己真正号令天下。
表演开始了。
第一轮表演是封王。封王的人选都在预料之中,没什么新意。黥布、臧荼、韩王信、张敖(张耳的儿子,公元前202年张耳病死,由其子继位)原地不动;彭越如愿以偿得到了梁王的称号;吴芮改为长沙王,原有地盘不变。
动静比较大的只有韩信。这位仁兄当初千方百计争取到的“齐王”那个称号是不能再用了,他原有的地盘也不再给他了,刘邦替他想了个新称号——“楚王”,找了个好去处——楚地。
韩信听到这个任命,当场都想大哭一场,不过他忍住了。他知道刘邦这是拿他开刀。没动其他六个人,说明他们的实力还不足以让老大防备,而他韩信很荣幸,他具备了这个资格。这一切都是韩信自己努力出来的,能让老大费心尽力照顾他,是他的荣幸。
也许你会说,楚地也很大啊,当个楚王也不错嘛。你如果真的这么说,也不为错。但我只想说,如果是一个平头老百姓干了那个角色简直是无比荣光的事情,可他韩信不同,因为这个地方曾经的老大就是死在他的手上。把他留到这里,就等于让成千上万双眼睛盯着,说不定哪天会很幸运地飞过来一个黑砖。
不过韩信的能力还是很过关的,据说在楚地干的有声有色,并留下了这么两件小事。第一件事就是赏钱。请来了当初请他吃饭的老太太,赏赐千金;叫来南昌亭长,不屑地赏他一百钱,算是结算了当初的伙食费。第二件事情就是封官。当上楚王后,韩信立刻把当年让他钻裤裆的那个混混逮了过来。被拉到韩信面前后,这位曾经很蛮横的家伙被吓的差点尿出来,一屈膝就想去钻裤裆。就在这位仁兄试图干这件很有意思的工作时,韩信阻止了他,不但没让他钻还给他找了份工作——中尉。当了中尉就要经常见面,经常见面就要经常磕头,别人不磕头但他的磕,每逢磕头韩信就会对身边人讲:“这是位壮士,当初他就敢侮辱我。”起初听到这句话,混混都会很害怕,后来听多了才真正弄明白韩信这是什么意思,再逢韩信这么说,他都会羞愧的想去钻裤裆。总的来说,韩信当楚王的日子过的还是比较惬意的。
事实上,新封七王的日子过的都很惬意,也比较舒心。就在他们高高兴兴过日子时,有人不爽了。不爽的人就是刘邦,我封你们为王,满足了你们的愿望,可你们也的表示表示,满足一下我的愿望嘛。来而不往非礼也,要再不开窍,就先拿你们动刀。为表示自己的不满,刘邦派了几波使者,走访诸王,没事找事敲打敲打,找个机会暗示暗示,这一下大家明白了。人家安排工作,咱就得给人家干活,刘邦给我们赏封号,我们就得给人家上尊号。
当大家明白其中的道理后,纷纷行动了起来。当然在行动之前几个人还是先行打了招呼,共同研究了一番,最终达成一致意见,纷纷上书。上书的内容写的很多,但目的只有一个——尊刘邦当皇帝。大家行动了起来,刘邦很高兴,但他还准备表演一下。
第一次上书,刘邦不肯,说自己贤德不够。
一次不行那就第二次,几个人搜肠刮肚的把多年来认识的那几个字重新排列排列,二次上书。刘邦依然不肯,说怕违背民心。
刘邦这么个搞法,让几个人有些彷徨,难道我们想的尊号不对老大的胃口?但你想当个什么就直说呗,难不成想当玉皇大帝?没这样打哑谜的。几个老伙计认真交流了一下思想,打探了一下老大的心思,最终做出了个决定,照章重来,第三次上书。刘邦同意了。事不过三,三次上书就够用了,如果这一次再不同意,那干人会被他彻底弄傻的。
公元前201年农历二月初三,刘邦称帝,定都洛阳,这一年他55岁。
从一个混混到一个皇帝,只用八年时间,鱼龙变化如此之速,世所罕见。人的成功需要机遇,刘邦有机遇,但很明显他不仅是靠机遇,因为他有方法,也有实力。他对自己的成功做过注解,我个人认为那的确是他成功的精髓。
一次聚会,酒过三巡,刘邦感觉很好,心血来潮,问了这么一句:“不知道谁能说清楚我为什么能得天下,项羽为什么会失天下?”
刘邦突然这么一问,让刚才还吆五喝六的将领们闭上了嘴,因为他们还真没好好想过这个问题。对他们来说只要知道命令是什么就够用了,我管你那么多干什么?又不准备编写类似《十万个为什么》那种儿童刊物,知道太多也没用。
但老大问话了,不回答似乎也说不过去,因此一个人在动过一番脑筋后,站了起来开始了他的回答,这个人叫王陵。
两汉这段历史线索庞杂、人物众多,为能把每段故事完整地展现出来,因此我一般基于一两条主线和一两个主要人物进行介绍,对同时发生的其他事情或穿插出现的人物一般没有着笔。没介绍不代表不介绍,通常情况下会采取插叙的方式,待这些人物有唱主角的机会时,将对其生平进行详细讲述。以往如此,以后也是如此,对这个王陵的介绍也是采取这种方法。
王陵,沛县豪霸,这个人出山很早,但起初并没有跟随刘邦,因为他有些瞧不起刘邦。这个人生性耿直、任气豪侠,还有一个很特别的能力——执死理。刘邦当混混那一阵对王陵比较尊敬,见了他还得叫几声“哥哥”。陈胜吴广起义后,刘邦举起大旗开始个体经营,王陵没来投靠,反而自己也做了面大旗,也成了个体户。
事实证明,造反这种事,哥哥不一定会比弟弟干的好,王个体户干的就很一般。刘邦西进关中前在南阳打了一次胜仗,当时王陵也待在南阳,但他没过来帮忙。在当时两个人的实力似乎还是半斤八两,可经过不是太长的一段时间后,俩人的差距可就拉大了。随后的日子里,刘邦西进关中,王陵在南阳;刘邦当汉王,王陵在南阳;刘邦还定三秦,王陵在南阳;刘邦兵临关东,王陵在南阳;刘邦进攻彭城,王陵还在南阳。人家刘邦几年来越闹越大,从个体户一跃成了上市公司,而王陵却原地踏步,依然是个体户。最终,刘邦在攻下彭城后,王个体户被他成功兼并。
王个体户被刘邦兼并后,项羽也发现了他的价值,准备把他挖过来。项羽挖掘人才的办法很特别,但不实用。项羽夺回彭城后,幸运地找到了王陵的老娘,并把老太太带回了军营,要她给儿子写信。信还没写,王陵的使者就跑来了,老娘被抓他有些着急。剧情似乎一直朝着对项羽有利的方向发展。然而让项羽预料不到的是老太太和王陵一样——执死理。项羽和刘邦比起来,她更看好刘邦,因此在王陵使者准备离开时,她说了一句话:“善事汉王,毋以老妾而持二心。”说完自刎而死。
老太太一死,激怒了项羽,他又干了一回自己尤为热衷的事情——煮人。最终结果是老太太熟了,王陵恼了。从此之后,只要听到项羽这个名字,王陵就会抓狂。垓下之战,抓狂的王陵就没少挖墙砖。还值得一提的是,王陵直到刘邦迁都西安很长一段时间后才得以封侯,原因除归降较晚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与雍齿交厚。雍齿这个人我们以前提过,随后再进行详解吧,简单点说雍齿这个人刘邦很讨厌。
刘邦称帝后,王陵就随侍身边,在听完刘邦的问话后,他站了起来,开始了他的马屁。马屁内容很长,我不想复述,但大概意思是:你比项羽舍得封赏,能与天下同利。
听完王陵的马屁,刘邦轻轻摇摇头,笑着说道:“公知其一而不知其二。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粮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刘邦的话,虽然不能完全概括其成功的缘由,但实实在在点到了精髓,因为他很睿智地发现了一个取胜的关键——人才。2001年江总书记第一次提出“人力资源是第一生产力”,至今只有十几年时间,而事实上二千多年前的刘邦就认识到了这一点,他能够成功绝不是偶然。而项羽恰恰相反,从头至尾一直见他一个人在忙活,最终的结果是把自己累的半死还得自刎乌江。这两个人比起来,刘邦是个董事长,项羽最多胜任个总经理。孰优孰劣,无需再比。
 dian.com>网.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a><a>手机用户请到m.阅读。</a>